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全程护理属于一种人性化的护理模式,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为患者提供出最佳的护理服务水平。目的分析探讨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到中心医院进行急诊危重治疗患者60例,随机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为30例,研究组为30例,给予对照组一般常规性护理方法,给予研究组全程护理方法,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率。结果给予两组患者不同的护理方法后,对照组的抢救成功率为86.7%,护理满意率为83.3%;研究组的抢救成功率为93.3%,护理满意率为96.7%。研究组不管是在抢救成功率还是在护理满意率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诊危重患者采用全程护理治疗方法,效果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该护理模式值得在临床医学上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全程护理 急诊危重患者 护理模式 满意度
  • 简介: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生殖健康的范围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在生殖系统及其功能和过程所涉的诸如身体、精神等方面的健康。接受计划生育四项手术的育龄群众在治疗期间,不再单纯地满足于传统的护理与服务,他们还期望获得疾病预防和生殖保健的知识,以增强自我护理的技能。

  • 标签: 护理人员 生殖健康教育 业务素质 健康意识 疾病预防 服务水平
  • 简介:急性脑出血是一种具有高死亡率的急性疾病,患者一般表现为头痛、呕吐等症状。由于病发普遍较为突然,发病后患者或家属无法做出迅速、有效的判断,外加送治过程未经合理的安排,导致患者宝贵的治疗时间被浪费,严重影响急救效果,同时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目的?探究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应用于急性脑出血患者抢救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12月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急诊全程优化护理,观察比较两组及抢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58.00%)高于对照组(28.00%),死亡率(4.00%)低于对照组(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急性脑出血患者抢救效果。

  • 标签: 急性脑出血 抢救效果 常规护理 优化护理
  • 简介:摘要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上皮的一种肿瘤,起源于蛛网膜帽状细胞,常发部位有矢状窦旁、蝶骨嵴、嗅沟等。目的探讨对接受脑膜瘤手术的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期间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4例良性脑膜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2)和观察组(n=52)。对两组患者均施行脑膜瘤手术。同时,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系统化护理。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的评分、生活质量量表(SF-36)的评分、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及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接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术毕至首次排气的时间、术毕至首次排便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其SDS的评分及SAS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其生活质量的评分及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接受脑膜瘤手术的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的效果显著,可加快其康复的速度,改善其心理状态,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 标签: 脑膜瘤手术 系统化护理 满意度 护理服务 发生率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总结一例中心静脉导管脱落患者在超声介入下行右心导管+PICC脱落管取出术的诊治流程、术前监测方法及术后护理。患者急诊入院后,立即给予平卧位,制动,持续低流量吸氧,持续心电、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检测,并在急诊局麻下行右心导管+PICC脱落管取出术。术后给予腿部制动,抗生素药物治疗。关键词:鼻咽癌中心静脉导管超声介入护理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在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入导管并将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输液方法。材料为高等级医用硅胶,由于它质地柔软、有弹性,不限制患者日常活动、留置时间长,避免了因治疗需要而进行的反复静脉穿刺,解决了慢性病患者长期输液、肿瘤周期化疗、TPN以及高渗药物对血管的损伤。[1]住院和门诊的患者均可使用,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但同时,穿刺部位渗血、导管堵塞、导管脱出、感染、静脉血栓、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也不可忽视。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在我科行PICC置管术患者共32例,其中有一例患者PICC管断入体内,在超声介入下行脱落管取出术。介入性超声为现代超声医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特点是在实时超声的监视或引导下……

  • 标签: 介入行 例鼻咽癌 取出术
  • 简介:摘要重症毒蘑菇中毒急救成功的关键是清除体内毒素。毒蘑菇毒素造成的中毒损害大多是可逆的,尽早彻底的清除毒素、阻断毒素作用,保护心、肝、脑、肾等重要器官,对降低死亡率极为重要。目的了解血浆置换-血液滤过序贯用于救治重症毒蘑菇中毒及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伤的临床疗效与护理措施。方法2016年2月~2019年1月对中心医院收治的11例重症毒蘑菇中毒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取血浆置换-血液滤过序贯治疗并实施护理。结果1例死亡,2例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其余8例均治愈。结论使用血浆置换-血液滤过序贯对救治重症毒蘑菇中毒及多系统功能损伤患者疗效显著。

  • 标签: 毒蘑菇中毒 血浆置换 多系统功能损伤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手足口病是一种急性的肠道传染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引起的,主要是10岁以下的儿童容易感染手足口病,它的典型的表现就是发热,在口腔、手、足还有臀部发生斑丘疹、疱疹或者是破溃以后出现溃疡,严重的会出现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目的观察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将中心医院收治的150例手足口病患儿平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对两组患儿均进行抗病毒、退热等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儿进行综合护理。然后,比较两组患儿治护的效果、退热的时间、口腔溃疡愈合的时间、水疱结痂的时间、皮疹消退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结果接受治护后,与参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儿治护的总有效率较高,其退热、口腔溃疡愈合、水疱结痂、皮疹消退及住院的时间均较短,P<0.05。结论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显著,可改善其临床症状,缩短其住院的时间。

  • 标签: 手足口病 综合护理 效果 常规护理
  • 简介:摘要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异常导致的代谢性疾病。持续的高血糖或者是长期的代谢紊乱,可能会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的衰竭。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9年2月在中心医院就诊的200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健康教育护理,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与对疾病的知晓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与对疾病的知晓度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健康教育运用于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能有效地改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程度,提升患者对临床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健康教育 糖尿病 常规护理 满意度 依从性
  • 简介:摘要情景教学法是一种深受广大师生所青睐的新型教学方法。该方法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巧妙地创设教学情景,能有效激发学生地情感,培养学生间的默契性和主动学习的态度。本文就如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探讨,认为运用情景教学法应注意把握时机、把握一个度、具有灵活性和新颖性及真实性。

  • 标签: 情景教学法 儿科护理学教学 运用技巧
  • 简介:摘要脑积水是指由于先天畸形、感染、出血、肿瘤等原因导致人体颅内脑脊液量超过正常范围,发病率为0.3%~0.5%。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脑积水患儿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及对其家属负性情绪和希望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于中心医院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儿童40例,随机分为综合护理组和一般护理组,各20例。综合护理组患儿入院后给予综合护理干预,一般护理组患儿给予一般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儿干预前和干预7d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家属负性情绪和希望水平的变化,记录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儿干预7d后神经功能均有所改善(P<0.05),综合护理组患儿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高于一般护理组(P<0.05);两组患儿家属干预7d后负性情绪均降低(P<0.05),综合护理组家属负性情绪明显低于一般护理组(P<0.05);两组患儿家属干预7d后希望水平均上升(P<0.05),综合护理组家属希望水平明显高于一般护理组家属(P<0.05);综合护理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一般护理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脑积水术后患儿神经功能的恢复水平、改善家属的负性情绪和希望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脑积水 综合护理 负性情绪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脑胶质瘤是常见的原发性颅脑肿瘤,是由大脑和脊髓胶质细胞癌变所产生的,一旦大脑和脊髓胶质细胞发生癌病变,肿瘤就会对周围组织进行挤压,进而使患者出现头疼、视物模糊、恶心等症状,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健康。目的 分析人性化护理模式对脑胶质瘤患者疼痛分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9年1月中心医院收治的脑胶质瘤患者10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实施人性化护理方案,对两组患者的的疼痛分级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护理结束后,观察组中重度疼痛的有1例,中度疼痛的有12例,轻微疼痛的15例,无疼痛的23例,对照组中重度疼痛的有7例,中度疼痛的有19例,轻微疼痛的12例,无疼痛的12例,两组患者的疼痛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的有32例,满意的有18例,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的有22例,满意的15例,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胶质瘤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模式,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 标签: 人性化护理 脑胶质瘤 护理模式 疼痛感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脑出血后由于手术创伤所致炎症因子表达的升高是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人们发现炎症的基本病变形式在脑卒中伴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发展过程中是实时存在的。脑出血患者术后多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同时短时间内生活无法自理,急需良好的护理。目的评价五常法管理模式结合人性化护理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和预后影响。方法选取自2016年3月—2018年11月间来中心医院接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该研究为随机、盲法、对照试验,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A组(单纯人性化护理)、B组(五常法护理管理模式联合人性化护理)各23例,选取同时期来院接收健康体检的健康者23例作为C组(健康对照组)。观察A、B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生命指征的变化情况,术后相关促炎因子的表达水平;观察A、B、C3组患者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inimummentalstateexamination,MMSE)评分。结果B组患者相关生命指标变化较A组平稳;2组患者术后24h血清炎症因子IL-1、IL-6、IL-10和TNF-α显著升高,但B组患者血清IL-1、IL-6和TNF-α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者术后24h定向能力、记忆能力、回忆能力以及注意计算能力均显著低于C组,但仍高于A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MSE各评分项与IL-1、IL-6和TNF-α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与IL-10不相关。结论五常法护理管理联合人性化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护理质量从而稳定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相关炎症因子的高表达,对生命体征以及意识恢复有一定效果。

  • 标签: 高血压性脑出血 炎症因子 护理质量 护理措施 生命指标
  • 简介:摘要疼痛是指机体对疾病本身和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表现为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及情感上一种不愉快的经历。随着麻醉效果的消退,颅脑术后疼痛往往在术后24h内最为强烈。目的分析疼痛护理标准化流程在颅脑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颅脑术后患者的疼痛现状进行调查,制定疼痛护理标准化流程,比较疼痛护理标准化流程应用前后的疼痛管理效果。结果疼痛护理标准化流程应用组的术后24h内疼痛评分及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低于传统组(P<0.01),疼痛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传统组(P<0.05)。结论疼痛护理标准化流程适用于颅脑术后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颅脑术后患者 标准化流程 疼痛护理 满意度
  •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心医院2016年3月-2018年12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脑动脉瘤患者24例,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例。在脑动脉瘤术围术期分别给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综合护理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脑动脉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33%(1/12),对照组脑动脉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动脉瘤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对于患者的早日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综合护理 脑动脉瘤 护理干预 围术期
  • 简介: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致残率都很高,是非常危险的疾病,一旦发生脑梗即便得到治疗,大多数患者也会出现偏瘫、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感知能力减退等后遗症。目的?研究分析在老年脑梗塞患者中实施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抽选2018年1月~2019年3月在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脑梗塞患者资料共计126例,抽签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同时开展优势护理服务。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中护理优良率显著比对照组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护理老年脑梗塞患者期间开展优质护理干预有利于提升护理质量,促进患者病情改善,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脑梗塞 老年人群 优质护理 护理质量 推广价值
  • 简介: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一种消化系统的重症疾病。该病的死亡率>40%,如果不及时治疗和护理糖尿病酮症酸合并中毒症,则一半以上的患者均会死亡,为了提高救治效果,降低死亡率,必须配合好治疗与护理。目的通过对5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护理研究,总结了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护理经验。方法选取中心医院2016年2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5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患为研究对象,利用药物治疗,并结合精心护理。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患现均康复出院,其死亡率明显降低。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疾病转归过程中有效护理措施有很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护理措施 临床效果 疾病转归
  • 简介:摘要脑血管造影是9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崭新的X线检查新技术,是应用含碘造影剂注入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经连续DSA造影在不同时期显示脑内动脉、回流静脉和静脉窦的形态、部位、分布和行径的一种显影技术。目的分析DSA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均选自2016年2月~2018年9月中心医院收治的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共38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19人,实验组19人。对照组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护理,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74%,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68.42%,实验组高出对照组26.12%,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血管疾病患者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术治疗期间采用围手术期护理方式,能够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临床护理质量,效果显著,值得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围手术期 护理效果 DSA 满意度
  • 简介:摘要脑室内出血是指由非外伤因素导致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室系统引起的综合征。其发生率占重型颅脑损伤的1.2%。方法抽取中心医院做侧脑室外引流术的45例脑室内出血患者,按护理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3例)。对照组实施一般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引流管护理,比较护理满意度、护理有效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的总满意度(100.0%)高于对照组患者(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0,P=0.032)。观察组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2.73%),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总发生率(17.39%)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45.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室内出血患者经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后,给予患者一般护理和引流管护理,得到良好的护理效果,在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同时,提高了满意度。

  • 标签: 脑室内出血 引流术 护理效果 满意度
  • 简介: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临床十分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病情凶险、变化快,稍有不慎则可能遗留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加上伴随近年来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剧,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病率有日益攀升的趋势,因此此病的护理备受临床的重视。目的研究预见性优质护理干预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护理效果。方法样本资料均选自于近几年在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共82例。随机选入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1例。前后二者分别接受神经外科常规护理、预见性优质护理,以治疗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等为标准评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有效抢救时间、住院时长及住院费用等相比于对照组均显著更少(P<0.05);研究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9%,比较于对照组的26.8%显著更低(P<0.05);研究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为97.6%,比较于对照组的73.2%显著更高(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预见性优质护理干预可显著缩短有效抢救时间、住院时间,降低医疗成本与并发症率,并获得较高的护理满意度,建议临床加以重视并推广。

  • 标签: 预见性 优质护理 脑出血 满意度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糖尿病高渗综合征常表现为严重脱水、昏迷、脑梗塞等。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这是老年糖尿病的第一个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患病率逐渐增高,老年期达到最高峰。目的 探讨协同家属护理管理模式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12月中心医院全科医学科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试验组则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基础上实施协同家属护理管理模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量表)对患者干预3个月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3个月后的空腹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值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试验组患者干预3个月后的空腹血糖值及糖化血红蛋白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干预3个月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协同家属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可有效控制患者的代谢指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协同护理 老年糖尿病 并发症 管理模式 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