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明/暗适应时间对正常成年食蟹猴闪光视网膜电图(ERG)结果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选取3只成年食蟹猴,分别于暗适应20、40、60 min后用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会标准参数刺激,常规程序记录暗适应ERG,在暗适应40 min后,分别明适应1、5、10 min记录明适应ERG。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时间段振幅与潜伏期变化。结果:不同暗适应时间,a、b波和震荡电位OPs的潜伏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52,P=0.949),暗适应时间小于40 min时,a、b波和OPs的振幅随暗适应时间增加而显著增大(F=50.800,P<0.001);暗适应40 min时,振幅达到最大,且不再随暗适应时间增加而增大(F=0.016,P=0.899)。明适应a、b波的潜伏期同样不受明适应时间的影响(F=0.980,P=0.381),a、b波的振幅在明适应5 min后达到最大(F=4.789,P=0.036)且随时间延长趋于平稳(F=0.135,P=0.717)。结论:在一定时间内,明/暗适应时间对食蟹猴闪光ERG结果影响较大,故对食蟹猴暗适应ERG记录的时间不宜少于40 min,而明适应ERG在5 min后即可记录。

  • 标签: 明适应 暗适应 视网膜电图 食蟹猴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螺旋断层治疗(简称Tomo)计划人为引入叶片打开时间误差进行测试,评估中心型及偏心型两种ArcCheck验证方式在Tomo治疗计划质量验证中对叶片打开时间误差的灵敏度。方法选择9例鼻咽癌患者,每个患者均分别生成靶区置于ArcCheck周围探测器上的偏心型验证计划、靶区置于ArcCheck中心位置的中心型验证计划。通过Matlab修改Sinogram矩阵文件人为引入2、4、6、8、10 ms的延时打开时间误差。利用ArcCheck分别测试无误差计划及带误差计划,对验证结果进行γ分析(剂量距离误差标准分别为3%/3 mm、3%/2 mm、2%/2 mm,阈值水平分别选择5%、10%、15%)。对误差灵敏度分别利用γ下降梯度和最小误差检测能力进行定量评估。对不同剂量距离误差标准及不同阈值水平分析结果的γ通过率进行Pearson法相关性分析。结果中心型计划的γ下降梯度绝对值在不同γ分析标准下均大于偏心型计划(均P<0.05)。中心型计划在所有γ分析标准下能检测出的最小叶片打开时间误差均为2 ms,而偏心型计划的最小误差检测能力弱于偏心型计划。中心型验证计划3个剂量距离误差标准的γ通过率均为强相关(均R2>0.9),而偏心型计划仅3%/3 mm、3%/2 mm标准的相关性较强(R2>0.9)。偏心型及中心型验证计划不同阈值水平间的γ通过率相关性均为强相关(R2均接近1)。结论ArcCheck应用于Tomo验证的中心型验证方式比偏心型验证方式对叶片打开时间误差灵敏度更高,对误差的检测能力中心型计划强于偏心型计划,且中心型验证计划在不同标准下的γ分析结果的相关性均强于偏心型验证计划。建议Tomo临床计划验证采用ArcCheck中心型验证方式。

  • 标签: 螺旋断层治疗 质量保证 γ通过率 灵敏度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心脏病(PWHD)患者剖宫产术后住院时间的围手术期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3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行剖宫产术的PWHD患者306例,其中未行心脏病矫治术患者203例(未矫治组),同期已行心脏病矫治术患者103例(矫治组)。记录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药物使用,术中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液体量和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相关参数。分别采用单因素、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影响PWHD患者剖宫产术后住院时间的因素。结果(1)未矫治组的中位剖宫产术后住院时间为6 d(5~8 d)。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8个参数对剖宫产术后住院时间具有显著影响(P均<0.05),其中,术前15个、术中13个、术后10个。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5个参数是未矫治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风险因素,其中术前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者较未合并者延长3 d [分别为7 d(5~8 d)和4 d(4~5 d),β=0.195,P=0.001],术前血清肌酐值高于正常值者较正常值范围者延长3 d [分别为7 d(5~13 d)和4 d(4~5 d),β=0.145,P=0.015],采用全身麻醉者较椎管内麻醉者延长2 d [分别为6 d(4~8 d)和4 d(4~5 d),β=0.154,P=0.007],术后发生肺部感染者较未发生者延长4 d [分别为8 d(5~15 d)和4 d(4~5 d),β=0.269,P<0.01],术后入住ICU者较未入住者延长2 d [分别为6 d(5~8 d)和4 d(4~5 d),β=0.268,P<0.01]。(2)矫治组的中位剖宫产术后住院时间为4 d(4~5 d)。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8个参数对剖宫产术后住院时间具有显著影响(P均<0.05),其中,术前3个、术中5个。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个参数是矫治组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风险因素,分别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分级(β=0.198,P=0.028)和术中出血量(β=0.285,P=0.003)。结论术前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术前血清肌酐值升高、行全身麻醉、术后发生肺部感染、术后入住ICU是未矫治PWHD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风险因素;ASA麻醉分级和术中出血量是已矫治PWHD产妇剖宫产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风险因素。

  • 标签: 妊娠并发症,心血管 心脏病 高血压,妊娠性 剖宫产术 住院时间 危险因素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缩短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配制和送达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时间的方法,使患者能够按说明书的要求及时用药。方法组织项目团队调查2018年10月8日至12月31日北京天坛医院PIVAS配制的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配送时间延长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原因并进行改进;对改进后药物配送时间进行统计并与改进前进行比较,评价改进效果。结果2018年10月8日至12月31日,我院PIVAS共配送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4 156袋,其中951袋药物需关注其配送时间。尽管记录时间不准确,但可以肯定至少有4.7%袋(45/951)药物配送时间延长。自2020年1月20日起,采取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处方优先审核,药物优先配制、专人专送的改进措施后,药物配送时间从以前的2.5~4.5 h缩短至0.5~4.0 h,配送时间延长的发生率下降到0.9%(12/1 281)。结论医院PIVAS配送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存在药品配送时间延长的现象,可能导致液体放置时间超过说明书要求。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处方优先审核、配送可有效缩短药品的配送时间

  • 标签: 抗肿瘤药 输注,静脉内 药物配制 用药错误 药学服务 质量改进 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酒依赖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方法依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60例康复期的酒依赖患者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只进行酒依赖的常规治疗。干预组除进行常规治疗外,还进行为期5周的积极心理学治疗,评估前基线、治疗第1周、第3周、第5周在社会支持、负性自动思维、心理渴求、注意偏向等方面的变化。结果积极心理学疗法对酒依赖患者的社会支持起到良好的干预作用,干预组除在支持利用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1.653~6.571,P<0.01),对照组主观支持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5.445,P<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时间因素显示,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自动思维总分、可视渴求分值会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324~17.153,P<0.01或0.05);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可视渴求分值与干预措施的交互作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9.331~17.578,P<0.01);组间因素显示,干预措施对2组间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自动思维总分、可视渴求分值有积极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865~12.061,P<0.01或0.05);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在线索词反应时、负性词反应时、中性词反应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线索词的反应时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3.148,P<0.01);在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在线索词正确率、负性词正确率、中性词正确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负性词正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298,P<0.05),干预后干预组中性词正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010,P<0.05)。结论积极心理学疗法对增强酒依赖患者社会支持、降低患者自动思维、降低渴求、改变对酒精的注意偏向有一定影响,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 标签: 积极心理学 酒依赖 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开胸手术患者生理及心理应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在该院行择期开胸肺癌根治术的患者12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入组时、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 d时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皮质醇(Cor)水平、SAS和SDS评分及患者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 d时IL-6、Cor水平均低于同期对照组,SAS和SD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显著降低,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心理干预用于肺癌开胸手术可缓解患者围术期心理生理应激,改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开胸手术 肺癌根治术 心理护理 应激
  • 简介:摘要CT检查已经广泛用于肺结节的早期筛查和随访管理。超短回波时间(ultrashort echo time, UTE)序列作为目前最优化的肺MRI序列,由于其无电离辐射的特点一直被期望作为肺CT检查的可替代方法,被逐步应用于肺结节的临床研究中。在与胸部CT肺结节成像的对照研究中,UTE MRI检查呈现出对肺结节较高的检测能力和较好的分类一致性。笔者主要对UTE MRI对肺结节的检出能力、评价准确性相关的临床应用,以及UTE MRI方案优化、UTE MRI图像联合病理对照研究、UTE MRI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等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超短回波时间序列 磁共振成像 肺结节 肺肿瘤 成像方案优化 影像组学 深度学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海拔地区不同暴露时间下大鼠肝脏糖代谢过程中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将60只无特定病原体级健康雄性SD大鼠分为低海拔对照组(海拔400米,C组,10只)与中海拔组(海拔2 260米,M组,50只),再将M组按暴露时间分为1 d(M1)组、3 d(M3)组、7 d(M7)组、15 d(M15)组、30 d(M30)组,每组各10只。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葡萄糖、丙氨酸转氨酶(ALT)、血乳酸、肝乳酸、肝三磷酸腺苷(ATP)和肝糖原的含量。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肝脏异柠檬酸脱氢酶(ICDH)、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mRNA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肝脏ICDH、G6Pase、AMPK和HIF-1α蛋白的表达情况。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与C组相比,M1、M3、M7、M15和M30组大鼠血浆中ALT、血糖、血乳酸及肝乳酸的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1、M3、M7组肝糖原含量及ICDH、G6Pase的mRNA表达量高于C组(P<0.05)。M3组肝ATP及ICDH蛋白含量高于C组(P<0.05)。M3、M7组的G6Pase蛋白表达量高于C组(P<0.05),M15、M30组均恢复至C组水平。中海拔各暴露时间组AMPK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低于C组水平(P<0.05)。M1、M3、M7、M15组HIF-1α mRNA表达量高于C组(P<0.05),M30组降至C组水平。M1、M3组HIF-1α蛋白表达量高于C组(P<0.05),M15、M30组降低至C组水平。结论中海拔急性缺氧期(1~7 d),SD大鼠的糖代谢指标发生迅速变化,但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这些变化趋于平稳并逐渐接近对照组水平。

  • 标签: 大鼠 中海拔 糖异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错失早期诊断时间(从出现临床症状至确诊的时间)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2020年2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首诊COPD患者160例。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将患者分为COPD组(n=120)和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ACO)组(n=40)。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疾病分类以及错失早期诊断时间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不同性别以及不同疾病类型的患者错失早期诊断时间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段错失早期诊断时间以及FEV1%pr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0~69岁组和≥70岁组错失早期诊断时间低于<50岁组和50~59岁组,FEV1%pred高于<50岁组和50~59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错失早期诊断时间段的FEV1%pr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4,P<0.05),1≤错失早期诊断时间<5年组、5≤错失早期诊断时间<10年组和错失早期诊断时间≥10年组FEV1%pred均低于错失早期诊断时间<0.5年组和0.5≤错失早期诊断时间<1年组,5≤错失早期诊断时间<10年组和错失早期诊断时间≥10年组又低于1≤错失早期诊断时间<5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发现年龄、错失早期诊断时间是影响COPD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论错失早期诊断时间是COPD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临床需早期识别,减少疾病漏诊的发生。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错失早期诊断时间 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 严重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患者肾脏复发的风险因素以及时间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肾内科住院且经肾活检确诊的LN患者的临床、病理以及随访资料。按照入选者发生临床缓解后是否再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法分析LN患者肾脏复发的风险因素。用复发风险时间曲线图分析LN患者肾脏复发风险及时间分布。结果共814例LN患者入选本研究,年龄(30.24±10.90)岁,男性112例(13.8%);完全缓解419例(51.5%),部分缓解395例(48.5%);复发组367例,首次肾脏复发时间为治疗缓解后的(3.21±2.70)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0.976,95% CI 0.966~0.986,P<0.001)、AI评分(HR=1.039,95% CI 1.013~1.065,P=0.003)、诱导治疗后缓解状态(HR=0.671,95% CI 0.504~0.894,P=0.006)以及诱导治疗后的24 h尿蛋白量(HR=1.297,95% CI 1.115~1.508,P=0.001)、A-dsDNA(HR=1.450,95% CI 1.139~1.846,P=0.003)、补体C3(HR=0.223,95% CI 0.128~0.389,P<0.001)是LN患者诱导治疗后肾脏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复发风险时间曲线图呈单峰状,复发高峰时间在维持治疗后第2年,不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复发时间类似。结论年龄、肾病理AI评分、诱导治疗后缓解状态、24 h尿蛋白量、A-dsDNA及补体C3是LN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LN患者肾脏复发的高峰时间段为维持治疗的第2年。

  • 标签: 狼疮肾炎 病理学,临床 复发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点的警告在记忆重复提取过程中对目击者记忆保护作用的差异。方法通过初步测试和人工智能技术编制了一套适用于中国人的目击者记忆试验流程,初步试验共纳入46名正常健康被试,正式试验纳入101名正常健康被试。采用3(警告组别)×4(记忆测试时间)混合试验设计,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了101例正常健康被试(前警告组33人,无警告组30人,后警告组38人)的记忆状况。以三组被试在不同测试时间的记忆正确率、记忆被误导率、答题信心作为因变量,以警告组别和测试时间为自变量,分析不同测试时间各组被试之间记忆状况的差异。结果(1)在前两次重复记忆测试中,前警告组的记忆正确率[(0.67±0.11),(0.67±0.12)]均高于无警告组[(0.58±0.15),(0.60±0.1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第三次重复记忆测试中,无警告组(0.60±0.13)及后警告组(0.63±0.12)的记忆正确率均低于前警告组(0.69±0.12),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在三次重复记忆测试中,前警告组与后警告组的记忆被误导率[0.25(0.13,0.38),0.25(0.13,0.38),0.25(0.13,0.38);0.25(0.13,0.38),0.25(0.13,0.38),0.25(0.13,0.38)]均低于无警告组[0.63(0.34,0.78),0.63(0.34,0.75),0.63(0.25,0.7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在相同测试时间,三组被试两两之间的答题信心水平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误导信息之前给出警告对记忆的保护作用优于在误导信息之后给出警告,在前或在后警告对误导信息的抵御作用均持续有效。

  • 标签: 目击者记忆 错误记忆 误导信息 记忆重复提取 警告
  • 简介:摘要既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再灌注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但随着组织窗影像学评估方案日益成熟,再灌注治疗时间窗不断被延长。目前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已延长至发病后9 h,并且有望进一步延长至24 h。同时后循环大血管闭塞、大血管闭塞伴大核心梗死及远端中等直径血管取栓治疗的临床研究均在火热进行中。文中就组织窗影像评估方案的种类和超时间窗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用药种类、针对不同类型血管闭塞的取栓治疗及超时间窗桥接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超时间窗卒中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 标签: 卒中 脑梗死 神经影像学 再灌注治疗 超时间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急性脑卒中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的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机器学习构建急性脑卒中发病时间的预测模型。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MRI图像。采用ITK-SNAP软件对DWI上高信号梗死区和FLAIR上对应的急性梗死区进行分割,并应用人工智能应用平台(artificial intelligent kit,A.K.)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和降维,最终使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确定发病时间相关的最佳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评估其在发病时间预测中的价值,并与人工识别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共筛选出10个(7个DWI特征及3个FLAIR特征)与卒中发病时间密切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人工识别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显示DWI-FLAIR不匹配预测急性脑卒中发病时间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63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67、0.622。ROC分析显示该模型预测训练集患者发病时间的AUC为0.97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32、0.950;预测测试集患者发病时间的AUC为0.91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8、0.852。结论基于DWI和FLAIR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病时间,为临床静脉溶栓治疗的选择提供影像指导。

  • 标签: 卒中 弥散加权成像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机器学习 影像组学 发病时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儿童肥胖试验参与者的基线因素与体重相关结果之间的关联。方法纳入对象为6~12岁儿童(n=62),他们参加了为期2年的多学科家庭计划,并在基线检查后36个月进行了干预后随访。结果测量是体质指数标准差分值(BMI SDS)的变化,BMI SDS减少≥0.25和腰围(WC)变化值。线性与逻辑回归模型中的自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家庭收入、父母文化程度、睡眠时间、屏幕时间和体力活动。结果共有26例儿童(42%)的BMI SDS降低≥0.25。家庭收入越高、睡眠时间越长,BMI SDS变化越大(分别为-0.05/100.000挪威克朗,P=0.02和-0.24/小时,P=0.02)。年龄越大,WC的变化值越大(-2.1 cm/年,P=0.01),但BMI SDS降低≥0.25的概率越低(OR=0.70/年,P=0.04)。每日屏幕时间延长与WC增加更大(P=0.05)有临界统计学意义。结论基线时的年龄、家庭收入和睡眠时间与干预后1年的体重相关结果相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菌液保存时间对菌群移植(FMT)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肠道微生态治疗中心自愿接受菌群移植治疗的483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FMT所用菌液保存时间进行分组,分为新鲜菌液组(菌液制备完成后0~4℃冷藏6 h内,29例)、菌液保存1周组(-80℃冷冻保存1周,187例)、菌液保存1个月组(-80℃冷冻保存1周至1个月,121例)、菌液保存3个月组(-80℃冷冻保存1~3个月,89例)、菌液保存6个月组(-80℃冷冻保存3~6个月,38例)和菌液保存12个月组(-80℃冷冻保存6~12个月,19例)。比较各组间FMT治疗后1周和1月的每周完全自主排粪次数、Wexner便秘评分、胃肠生活质量(GIQLI)评分、FMT治疗满意评分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不同菌液保存时间分组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个月后,全体患者总体排粪次数为(3.83±1.22)次/周,Wexner便秘评分为(6.74±3.56)分,GIQLI评分为(108.76±15.38)分,临床治愈率为57.8%(279/483),临床改善率为66.3%(320/483),治疗满意度为(3.85±0.93)分。全组病例在FMT治疗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FMT相关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出现FMT相关不良反应事件共115例(23.8%),包括恶心25例(5.2%)、呕吐13例(2.7%)、腹泻21例(4.3%)、腹痛16例(3.3%)、腹胀33例(6.8%)、咽喉部疼痛56例(11.6%)、发热16例(3.3%),均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不同菌液保存时间各分组之间,FMT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周和1个月患者的排粪次数、Wexner便秘评分、GIQL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治疗后1周和1个月的患者临床治愈率、临床改善率以及治疗满意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FMT治疗后患者总体并发症及各类型并发症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MT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安全有效。新鲜菌液样本或-80℃冷冻保存1年内的菌液样本均可安全地应用于FMT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短期随访疗效稳定,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 标签: 菌群移植 慢传输型便秘 菌液保存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1995-2018年贵州省HIV/AIDS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从"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中下载1995-2018年贵州省报告的所有现住址为贵州省的HIV/AIDS报告卡。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时间、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HIV/AIDS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研究对象HIV/AIDS 53 232例,死亡率为8.53/100人年(14 210/166 679.18);生存时间中位数为10.20(95%CI:9.91~10.48)年,第1、5、10、20年的累积生存概率分别为0.85、0.68、0.51、0.36、0.19;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男性(与女性相比,aHR=0.757,95%CI:0.727~0.788)、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与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相比,aHR=0.173,95%CI:0.165~0.181)、首次CD4+T淋巴细胞(CD4)<200个/μl(与首次CD4≥200个/μl者相比,aHR=0.410,95%CI:0.387~0.435)、≥45岁(与<45岁者相比,aHR=1.506,95%CI:1.193~1.901)、文盲(与高中及以上学历者相比,aHR=0.904,95%CI:0.832~0.982)、未婚(与离异或丧偶者相比,aHR=0.896,95%CI:0.848~0.946)、异性性传播(与同性性传播者相比,aHR=0.555,95%CI:0.487~0.632)、苗族等少数民族(与汉族相比,aHR=1.185,95%CI:1.114~1.262)、农民/民工(与家政/待业者相比,aHR=0.874,95%CI:0.834~0.916)均是影响病例生存时间的因素。结论贵州省HIV/AIDS死亡率较高,近年来并未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男性、≥45岁、文化程度较低、少数民族、首次CD4检测<200个/μl等是影响HIV/AIDS生存时间的因素。应该针对具有这些特征的病例加强治疗和随访管理,以提高其生存质量。

  • 标签: 艾滋病病毒/艾滋病 生存时间 死亡率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已治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病毒清除时间延迟相关因素。方法以武汉协和医院2020年1—3月228例经核酸确诊的COVID-19病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毒清除时间21 d为界,分为延迟清除组(136例)和对照组(92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发病至入院时间、实验室检查指标等。应用Logistic分析与COVID-19患者病毒清除时间延长风险相关的因素。采用Kaplan-Meier曲线描述不同IL-6水平、不同入院时间的病毒核酸阳性比例,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延迟清除组和对照组病毒清除速度的差异。结果所有病例总体病毒清除时间为23.00(18.00,30.25)d,两组常见临床症状为发热和咳嗽。病毒清除时间延迟的危险因素有发病至入院时间>10 d(aOR=6.581, 95%CI:3.505~12.354)和IL-6浓度>17.49 pg/mL(aOR=2.766, 95%CI:1.282~5.964)。Kaplan-Meier曲线显示,发病至入院时间>10 d以及病程中IL-6浓度>17.49 pg/mL的患者病毒清除速度更慢(log-rank P<0.05或0.01)。结论IL-6浓度和发病至入院时间长短与COVID-19患者的病毒清除时间是否延长相关,因此在症状出现后尽早入院治疗有利于患者病毒清除。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病毒清除 回顾性队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