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缺氧缺血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根据患儿情况给予合理喂养,宜少量多次逐渐增加奶量,吞咽功能障碍的可给鼻饲喂养或胃肠外营养保证热能供给。用药后注意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根据病情选择面罩或头罩吸氧。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肥胖的测量学指标BMI相关基因序列变异与发生缺血心脏(IHD)、急性冠心病事件(MCE)的关联。方法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中6.9万余名具有全基因组遗传数据的样本,剔除基线时患有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的个体,最终纳入64 454人。采用既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显著性遗传位点构建儿童BMI遗传风险评分,并根据其五分位数进行分组,最低五分位组为低遗传风险组,最高五分位组为高遗传风险组。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儿童BMI的遗传风险评分与IHD、MCE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平均随访10.7年,期间新发IHD 7 073例,MCE 1 845例。调整了性别、年龄、地区及前10个遗传主成分后,与低遗传风险组相比,高遗传风险组发生IHD、MCE的HRs值(95%CIs)分别为1.10(1.02~1.18)、1.10(0.95~1.27)。遗传风险评分每增加一个标准差,IHD的发病风险增加4%(2%~6%)(线性趋势P=0.001)。进一步调整基线BMI后,高遗传风险组与低遗传风险组的效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遗传风险评分与IHD发病风险间仍具有线性趋势(P=0.019)。结论成年人IHD风险随儿童肥胖遗传易感性的增加而增加,提示儿童肥胖是发生IHD的危险因素。儿童肥胖作为一个容易识别的特征,应定期关注其变化情况,实现成年人IHD的早期干预。

  • 标签: 儿童肥胖 缺血性心脏病 遗传易感性
  • 简介:缺血心脏是成年人发生心性猝死、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左心衰竭等的主要病因,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对加强高急病人的监护和防治,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此,本文对58例缺血心脏患者的心电图QT离散度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心电图QT离散度 心脏事件 心脏病患者 动态观察 缺血性心脏病 急性心肌梗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西洛他唑治疗老年缺血心脏致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老年缺血心脏致窦性心动过缓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西洛他唑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程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洛他唑治疗老年缺血心脏致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具有比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西洛他唑 老年缺血性心脏病 窦性心动过缓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缺血的病理诊断。方法抽选我院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5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患者均作出明确诊断,获得及时治疗,且疗效较满意。结论病理诊断有助于缺血的早期确诊,为制定具体治疗方案提高可靠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脑病 病理
  • 简介:缺血也称肠系膜血管,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的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肠壁缺血疾病.按解剖分类,肠管的血液供应主要源于3支动脉:①腹腔动脉供应胃和十二指肠,侧支循环丰富,缺血罕见.②肠系膜上动脉供应小肠,右半结肠,横结肠至脾曲,因其分支的各动脉均为末梢动脉,一旦受阻易形成肠壁局部坏死.③肠系膜下动脉供应左半结肠及大部分直肠.静脉多与同名动脉伴行.缺血包括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及结肠缺血.此属少见,但随着心血管及糖尿的日益增多,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此疾病诊断有一定困难,常易误诊,延误病情,且一旦发生即呈凶险重症,故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1].现将从流行学、诊断与治疗方面对缺血做一简要综述.

  • 标签: 缺血性肠病 慢性肠系膜缺血 动脉供应 急性肠系膜缺血 心血管病 诊断与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2年1月本钢总医院收治住院的经腹部彩超、全腹CT、结肠镜、血管造影等检查确诊的符合缺血临床特点的患者4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进行手术切除治疗,其他均行内科保守治疗;2例在手术后3天因肠坏死、感染性休克死亡。结论对于中老年患者尤其伴有基础疾病且诊断不清的急腹症患者,应尽早行腹部螺旋CT、腹部彩超、结肠镜等检查,以早期确诊,减少临床漏诊、误诊,降低病死率。

  • 标签: 缺血性肠病 诊断 病死率
  • 简介:摘要有效地治疗宫内窘迫和抢救新生儿窒息,减少胎婴儿的缺氧,是预防该症发生最有效的方法。一旦发现胎儿宫内窘迫,立即给产妇供氧,并准备新生儿的复苏和供氧,出生后让患儿平卧,头稍抬高,少扰动

  • 标签: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缺血的诊治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3月至2002年5月22例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结肠缺血通过结肠镜或B超48小时内确诊(1例行血管造影确诊),另5例小肠缺血中3例在48小时内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而确诊,2例通过B超、胃肠X线及内镜在10天内拟诊.18例使用罂粟碱及丹参治疗后缓解,4例经手术治疗后痊愈或缓解.结论缺血的症状无特异性,腹部B超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应早期进行扩血管治疗.

  • 标签: 缺血性结肠炎 肠系膜血管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缺血心肌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将2009年6月-2011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缺血心肌心力衰竭患者,将所有患者采取随机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进行治疗;观察组在采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进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分别观察治疗6月前后两组心脏结构、心脏功能。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3%(P<0.05);观察组患者心脏结构以及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曲美他嗪辅助常规抗缺血治疗能够是患者心脏结构以及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取得良好的疗效,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 标签: 缺血性心肌病 心力衰竭 临床特点 曲美他嗪
  • 简介:摘要低氧诱导因子是在缺氧或低氧时启动适应性转录反应的主要调节因子,其在常氧环境下被脯氨酸羟化酶羟基化后降解失去活性。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是一种新上市的小分子口服制剂,通过抑制脯氨酸羟化酶,减少低氧诱导因子的降解,从而激活低氧诱导途径,调节包括刺激红细胞生成、铁吸收和动员、血管生成、脂质和糖代谢、炎症、能量代谢、细胞生长和分化等多种生理反应,展现出较多临床益处。近年来,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在肾性贫血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明确的疗效,并且在缺血心脏领域中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未来在缺血心脏治疗等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低氧诱导因子 脯氨酸羟化酶抑制剂 肾性贫血 缺血性心脏病
  • 作者: 王晨冉 孟显峰 王春平 刘世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13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北京 100081,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61061,潍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社会领域健康风险协同创新中心"健康山东"重大社会风险预测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26105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005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公室,北京 10005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990-2017年中国人群缺血心脏(IHD)疾病负担及其危险因素的变化趋势。方法基于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GBD)中国研究开放数据,利用伤残损失寿命年(YLD)、早死损失寿命年(YLL)、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等指标对1990-2017年中国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IHD疾病负担变化趋势进行描述,并结合人群归因分值(PAF)分析IHD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结果2017年,IHD的YLD率、YLL率、DALY率分别为74.2/10万、2 057.2/10万、2 131.0/10万。YLD率为女性高于男性,YLL率和DALY率则为男性高于女性。与IHD有关的24种可改变危险因素中,导致DALYs、PAF、DALY率排名前5位的危险因素均为高血压(1 642.9万人年、54.6%、1 163.1/10万)、高LDL-C(1 394.1万人年、46.3%、987.0/10万)、钠摄入过多(1 090.0万人年、36.2%、771.1/10万)、吸烟(864.7万人年、28.7%、612.2/10万)、坚果摄入不足(745.2万人年、24.8%、527.6/10万)。IHD DALY率由1990年1 116.4/10万增至2017年2 131.0/10万,增长率为90.9%。与1990年相比,2017年15~49岁和≥70岁人群IHD的YLD率增加,且≥70岁人群YLD率的2007-2017年年均增长率(0.4%)高于1990-2007年年均增长率(0.2%)。但YLL率和DALY率的2007-2017年年均增长率(0.6%、0.6%)低于1990-2007年年均增长率(1.3%、1.2%)。与1990年相比,2017年归因于加工肉摄入过多(929.7%)、高糖饮料摄入过多(822.7%)、高BMI(327.3%)的DALYs增幅较大;PAF值增幅最大的为高糖饮料摄入过多(400.0%)。2007-2017年,有8种IHD危险因素的DALY率顺位上升,7种危险因素的DALY率顺位下降。结论IHD所致伤残负担增大,尽管其所致的过早死亡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为疾病负担的主要来源,≥70岁人群中表现尤为明显。IHD对男性患者的影响主要为早死所致疾病负担,对女性主要为失能所致负担。加强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减少吸烟和改善不合理膳食习惯等行为危险因素是防控IHD的优先措施。

  • 标签: 缺血性心脏病 疾病负担 伤残调整寿命年 危险因素
  • 简介:我们对表现为缺血脱髓鞘的白质损害的发病机制和潜在临床意义的理解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脑CT扫描上的低密度损害被称为脑白质疏松,最常见于脑室周围,也常见于半卵圆中心。在过去几年,尝试使用“Binswanger”一词来描述这种损害的神经系统结局并不少见。随着脑MRI扫描技术的出现,使我们对这种损害的描述更为精细,MRI对这种白质区域信号强度增高非常敏感,特别是T2加权和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FLAIR)扫描。阐明这种在老年人群中相对常见现象的临床特征仍然具有挑战性。最近的研究以一种类似多发性硬化所见的方式对损害负荷进行了研究。白质疾病的一种独特临床相关模型是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CADASIL),它结合了小血管病变的潜在成分(导致进行性神经功能缺损),与偏头痛(也与白质损害有关)常常有一定的联系。然而,与微血管(它似乎是缺血脱髓鞘的核心)相关的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仍然是高血压。我们如何能很好地将这种脑终末器官损害的各种致病机制联系在一起将决定我们如何能对这种老年人群的常见神经功能缺损病变进行有效地干预。

  • 标签: 缺血性脱髓鞘 脑白质疏松 BINSWANGER病 CADASIL 血管性痴呆
  • 简介:选择已被确诊为缺血心脏拟接受普外手术患者30例(非心肌梗塞型),随机分成两组(异丙酚组与硫喷妥钠组),各15例,年龄43~72岁。男21例,女9例。异丙酚组采用芬太尼5μg/kg,安定2mg/kg,异丙酚2mg/kg,阿曲库铵0.6mg/kg快速诱导插管,持续收入1%~2%安氟醚及纯氧维持麻醉。硫喷妥钠组除用2,5%硫喷妥钠5mg/kg取代异丙酚外,两组用药相同。连续监测NIBP、HR、ECG。选择心率收缩压乘积(RPP)间接反应心肌耗氧量。两组气管插管前及气管插管期间RPP变化见表1。ECG变化(ST抬高、下移、心律失常等)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心梗发生。

  • 标签: 异丙酚 缺血性心脏病 气管插管 心肌氧耗 芬太尼 硫喷妥钠
  • 简介:1病例摘要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脑-硬膜-动脉融合术(EDAS)治疗缺血烟雾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缺血烟雾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单侧缺血烟雾6例,双侧缺血烟雾15例,病人经CTA、MRA或DSA检查证实。行双侧改良EDAS术12例。单侧改良EDAS术9例。结果本组手术均顺利。硬脑膜内层病理检查提示:存在炎症反应15例,未见异常6例。术后出现硬脑膜下积液l例。16例病人随访3-12个月,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卒中发生;行DSA复查13例,颅底异常血管明显减少10例。无明显变化3例。结论改良EDAS术安全、微创,治疗缺血烟雾近期效果良好,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 标签: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脑缺血 脑-硬膜-动脉融合术 改良
  • 简介:摘要卒中已成为中国人口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其中缺血卒中是最常见的类型。与此同时,慢性肾脏(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病率也日益增高,且与缺血卒中具有许多相似的危险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KD会增高缺血卒中的发病、严重程度和转归不良风险,但其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对于伴有CKD的缺血卒中患者,最有效的治疗及预防措施均缺乏充分的证据。文章就CKD与缺血卒中的联系以及治疗和预防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肾功能不全,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