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09年2月12日,大理市组织、宣传、统战工作会议在下关龙山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会上。大理市2007~2008年度优秀文艺作品颁奖仪式格外引人注目。《袁冬苇诗选》等27件市级优秀文艺作品和《关爱》等17件荣获国家级、省级、州级表彰奖励的优秀文艺作品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奖励。这是我市首次对文艺作品进行的表彰奖励.是大理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全市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具体体现,

  • 标签: 文艺作品 颁奖仪式 大理市 国际会议中心 统战工作 国家级
  • 简介:印第安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和谐、平衡、统一的宇宙观之上的,这种宇宙观对于唤起当代印第安人的民族意识、回归印第安传统具有至关重要意义。希尔科在小说《仪式》中,通过展现印第安宇宙观的独特性,表达了印第安族裔群体回归印第安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

  • 标签: 《仪式》 传统文化因素 印第安宇宙观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3-10
  • 简介: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不同,但荀子理想中合理的人世秩序却与孟子一致,荀子与孟子的不同

  • 标签:
  • 简介:摘要: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一方面表现在建筑材料上,一方面表现在建筑思想上。不同于西式建筑,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是以木材为主,同时在建筑思想中充满了等级秩序的观念。由于木材易燃、易腐、易虫蛀等弊端,故而很难长时期保存,保存至今的古代建筑多为明清时期建造。建筑实体是可视的,但贯穿着等级秩序的建筑思想是形而上的。虽然古籍对明清以前的建筑也有大量记载,但仅有史料却没有实物亲视,鉴于此,故本文以明清时建筑为主要载体,围绕礼制思想展开论述。

  • 标签: 建筑 礼制 思想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0-24
  • 简介:无论诗歌后面的问题中有没有要求回答,  试题中诗歌的作者,下面我们按照一首诗以及诗后的问题的顺序来详细的讲解诗歌鉴赏的具体操作方法

  • 标签: 诗歌鉴赏 鉴赏方法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2-02
  • 简介:孟子就曾说杨朱和墨子‘是禽兽也’,禽兽无父子之亲,而自孟子以禽兽喻墨子之后

  • 标签:
  • 简介:<正>一、“诗人”称谓探源“诗人”之称谓,出现得很早,但在南朝以远,“诗人”是特指“《诗》三百”的作者们,《楚辞·九辩》(传为宋玉作)中有“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句,此“诗人”不是指屈原等楚国诗人,因为当时除了《诗》尚无称为“诗”的其他文体(屈原的作品被称为“骚”,实为一种新诗体但与《诗》区别称之)。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 标签: 诗人论 学人之诗 五言诗 才人 “识” 诗人之诗
  • 简介: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比较呢?……显然是一种假想和妄言,没法做实际上的立论。可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说说大概无妨。也许弄出个可以“参照”,不是也很好嘛。鉴于此,那就实话实说了。

  • 标签: 导演 古代 实话实说
  • 简介:<正>一文学品评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个种类。它是中国最早形成的自觉的文学批评形式。文学品评出现于文学走向自党的六朝时期。文学的自觉除了表现在文学摆脱了经史附庸,获得独立地位外,也表现在对文学自身特征的认识的增强。文学批评作为文学自身反省的体现,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得以发生了。曹丕《典论·论文》最早批评了建安七子的创作风格。挚虞《文章流别集》对各种文体进行了源流梳理。刘勰《文心雕龙》更为全面地讨论了文学诸问题,既“究文体之源流”,亦“评其工拙”。①但他并未付诸于具体的批评实践。钟嵘一方面继承了他们的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同时将六朝人物品评及当时书、画、棋等文化学术领域的品评形式引入文学批评之中,创建了文学品评批评的体例。

  • 标签: 创作风格 自身特征 源流 品评批评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 流变
  • 简介:谈傩面具.就不得不谈傩文化。傩.这个夹杂着巫、儒、道、释的混合体,从远古走来,至今仍大放异彩,是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也是很有价值的研究领域。对傩文化的理解,我很欣赏北航颜新元教授的看法.他认为“傩”字为“人”与“难”所合,人到为难处,便把傩来寻.傩文化就是困顿中的人类为自己解难释惑的文化,正所谓“意境无邪来看戏,人生育难去寻傩”。

  • 标签: 傩面具 赏析 古代 中国 傩文化 文化现象
  • 简介:1.“哗,亲爱的考生,给你‘湘灵鼓瑟’四个字,你能作一首诗吗”快看,有一位名叫钱起的唐代考生默默开始动笔了。“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 标签: 阴影面积 考生 心理 古代
  • 简介:<正>一、“诗格”的涵义及范围诗格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某一类书的名称.作为某一类书的专有名词,其范围包括以“诗格”、“诗式”、“诗法”等命名的著作,其后由诗扩展到其它文类,而有“文格”、“赋格”、“四六格”等书,乃至“画格”、“字格”之类,其性质是一致的.“诗格”一词,《颜氏家训·文章篇》中已经出现:“挽歌辞者,或云古者《虞殡》之歌,或云自出田横之客,皆为生者悼往告哀之意.陆平原多为死人自叹之言,诗格既无此例,又乖制作本意.”这可能是使用“诗格”一词最早的例子.《礼记·缁衣》云:“言有物而行有格”.郑玄注;“格,旧法也.”伪《孔子家语·五仪》云:“口不吐训格之言.”王肃注:“格,法.”

  • 标签: 《文镜秘府论》 “诗格” 古代文论 晚唐五代 “诗法” 文学批评
  • 简介:随着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需要有不同的文学作品来反映他们的精神生活。中国古代市井文学的主要文学样式,经历了从汉乐府、南朝民歌、唐宋传奇、元杂剧到明清小说的变迁,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加强。

  • 标签: 市井文学 传奇 杂剧 小说
  • 简介:今存于文斗村脚四里塘原杨公庙坪的两块婚俗改革碑,分别刊刻于清代乾隆年间,距今200多年。其所刻条款,整整影响了清水江畔近20个苗侗族村落长达200年之久,被专家誉为"古代少数民族婚俗改革里程碑"、"边地古代优生学里程碑",其性质相当于古代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部"地方性婚姻

  • 标签: 于文斗 清代乾隆 公庙 婚姻观念 少数民族地区 婚姻自由
  • 简介:离别是中国诗歌的重要主题。随着诗歌传统的日益深厚,离别诗歌逐渐形成了一些模式化的情感套路和写作方式,而诗歌本身的第一人称抒情传统和高雅化的文体性质也限制了文人对离别题材之可能性的探索。古代小说同样有着离别书写的悠久传统。由于文体差别,小说中的离别场案有着自身的特色,或诗化、或戏剧化、或写实化,与离别诗歌相映成趣。同时,离别也在小说的情节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铺垫作用。比较诗歌与小说对离别的不同书写,不是为了给出一个孰优孰劣的评判,而是希望在比较中探讨每一种文体的独特性与可能性,并对其书写传统加以总结和分析。

  • 标签: 古代小说 离别 场景 文体
  • 简介:植物染作为我国古代纺织品着色的主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当前,系统梳理传统植物染色历史、材料、工艺诸环节的论著并不多。从工艺史、技术观、文化学的角度切入,对古代植物染色的原料来源、工艺技术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明晰古代植物染色的功用与价值,把握其当代意义。

  • 标签: 植物 染色 古代 技艺 民间 工艺史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20
  • 简介:无论诗歌后面的问题中有没有要求回答,  试题中诗歌的作者,下面我们按照一首诗以及诗后的问题的顺序来详细的讲解诗歌鉴赏的具体操作方法

  • 标签: 诗歌鉴赏 鉴赏方法
  • 简介:<正>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被誉为"开国文臣第一,渡江策士无双"。刘基散文想像力丰富,举凡世界上的一切,大至日月星辰,小至虫豸蚊蚋,或帝王神仙,或妖魔精怪,无不为之驱遣于笔端,巧妙而形象地说明了作者著文之旨。刘基文章之奇,特点如下:立意之奇、用词造句之奇、想像之奇、文格之奇。

  • 标签: 中国古代散文 元末明初 文臣 用词造句 于王 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