学科分类
/ 6
108 个结果
  • 简介:审视乔治·爱略特有关艺术消费的互动影响性、克己均衡性、流动生机性三方面与约翰·拉斯金在此的共同观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爱略特小说艺术思想的保守性。讨论两者的消费伦理和谛视内在审美,意在探索其保守主义的道德逻辑;这为研究和再现爱略特小说的消费意识提供了一种道德思想的重要依据;它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缓解经济等级矛盾的方式。另一方面,通过拉斯金的经济作品揭示爱略特小说的伦理义务,旨在论证其消费经济作为社会和政治机制的自然模式,不失为在经济停滞中发挥作用的有效手段。这是审视研究外国文学经典的视角之一,亦是拉斯金经济学著作对文学影响性研究的补强。

  • 标签: 乔治·爱略特 约翰·拉斯金 艺术与消费 财富与道德 劳动与享受
  • 简介:李白一生漫游干谒,四入越中,其现存干余首诗歌中涉及越中之地的有近五十首。这些诗篇,一半是他在游越期间所作,另一半皆是抒发其对越中的赞美、向往和留恋之情。李白用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赋予越中山水新奇、卓绝的精神气韵,而越中秀丽的山水和厚重的人文气息也强烈吸引着李白,并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因素给李白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到足够他宣泄激情和诗意的驰骋平台,成为他一次次精神炼化时的寄情之处。

  • 标签: 李白 越中诗 越中行 越中情
  • 简介:《彼得堡》:在人文价值内涵上空前增生的文本林精华表面看来,别雷的小说文本作为一种实践性产物,几乎完全陷入语言试验的魔圈之中。他也承认“在一些人眼中,我是在实验室里对语言进行冒险文体试验的人;我的语言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我同外国读者的联系……我是不...

  • 标签: 《彼得堡》 人文价值 民间文化 象征主义 别雷 现代主义小说
  • 简介:华裔女作家经常大胆探索性爱的尺度,描述跨国、跨族性爱,强化女性意识。她们作品里的女性是“大女人”,是生活中的主体。相比之下,似乎华人男性作家少有涉及跨国语境的题材,缺乏对全球化时代的华人男性的主体性的刻画。本文以周励《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卫慧《上海宝贝》、虹影《英国情人》、吕红《美国情人》、贝拉《魔咒钢琴》等为例,探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对于跨国恋情文学阐释中的异同。

  • 标签: 华裔女作家 女性意识 跨国恋情
  • 简介:本文旨在以文化不可译理论为依据,以导致文化不可译的因素为切入点,通过对《许三卖血记》的中文原版本与英译本ChronicleofaBloodMerchant的对比研究,揭示英译本中存在的诸如姓名、习语、宗教与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翻译缺失,并提出一些可采用的翻译策略,希望为译者的翻译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将文化的不可译性转化为可译性,从而促进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 标签: 文化不可译性 对比研究 翻译缺失 翻译策略
  • 简介:美国知名诗歌评论家玛乔瑞.帕洛夫的《不确定诗学:从兰波到凯奇》是一部深入探索当代美国诗歌特色及其创作走向的理论力作。在这部论"不确定诗学"的扛鼎之作中,帕洛夫从"不确定诗学"的鼻祖兰波入手,以从斯泰因到凯奇等为主的七位诗人为研究对象,以大量翔实的文本分析为基础,深入阐释了文化语境中当代美国诗歌的"不确定性"特色和反象征主义倾向,并提出重绘现代诗歌地图的必要性和反思现代主义的迫切性。帕洛夫的研究为微观文本细读和宏观批评建构都带来了实践性和理论性上的双重挑战和启发。

  • 标签: 玛乔瑞·帕洛夫 《不确定诗学:从兰波到凯奇》 当代美国诗歌
  • 简介:在关于种族的表征政治中,权力与知识互相支持,黑人一猩猩这个种族主义比喻由最初的人类学假设变成了常识。美国种族片中的形象生产继续巩固了对黑性的刻板定见,等级是无条件的,和谐是有条件的,甚至有黑人形象被用来遮蔽历史,转移视线。贝尔·胡克斯在这样的话语背景下提出的“对抗性凝视”策略是一种对压迫性意识形态机器的抵抗行为。

  • 标签: 黑人-猩猩比喻 贝尔·胡克斯 定型 黑性 表征
  • 简介:作为中医史上的名篇,袁枚的《徐灵胎先生传》对史实的叙述不够严谨,甚至多有失实。然而瑕不掩瑜,其文学成就远远超越了史学价值,因此整体而言仍是一篇兼具史才与文笔的绝妙好文。

  • 标签: 袁枚 《徐灵胎先生传》 文史价值
  • 简介:“才子佳人”的结合模式历来受到文人的青睐,在“才子”“佳人”的特定身份下产生了诸多不同结合形式。不同结局走向的文学作品。以《西厢记》中的“崔张”、《牡丹亭》中的“杜柳”和《红楼梦》中的“宝黛”为例,作者的爱情对情节构造的影响举足轻重.从“才子佳人”的不同结合模式入手,既能分析作者爱情观之进退,又能窥其所处时代的婚恋缩影,探索此三者中“才子佳人”结合模式的侧重与偏离、坚守与异化,以此来剖析作者爱倩的走向,进而对爱情这一永恒母题产生历史纵深方向的探究,实现对于人类精神简谱上的观照。

  • 标签: “才子佳人”《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爱情观
  • 简介:勒克莱齐奥小说中多有对自然的书写。本文在对勒克莱齐奥小说细读的基础上,就勒克莱齐奥作品中对自然的书写、小说人物与自然的关系及其体现的某种价值追求加以探讨,指出与物合二为一,在自然中感觉自我,感觉世界,是勒克莱齐奥创作中所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是勒克莱齐奥醉心的一种存在方式。

  • 标签: 勒克莱齐奥 自然 生命价值
  • 简介:哲理小说最初作为私人话语的言说方式,因对18世纪法国诸多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最终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同,从而演变成了一种公共文体。伏尔泰以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双重身份意识致力于这一体裁的创造。他既娴熟地掌握了哲理故事的讲述艺术,又巧妙地运用符号编码,将哲理小说转变为智慧叙事,用这种独特的文体言说敏感话题,针砭时代弊端。他充分挖掘这种文体潜在的诗学价值,利用它道出“沉默的真理”,最终使得哲理小说成为法国百科全书派作家思考民族性问题、表达知识界普遍诉求的最有效的方式。

  • 标签: 伏尔泰 哲理小说 哲学寓言 言语行为 公共文体
  • 简介:10年前,当时正红的时尚品牌古奇首席设计师汤姆·福特就曾说过,“时尚不仅止于服装,而是整体的生活方式”。

  • 标签: 时尚 家居设计 生活方式 设计师
  • 简介: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包括她的成名作"越南战争纪念碑"、在耶鲁大学的"妇女桌"、在田纳西州克林顿区的儿童保护基金会礼堂以及纽约的非洲艺术博物馆等。2010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亲自为她颁发"美国国家艺术奖章"。

  • 标签: 设计师 艺术博物馆 美国总统 2010年 越南战争 耶鲁大学
  • 简介:在对海明威《老人与海》的众多研究中,关于“童性”的研究确少有涉及,但它却对小说人物的塑造与主题的拓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文本分析的角度,着重开掘从老人与曼诺林的关系、老人在海上航行时的自言自语以及梦见的狮子意象中体现出来的“童性”,并探讨其体现出来的在社会转型时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运用“反延伸”的文化理论,结合海明威的人生经历进一步探寻“童性”的根源所在。

  • 标签: “童性” 心灵童话 人与自然 反延伸
  • 简介:我曾经到过埃及、希腊、印度等一些古国,特别是在埃及,亲眼看到金字塔那样数千年以降依然动人心魄的文明古迹,而创造这些文明的那群人却早巳消逝在历史中,难免会有感慨。回归中华故土,三星堆文化的灿烂也使人震惊,这是中原文明之外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是多元文明中的一员,中国文化自身也有多个源头,这已是今天的常识。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价值重构 子学 世界 中原文明 中国文化
  • 简介: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也是日本“私小说”文学题材的代表作家,在日本文坛享有“大正文学的象征”之称。芥川创作的“戏作三昧”与“地狱变”,在其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充分反映了芥川的艺术。本文在对“戏作三昧”和“地狱变”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从两部作品中创作主体与接受对象的隔阂、创作题材与生活压力的矛盾、文学创作与文学管制的博弈、艺术自律与功利主义的冲突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芥川龙之介通过“戏作三昧?和“地狱变”,反映了其既推崇艺术至上主义,又不得不直面现实生活的矛盾的艺术创作

  • 标签: 芥川龙之介 “戏作三昧” “地狱变” 艺术至上
  • 简介:去年岁暮赴台北政治大学参加第三届辞赋学研讨会,我在桃园机场首次见到前来迎宾的政大文学院长、会议主席简宗梧教授。对这位在台湾学界享有较高声誉的赋学先进,我最初的了解只是在研究汉赋过

  • 标签: 汉赋研究 赋学 辨体 司马相如 辞赋 文字学
  • 简介:《黑白李》可视作激进时代一个保守者哥哥替激进者弟弟去死的故事,表达了伦理亲情的伟大,属于老舍最好的最精彩的小说之一。老舍的“功利主义”价值追求,是指照文学创作在适应时代的同时,始终具有一种文化上的伦理关怀,一种和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的情感。《黑白李》之所以在老舍创作中很有“异样”感、“斗争性”,正是因其潜在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判断:激进的革命与传统不仅不是完全矛盾,甚至可以结合在一起;伦理之情不一定就是革命的阻碍,反倒可能成就革命;常常有“牺牲”的革命,却不期然地会对伦理或亲情带来伤害。

  • 标签: 《黑白李》保守者 激进 “功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