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孙祥飞在《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撰文指出,中国的形象在异域空间中处于“他塑”为主的局面,源于中国在世界话语体系中主体性的缺失。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应思考如何在国际舞台上重建自身的主体性,增强中国元素的传播力。“中国梦”话语作为表述民族身份认同的符号,在海内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强化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并淡化了“崛起”所蕴含的威胁力;

  • 标签: 中国形象 中国梦 文化建构 哲学社会科学版 跨文化传播 想象
  • 简介:本文分析了央视关于德国教育志愿者卢安克的两期专访报道,从表现形式和人物动机把握方面分析了其有创新与独特之处,同时揭示了在当代典型人物报道弱化背景下这一案例的启发意义。

  • 标签: 典型人物报道 动机 表现形式
  • 简介:1933年中国报人群体确立每年9月1日为记者节。“九一”记者节,从民间报人自发庆祝到国民政府确认其为“国定记者节”,彰显了民国报人群体职业形象与地位的提升。借助“九一”记者节及其活动,依托“言论”与“仪式”,民国报人群体力图建构新的社会历史记忆,借以扭转自近代以来国人对新闻界的负面认识。本文认为,“九一”记者节是民国报人群体重塑职业形象和报界传统的自我尝试,同时亦昭示中国职业化报人群体的崛起。

  • 标签: “九一”记者节 报人群体 职业形象 新闻职业精神
  • 简介:“这是一个古老的,而又朝气蓬勃的国家。这是一个快速成长,但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却又面临无数挑战的国家。这是一个有13亿人口,每个人都有不同梦想的国家。”在时长3分钟的中国共产党国际宣传片《中国共产党与你一起在路上》开头,制作者如此定义中国。(新京报)这部短片配以英文旁白和中英文字幕,展示了普通人的梦想。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国家形象 宣传片 视觉传播 国际 发展不平衡
  • 简介:2006年.滨海新区被确认为中国第二个综合改革配套试点区,天津被明确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天津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历史机遇。之后的5年内.天津城市建设投资达到7000亿元,全世界数以万亿的资金将进入天津市场。2008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可以先行试验一些重大改革开放措施。

  • 标签: 天津滨海新区 城市建设投资 天津市场 形象营销 综合配套改革 北方经济中心
  • 简介:写真,是我国肖像画的传统技法,是指用简朴的墨线,形神肖似地勾勒真实人像的画法.写真与国画白描手法是一致的,常常将白描与写真结合运用,叫白描写真手法.用于新闻写作,就是用简练朴素的文字,不施浓墨重彩,不加渲染,抓住事物的特征简单几笔,就能勾勒出鲜明新闻形象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种既真实简朴,又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这里讲的写真手法,就是白描、写真相结合的手法.下面分别就记事写人两个方面,谈谈如何写真.

  • 标签: 新闻报道 表现手法 写真 新闻形象
  • 简介:新媒体不仅弥补了传统媒体的短板,而且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形成了一套快速、高效、广泛的传播模式,我们称之为城市营销传播。在全球经济、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网站这一传播载体通过丰富的科技手段实现了麦克卢汉“地球村”的概念,通过海量、丰富、多形态的内容提供,在塑造城市国际形象和城市品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 标签: 网站 城市国际形象 城市品牌
  • 简介:不同于海外移民报刊,亦不采取帕克的移民报刊研究路径,本文主要关注一种面向国内受众、由本国移民商业中介所创办的新型移民媒体。文章具体通过对移民微信公众号“A”推送的文章进行话语分析,分别从个体、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研究移民中介是如何通过社交媒体动员人们移民。研究发现,个体层面上该移民媒体将读者的个人身份构建为“世界公民”,而非“国家公民”或是“民族成员”;社会层面上存在诸多问题,加重了社会安全感的缺失;国家层面上向读者描绘了一个社会不稳定、制度不健全的我国形象,与之相反,他国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乌托邦”。从中可以发现,移民媒体在动员过程中,将对中国公民的身份意识建构、国家形象传播产生重要影响,亟需引起重视和研究。

  • 标签: 新移民媒体 公民身份 国家形象 话语研究
  • 简介:纪录片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一种特殊形式,对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和传播国家影响力起着重要作用。选择《一带一路》作为案例,运用内容分析与案例分析结合的方法,对其塑造国家形象的优势、策略展开研究,以期为当下国内纪录片对外传播中国形象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 标签: 跨文化传播 国家形象 一带一路 纪录片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平台的日益发展与延伸,越来越多由平台所衍生的文化产品正逐渐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然而,这一结果是否能够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品牌形象同样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网络名人“李子柒”在国内外互联网平台上的走红及争议展现了当前中国国家品牌形象在世界范围的构建和困境——国家形象与国家品牌之间的断裂 性。在当前互联网平台的支持下,建立具有一定关注程度的文化形象是完全可行的。但与此同时,缺乏适应于当前时代的文化内核是其难以成为真正的品牌形象的主要难题,从而间接导致了目前品牌形象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双重困境。

  • 标签: 国家形象 国家品牌 拟剧论
  • 简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形象由播音员主持人的形象所代表,所以播音员主持人的形象与国家的尊严和体面息息相关,因此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对自己的形象要给予中国式形象,笔者在本文中对此进行研究。

  • 标签: 新闻主播 国格形象 价值体系 罗京
  • 简介:每次经济大发展、大调整都会对传统文化形成冲击,一些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正在悄然消逝,引起全国上下的高度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2015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集10套频率之优势,联手打造系列报道《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探讨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留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重构国家广播的声音形象,探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业务融合发展机制和业务流程再造的有效方式。

  • 标签: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传统文化 声音形象 中华民族 印记 国家
  • 简介:本文以文献分析和口述史访谈为研究方法,以文化研究理论为分析工具,旨在探讨20世G80年代的中国媒体如何将电视呈现为富裕的现代生活和较高社会地位的象征,以及在谁拥有电视这一问题上媒体所赋予电视的理想化涵义。具体而言,本文分析其他媒介形态,主要是印刷媒介,如何让电视传播一种与人们的经济和政治现实相去较远的“新”文化价值——迈入现代化和变得富裕。实际上,电视所象征的内容源自各种因素的复杂性。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电视在本质上类似于其它现代技术产品,因为它对中国人的现代化未来作出了同其它现代技术产品一样的承诺。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的紧密结合激发了中国人拥有电视,然后通过他们观看的节目为其提供现代化的信息。尽管拥有电视不能证明人们生活富裕或现代化,但是它为人们学习或模仿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创造了一条路径。这种学习或模仿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发生,并同政府的意识形态宣传一道,在多个维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电视的普及首先由政府政策发起,电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复杂而有趣的现象。这种现象展示了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大环境如何使电视观看活动成为可能,电视如何与人的能动性相互作用,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如何成为由西方技术和文化塑造的现代化的合法部分。

  • 标签: 中国电视 媒介形象 20世纪80年代 现代生活 社会地位
  • 简介:本文通过对在西安生活的外国人媒介使用习惯的问卷调查,展开外国人在西安的媒介使用习惯实证调查,通过量化研究展示外国人的媒介使用习惯和媒介需求,进一步分析影响西安国际形象传播的具体因素。从受众视域出发,探寻新媒体时代西安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有效途径。

  • 标签: 新媒体 城市形象 对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