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奥美拉唑联合凝血治疗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明确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数量为80例,时间范围2022年4月份至2023年4月份,分成参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0例患者,参照组患者奥美拉唑治疗,实验组患者奥美拉唑联合凝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凝血功能。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更佳,凝血功能得到改善,P<0.05,组间差异存在。结论:为消化道出血患者提供奥美拉唑联合凝血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值得提倡。

  • 标签: 奥美拉唑 凝血酶 消化道出血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标本血量不足对凝血原时间(英简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英简APTT)检查结果所造成的影响。方法择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凝血检查的180例患者,利用计算机将全部患者入院编码打乱随机抽取进行平均分组,实验A组患者采集血量不足标本与抗凝剂比例为81,并采集合格血量标本(2.7ml)作为对照A组;实验B组患者采集血量不足标本与抗凝剂比例为71,并采集合格血量标本作为对照B组。结果实验A组患者的PT与对照A组相比,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APTT与对照A组相比,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B组患者的PT、APTT与对照B组相比,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标本血量不足对凝血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时间具有显著影响。

  • 标签: 标本血量不足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对凝血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4例,分为两组,单纯给予对照组患者奥美拉唑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凝血治疗,并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平均止血时间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凝血联合奥美拉唑治疗的疗效较为确切,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凝血酶 奥美拉唑 上消化道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凝血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抽调的10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凝血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止血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统计,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24h内、48h内、72h内的止血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P>0.05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凝血联合奥美拉唑用药治疗,止血效果显著,应用安全可靠,临床应用价值深远。

  • 标签: 凝血酶 奥美拉唑 上消化道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消化道出血行奥曲肽联合凝血治疗的效果。方法于2018年3月至2018年9月入组我院52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双盲法分组,各26例,2组患者均实施奥曲肽治疗,实验组患者增加凝血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患者进行对比,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15%、血红蛋白均显著更高,止血时间、输血量、治疗后Blatchford评分、治疗后Cor、治疗后IL-6、治疗后TNF-α均显著更低,差异显著(P<0.05);2组患者治疗前Blatchford评分、Cor、IL-6、TNF-α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急性消化道出血行奥曲肽联合凝血治疗的效果较为理想。

  • 标签: 急性消化道出血 奥曲肽 凝血酶 效果
  • 简介:凝血阳性率与GOS评分Spearman相关系数(rs 4)=-0.800(P<0.05),凝血阳性率与ICP(1天)Spearman相关系数(rs 1)=0.640 (P<0.05),结果 凝血在35例脑出血病人脑组织标本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 标签: 凝血酶含量 含量颅内压 脑出血脑组织
  • 简介:摘要凝血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作用途径定义了一种介于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及炎症的新的分子联系。它是一种能被凝血凝血-凝血调节蛋白及纤溶激活的血浆酶原。活化的凝血激活的纤溶抑制物能够通过去除羧基端赖氨酸残基减弱纤溶对纤维蛋白的降解。另外TAFIa通过下调细胞周围的纤维蛋白酶原的活化,灭活炎症缓激肽及过敏毒素C5a、C3a参与炎症反应。近年来针对TAFI的研究发现,该因子在血栓、心脑血管疾病及炎症相关疾病的发生及发展中扮演一定角色,笔者就该因子及相关疾病作以下综述。

  • 标签: 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 血栓性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 炎症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凝血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8月收治的82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随机数字的方式,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1例。观察组给予凝血、奥美拉唑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单独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止血时间。结果两组治疗效果、止血时间进行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经凝血、奥美拉唑联合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方面广泛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凝血酶 奥美拉唑 上消化道出血 临床疗效
  • 简介:直接凝血抑制剂(directthrombininhibitor,DTI)是一组不需要辅助因子参与而直接抑制凝血活性的多肽,它不仅有抗凝血功能,还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其他抗凝药相比,其药理作用及药动学特点更优越,尤其在心血管疾病中有良好的用途。现就这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心血管疾病 血小板 药理作用 生物学活性 临床应用
  • 简介:目的观察葛根素对T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影响.方法建立凝血(T)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模型,以细胞计数法和流式细胞仪DNA含量测定的方法观察T及葛根素对VSMC增殖和DNA合成的影响.结果T对VSMC有明显促增殖作用,促增殖效应在24小时末达峰,且T浓度在0.1U/L~1.0U/L之间有剂量依赖关系;葛根素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T诱导的细胞增殖与DNA合成.结论葛根素能抑制T诱导的VSMC增殖.

  • 标签: 葛根素 血管平滑肌细胞 增殖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凝血在前置胎盘剥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选择在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期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46例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把运用凝血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术分为实验组23例,把没有运用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共23例,试验组中手术采用肾上腺素稀释液喷洒出血面后,在患者出血的部位快速的敷上放置了凝血的明胶海棉,随后加上热盐水垫压迫止血;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宫腔填塞纱布条止血。手术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出血量、出血时间、术后病率和止血效果的检查,得出实验结果。结果运用凝血治疗前置胎盘剖宫产术的小组出血时间为(28.5±8.12)S,平均出血量为(76±9.65)ml,止血效果100.0%,术后病率为31.5%。未运用凝血治疗前置胎盘剥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小组,出血时间为(75.61±13.85)S,平均出血量为(165±39)ml,止血效果77.7%,术后病率28.5%。两组的出血时间、出血量、止血效果、术后病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胎盘剥离面大出血的手术中,凝血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和治愈效果,是值得临床使用的药物,可以进行推广。

  • 标签: 凝血酶 前置胎盘剥宫产术 产后出血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3-0287-01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凝血注射(UGTD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A)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2000年1月至2007年2月,对36例经皮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发生的股动脉PSA进行了UGTI,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34482(63.5±10.8)岁。造影术后发生11例,支架置入术后发生25例。凝血注射成功后平卧4~6h,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后1~3d复查超声,30d临床随访。结果36例患者,单囊腔PSA32个,复合囊腔PSA4个(≥2个腔),瘤腔平均为(2.98±1.30)cm×(1.84±0.75)cm,凝血注射剂量为250~1000(644.29±239.10)U,34例患者1次UGTI即刻闭合瘤腔,2例注射凝血500U后动脉与瘤腔通道血流明显减弱,在超声引导压迫下5min闭合。UGTI治疗PSA成功率为94.4%0(34/36)。1例注射凝血1000U后虽然瘤腔闭合,但股浅动脉内血栓形成,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注射凝血500U后瘤腔闭合,但2min后出现寒颤、高热过敏反应,对症处理后好转。术后1d复发2例,1例超声引导压迫后瘤腔闭合,另1例再次注射凝血1000U成功闭合,30d临床随访无复发,UGTI治疗PSA复发率为5.6%(2/36)。结论UGTI治疗股动脉PSA是一简单、安全、快速、耐受好的方法,可作为临床治疗PSA的首选方法。

  • 标签: 动脉瘤 股动脉 凝血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当中,凝血与奥美拉唑联合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接诊的8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分析,将入组对象随机均分成对照组(n=44)及观察组(n=44),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方式治疗,观察组对象则同时接受奥美拉唑与凝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治疗后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整体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各项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相关数据比较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患有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同时应用奥美拉唑与凝血的效果较好,两药联用的优势更为明显。

  • 标签: 上消化道出血 奥美拉唑 凝血酶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方式,研究使用奥曲肽加凝血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68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依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使用奥曲肽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奥曲肽加凝血两种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将接受不同药物治疗方式的两组患者的改善情况作比较。结果:经比较发现,所有患者的各项指标水平均有所下降,接受奥曲肽联合凝血治疗的观察组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接受单一奥曲肽治疗的对照组,且P

  • 标签: 消化道出血 奥曲肽 凝血酶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血浆凝血原时间测定的操作和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6研究近年来我科进行的血浆凝血原时间测定报告。结论PT测定中操作及报告方式必须规范化,才能正确指导临床用药。

  • 标签: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后高凝血状态与抗心磷脂抗体和抗凝血Ⅲ水平异常的关系。方法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79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合并高凝血状态分为高凝血状态组(35例)与无高凝血状态组(44例)。另选取同期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的抗心磷脂抗体、抗凝血Ⅲ水平以及凝血指标]包括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凝血原时间(PT)],并对抗心磷脂抗体、抗凝血Ⅲ水平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3组的抗心磷脂抗体、抗凝血Ⅲ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5.793,F=21.629,P<0.05)。高凝血状态组的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高于无高凝血状态组、对照组,抗凝血Ⅲ水平低于无高凝血状态组组[(238.34±7.65) mg/L比(271.69±13.51) mg/L]、对照组[(238.34±7.65) mg/L比(315.38±31.06)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141、44.676,F=14.483、26.738,P<0.05)无高凝血状态组的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抗凝血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182、17.159,P<0.05)。3组的D-二聚体、FDP、P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319、11.394、27.382,P<0.05)。高凝血状态组的D-二聚体、FDP水平高于无高凝血状态组[(3.05±0.17) μg/ml比(0.53±0.11) μg/ml、(12.42±2.11) mg/L比(8.01±1.13) mg/L]、对照组[(3.05±0.17) μg/ml比(0.24±0.07) μg/ml、(12.42±2.11) mg/L比(3.47±0.35) mg/L],PT短于无高凝血状态组[(5.04±0.37) s比(10.99±1.15) s]、对照组[(5.04±0.37) s比(12.82±2.06)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高凝血状态组比无高凝血状态组=62.128、8.237、21.506,t高凝血状态组比对照组=69.415、13.185、30.823,P<0.05)。无高凝血状态组的D-二聚体、FDP水平高于对照组,PT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1、7.036、13.508,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抗心磷脂抗体与D-二聚体、FDP呈正相关(r=0.715、0.772,P<0.05),与PT呈负相关(r=-0.826,P<0.05);抗凝血Ⅲ与D-二聚体、FDP呈负相关(r=-0.784、-0.753,P<0.05),与PT呈正相关(r=0.807,P<0.05)。结论抗心磷脂抗体和抗凝血Ⅲ水平异常与重型颅脑创伤后高凝血状态具有关系。

  • 标签: 抗心磷脂抗体 抗凝血酶Ⅲ 重型颅脑创伤 高凝血状态
  • 简介:目的:探讨检测血浆抗凝血(AT)活性(A)、血浆抗凝血(AT)抗原(Ag)、蛋白S(PS)、血浆蛋白C(PC)以及D-二聚体等凝血易栓指标对诊断遗传性抗凝血缺陷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2例抗凝血缺陷症患者作为疾病组,再根据PS、PC水平将疾病组进一步分为单纯AT缺乏组、AT联合PS缺乏组、AT联合PC缺乏组和AT、PS、PC全缺乏组;同时选择60名健康查体人员作为健康对照组。用发色底物法检测两组AT∶A、PC及PS活性;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AT∶Ag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水平。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AT缺陷症组AT∶A和AT∶Ag水平明显减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8,t=-6.118;P〈0.01);AT联合PS、PC缺乏患者的PS、PC水平明显减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97,t=-3.065;P〈0.01);AT缺陷症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8,P〈0.01)。结论:AT缺陷是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主要遗传性危险因素,检测其相关凝血指标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对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起到预警作用。

  • 标签: 抗凝血酶缺陷症 下肢静脉血栓 肺栓塞 抗凝血酶
  • 简介:目的抗凝血Ⅲ对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调控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人抗凝血Ⅲ,使抗凝血Ⅲ的检测具快速、准确,且成本大为下降。方法抗凝血Ⅲ抗体与人体中抗凝血Ⅲ结合产生免疫浊度,根据浊度的不同使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抗凝血Ⅲ浓度。肝硬化患者100例、急性心梗患者40例、外科术后患者50例、凝血原时间延长患者50例,与正常对照组100例分别检测抗凝血Ⅲ浓度。结果经t检验统计处理,正常对照组与上述各患者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抗凝血Ⅲ测定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的监测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抗凝血酶Ⅲ 肝硬化 急性心梗 凝血酶原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奥曲肽联合凝血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20例,根据对患者实施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奥曲肽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奥曲肽联合凝血治疗。结果经过药物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时间为(24.89±2.42)h、输血量为(194.47±19.36)ml、血红蛋白为(122.14±12.37)ml,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治疗时,接受奥曲肽联合凝血治疗,能帮助患者快速改善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奥曲肽 凝血酶 急性消化道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