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政治义务是一种道德义务与初步义务;政治义务也是一种具有特殊性、普遍性、广泛适用性和有限性的道德要求;政治义务问题是一组相互关联的问题;认为政治义务是伪问题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 标签: 政治义务 道德义务 初步义务 政治义务问题
  • 简介:20余年来,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引起学界和政界的关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问题”“问题意识”“问题导向”等主要概念不断得到诠释,研究者在强调问题意识/问题导向重要性的同时,亦意识到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存在局限性。当前对问题意识/问题导向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方法单一、跟风式、标签化的问题,个别关键领域尚存研究空白,亟须拓宽和深化。

  • 标签: 问题意识 问题导向 马克思主义
  • 简介:近年来的美学研究,时有新的学派与思潮出现,如环境美学、身体美学的探讨,美学日常生活化的导向等。然而,纵观2013年的美学研究,似乎少了一些思潮迭起的喧嚣,多了一些对问题的冷静探索与思考。这不仅体现在学者们对新的思潮与学派的反思中,也体现在对传统思想的重思与重构中。

  • 标签: 美学研究 国内 日常生活化 环境美学 身体美学 传统思想
  • 简介:“寺产官营”是元代寺院经济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早在30年代,就有学者注意,但未能深入探究;及至80年代,又有学者注意到这一问题,但分析亦多对误。我们认为,“寺产官营”是元代国家经营佛教的产物,“寺产官营”的范围仅限于官寺,“寺产官营”的产生与元代的岁赐制度、官田制度及官手业制度密切相关。对“寺产官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区分元代的官方佛教和民间佛教的界限,有助于我们理解元代“国家经费、三分为申,增居其二”的说法及元代寺院僧尼是否享有免赋役特权的争论。元代的宗教政策及寺院经济的性质也将得到整体的认识。

  • 标签: 总管府 封建国家 佛教寺院经济 官营 《至顺镇江志》 五台山
  • 简介:《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政治智慧、治国方略和人生体验,对铸造中华民族精神,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从顺天应人、居安思危、趋时尚中、贵易尚简、尚贤养贤、求同存异、节以制度、无为而治等八个方面作了阐述,以为《周易》所提出的许多治国方略、理政经验、治理原则,对于我们提升治理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 标签: 《周易》 政治智慧 治理能力
  • 简介:《论语》一名定于何时,历史上有两种主要争论:一种源自《汉志》,以为《论语》成书时所名;一种源自《论衡》,以为汉代始定。有两现象似与《论衡》之说相合:其一,除《论语》一名外,《论语》汉代还有"传""语""记"等多种称谓;与此同时,其二,先秦及汉代早期文献中鲜见《论语》一名。然《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及《宋书》等史籍中《论语》的称引情况表明,以上两现象其实并非缘于《论语》书名未定之故,而是与《论语》的称引方式有关。鲜见《论语》一名乃是由于鲜以"《论语》曰"方式称引《论语》的称引习惯所致,这一称引习惯广泛存在于先秦、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

  • 标签: 《论语》 称谓 称引 书名
  • 简介:本文认为,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也伴随以国家之间贫富分化的日益加剧,生态危机的日益凸显。今天,人类面临着全球性种种问题的共同挑战,而今日人类社会的应对,每每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加重其严重性,作为宗教徒,只有真正回到宗教的伟大教导,以不同宗教所教诲的共同智慧为“黄金法则”,处理国与国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关系,才能走出困境,缔造一个人类美好的共同家园。

  • 标签: 全球化 宗教信仰 经济 国际关系 和平
  • 简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一场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同时,在大数据背景下的个人隐私伦理失范的问题也面临着挑战,主要表现在个人身份信息、个人行为信息以及个人偏好信息的泄露等三个方面。造成这些问题原因主要是大数据应用主体自身的道德素质的缺失、大数据技术自身的不完善与不成熟,以及大数据使用者的道德原则与立法方面的缺失。大数据应用主体只有通过树立与时俱进的隐私观、大力开展有关大数据隐私伦理的道德教育、完善大数据技术、创建有关大数据隐私伦理的共有的道德标准以及完善有关大数据隐私伦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才是防止隐私伦理失范现象的发生的解决之道。

  • 标签: 大数据 隐私 伦理
  • 简介:信任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的理论热点之一。不同学科从不同维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不同层面的探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依然有深化和提升的空间。从哲学视角研究信任问题,除了当前的伦理学维度之外,还可以从人学的维度出发围绕利益、自由和责任等范畴进行探讨;从价值论维度研究信任本身蕴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原则。其核心问题是社会生活中值得信任的行为和品性,即交往实践中的自由和责任问题

  • 标签: 信任 哲学视角 自由与责任
  • 简介: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实践催生了各种哲学探求与研究思路。时代呼唤着哲学的自觉与创新。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对研究路径思考的主要差异可以概括为“向后看”与“向前看”两个方面,前者力主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来还原马克思哲学的真精神;后者则重点关注当下时代和现实生活。然而这两者其实是殊途同归。我们尤其不能把哲学研究变成纯书斋的学问。

  • 标签: “中国问题” 当代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文本 改革开放
  • 简介:纵观毛泽东一生对中国农民问题的探索,大体可分为三大阶段。在第一阶段"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认为,"国民革命"首先要解决农民问题,但同时亦认为,对农民问题的解决要服务于"国民革命"。在第二阶段即"国内革命运动"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初期,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革命需要解决农民问题,而且对农民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中国社会革命的不断前行,直至最终胜利。在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农民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也走入了某种误区。毛泽东一生对中国农村农民问题的认识及探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重要启示。

  • 标签: 农民问题 毛泽东 探索
  • 简介: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子耳闻目睹的各种新事物愈来愈多,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也愈来愈多,有时猛地冒出一个问题,让我这个当母亲的有点儿不知说什么好。

  • 标签: 成长 问题
  • 简介:民族和宗教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十分复杂、十分敏感的问题。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和宗教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正确的观点和政策,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应当看到,国际国内都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我国的民族、宗教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

  • 标签: 中国 宗教工作 少数民族工作 爱国主义 社会秩序
  • 简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问题相生相伴,马克思主义的本性是直面问题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对什么是社会总问题、如何解决社会总问题的思考史。树立问题意识,意味着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体现了活动主体的自信和敢于担当。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从来不惧怕问题,问题意识一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问题意识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敢于担当的勇气。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纯洁性与战斗力也正是在解决问题中得到体现与提升的。

  • 标签: 问题意识 意蕴
  • 简介:意见收敛定理是主观主义概率论的一条重要定理,它表明随着证据的增加,验前概率的主观性将被验后概率的客观性所代替。意见收敛定理被看作主观概率的动态合理性原则,因而被用来解决休谟问题,即归纳合理性问题。然而,哈金有说服力地表明,意见收敛定理证明的是条件概率Pr(h/e)的收敛,而不是验后概率Pre(h)的收敛。主观主义概率论暗中接受的一个等式是:Pre(h)=Pr(h/e),通常称之为“条件化规则”。这样,归纳法的合理性问题变成条件化规则的合理性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一个新的合理性原则,即“最少初始概率原则”,将它同“局部合理性”观念结合起来便可为条件化规则的合理性加以辩护。

  • 标签: 意见收敛定理 主观主义概率论 休谟问题 条件化规则
  • 简介:存在问题在分析哲学的背景下取得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成果。在“何谓存在”问题上,围绕“存在”是不是个体的属性从而是不是逻辑谓词的争论呈现出三派观点:弗雷格、罗素等从一阶逻辑出发,认为“存在”不是逻辑谓词,而是量词;皮尔士、斯特劳森等结合精致的自然语言分析,认为“存在”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表达了个体的属性,是一种特殊的谓词;自由逻辑学家则从自由逻辑的角度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在“何物存在”问题上,蒯因“存在就是约束变项的值”的本体论承诺标准机智地揭示了存在问题的语言学实质。可以说,利用一阶逻辑解释存在问题的方法是比较成功的。如果将弗雷格、罗素的一阶语言扩展到高阶语言,则既能与蒯因的理论连贯一致,又能避免无谓的“存在”本体论纷争。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存在”具有了层次性的特征。掌握一定的逻辑学基础知识,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西方哲学。

  • 标签: 存在 谓词 量词 属性 命题函项 约束变项
  • 简介:从道德哲学与精神哲学角度考察马家爵事件以来的校园恶性事件,可以看出,它们既是社会事件,更是精神事件,其根源是伦理病灶的癌变,解释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性概念是"贱民"。"贱民"哲学地内在于"伦理世界—生活世界—道德世界"的精神发展过程中,其癌变的精神哲学轨迹是:卑贱意识—贫民—贱民—暴民。由"卑贱意识"到"贱民"的异化,是伦理及其精神链断裂的结果;由"贱民"到"暴民"的恶变,是"伦理出局"的结果。必须在消灭极端贫困的基础上,透过"伦理安全"体系的建构和"精神援助"的实施,从根本上消除产生"贱民"以及由"贱民"向"暴民"恶变的精神土壤。

  • 标签: 贱民 伦理病灶 卑贱意识 暴民 伦理安全 精神援助
  • 简介:有人认为,儒家伦理是腐败的文化根源。本文针对这种观点进行驳难。首先,在“述旨”部分,就这种观点所涉及的儒家经典中的三章(《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日”章、《孟子·尽心上》“桃应问日”章和《孟子·万章上》“象日以杀舜为事”章),本文陈述了历代注解中最值得重视的看法,以此作为分析相关问题的根据。其次,在“析理”部分,就持论者对这三章的过度诠释,本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应当从美德伦理学的角度而非从义务论的角度去理解儒家思想,质言之,这三章都应当从“行乎中道”的角度去理解,而不能从抽象原则的角度去理解。最后,就持论者持论的不同层次,本文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圣人腐败论、伦理原则腐败论和文化心理腐败论是持论者持论的三个不同层次。前两个层次的漏洞比较明显,因此反驳也比较容易。比较特别的是第三个层次。通过对文化心理腐败论的仔细分析,本文指出,认为儒家伦理是腐败的文化根源的看法实际上以大公无私的观念为基础的,这可能是持论者自己没有意识到也不愿意承认的一点。相比之下,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公不废私的思想则是一种更为平实、更值得欲求的伦理观念。

  • 标签: 行乎中道 美德伦理 公不废私
  • 简介:转化医学理念和发展模式正在向生物医学研究众多领域迈进,它既给人类带来治疗疾病的希望,也引发了许多备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伦理问题。本文围绕转化医学研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知情同意、分配公正、群已关系、利益冲突等问题进行了伦理分析和论证,以期使转化医学在其运用领域能够不断取得成功并造福人类。

  • 标签: 转化医学研究 伦理问题 生物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