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2001年,世界上发生了4件大事,它们是:布什上台后,对美国的对外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9·11'事件爆发,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斗争;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同意用10年左右的时间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4件大事正在或者将要对中国与东盟关系产生重大影响,而中国与东盟关系如何发展,向什么方向发展,也将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产生深刻的影响.

  • 标签: 中国 东盟 对外关系 2001年 “9.11”事件 国际恐怖主义
  • 简介: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与中亚:发展与合作》国际研讨会8月9—10日在北京举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学者和官员以及中国学者、官员、企业家等近40人出席了会议。为便于读者了解有关情况,现将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徐淡所作的主旨讲话,哈萨克斯坦直属总统的战略研究所所长卡先诺夫、副所长阿雷诺夫的重要发言,以及内蒙古东北亚研究所赵纯光的论文介绍如下:

  • 标签: 改革开放 中亚各国 哈萨克斯坦 中亚国家 中国现代 吉尔吉斯斯坦
  • 简介:“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封建时代,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朝贡-宗藩关系曾经维系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宁。新中国对东南亚国家仍坚持“和为贵”的传统理念,提倡“和而不同”。这一理念尤其体现在亚非会议期间中国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求同存异”的主张上。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也是建立在完全平等和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的。

  • 标签: 中国 东盟 传统文化 历史 战略伙伴关系
  • 简介:自2006年以来,在中国与东盟的对话合作机制中,中国东盟友好协会以民间组织形式发挥了对官方机制的"补缺"功能,并通过协会年会将其逐渐常态化和定型化,把中国东盟民间关系放到"公共外交"的范畴进行思考可以看出,在更多的场合下,中国对东盟的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两者的角色基本上是统一、协调但又有分工的。

  • 标签: 中国东盟 民间机制 公共外交
  • 简介:为进一步探讨“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及其对中国外交的影响,2015年7月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协办的“中国国际问题论坛2015——“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20余家单位的40位权威专家展开研讨。现将本届论坛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关于“一带一路”的内涵。与会学者主要就“一带一路”是“战略”还是“框架”与“工具”提出了不同见解。

  • 标签: 中国外交 国际问题 观点综述 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政治研究
  • 简介:本文详细分析了杰出的阿塞拜疆诗人尼扎米·占贾维的终身文学成就。他作品中独特而富有诗意的文学创造与普世性的文学主题,跨越了阿塞拜疆的边界,影响了世界文学。本文重点关注《五卷诗》中的五篇叙述长诗,包括《秘密宝库》、《霍斯鲁与西琳》、《莱伊拉与马季农》、《七美人》和《亚历山大之书》。尼扎米·占贾维的代表作为阿塞拜疆文学带来了口头史诗风格。本文还讨论了尼扎米·占贾维的出身与国籍问题,文中介绍的所有历史事实均表明尼扎米·占贾维是伟大的阿塞拜疆籍诗人。

  • 标签: 尼扎米·占贾维 《五卷诗》 阿塞拜疆文学
  • 简介:占城与中国明朝保持着密切的宗藩关系,使者往来频繁,经贸关系活跃,为两国文化交流创造了极其有利的前提条件.明朝与占城的文化交流是多方面、多层次展开的,既有物质文化的交流与促进,也有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呈现出纵横交错,缤纷多彩的景象,对两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标签: 占城 中国明朝 文化交流
  • 简介:现在.安全的内涵已扩大了,不仅包括传统安全.更包括非传统安全,涉及政治、经济、金融、科技、文化等许多领域。经济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加深,换句话说,也就是国与国之间利益的交融加深。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成果,大大加快了人们相互交往与沟通。而大规模杀伤武器扩散、

  • 标签: 安全利益 政策重点 非传统安全 经济全球化 欧盟 中国
  • 简介: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是各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济效益差,政府负担过重令各国政府痛心疾首,也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欧洲国有企业私有化浪潮兴起的直接原因。尽管各国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经济发展程度上存在诸多差异,但经济增长却是各国的共同目标。本文从经济学角度浅析了欧洲国家国有企业的产生、发展及变革,希望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有所裨益。

  • 标签: 国有企业 欧洲 私有化 中国 改革开放 法律
  • 简介:随着美国按计划加快撤军进程,阿富汗却陷入和谈与反恐的两难困境,其原因既复杂又深刻。阿富汗局势走向受诸多因素影响,目前并不明朗。作为阿富汗的邻国,中国在寻求阿富汗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需谨慎应对,注意立场的平衡。、

  • 标签: 阿富汗 困局 中国 应对
  • 简介:2010年以来,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和'印太战略'逐步推进,它越来越深地介入到中国与东南亚一些国家存在的南海海洋权益纠纷中去,使这一问题逐渐升级,成为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议题之一。中国为了应对这一安全挑战,不得不对南海政策进行调整。而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调整,受到三种因素的共同推动:一是来自单极国际体系的压力,影响到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制定;二是单极国际体系压力所引起的中国国内民众和新媒体舆论的反响,影响中国对过去的南海政策和相应政策举措进行适度调整;三是锐意进取的中国新一代领导人主观上想在南海问题上有所作为,主动调整南海政策,并引导民众更好落实这一政策举措。中国调整南海政策,包括所采取的政策举措、国家资源统筹规划和整合、制度安排等三种方法。

  • 标签: 南海问题 南海政策 中美关系 战略博弈
  • 简介:澳大利亚外交及贸易部东亚研究局于1992年出版了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斯·加纳特等撰写的《中国粮食问题研究报告》,对中国粮食供求走势、粮食贸易和粮食战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评述,现摘介如下:一、中国粮食消费变化趋势1.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人均食用粮消费量出现减少趋势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人均收入明显提高,食用粮的消费量随之大幅度增长,年人均粮食消费从1978年的224.67公斤(毛粮)增长到1986年的290.43公斤(毛

  • 标签: 粮食消费 粮食问题研究 粮食贸易 粮食战略 粮食供求 工业用粮
  • 简介:由10个中小国家组成的东盟,无论从其国土面积,人口数量还是从经济、贸易规模来看,作为一个整体已相当于一个重要的大国,成为亚太地区的一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浪潮不断高涨的今天,东盟迎来了成立40年。回眸东盟成立的历史,它的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在关注它的昨天和今天的同时,这里笔者也试图对今后10多年的东盟作一前瞻,尤其是它的一体化进程、经济发展及其与中国关系的前景。

  • 标签: 东盟 中国 经济全球化 区域一体化 一体化进程 国土面积
  • 简介:2001年中国对海上丝路的研究蓬勃发展,先后在昆明、宁波、湛江和广州召开了4次有关的学术研讨会.本文试对这4次学术研讨会,略作评述.

  • 标签: 2001年 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
  • 简介:无论是从历史教训还是地缘战略需要考虑,印度对俄外交中的制衡中国之意不可忽视。本文首先阐述中俄印“战略三角”的现实局限性;接着重点分析俄罗斯对印、对华军售的不平衡政策以及印俄能源领域的密切合作;最后总结出印俄关系对中国的战略启示,我们须采取相应措施抵消印俄关系可能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 标签: 印度 俄罗斯 中国 制衡 合作
  • 简介:新移民是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移民海外的中国人。新移民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个群体。本文从时间节点、行为主体、行为目的和现实身份等方面入手,对新移民进行了定义,并以非洲为例,就新移民的特点和分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 标签: 新移民 非洲的中国人 华侨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