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台中方言的中性问句是多型并用、类型混杂的。在分类的第一个层次上,“VP-neg-[VP]”与“k—VP”以及二者的混合型格式“k_VP—neg”型并存;在分类的第二个层次上,主流格式是“VP—neg”,但是有少数动词的中性问可以是“VP—neg-VP”;在分类的第三个层次上,主流的格式是“VO-neg”,但有少数动词的中性问可以是“V-neg-VO”。台中方言中性问句的另一个特点,是疑问的焦点在情态词而不在VP,这符合闽语的普遍特征。

  • 标签: 台中 方言 疑问句 中性问
  • 简介:文章通过因声求义的方法,对“狼”的来源加以考释,认为它是一个含“空”“大”“高”之义的义合式连绵词,“笨拙、笨重”“傲慢”诸义皆由此引申而来,从而辩驳了表“傲慢”的“狼”来源于“狼举前爪”的说法。

  • 标签: 狼抗 连绵词 因声求义
  • 简介:文章首先比较了中性量词“个”与特性量词互换造成的差异,并分析了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接着根据结构组合适配理论,指出“个”具有“划界性”,适用于“中性语言环境”,与特性量词构成对立互补格局,在与名词组合时,只指向名词的理性意义,且提出“中性选择机制”的新解释;基于大型语料库统计,提取了“个”与述人名词组合的语义特征及其语用环境;接着进一步解释了“个”与述物名词组合的可能性与理据;最后归纳出“个”与名词组合的倾向性规律,并指出其组合连续统的特点.这对于量词教学将有极大的启发性.

  • 标签: 中性量词 特性量词 中性选择机制 倾向性规律 组合连续统
  • 简介:小学中年级,小学生作文起步阶段。一些学生作文内容贫乏、结构混乱,重点混乱,作文水平让教师焦虑。长期的作文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想切实训练好学生作文,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必须强化作文前奏。这在小学中年级,尤其是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作文应该是个性化的表达,在其过程中,一个人的心智毕竟是有限的,通过提前布置,充实个体酝酿过程,强化作文前的交流,能让学生通过集体力量启发思维,必须说这是确实有效的作文策略。

  • 标签: 小学中年级作文 文前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