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将对腰椎后路椎融合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8年1月收治的82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无明显变化(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5.1%(39/41)显著优于对照组80.4%(33/41)。结论在腰椎后路椎融合术围手术期过程中,给予患者综合护理,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确保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预后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围手术期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斜外侧腰椎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是一种经腹膜后腰大肌前缘与大血管间隙的操作窗(anterior to psoas,ATP)行腰椎融合(lumbar interbody fusion,LIF)的小切口微创手术。OLIF手术虽然较其他入路手术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各类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69%~81.82%。大部分并发症经过保守或对症处理可自行缓解,只有较少的并发症难以恢复,需要翻修手术治疗,甚至产生后遗症。OLIF并发症包括术中并发症和术后并发症。血管损伤是术中危险性较大的并发症,需要即刻压迫或缝合止血;神经损伤可以通过避免暴力牵拉和分离组织,减少手术时间等方法降低其发生率,胸腹膜损伤发生时,应尽量术中即刻缝合。一过性髋关节屈曲无力和一过性大腿/腹股沟感觉障碍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数月后大多可自行消失。肠梗阻由于术中对腹膜牵拉导致,多为不完全性,可自行缓解。术后感染大多为浅表性,经过换药和应用抗生素可治愈。Cage下沉、椎间隙塌陷是最常见融合或假体相关并发,可无相关临床症状,但严重者需要翻修手术治疗。假关节形成发生率较低,少数伴临床症状者需要翻修手术治疗。对于OLIF并发症的研究大多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所以将来还需要更多的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来完善我们对OLIF并发症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腰椎后路椎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短期临床疗效,评估该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3年4月2所医院随访完整的患者临床资料65例,分别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患者功能恢复和痛疼缓解情况,评估改善率、优良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18~35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功能和痛疼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PLIF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重建腰椎稳定,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短期疗效满意。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关节不稳定性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MRI技术探讨微创经椎孔入路腰椎椎体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对腰椎多裂肌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7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因单节段(L 3,4、L 4,5、L 5S1)单侧症状椎间盘突出症接受MIS-TLIF手术者23例,均于手术前1周内和手术后3、6个月行腰椎MR检查,在轴位T2加权像测量术前及术后椎间盘不同层面对应轴切面的多裂肌截面积(axial section of multifidus muscle cross section area,AxCSA)、长短径线比值(ratio of long and short lines,RLS)、多裂肌脂肪浸润截面积(axial section of muscle fat infiltration cross section area,FLSA)与AxCSA比值记为FLSA/AxCSA。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腰椎患侧和健侧、病变与非病变节段多裂肌各项指标的变化,观察MIS-TLIF术式对多裂肌形态学的影响。对患者术前及术后6月分别进行患侧肌肉截面核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测量,对比1H谱肌细胞内脂质(intramyocellular lipid,IMCL)与细胞外脂质(extramyocellular lipid,EMCL)积分值比值,评估脂肪浸润的程度。结果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病变节段AxCSA健侧较患侧大(t=6.611,P< 0.05)、非病变节段多裂肌AxCSA健侧比患侧大(t=-6.682,P< 0.05),术前健侧肌容积具有优势。术后3个月病变节段AxCSA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7,P >0.05),非病变节段AxCSA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1,P >0.05),术后短期随访双侧肌容积有均等优势。患侧病变节段FLSA/AxCSA术前为9.5%±3.8%,术后3个月为8.7%±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3,P< 0.05);患侧病变节段RLS术前为3.3%±0.24%,术后3个月为2.7%±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P< 0.05)。MRS测定EMCL/IMCL术前中位数为2.010,术后6月中位数为1.475,术后6个月EMCL降低(Z=0.48,P< 0.05)。结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双侧多裂肌的形态有别,MIS-TLIF手术对手术侧多裂肌影响小,明显降低胞外脂质蓄积促进脂质向胞内转移,同时增进胞内脂肪代谢,其保留肌肉止点和有限固定也可重塑代偿性肌肉萎缩形态。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脊柱融合术 磁共振波谱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通道下经椎孔入路椎融合术(MIS-TLIF)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MIS-TLIF手术治疗的1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术后复查腰椎X线及腰椎CT评价有无终板损伤,评估椎弓根螺钉位置情况及有无移位、断裂,融合有无移动、下沉以及椎融合情况等。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79例患者中25例(14.0%)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脑脊液漏3例(1.7%),切口相关问题4例(2.2%),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7例(3.9%),术后尿潴留1例(0.6%),椎管内血肿1例(0.6%),术后残余疼痛麻木9例(5.0%)。术后随访期内大多数患者VAS、JOA、ODI评分较术前得到改善(P<0.05)。结论MIS-TLI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并具有良好且稳定的长期疗效。

  • 标签: 腰椎 并发症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 椎间融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椎孔椎体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期诊治的190例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经椎孔椎体融合术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经经椎孔椎体融合术治疗后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平均手术时间(138.93±11.48)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46.83±19.34)ml,本组患者术中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根损伤出现(P<0.05);对患者实施为期两年的随访发现,患者手术前后的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本组患者未出现1例内固定失败、植骨不融合等现象。结论经椎孔椎体融合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研发设计一种用于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融合及植入的配套工具。方法根据国人腰椎关节突关节的解剖学测量和影像学资料的分析,设计一种用于关节突关节融合融合,该融合由同种骨植入材料制成,其构造由一圆柱体中心嵌入一椭圆体。植入该融合需要配套工具,包括定位、工作通道、钻头和植入。结果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结构简单,与关节面接触面积大,植入后不易移位。配套工具既可以满足开放手术需求,也可以满足微创经皮手术的要求,可以将融合植入关节突关节面合适的位置,手术器械操作简单,植入精度高。结论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及其配套工具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新型医疗器械。

  • 标签: 腰椎 关节突关节 融合器 器械
  • 简介:目的比较双侧椎小关节间植骨融合与椎融合置入椎融合腰椎不稳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8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患者143例,其中男51例,女92例,年龄45-65岁,平均56岁。其中60例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双侧椎小关节融合(A组),83例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的结合椎融合(B组)。记录术前与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术前与术后6周Oswen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nstrydisabilityindex,ODI)以评价临床效果,术后9个月采用腰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及CT评价椎小关节融合情况,对A组及B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术前与术后第1天VAS评分、术前与术后6周ODI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9个月随访行腰椎过伸过屈侧位开角,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手术时间[A组(65.3±15.8)min,B组(118.4±15.2)min]、术中失血量[A组(103.4±30.2)ml,B组(350.6±30.9)ml]及术后第1天引流量[A组(60.5±15.7)ml,B组(123.1±25.6)ml]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管减压并双侧椎小关节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不稳为一种简单易行,手术效果及融合满意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脊柱融合术 关节融合术 腰椎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横突植骨融合内固定与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8例腰椎滑脱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34例,对照组采用横突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融合率为33例(97.06%),对照组的融合率为28例(82.35%),观察组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优于横突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椎融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横突间植骨融合 椎间植骨融合 腰椎滑脱症 疗效
  • 简介:背景:随着生物降解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对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传统的医学金属材料弊端日益显现。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员把焦点集中到以高分子聚乳酸为代表的可降解材料上,旨在脊柱失稳领域寻求新的突破。目的:观察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腰椎融合在体内的生物力学变化,探讨其治疗脊柱节段失稳的可行性。方法:将42只9月龄猪随机分为2组(n=21),均摘除L4/5椎间盘髓核,实验组在椎置入充满碎骨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腰椎融合,对照组植入自体骨。术后4,12,72周拍摄X射线片观察手术节段的融合情况,通过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检测融合节段的稳定性,组织学观察植骨融合及材料降解情况。结果与结论:(1)影像学检查结果:术后4周,两组动物植骨区均未见融合迹象。术后12周,实验组可见融合有增大迹象;对照组可见部分骨桥,其中有1例融合。术后72周,实验组可见融合降解,有1例融合,对照组有2例融合;(2)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术后4周两组在各个状态下的脊柱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72周大部分状态脊柱活动度较4周时显著减小;(3)组织学观察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组材料逐渐降解,新生骨组织生长先快后慢,实现逐步融合,融合效果与对照组相似;(4)结果表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腰椎融合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除个别状态(左屈)外其力学性能与自体骨相当,最大程度地重建了猪脊柱节段稳定性。

  • 标签: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聚乳酸聚酯 腰椎间融合器 脊柱节段失稳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分析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借助脊柱微创通道系统、配合经椎腰椎融合术的治疗方案开展治疗,分析实际疗效结果。方法:研究选取了总计94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在随机分组中将其各自分为47例M组与47例N组,对M组患者以常规手术治疗,而对N组患者则以辅助手术治疗手段开展治疗,统计两组患者各自的手术指标与JOA评分状况。结果:从最终治疗结果中可以看到,N组患者在各手术指标参数与M组对比中,均存在明显差异性,其P值大小各自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引流量中为(P=0.0353、P=0.0438、P=0.0237、P=0.0385),差异明显且统计学意义具备成立条件;最后在ODI评分状况对比中,N组患者在各阶段改善效果最为明显,显著优于M组,对比结果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在对比中显然具有成立条件。结论:通过本文研究可以看到,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当中,可以充分借助微创通道结合椎融合术进行治疗,可促进治疗效果有着十分显著的进步与提升;在ODI评分提升、手术指标完善中可体现出十分优异的治疗价值。

  • 标签: 脊椎微创 经椎间融合术 JOA评分状况 治疗价值 疗效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微创经椎腰椎融合术(MIS-TLIF)联合藤黄健骨片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SS)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LS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进行MIS-TLIF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藤黄健骨片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JOA)评分变化。结果 干预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 藤黄健骨片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报告作者自行设计制作的螺纹异体皮质骨椎融合支架(aliograftinterbodyfusioncage,AIFC)椎融合治疗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27例,其中男12例,女15例,年龄20~72岁,平均48.5岁.Ⅰ~Ⅱ°滑脱17例,Ⅱ~Ⅲ°滑脱7例,退行性腰椎不稳3例.前路手术3例,后路手术24例,其中15例同时行内固定,手术共植入AIFC39个,其中一个间隙植入2个9例,植入1个15例,同时2个间隙各植入1个3例.结果平均随访13个月,临床疗效评价:优21例,良5例,可1例.X线动态观察:术后3~4月手术撑开的椎间隙有1~2mm的回落丢失,1例AIFC破裂,全部获骨性愈合.结论AIFC具有足够支撑、维持椎间隙高度功能,抗滑稳定性好,椎融合率高,可避免取髂骨和金属椎融合永久植入的一些并发症,是一种治疗腰椎失稳症的理想材料和方法.

  • 标签: 腰椎 内固定器 异体植骨 椎间融合 腰椎失稳症
  • 简介:腰椎滑脱在骨科临床较为多见,治疗方法很多。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4年9月采取椎管减压、RF-Ⅱ复位固定、cage椎融合联合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29例,取得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 标签: 腰椎滑脱症 椎管减压RF-Ⅱ复位固定 cage椎间融合
  • 简介:【摘要】现阶段,从整体情况来看,在腰椎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脊柱内镜下椎融合术,此项技术是脊柱内镜技术与腰椎巧妙融合的一种新型技术,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可以在局麻下有效进行,进一步有效利用脊柱内镜的支持作用,针对各类压迫进行相对应的处理,以此呈现出良好的应用价值,为腰椎疾病的有效治疗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保障。结合这样的情况,本文重点综述脊柱内镜下椎融合术在腰椎疾病中应用情况。

  • 标签: 脊柱内镜 椎间融合术 腰椎疾病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使用再次手术清创或延长抗生素的方法治疗腰椎融合术后伤口深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从2003年8月至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病例中行腰椎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进行随访,其中5例被诊断为深部伤口感染(1.2%)。术后进行再次手术清创或者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治疗,所有5例患者获得了康复,术后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从1.5年至3.5年,平均2.6年。结果5名患者再次进行手术清创,反复伤口冲洗并缝合伤口。无1例患者取出内固定,所有5位病人接受4至5周的静脉抗生素治疗,随后5-8周口服抗生素。在随访过程中无椎体或者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论腰椎融合术后出现了深部的椎间隙感染没有必要取出内植物。可以采用包括再次手术清创或者延长抗生素的使用时间等方法来治疗。

  • 标签: 腰椎间融合术 内固定 伤口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斜外侧椎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病变术中终板损伤的特点,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五个医疗中心2014年10月至2017年12月采用Stand-alone OLIF或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病变术中出现终板损伤的35例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28例;年龄(62.8±8.13)岁(范围:51~78岁)。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例、腰椎管狭窄症10例、腰椎退行性滑脱症17例、腰椎峡部裂伴或不伴椎体滑脱症2例、腰椎退行性侧凸4例。L3,4 2例、L4,5 21例、L2~4 3例、L3~5 4例、L2~5 3例、L1~5 2例。术前骨密度:T值>-1 SD 7例、T值-1~ -2.5 SD 24例、T值<-2.5 SD 4例。其中高髂嵴5例。融合节段:单节段25例、双节段5例、三节段3例、四节段2例。术中均发生终板损伤,共发生于39个椎间隙40个终板,1个椎间隙上、下终板均有损伤,余为单终板损伤;上终板损伤35个、下终板损伤5个;合并椎体骨折3例。发生终板损伤节段融合位于Ⅰ~Ⅱ区3枚、Ⅱ~Ⅲ区31枚、Ⅲ~Ⅳ区5枚。主要观察指标为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椎间隙高度及融合位置等。结果术中损伤终板的原因包括患者合并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28例、术者操作不当9例、髂嵴过高5例、终板解剖形态变异5例、椎间隙明显狭窄4例、使用的融合偏大3例及混合因素12例。所有患者获得(18.5±8.1)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发生融合横向移位3例,Stand-alone OLIF 1例、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2例。35例均出现融合不同程度的沉降,其中7例行Stand-alone OLIF者二期附加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隙高度术后均获得良好地恢复,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末次随访时出现较大的丢失,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腰痛VAS评分由术前(6.6±2.2)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3±0.74)分,ODI由术前36.3%±7.4%恢复至末次随访时9.6%±3.5%。末次随访时除3例不能明确外,余获得椎融合融合率为91.4%。结论OLIF术中终板损伤的发生率较高,终板损伤既有患者自身的因素,也有手术操作的原因。终板损伤与随访期间椎间隙高度下降、融合沉降或移位密切相关,部分病例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故需加强终板损伤的预防,一旦出现应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并严密随访。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中并发症 再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椎融合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老年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诊治的21例老年重度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术前给予患者常检查确定患者的病情,采用腰椎融合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至2年的随访,患者手术前的ODI评分为(65.01±7.15)分,手术后的ODI评分为(25.12±6.68)分,组差距显著,P<0.05。结论腰椎融合结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老年重度腰椎管狭窄症效果优越,治疗安全性高,患者能够尽快痊愈,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腰椎间融合 椎弓根内固定 重度腰椎管狭窄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改良与传统腰椎后路椎融合术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随机将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6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两组(n=32),采用传统腰椎后路椎融合术治疗的为常规组,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融合术治疗的为研究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术前的JOA评分、VAS评分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但其术后融合率、治疗总有效率及JOA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融合术治疗,既可以增强椎体稳固性,提高椎融合率,又能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减少手术出血量,更适合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腰椎管狭窄 传统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改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斜外侧椎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侧方钢板(lateral plate,LP)固定与后路腰椎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采用OLIF-LP治疗21例ASDis患者的病历资料,男9例、女12例;年龄(59.3±7.0)岁(范围46~71岁)。手术节段:L2,3 1例、L3,4 16例、L4,5 4例。选取同期收治的年龄、性别及手术节段相匹配的采用PLIF治疗21例ASDis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和椎孔高度(intervertebral foramen height,IFH)及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4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7±7.4)个月(范围12~36个月)。OLIF-LP组手术时间为(97.6±18.0)min、术中出血量为(138.5±62.7)ml,较PLIF组[手术时间(154.6±42.4)min、术中出血量(288.6±55.3)ml]明显减少(P<0.05);OLIF-LP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4±1.3)d,PLIF组为(5.1±1.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LIF-LP组术后1、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1.6±0.9)分和(1.4±0.8)分,PLIF组为(2.5±1.3)分和(2.0±1.0)分;OLIF-LP组术后1个月ODI为29.4%±4.7%,PLIF组为33.9%±7.6%,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时两组VAS评分、OD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DH、IFH、LL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OLIF-LP组DH、IFH均优于PLIF组(P<0.05),而两组LL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OLIF-LP组术中无血管、神经及腹腔脏器损伤,术后2例出现一过性下肢疼痛。PLIF组术中2例硬脊膜破裂予以修补,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术后3例下肢疼痛加重,经脱水、抗炎、止痛等处理后改善;2例切口渗出,经对症治疗后愈合。两组中各有2例患者出现cage下沉但无临床症状。结论OLIF联合LP固定与PLIF手术治疗腰椎ASDis具有一致的临床疗效,但OLIF联合LP固定在手术创伤、术后恢复及相关并发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手术后并发症 椎间盘退行性变 再手术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