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9 个结果
  • 简介:孔子的人性心理思想涉及到对人性的本源、结构、价值趋向以及人性形成的心理机制的分析。本文把孔子论人性发展的心理机制的思想概括为“审美习成论”。

  • 标签: 孔子 人性心理 生性 习(成)性 审美习成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中国文学审美主体意识在古代表现为"小我"和"大我"的对立统一,西方则表现为"有我"与"无我"的对峙相合.进入现代以后,西方审美主体意识发展呈现为人文价值内涵不断增殖的过程,中国在求索主体意识独立的过程中追赶着西方现代文学审美思潮.主体意识的不断提升是促进文学审美的独立自觉的根本驱动力.

  • 标签: 文学 审美 主体意识 人文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阿英看来,文学与政治(政治理念)不是非此即彼的对抗状态,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统一于对“理想中国”的想象之中。从“想象现实观”出发,阿英完成了“文学-政治”批评模式的思考探索。这种批评模式,倡导“审美-实践”的文学范式,认为文学与政治的链接是通过“想象”——对人类自由美好生活的想象,肯定人的价值,肯定文学的审美特性,肯定文学的实践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重要收获。

  • 标签: 阿英 批评模式 文学-政治 审美-实践
  • 简介:审美思维是人类一种高级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对于人类的直观动作、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拥有较高审美思维能力意味着用成熟的心智去发现、面对、欣赏生活中的美,有助于推动社会向更和谐的方向发展。然而,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审美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当前高校素质教育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真正实施。因此。高校素质教育应该从培养健全人格和综合素养的角度出发,加强审美文化普及、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不断走进社会和生活现场,以加强审美思维能力培养。

  • 标签: 高校素质教育 审美思维能力 培养方式
  • 简介:美术鉴赏的基本要素是要求一个自然人应具备有一定的艺术知识和审美观。面对一幅美术作品,往往会因鉴赏者的审美观点、角度和立场的不同,而产生巨大的反响和差别。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的存在物,作为人文学科,它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担负着人类社会功能的角色。美术作品塑造出的典型形象从不同角度叙述着感人的情节,给人以震撼、感动、思考。美术作用于社会意识的方式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一种方式。因而它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提升人们艺术审美使之得到美的享受和愉悦,形成审美观念、实现审美理想,净化陶冶其性情与人格,是美术鉴赏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之一。

  • 标签: 美术 鉴赏 审美 意识与提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三明客家山歌是客家人来到三明后结合本地文化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客家文化的艺术表现,不论它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是其外在音乐情感完美的表现,都承载着客家民俗与民性的审美。解读三明客家山歌的民俗与民性,认清了民俗与民性审美的核心价值,理清了三明客家山歌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同时也为当代区域经济、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 标签: 三明 客家山歌 民俗 民性
  • 简介:长期以来,美术教学一直都停留在以传播一些基本技能为目的的状态上。要实现素质教育,就必须将美术欣赏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在欣赏课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通过正确的方法,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构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不断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等方面,探讨了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问题。

  • 标签: 美术教育 欣赏课 审美素质 审美能力
  • 简介:审美现代性体现了一种鲜明的时间/历史意识,它关注时间、谈论时间,又困惑于时间。现代性以其魄力重新定义了时间/历史,它通过全新的时间规划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其中资本主义现代性信心更加充沛,自认为能够征服时间、利用时间;审美现代性却在时时提醒着时间本身的“非理性”可能,这是“有死的人”以其线段式的人生无法窥见历史全貌的经验感受引起的。如果说资本主义现代性是一种向前的力量,审美现代性则在逡巡徘徊中对它进行反思,二者共同构成了现代性正反两面的完整图景。

  • 标签: 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 时间 历史语境
  • 简介:民俗审美的民族性是各民族在长期的民俗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少数民族由于民族气质和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导致审美心理的差异。民俗审美的民族性的表现形态是多方面的,从外显与内蕴层面来看,民俗事象的价值不仅在于外表上的形象之美,更是其所蕴涵的深厚文化的体现,也蕴涵着各族人民在深层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心理积淀。

  • 标签: 少数民族 民俗审美 民族性
  • 简介:人类审美历史的变迁,是伴随着社会历史而发展的。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单纯的美、真、善并不多见,人类创造文明时美与丑、善与恶、自然与畸形、常规与变态经常是同时产生的,因此,我们在自

  • 标签: 社会生活 审美现象 社会历史 人类审美 马克思 善与恶
  • 简介:自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信息获取方式与人际交往方式,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文章从自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审美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出发,提出了自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审美教育的路径。

  • 标签: 自媒体 大学生 审美教育 路径
  • 简介:《诗经》与《荷马史诗》产生的时代大致相当,二者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上古时代东方与西方的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诗经》中的女性审美意识深受儒家礼乐文化中审美理想的影响,关注女性的内在美;《荷马史诗》体现了古希腊人理性主义下的审美意识,注重表现客观存在的美,即女性的形体美。以《诗经》与《荷马史诗》中的女性审美表现为例来探析东西方不同审美意识,有助于我们对不同民族文学艺术存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拓宽了文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 标签: 《诗经》 《荷马史诗》 审美表现 审美意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佛法看来,观诸行无常,能让世人破执、对现实生厌离心而出世间,终得悦心解脱。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也具有类似的看法。不过,与佛法有所不同的是,庄子洞悉世间万有皆是无常,但并不提倡人们遁世、出世,而主张“陆沉”于世,指出如果人们意欲彻底化解痛苦,那么,其必由之路乃是顺道而行,高扬以审美的心胸对待生活、观照人生、憧憬未来,役使或驾驭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或驾驭,让人之所为与天道协和一致,惟有如此,才能真正享受到人生的“至乐”、逍遥于天地之间。

  • 标签: 庄子 无常 顺遂天道 以和为量 物物而不物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