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8 个结果
  • 简介:已有研究表明急性心理性应激会导致个体的自传体记忆受损,然而急性心理性应激如何影响个体加工当前的自我相关信息,还没有研究结论,本研究旨在丰富和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从而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急性心理性应激对自我相关信息的影响。本研究将自我参照记忆的R/K(记得/知道)范式与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TrierSocialStressTest:TSST)相结合,考察59名处在不同急性心理性应激状态下的被试自我参照记忆的成绩。结果发现高应激反应组自我参照的R回忆率值显著低于低应激反应组,研究结果发现,被试在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过程中的急性心理性应激反应越强,自我参照的R回忆率越低。结果表明急性心理性应激会抑制个体对当前自我相关信息的加工,削弱了自我参照记忆。

  • 标签: 急性心理性应激 自我参照 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 R/K范式
  • 简介:《周易》明德慎罚的刑罚观,止讼、息讼的狱讼观,都是周人的政治理性的清晰表达。它说明了周人崇尚德治,以明察为前提去折狱用刑,其目的不是止于威,而是止于义。这种道德与文明使得刑罚与狱讼具有了教化功能,它化消极为积极,化纷争为和谐,化不断应对动态事件为稳定的长治久安。周人长期实践而凝定出的理念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大观念,在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中发生着深刻影响。

  • 标签: 明德慎罚 止讼 息讼 政治理性
  • 简介:韦伯理性官僚制作为一种理想的组织模型,其应用对资本主义的兴起与繁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伴随着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的转向,现实中的官僚制呈现出许多的不足与缺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摒弃官僚制呼声的高涨,使韦伯理性官僚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对我国现实官僚体系的考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理性官僚制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因此,理性官僚制应成为现代中国官僚组织转型的目标导向。

  • 标签: 韦伯 理性官僚制 理想类型 理性 官僚体系
  • 简介:政策执行者具有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政治人等身份属性。在公共政策实践中,政策执行者扮演多种角色。这些角色互有交叉、彼此重叠,形成角色错位、身份矛盾,使执行者陷入价值选择的困境。政策执行者在价值选择中所具有的两种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经常呈失衡状态,表现为其工具理性的张扬与价值理性的式微,这些情况使公共政策执行失灵难以避免。

  • 标签: 公共政策 执行者 身份 理性
  • 简介: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明显不成熟,存在许多非理性信念,严重影响正常的择业和就业:须引起广泛关注和重视。

  • 标签: 大学生 就业观念 非理性信念
  • 简介:理性情绪疗法(RET)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这种治疗方法非常适合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人群,因此在学校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对理性情绪疗法的理论基础、基本理论、主要技术等进行剖析,并对其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如何应用进行了探讨。

  • 标签: 理性情绪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学校心理辅导 治疗环境
  • 简介:当时间性作为一种普遍性的模式展现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形式之时,后现代的空间转向针对时间性的这种普遍性提出质问和挑战,从而引入空间性话语,对以往一切阻碍空间想象的理论进行彻底的清算与批判。列斐伏尔的空间解放的本体论和福柯的权力空间论,在开启后现代空间转向的同时,也遮蔽了其后来者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理性空间的解构所做出的理论贡献。

  • 标签: 空间 列斐伏尔 福柯 鲍德里亚
  • 简介:康德的往来书信包含着大量有关康德哲学体系形成、发展的信息。通过研读这些书信,我们发现,康德的代表作之一《纯粹理性批判》的孕育实际上不是通常说的12年,而是长达16年之久,其中有5个关键的时间点,它们分别对应着特殊思想的形成和特殊问题的解决。这些信息不仅使我们理解康德为什么要用10多年的沉默来苦苦思索这部著作,也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把握康德批判哲学的体系。

  • 标签: 康德 往来书信 《纯粹理性批判》
  • 简介:东日本大地震后,中国网络出现两种非理性的舆论,一是源于狭隘民族主义的幸灾乐祸言论,二是轻视中国救灾努力的妄自菲薄看法。本文认为网民的表达权利应该受到尊重,但非理性的网络舆论不利于网民网络媒介素养的形成,也不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设,提出发挥微博和博客的意见领袖作用,引导网络舆论走向理性的建议。

  • 标签: 东日本大地震 非理性 网络舆论 引导
  • 简介:道德选择理论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三个方面研究了亚里士多德的道德选择理论:一、亚里士多德论道德选择的理论前提;二、亚里士多德论道德选择的依据;三、亚里士多德论道德选择的目标。其次,从西方哲学史的宏观背景中就亚里士多德的道德选择理论的成败得失进行讨论。通过研究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道德选择理论,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道德选择在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道德选择 理性 中道 幸福
  • 简介:所谓学术翻译,就是“理解和理解的塑形”,而塑形的一个标志就是将那些体现原作者思想的各种基本概念在母语中概念化、达乎语词;而这一塑形过程必然既受制于自己已然的文化、思维方式和语言,但同时又承袭、改变和塑造着它们。因此,从根本的意义上看,翻译奠基在理解和解释之上。本文尝试以《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1为例来说明这点。

  • 标签: 理解 翻译 《纯粹理性批判》 先验感性论
  • 简介:本文以分析决策与执行的关系为出发点,对人类理性的本质进行了讨论。指出决策研究中存在的“理性分析范式”偏面地把认知分析当作人类理性的本质,忽视了行动的作用,提出了人类理性是“行动理性”的思想。行动既是一种分析方法,是人们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理解决策问题的独特手段,也是人们创造外界环境、实现决策目标的有效途径。由此提出,决策研究,尤其是组织决策研究,应该重视“行动分析范式”。

  • 标签: 决策 分析理性 行动理性
  • 简介:哈耶克经济自由主义代表了当代实践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即将认识论批判的思想引入实践哲学。认识论批判使哈耶克在实践领域走向了形式主义的方法,反对全面的、实质性的理性建构,但是,哈耶克的方法论原则却使他陷入价值虚无主义的深渊无法自拔,而不得不向神秘主义求援。

  • 标签: 认识论批判 方法论 虚无主义
  • 简介:罗尔斯所说的理性多元论指的是西方当代民主社会各种不同并且互不相容的合乎理性的完备的宗教学说、哲学学说和道德学说的多元论。他通过西方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从古代之善的主题到当代之正义主题的"主题转换"(它与理性多元论密切相连),以及理性多元论出现的"历史必然"和"进步意义"三个方面有说服力地论证了"理性多元论"是始终伴随西方未来民主社会的不可消除的事实。在此基础上,他采用一种在社会基本结构(政治领域)而非完备性学说中探寻"共识"的方式来解决在多元化下人类如何共存的问题,他的解决方式应该高于那种试图从历史中寻找共识资源或通过建构新的完备性学说来探求共识的做法,因而预示了西方未来政治哲学探求"共识"方式的新的走向。

  • 标签: 理性多元论 完备性学说 重叠共识 未来走向
  • 简介:在新技术革命形势的感召下,作者结合职务进修理论学习,对中学劳动技术教学进行了长达三年的研究,在《劳动技术·电子技术》活动课的教学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也在相关类的比赛中频频得奖。笔者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思维科学理论总结这些教学经验,试图说明劳技学科对学生理性素质迅速提高的责任,指出在学校、家庭、教师及学生中普遍存在轻视劳技课的观念和现象。阐述从青少年思维、心理发展的特点出发培育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的理论依据,介绍自己行之有效的“浓缩法”、“黑箱法”、“比喻法”等教学技巧,探讨劳技教材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劳技教师本身的理性素质提高的必要性,从而对劳技学科提高学生理性素质的问题作出较为全面的探讨。

  • 标签: 中学 劳动技术教学 心理学理论 思维科学理论 学生 理性素质
  • 简介:“扮演上帝”是一个主要用来描述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发展并对其进行社会评价的习语。在生存与发展意义上,人类有充分的理由去扮演上帝。随着越来越多的生命秘密被揭示,人类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似神力量。人类应该扮演上帝,人类能够扮演上帝,人类不得不去扮演上帝,扮演上帝已成为人类的宿命。基于自然界和生命世界的复杂性以及知识的有限性,人们在扮演上帝时要有更多的耐心和责任。

  • 标签: 生命科学 扮演上帝 合理性 责任性
  • 简介:10月9—12日在浙江大学召开,由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CSLC)举办。来自英国、德国、美国、荷兰、法国、丹麦、挪威、瑞典、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卢森堡等国家以及中国部分高校的6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主题是:理性主体在知识获取、信息交流以及互动行为等方面的特点。主要议题涵盖逻辑学、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例如群组认知潜力、非单调性认知推理的形式模型的“局部性计算”概念、逻辑在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中的应用、经典逻辑和概率论这两种形式方法在处理推理时可能导致的规范冲突、策略博弈、互动多模态逻辑的矢列演算、动态道义逻辑、迭代算法的统一认知分析、无自反性的非确定性命题逻辑的矢列系统等。

  • 标签: 理性主体 国际学术研讨会 逻辑学 浙江大学 认知研究 认知推理
  • 简介:维尔默的哲学事业始终处于与本雅明、阿多诺和哈贝马斯的持续对话之中。作为哈贝马斯的助手,维尔默是批判理论的交往理论转向和语言学转向的主要贡献者,但是,他并未像哈贝马斯那样在这个方向上推进并彻底化,而是试图借助于阿多诺的音乐哲学的经验,对交往理性加以限制,并将这一限制从认知理论扩展到社会政治领域,认为审美主体和政治决断是交往合理性不可穷尽的领域。不过,无论是审美主体还是政治决断,维尔默都试图通过交往理论的彻底化而将其容纳在理性的范围内。因此,维尔默的工作最终乃是对交往理性的捍卫。

  • 标签: 维尔默 交往理性 审美主体 政治决断
  • 简介:从感性和理性的关系出发,可以为阐释20世纪以来历史意识的思想变迁提供一种路径。赫勒努力将感性叙事和理性分析结合一起,把人类历史意识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表现出明确的情感色彩和价值关怀。在阐述赫勒意识思想的特质时,应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经由卢卡奇历史辩证法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三者各自的理论特色脱颖而出,赫勒对马克思的误解和批评也能得到有力的回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在把握历史理性的同时,始终关注感性的生活经验,所以在强调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丝毫没有忽视历史发展中的偶然性因素。

  • 标签: 历史意识 赫勒 马克思 卢卡奇 历史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