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国家治理是国家产生以来最重要的现象之一,经济治理作为国家治理在经济领域的延伸和应用,是经济活动与治理关系的反映。本文以创新驱动为视角,认为实现国家经济治理现代化机理的本质是刺激内生增长,内在动力是提高竞争优势,外在动力是转换政府职能。由此,提出实现国家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几点对策: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制度创新,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改革。

  • 标签: 新常态 创新驱动 经济治理 发展方式
  • 简介:城市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板块,衡量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即是城市基层政府治理质量的高低。当前我国城市基层治理生态存在一定程度的恶化趋势,其根源在于社会的“三高”转型和国家的自身转型的共时性叠加效应。修复城市基层治理生态,需要政府通过实施包容性治理有效应对“三高”社会的治理生态,通过服务型治理、整体性治理和法治型治理,有效克服国家自身转型中的政府公司化倾向、政府碎片化困境和政府维稳化弊病。

  • 标签: 城市治理 治理生态 包容性治理 服务型治理 整体性治理 法治型治理
  • 简介: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这一问题是由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政绩考核体系、政府财税体制、市场发育程度、社会组织力量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在新的发展阶段,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和政府财税体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社会组织力量,通过政府调控、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有效结合,继续加大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力度,以期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 标签: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影响因素 影响机理
  • 简介:近年来,以家庭适度规模经营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经营模式逐渐兴起。文章基于苏南农村的田野经验,发现家庭适度规模经营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生产资料、劳动力与制度基础上,通过农地资源的集体统筹与优化配置,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服务与监管以及农业经营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较好实现了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与标准化,具有灵活性、成本内部化、管理有效性、自组织性等独特优势,同时也面临过度规模化、生产成本上涨、经营结构单一,经营者文化资本有限、市场议价能力不足,收益不稳定等多元化风险。此种集体高度统筹的新型经营模式与农业现代化高度耦合,表明农业现代化与家庭承包经营并不是天然对立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家庭承包经营并未走向终结,其核心经验对于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并不具有普适性。

  • 标签: 家庭经营 适度规模经营 农业现代化 集体统筹
  • 简介:信任修复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归因理论构建了政府信任修复的总体框架,试图考察公共危机事件后,公众归因(责任归属、可控性、稳定性)对政府信任受损和修复的影响,以及政府对危机事件四种解释策略(否认、借口、道歉和理由)的修复效果。研究基于中国现实案例,采取情景实验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公众对危机事件的内部归因、稳定性归因越强,政府信任受损越大;(2)增加公众对危机事件的外部归因和不稳定归因,有利于修复政府信任;(3)否认和借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复能力信任,但不能修复诚信信任,而道歉和理由对政府信任没有显著修复效果。本研究拓展了政府信任修复领域的文献,研究结论有助于从理论上理解政府信任修复的内在机理,以及指导政府部门更加有效地应对公共危机事件。

  • 标签: 政府信任 公共危机事件 修复策略
  • 简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日渐增多,本意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绩效。但引入企业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质量和绩效亦不如预期,于是试图通过第三方绩效评价的方式予以规范。但是,事实表明仅仅采用第三方绩效评价这种外部干预并不足以化解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遭遇的绩效困境。文章以S区自助图书馆为例,从利益契合度、公共价值和能力三个维度,基于共生理论分析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困境的形成机理,论证了内在动力对于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和绩效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化解绩效困境的治理对策。

  • 标签: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互利共生 绩效 自助图书馆
  • 简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长期以来困扰各级法院的老大难问题。关于其赔偿范围,学界争议不断,实务中乱象纷呈。根据“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一事物的各种必不可少的要素的内在联系”这一哲学基本概念,找出构成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四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并用“法律责任的产生、归结与实现”的基本法理,对其“内在联系”深入探析,得出附带民事责任是完整的民事责任,附带民事赔偿范围应与民事完全相同。

  • 标签: 刑事附带民事 赔偿范围 法律责任 本质 法理
  • 简介: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应当从内化机理的角度进一步把握内含于其中的实然语境和应然价值之间的张力与平衡,进而以问题为导向,从理解维度审视和理解方法凝炼的角度深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与内化过程的研究,以期更好地在高校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

  • 标签: 实然语境 应然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化
  • 简介:“以罚代管”中的复式法律行为结构是责令改正不作为与行政罚款作为之间的榫卯。“违法过剩”下责令改正作为的高昂制度成本与义务缺位下责令改正不作为的低廉制度成本共同促使执法者选择后者。分税制下地方财政收入的相对窘迫、行政分包制下地方公共事务的承包责任、“晋升锦标赛”制下地方行政官员对CDP增长的注意力聚焦等约束条件决定了罚款收入成为执法经费的主要来源,同时罚款行为也能作为执法者发出的合作信号,这些制度收益诱导执法者选择罚款的作为。“以罚代管”作为一种执法的博弈均衡状态,其中形成的权利(权力)义务结构与成文法律规范明定的权利(权力)义务结构发生错位,在极端情况下会迫使违法者通过“身体维权”的方式寻求救济。

  • 标签: 以罚代管 行政执法 执法方式 制度机理
  • 简介:民主是现代政治的核心要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生命。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高举民主的旗帜,在陕甘宁边区紧紧围绕"三三制"政权建设,从政权组织结构、民主共治的党派关系和法治保障体系着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运行机理。这不仅对于抗战的胜利和中国政治民主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也为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 标签: 陕甘宁边区 民主政治 三三制
  • 简介:在经济发展、文化融合、受教育程度提高和社会动员增强等因素的影响下,政治参与的机会逐渐增多,基于云南、广西、贵州三省部分地区的实地调研结果,得出了边疆多民族地区政治参与是最为有效而直接的一种利益表达方式的结论,因此,对边疆多民族地区的利益分化、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作逻辑分析和特点探讨就具有了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 标签: 边疆多民族地区 利益分化 利益表达 政治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