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16年是列宁完成《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00周年。这部独具慧眼的小册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在十月革命的隆隆炮声中有力地敲响了帝国主义的丧钟,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帝国主义》的方法特征包括历史的阶段性认知、唯物论和实践性。《帝国主义》的核心意蕴在于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垄断:帝国主义的本质属性是金融寡头的统治;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对外侵略扩张;帝国主义的必然趋势是寄生性和腐朽性。现今,《帝国主义》仍具有现实价值,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仍是深入理解当代资本主义本性的理论武器。

  • 标签: 帝国主义论 方法论 核心意蕴 当代价值
  • 简介:<正>迄今为止,不少美学著述中异口同声说,美学首先要研究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美",即"现实美"(包括"自然美");其次才是"艺术美",因为艺术美仅仅是现实美的"反映",等等(这类著作大都为高等院校的美学教材)。如果按照上述原则,这些著作中的主要篇幅本应探讨"现实美",但事实却相反,他们仍主要探讨艺术美,有的甚至根本不去研究现实美。

  • 标签: 现实美 美学理论 审美意识 “物质” 改革刍议 客观存在
  • 简介:实践存在美学是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具有多样性的历史维度。首先,从理论内涵角度看,实践存在美学继承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性维度,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当代西方美学的历史性联系;其次。从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历史角度看,实践存在美学克服了传统实践美学在思维方式上的缺陷,从主客对立的反映美学走向了主客统一的存在美学;第三,从当代西方美学发展轨迹角度看,实践存在美学的思考方式与其发展进程也是一致的。因此,董学文等人认为实践存在美学缺乏历史性维度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 标签: 实践观 存在论 历史性 思维方式
  • 简介:毛泽东的《实践》、《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音容宛在作。"两"从认识和辩证法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作了哲学上的论证;从深层次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革命实际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起来.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中国文化的民族形式,实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通俗化开辟了道路。"两"的历史局限性是暗含着轻视理论、轻视知识分子的狭隘经验和把矛盾的斗争性绝对化的"斗争哲学"的倾向。我们应当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把"价值"范畴引入《实践》,解决实践的合理性问题,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支撑;把"和谐"范畴引入《矛盾》,正确处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扬弃"斗争哲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唯物辩证法的指导。

  • 标签: 《实践论》 《矛盾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 简介:邓小平选人用人的'言'与'行'凸显出鲜明的个人风格。探析邓小平的选人用人风格,对提高我们选人用人的准确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更加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邓小平选人用人风格有丰富的内涵:在气魄上,襟怀坦荡,旗帜鲜明;在胆识上,打破框框,不拘一格;在思路上,严格标准,全面把握。邓小平选人用人风格的形成与他'三落三起'的人生背景、'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人才难得'的学识背景、'忧党忧国'的情感背景密切相关。邓小平选人用人风格具有鲜明的特色,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原则性与灵活性、针对性与指导性的高度统一,对我们今天选人用人有着深刻的启示:一是选人用人者要提高'自身素养';二要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关怀';三是选拔年轻干部要'有胆有识';四是应以邓小平的选人用人风格作为人才成功的'人生灯塔'。

  • 标签: 邓小平 选人用人 思想风格 时代背景 人才难得
  • 简介: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呈现出一体多元的结构设计、协商民主的运行方式、非对称性的地位作用、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的显著特征。这种和谐政党关系具有无与伦比的内在价值和比较优势,既保证了监督与制约,又保持了团结与合作;既保证了稳定与秩序,又保持了差异与活力;既保证了集中与效率,又保持了协商与参与。尽管中国政党关系业已具有和谐特性,但是还有诸多需要完善和发展的地方。

  • 标签: 和谐 政党关系 协商民主
  • 简介:马克思曾经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邓小平“就是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伟大斗争中产生的伟人”。从1927年11月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算起,邓小平的领导生涯持续半个多世纪,跨越革命、建设、改革三个时期.

  • 标签: 领导者素质 邓小平论 1927年 社会时代 近代以来 中华民族
  • 简介:毛泽东的国际洞察力是指他分析、判断、预测和解决国际问题以及分辨国际是非的能力和水平,具体地体现在对国际形势的准确判断、对国际格局的科学分析、对国际关系的理性把握和对驾驭方法的灵活运用上。毛泽东的国际洞察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发挥了巨大指导作用,对于我们在新的国际背景下有效地认知和把握世界仍然具有方法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国际洞察力 驾驭方法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增强军民团结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要求继承优良传统,巩固军民团结;牢记根本宗旨,竭诚服务人民;顾全国防大局,支援部队建设;着眼富国强军,促进军民融合。

  • 标签: 习近平 双拥 军民团结
  • 简介:马克思虽然没有正面论述过休闲,但其以人的解放为旨归的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具有前瞻性的休闲思想,并构成马克思独特的、具有革命性的休闲观.首先,马克思第一次论证了工人阶级的休闲权,指出休闲权是人之为人的基本权利.其次,马克思指出自由时间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而再次恢复了古希腊理想休闲观中休闲与人的本质生成之间的关联.再次,在对人类理想社会的设想中,马克思第一次论述了劳动与休闲完美融合的生存状态.

  • 标签: 马克思 休闲 劳动
  • 简介: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铸就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并为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解放思想、以人为本、包容贵和、责任奉献的时代精神.它从不同的层面诠释着时代精神,构成了时代精神的多维内涵。

  • 标签: 时代精神 改革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共同富裕的人权意义冉昌光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方面,也是邓小平人权思想的核心。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人权的广泛性、公平性和真实性的特征,对保证人权的全面实现,消除非人权现象的根源,防止非人权现象...

  • 标签: 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人权 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 人权主体 发展生产力
  • 简介:<正>真正说来,历史哲学的繁华盛开是近代社会的事情,尤其属于18世纪后半叶的德国。这种现象实情似乎表明.历史哲学在近代有其源头。的确.从编年史的目光来看,且止于皮相的认识.这是相当可信的判断.因为黑格尔作为近代哲学的集大成,其中的一个成果,就是建构了"思辨的历史哲学"之正统。而且,即使近代之后出现了"叛离黑格尔"的哲学运动,但其间历史哲学论题的提出及其论证总是这样那样地与这位大师有

  • 标签: 历史哲学 黑格尔哲学 内在性 存在论 海德格尔 生存历史性
  • 简介: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则是发展问题。因此,邓小平掷地有声地说:“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具有丰富的内容,他从中国发展的世界背景、发展的国情条件、发展的内涵、发展的道路、发展的动力、发展的目标和步骤、发展效果的衡量和检验等方面,全面阐释了科学发展观。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发展才是硬道理” 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 发展理论 中国发展
  • 简介:"历史无主体"是阿尔都塞在批判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主体辩证法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所作出的结构主义式解读。在他看来,历史的发展不是时间上连续发生的同质过程,而是社会结构合规律地转变的历史。共时性在方法上应该被赋予高于历时性的优先地位。由此,阿尔都塞把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解读成在社会结构中通过人与结构的双向作用而推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表面看,"历史无主体"使人淹没在结构之中,人的主体能动性荡然无存,但事实上,结构没有人就无法运动,结构需要人。阿尔都塞正是在结构与人的张力下来解读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并且仍然致力于给予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以恰当的地位。

  • 标签: “历史无主体” 阿尔都塞 历史辩证法 马克思 结构主义
  • 简介: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的领导核心,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他们的哲学思想无不与社会主义的命运息息相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了长期的探索.这些探索的收获和代价无疑都是巨大的.半个世纪,国内外的风云变化,有一个理论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无不同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最高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面貌有着深刻的联系.毛泽东、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面貌如何,水平多高,中国社会主义的面貌就会如何,命运就会怎样.因此,要透过现实社会主义的经历和命运来看待毛泽东、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就更加具有现实主义了.

  • 标签: 建设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 领导核心 邓小平 毛泽东 探索
  • 简介:<正>主体的需要和利益是主体实践的内在动因,是激活主体能力、驱使主体实践的力量源泉,是当代实践的主体性条件。主体需要和利益的当代发展,促进了当代实践的形成和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当代实践的负效应。因此,要有效地解决当代实践所面临的种种全球性问题,建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就必须深入地研究和合理地发展人的主体性需要和利益。

  • 标签: 共同利益 当代人 主体需要 人类实践 当代发展 人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