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苹果酸脱氢(MDH)的测定方法——速率法。进一步探讨、研究MDH在肝炎诊断中的意义和价值。方法建立了苹果酸脱氢的检测方法——速率法,并制备成试剂盒。同时对120例健康体检者、120例肝炎病人和65例肝癌、65例肝硬化病人同时进行了MDH的检测分析。结果肝炎病人血清中苹果酸脱氢明显升高,是对照组的5.2倍。急性肝坏死时升高的更突出,是对照组的11.2倍,经统计学处理P<0.01。肝炎的初期和病情的极期升高的幅度与严重性相关。结论用速率法判定MDH快速、简便、准确、试剂样品的用量小,可用于各型自动生化分析仪。MDH是肝炎的诊断、判断病情、估计愈后、观察疗效的良好指标,可提高肝炎的早期诊断率。

  • 标签: 苹果酸脱氢酶 速率法 肝炎 肝硬化
  • 简介:目的研究乳酸脱氢(LDH)与蚊溴氰菊酯抗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及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amplificationofcDNAend,RACE)技术扩增白纹伊蚊LDH全长基因;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敏感和抗性蚊C6/36细胞中LDH基因的表达水平;用乳酸脱氢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敏感和抗性蚊细胞中LDH活性。结果LDH基因全长共1831bp,其中ORF为996bp,共编码331个氨基酸。该基因与埃及伊蚊、黑腹果蝇、小家鼠和人的乳酸脱氢的同源性分别为89%、72%、66%和6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LDH基因在抗性蚊细胞中高表达,为敏感蚊细胞的1.87倍(P〈0.05)。LDH活性检测结果显示,LDH在敏感蚊细胞中的活性范围为1~95U/gprot,均值为40U/gprot;在抗性蚊细胞中的活性范围为20~150U/gprot,均值为75U/gprot(n=15,P〈0.01)。结论抗性蚊细胞中的LDH表达量和活性均高于敏感蚊细胞,提示LDH可能与蚊溴氰菊酯抗性相关。

  • 标签: 蚊C6/36细胞 乳酸脱氢酶 酶活性 溴氰菊酯抗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CU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缺陷患儿细菌感染炎症因子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将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小儿危重病例评分<80分、入住PICU的符合细菌感染患儿77例为研究对象,排除本次发病前存在除了G6PD缺陷外其他基础性疾病、有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及24 h内出院或者死亡病例,按有无G6PD缺陷分为36例G6PD缺乏患儿组(观察组)及41例无G6PD缺乏患儿组(对照组),两组患儿分别于住院入科时、治疗12 h及24 h取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炎症因子变化,用成组t检验、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检验对炎症因子变化、并发症、预后情况、PICU天数及住院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在入科时炎症因子水平明显增高,TNF-α分别为(67.25±26.17)pg/mL和(56.31±21.04)pg/mL;IL-6分别为(100.86±26.23)pg/mL和(89.04±24.12)pg/mL;IL-10分别为(89.93±26.10)pg/mL和(78.03±25.35)pg/mL;CRP分别是(65.59±26.21)mg/L和(52.07±28.70)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12 h及24 h G6PD缺陷组细胞因子及CRP在不同时间点均高于无G6PD缺陷组(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炎症因子变化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住PICU天数更长[(7.98±6.55)d和(5.01±6.21)d]及住院费用更高[(36634.09±11876.67)元和(31571.42±10245.80)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MODS发生率增高及治愈好转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6PD缺陷患儿细菌感染时炎症反应严重、预后差及治疗费用更高,更需要警惕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和MODS的发生。

  • 标签: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细菌感染 细胞因子 CRP 儿童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白介素17(IL-17)、血清乳酸脱氢(LDH)联合降钙素原(PCT)预测重症肺炎的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06月-2022年06月到本院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共65例,普通肺炎患者65例,以及健康受检者65例,对全部人员实施白介素17检测、血清乳酸脱氢检测以及PCT检测,分析联合检测价值与意义。结果:重症肺炎组PCT指标为6.80±3.74(pg/ml)、IL-17指标为26.73±7.02(pg/ml)、LDH指标为320.17±77.92(U/L)结论:白介素17、血清乳酸脱氢、PCT可预测重症肺炎预后,将上述三个检测指标联合对于预测重症肺炎患者的预后有较高临床价值,可为临床医生评判是否重症肺炎提供依据。

  • 标签: 白介素17 血清乳酸脱氢酶 PCT 预测 重症肺炎 预后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甘油-3-磷酸脱氢1-样(GPD1L)对肾透明细胞癌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择来自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表达综合(GEO)的两个主要的微阵列数据库(GSE16441、GSE36895、GSE53757、GSE66270、GSE68417),探讨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肿瘤样本中低表达基因,并进行生存分析。选择与患者生存差异最显著的基因GPD1L进行体外验证。体外培养正常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及ACHN、786-O、769-P 3种人肾细胞癌细胞株,利用聚合链反应(PCR)和Western blot验证GPD1L在肾癌细胞株中的表达量。利用GSE16441微阵列数据进行GPD1L的单基因富集分析,观察GPD1L参与调控的相关通路。随后利用pcDNA3.1过表达质粒,过表达ACHN、769-P肾癌细胞中GPD1L的表达,利用划痕、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探讨GPD1L对肾癌细胞迁移、凋亡的影响。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对5个ccRCC微阵列数据集的综合分析确定了ccRCC中SLC4A1、GPD1L、CLCNKB 3个显著的低表达基因,并且这3个基因的表达量均与患者的生存时间呈正相关(P<0.05)。PCR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在ACHN、786-O、769-P 3种细胞株中,GPD1L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HK-2细胞(转录表达值:0.163±0.067比1.000±0.124,t=7.838,P<0.01;0.338±0.171比1.000±0.124,t=6.982,P<0.01;0.626±0.147比1.000±0.124,t=5.632,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ACHN、769-P肾癌细胞中,pcDNA-GPD1L组GPD1L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pcDNA-Vector组(条带相对灰度值:2.343±0.371比1.000±0.122,t=5.776,P<0.01;3.207±0.537比1.000±0.082,t=6.224,P<0.01);肾癌样本中GPD1L单基因GSEA富集分析显示凋亡相关通路被明显抑制。同时,pcDNA-GPD1L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pcDNA-Vector组[流式:(30.14±1.05)%比(5.20±1.21)%,t=7.775,P<0.01;(28.54±2.13)%比(3.44±1.34)%,t=6.862,P<0.01],划痕结果也显示pcDNA-GPD1L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pcDNA-Vector组。结论过表达GPD1L能够通过激活肾透明细胞癌内的细胞凋亡,而抑制肾透明细胞癌的发展。

  • 标签: 甘油-3-磷酸脱氢酶1样酶 肾透明细胞癌 凋亡
  • 简介:给动物灌服单剂量硝喹醋酸盐(nitroquineacetate,NQ,2mg/kg)后,用电镜组化方法研究了NQ对红内期、红外期鼠约氏疟原虫细胞色素氧化和琥珀酸脱氢的影响及NQ对红外期鼠约氏疟原虫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给NQ后3.5h、7h,红内期、红外期的约氏疟原虫线粒体内由Cyt或SDH催化生成的电子致密颗粒一直存在,说明Cyt,SDH活性未被抑制,它们不是NQ的起始作用点。NQ作用早期即引起了红外期疟原虫粗面内质网的扩张、胞核密度降低、线粒体肿胀

  • 标签: 琥珀酸脱氢酶 鼠约氏疟原虫 细胞色素 氧化酶 红外期疟原虫 硝喹
  • 简介:摘要脓毒症是一种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的临床危重症,无氧糖酵解在脓毒症的发病过程中有重要意义。丙酮酸脱氢复合体(PDHC)是脓毒症时机体损伤的调节因子,PDHC的去磷酸化或去乙酰化可上调其活性,使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促进乙酰辅酶A(CoA)的生成及氧化磷酸化的进程。PDHC的活化参与调节脓毒症时乳酸的平衡、炎性因子的释放和能量代谢,从而改善脓毒症患者预后。多种药物可通过上调PDHC的活性来改善脓毒症患者预后,包括二氯乙酸盐(DCA)、维生素B1、米力农、肿瘤坏死因子结合蛋白和环丙沙星等。本文通过对PDHC及其信号通路在脓毒症代谢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脓毒症多器官功能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脓毒症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代谢 药物
  • 简介:目的研究肺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对乙醛脱氢2(ALDm)活性和含量,丙二醛(MethaneI)icarboxylicAldehyde,MDA)含量及4羟壬烯醛(4-hydroxy-2·noncnal,4-HNE)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36只250—350g的雄性sD大鼠,采用在体原位肺I/R损伤模型,根据缺血再灌注时间不同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即sham组)、B组(平衡灌注15rain组)、c组(缺血停呼吸30rain组)、D组(缺血停呼吸60min组)、E组(再灌注恢复呼吸30min组)和F组(再灌注恢复呼吸60min组),每组6只。在观察结束后取肺组织检测ALDH2活性和含量,MDA和4.HNE含量。结果A组、B组、C组、D组、E组和F组ALDH2活性分别为(2.26±0.45,2.30±0.48,2.40±0.69,2.21±0.42,2.21±0.42和2.16±0.62),含量分别为(0.91±0.11,1.21±0.61,1.23±0.38,1.11±0.38,1.00±0.47和O.92±0.3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E组和F组大鼠肺MDA含量(11.03±0.51,12.10±0.29和11.73±0.57)较A组和B组(10.35±0.52和10.30±0.56)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和F组大鼠肺MDA含量高于c组(10.87±0.62)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E组和F组大鼠肺4-HNE含量(2.15±0.09,2.81±0.22和2.76±0.31)较A组和B组(1.93±0.1l和1.97±0.10)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和F组大鼠肺4-HNE含量高于c组(2.05±0.08)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肺中醛类物质(MDA和4.HNE)开始蓄积,再灌注过程中醛类物质继续升高,ALDH2活性和含量未受到明显抑制

  • 标签: 肺缺血再灌注 乙醛脱氢酶2 醛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血清乳酸脱氢(LDH)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速率法检测43例儿童初发ALL患者血清LDH。并与43例健康体检人作对照分析,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清LDH的变化。结果儿童ALL患者LDH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O.001)。结论LDH可作为白血病辅助诊断指标。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乳酸脱氢酶
  • 简介:摘要药物诱发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缺乏症(G6PDd)发生急性溶血在临床时常发生,涉及诸多科室,更常见于内科和儿科急诊。本文综述相关研究进展,提请临床医师注意药物导致G6PDd溶血的诸多因素,以降低G6PDd溶血风险。

  • 标签:
  • 简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早期可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后期发生感染性并发症,两者导致高病死率。作为基层医院,入院时对SAP早期进行病死预测,从而决定是否转院和加强治疗非常重要。但传统的评分方法组成复杂。所以寻求评估早期病死的因素非常重要。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早期病死 乳酸脱氢酶 预测 剩余碱 多器官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1例63岁男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G6PD)缺乏症患者罹患2型糖尿病3年,长期服用格列美脲(2 mg、1次/d)治疗,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因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先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术。术后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1次/d)和替格瑞洛(90 mg、2次/d)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临床药师参与查房,了解到患者有G6PD缺乏症病史,随即查阅G6PD缺乏症患者不安全药物清单,发现格列美脲和阿司匹林均为可诱发G6PD缺乏症患者溶血的高风险药物,认为两药联用可能增加患者溶血的风险,建议停用格列美脲,保留PCI和DES术后应常规服用的阿司匹林。该建议被临床医师采纳,降血糖药改用盐酸二甲双胍。患者术后恢复顺利,随访3个月,未发生溶血反应。

  • 标签: 葡糖磷酸脱氢酶缺乏 糖尿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阿司匹林 磺酰脲化合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10(HSD10)缺乏症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位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HSD10缺乏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检测结果,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Embase和PubMed数据库,以关键词"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10缺乏症"或"2甲基3羟基丁酰辅酶A脱氢缺陷症"(中文),或"HSD10"等(英文),检索自建库至2020年5月31日收录的文献,对以往报道HSD10缺乏症案例进行总结。结果患儿,男,出生第1天发病,以代谢性酸中毒、血氨增高、血乳酸增高、肌张力减低为主要临床表现。家系三人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遗传自母亲的HSD17B10半合子变异NM001037811:c.650G>A,p.R217Q,依据ACMG指南判定为致病性变异。由于患儿于出生第3天死亡,未进行进一步的中枢神经系统检查。患儿母亲有边缘性智力障碍,同胞姐姐正常且该HSD17B10位点为野生型。文献检索并筛选有明确病历及基因检测结果的新生儿共5例,加上本案例共6例,总结临床特征均为男性、出生1周内发病,主要表型包括代谢性酸中毒(血氨增高和血乳酸增高)、低血糖、肌张力减低和惊厥等,6例患儿均于婴儿早期死亡;HSD17B10变异包括c.740A>G,p.N247S、c.677G>A,p.R226Q、c.257A>G,p.D86G和c.650G>A,p.R217Q,无显著的突变热点。结论新生儿期发病的HSD10缺乏症相对少见,由于病情严重、病程短,临床诊断较困难。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肌张力减低和惊厥是导致其预后差的主要原因。c.650G>A可能与严重的新生儿型HSD10缺乏症相关,但致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 标签: 婴儿,新生 17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0缺乏症 HSD17B10
  • 作者: 蒋健 张学凌 周俊林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5-30
  • 出处:《磁共振成像》 2021年第05期
  • 机构: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兰州 730030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放射科,兰州 730030 甘肃省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30,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放射科,兰州 730030 甘肃省医学影像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30
  • 简介:摘要异柠檬酸脱氢(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是胶质瘤基因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影响胶质瘤患者治疗及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MR成像、多模态成像及影像组学的多种影像征象及组学特征与IDH基因表型相关。作者就胶质瘤IDH基因型与影像学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标签: 异柠檬酸脱氢酶基因型 胶质瘤 功能磁共振成像 多模态成像 影像组学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循证医学评估MR波谱(RS)在预测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IDH)突变型的诊断性能。方法系统检索Ovid-MEDLINE、Web of Knowledge和Google Scholar数据库,获得MRS诊断胶质瘤IDH突变的临床研究文献,时间至2020年1月。采用Stata和Meta-Disc软件评估MRS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基于I2进一步评估研究异质性。Deek's漏斗图验证该研究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最终10篇符合纳入标准,森林图显示MRS精确诊断胶质瘤IDH分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89(95%CI为0.7~0.95)和0.84(95% CI为0.66~0.93)。曲线下面积0.93。敏感性和特异性I2均<70%,提示该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异质性,回波时间(TE)长短是影响异质性主要因素。漏斗图证实研究中不存在明显发表偏倚(P>0.05)。结论MRS是唯一能术前通过检测2-羟基戊二酸来预测胶质瘤IDH类型的影像技术,具有很高敏感性和特异性。长TE采集技术可以显著提高预测IDH突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标签: 磁共振波谱 胶质瘤 异柠檬酸脱氢酶 2-羟戊二酸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乙醛脱氢1B1(ALDH1B1)与乙醛脱氢1A1(ALDH1A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乙醛脱氢1B1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生存预后关系。方法收集自沧州市中心医院肛肠外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手术切除的86例结直肠癌组织和18例配对的癌旁组织;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ALDH1B1与ALDH1A1的表达,比较ALDH1B1与ALDH1A1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判断ALDH1B1阳性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ALDH1B1在细胞质内表达,染色后呈棕黄或棕褐色。ALDH1B1癌组织中阳性率91.86%(79/86)高于ALDH1A1癌组织中阳性率69.8%(6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37,P<0.05)。ALDH1B1在癌组织低分化阳性率97.95%(48/49)高于中高分化阳性率83.78%(3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66,P<0.05)。ALDH1B1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OS)为33.3%(23/69)低于低表达患者的OS为58.8%(1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00,P<0.05)。结论ALDH1B1可能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预后的不良因素。

  • 标签: 结直肠癌 乙醛脱氢酶1B1 乙醛脱氢酶1A1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同型半胱氨酸(Hcy)与乳酸脱氢(LDH)检查在巨幼细胞性贫血(MA)患者中的意义。方法:将2017.1~2021.1我院收水平。结果:由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组成的试验组WBC、PLT、Hb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健治的62例MA患者纳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体检中心62例健康受检者纳为参考组,均抽取6ml静脉血进行检验,对比两组Hcy与LDH康体检者组成的参考组,且试验组DBIL、TBIL、IBIL、MCV、LDH、Hcy均高于参考组,组间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Hcy与LDH检查在MA患者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作为MA检查常规指标,值得推广。

  • 标签: 乳酸脱氢酶 同型半胱氨酸 巨幼细胞性贫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通过对云南省斯氏狸殖吸虫(PagomogonimusskrjabiniChen.1959)和丰宫并殖吸虫(Paragonimusproliferus.1964)成虫乳酸脱氢(LDH)的比较研究,为吸虫的分类及定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等电聚焦电泳,对乳酸脱氢同工进行分离,并采用底物特一性染色法进行确定电泳结果.结果两虫种成虫乳酸脱氢同工谱分析,结果发现二者均显示5条带,其中斯氏狸殖吸虫的LDH有3条优势带(LDH1、LDH2、LDH3)而丰宫并殖吸虫的LDH仅有2条优势带(LDH1、LDH2);对各成分的等电点及相对迁移率进行计算,发现丰宫并殖吸虫与斯氏狸殖吸虫间存在生化指标的差异,同时也发现两虫种间具有一共同性质的LDH4.结论通过对两虫种同工谱的分析可知,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亲源性,但二者间又有同工谱的差异性,因此乳酸脱氢同工谱的分析可为并殖吸虫的分类提供生化依据和指标.

  • 标签: 斯氏狸殖 丰宫并殖吸虫 成虫 乳酸脱氢酶 同工酶 电聚焦电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葡萄糖-6-磷酸脱氢(G6PD)基因型与新生儿筛查干血斑G6PD活性的关联。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以干血斑荧光定量法筛查结果G6PD<2.6U/g Hb为阳性,对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筛查中心2016年10月1至20日G6PD筛查阳性的377例(男261例,女116例)及筛查阴性258例(男性32例,女性226例)样本,采用荧光PCR熔解曲线技术检测15种G6PD基因型,活性显著降低但常见基因型未检出者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7例行G6PD基因测序。各基因型携带者活性多组间差异采用方差分析,LSD法进行组内两两比较。结果c.1388G>A(35.07%)、c.1376G>T(32.13%)、c.95A>G(12.72%)、c.871G>A(8.32%)、c.1024C>T(4.08%)、c.392G>T(2.28%)为最常见变异,占检出位点94.62%(580/613);活性异常男性常见基因型检出率为96.93%(253/261),常见基因型异常样本中活性异常率为98.06%(253/258),顺位比前三位:c.1376G>T、c.95A>G 、c.1388G>A,活性均值分别为0.85、1.10、1.28 U/g H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7,P<0.01);活性异常女性样本常见基因型异常检出率为90.52%(105/116)。单位点变异样本组中G6PD活性异常率为26.95%(69/256),活性均值(2.9±0.8) U/g Hb,2个及2个以上位点变异样本组活性异常率为83.72%(36/43),活性均值(1.5±1.0) U/g Hb,此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P<0.01)。结论基因型(男性)及基因变异数(女性)可能是引起活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新生儿筛查干血斑G6PD活性可检出绝大多数男性患者、2个以上变异女性携带者及少部分女性单位点变异携带者,可为预防新生儿黄疸及临床指导用药提供依据。

  • 标签: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新生儿筛查 基因 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