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刑事立法中的假想式立法以激情立法与案例立法为典型,其与刑事立法科学化的要求背道而驰。为保持基本的刑法理性,避免假想式立法,实现刑事立法的科学化,刑事立法应植入立法事实的基因,提倡并发展立法事实论。立法事实是通过实证分析、价值判断、政策选择等过程而得以确认的,具有法益保护的真实性、必要性与价值性的规范性事实,有别于纯社会生活意义上的客观性事实。立法事实论有助于克服法益论的局限,立法事实可以为法益的确定提供客观的判断根据。刑事立法应重视立法中的实证分析;坚持只创设调整性规则,拒斥构成性规则;凡不具有法益保护的真实性、必要性、价值性的情况,都不具有立法事实根据,刑法不应将相关行为犯罪化。

  • 标签: 假想式立法 刑事立法科学化 立法事实论 法益论 立法事实
  • 简介: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对于法治状态进行定量评价的法治评估实践。伴随着法治评估的方兴未艾,中国法治评估的发展也面临着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转型。当前学界对于法治评估的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规范法治观,是一种理念上的建构和抽象的思辨,在思维方向上坚持形式法治观与实质法治观的二元分析框架。规范法治观始终困囿于“法治应该是什么”这一本体式的循环追问,影响了法治评估客观性难题的破解和创新。实践法治观的提出,能够避免理论上的独断与徘徊,着眼于法治的实际运行和存在形式,在保证法治评估的开放理论空间基础上,实现法治评估的未来转型即本土化建构道路。

  • 标签: 法治评估 规范法治观 实践法治观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
  • 简介:当代中国法存在于一个实行着两种政治、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内,三种法系风格兼备,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四地各有独立的法律体系,并在四个法域中分别适用各自的法律。中国四地不同的法律的未来,在全球地域化中,当是走向一种新的中国法圈,它既是民族国家的,又是“溢出国家”的地理性的,具有一元的现代法律理念,应透射出强烈的沟通理性。

  • 标签: 中国法圈 一国四法 法律文化
  • 简介:对s市M区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城市涉嫌犯罪的少数民族人员以无任何前科记录的初中文化水平以下的外来男性农民和无业人员为主;实施的犯罪行为比较轻,相对集中于盗窃罪,寻衅滋事罪,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等几个罪名;共同犯罪的规模较小,共同犯罪人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作案手段多元化、相对平和,重特大案件罕见;适用刑罚比较轻缓,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罚金为主。城市少数民族人员犯罪并不是严重的社会现象,其数量和严重程度远远低于汉族人犯罪。因此,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犯罪问题不应当特殊化,应当在人口流动和城镇化的背景下,理性客观地对待少数民族人员犯罪问题,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采取措施使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尽快融入大城市

  • 标签: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犯罪 实证研究
  • 简介:地方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质量高低以及民主科学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地方法治政府建设的进程,基于此,本文旨在于通过对我国53个城市在政府立法和制度建设中关键核心环节的考察与评估,以期得以管窥被观测对象在行政立法和制度建设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而能够以问题为导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完善和改进建议。

  • 标签: 地方政府 立法制度 建设评估
  • 简介:按:2012年6月8日晚,中国政法大学通识核心课程“中华文明通论”在未来中华文明的建设路径的思考中,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陈明,中国政法大学王人博、丛日云三位教授在昌平校区的礼堂会讲。三位教授志同道异,各抒己见,发人深思,也进一步激起学子们对中华文明未来命运和发展路径的新思考。此次三篇稿子,即是在三位讲稿基础上的一个修订版。

  • 标签: 中华文明 儒教 梁启超 新民 民主宪政制度 文化传统
  • 简介:知识产权法典化的途径是近期学者所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通过对相关国家立法例的分析,结合知识产权制度自身的特点及我国的立法实际,笔者认为我国未来在制定民法典时不宜将知识产权具体制度纳入其中,而应制定单独的知识产权法典来实现知识产权的法典化。

  • 标签: 知识产权 法典化 立法 中国 民法典 侵权行为
  • 简介:食品安全关乎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和生死存亡。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食品安全法律的规制体系,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历史演变决定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糟糕的现实状况。因此,应当确定法律规制的重点领域以及优先考虑的方向,进而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水平和效率。

  • 标签: 食品安全 监管体制 《食品安全法》 法律思考
  • 简介:<正>法学应当成为法的思想库而不是法的梳妆台,应当成为时代前进的光束而不是追随其后的影子。在人类历史即将步入21世纪,社会凭其内在力量正在由法制向法治嬗变之际,如何改革和重构中国法学,使之摆脱传统的注释法学的窠臼,真正成为引导时代前进的精神力量,已愈来愈成为摆在法学家面前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如果说近几年来已有不少论著就这一课题的某些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的话,那么《走向21世纪的中国法学》一书则在此基础上,汇萃现有学术成果之精华,并以其独到的理论形式、思想逻辑方法和开创性观点一以贯之,将该课题之研究提升到整体化、系统化、深层化阶段。

  • 标签: 中国法学 向21世纪 “一国两制” 宪法学 法学方法论 法理学
  • 简介:西部大开发的主要项目是环境保护、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科技开发,它将带动城市、城镇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减少贫困,降低犯罪率.西部开发过程中既有负面效应引发犯罪的一面,也有在法律的震慑下,通过公安机关有效的治安管理和社会各职能部门共同施行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遏制和惩治犯罪的一面,两者互动,影响社会治安的总体状况.西部开发必然吸纳大量闲置劳动力,还会将"东流"的西部人口再吸引回来,对流动人口犯罪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可使西部开发后西部乃至全国的治安状况呈现平稳可控的态势.

  • 标签: 西部大开发 治安趋势 可控
  • 简介:广东省21个地市均发现并捣毁制造毒品场点,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毒品制造地、分销地、消费地和国际的毒品过境集散地。“12.29”对陆丰博社村涉毒“清剿”行动,是广东涉毒重点整治工作的分界点,对比前后阶段制造毒品犯罪的特征,掌握制造毒品犯罪发展趋势,更有利于制定务实有效的禁毒政策,发挥公安机关在打击制造毒品犯罪的前锋作用。

  • 标签: 雷霆扫毒 广东 制造毒品犯罪
  • 简介:在现代民法理论上,“财产”与“人格”被确定地分裂成为两个纯然不同的法律范畴。无论给财产以如何定义,财产也不过是人格的派生物。而人格,则似乎完全可以脱离财产而独立存在。当人格权被视为一种由人格产生的独立权利类型时,人格事实上便被缩减为一种单纯的法律主体资格,而法

  • 标签: 广义财产理论 法国 民法 法律主体资格 人格权 财产权
  • 简介:<正>在传统法律原则上,仲裁作为民间机构以第三者或中间人身份对双方当事人间的争议作出判断或裁决的一种解决纠纷的方式。虽然具有法律性质,但其法律权威性是有限的,尤其在与法院之间的关系上体现出来。仲裁受到法院的严格监督,法院可以撤免有问题的仲裁员;有权撤销仲裁协议;同一争议即使仲裁管辖在先,只要一方当事人向法院起诉,法院也可排除仲裁管辖;有权对裁决进行审查并有权撤销错误的裁决。这种关系导致法院对仲裁的干预较多,使得仲裁的权威性大受影响,在国际商事仲裁方面,则给当事入带来不便,使双方达

  • 标签: 双方当事人 国内法院 国际商事仲裁机构 仲裁协议 仲裁管辖 仲裁员
  • 简介:在我国政府打击取缔的高压态势下,邪教的违法犯罪活动得到了有效遏制,但其违法犯罪活动具有顽固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城市与乡村相结合、境内与境外相结合、公开与秘密相结合是邪教违法犯罪活动的基本方式与趋势。必须建立健全情报信息汇总研判分析机制,提高预警能力;坚决依法取缔和摧毁邪教组织体系及地下活动网络;深入开展侦察控制工作;加强反邪教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 标签: 反邪教 违法犯罪 趋势 处置对策
  • 简介:本文从传统民法典中民事权利一般规定的缺失这一现象,探讨了传统民法总则的结构性缺陷,并以此为突破口,提出了在我国未来民法典中设置财产权总则来整合财产权利体系的构想。文章认为,以权利为线索构建的民法典中,民法总则并没有有效地起到区分财产权和人身权的作用,对财产权利体系也缺乏科学的立法整合。在现代无形财产日益壮大,且无形财产立法呈分散化的态势下,传统民法总则失去了原有概念法学上的价值和地位,仅在立法形式和工具意义上有其保留价值,而财产权总则这种中介性立法层次则可真正有效地整合财产关系、厘清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并在法典的统领性和立法专门化之间寻求一种合理的平衡。

  • 标签: 民法典 财产权 民商合一 中国 人身权
  • 简介:刑事诉讼权利宪法化始于美国,并呈现出国际化发展趋势.考察美国宪法与“权利法案”的形成背景,展现的是人权保护意识的逐步深化和制度完善的过程,特别是宪法权利可诉性的确立将其上升到操作层面.我国宪法在赋予公民权利的同时也有特殊保护条款,为顺应国际潮流,加大人权保护力度,应当审慎借鉴并逐步实现刑事诉讼权利的宪法化.

  • 标签: 刑事诉讼权利 人权保障 宪法化 宪政
  • 简介:<正>最近山东省曲阜县律师事务所对该县1971年至1984年底发生的58起经济纠纷案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当前经济纠纷案件出现大幅度上升的趋势。从上述经济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来看,80年前是由于行政干预过多和经济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所造成。而80年后则是当事人在订立和履行经济合同中违反有关经济合同法规和政策。譬如:当事人因企业法人代表变更而撕毁原订合同;采用欺骗手段订立合

  • 标签: 经济纠纷案件 当事人 律师事务所 欺骗手段 上升趋势 经济合同管理制度
  • 简介:伴随着“诉讼社会”的到来,缺乏法律信仰者的“魔鬼智慧”实施的诉讼欺诈常令法律蒙羞且危害甚大,很有必要对诉讼欺诈的相关问题予以置喙。本文探讨了诉讼欺诈产生原因及危害,对其本质特征和规制的理论根基进行了多维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司法和立法两个方面规制诉讼欺诈的治本之策,以期建益司法实践。

  • 标签: 诉讼欺诈 审视 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