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来自瑞典林雪平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者人员使用原子分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原子沿着线性缺陷在薄膜层之间的迁移。被称为位错.管扩散的现象早己在理论上被理解,但从未被直接观察到。研究人员在将由5nm厚的氮化铪(金属)和氮化钪(半导体)交替层组成的样品加热到950℃时发现了这一现象,并见证了铪扩散到下层。该团队重复这个循环,每次测量单个原子的运动,并确认测量值与先前使用间接方法和理论模型获得的值相匹配。

  • 标签: 原子分辨 薄膜层 迁移 加利福尼亚大学 电子显微镜观察 捕捉
  • 简介:依据Solarbuzz一份调查,自2011年起,太阳能光伏市场或将因欧洲补助政策删减等因素,市场开始迁移

  • 标签: 光伏市场 迁移 太阳能
  • 简介:在Si/SiO2衬底上将磁控溅射镍膜作为催化剂,利用化学气相沉积制备了大面积连续的石墨烯薄膜,得到的石墨烯为1~15层。将石墨烯薄膜迁移到玻璃衬底和Si/SiO2衬底上,测量了薄膜的可见光透过率和薄膜电阻,并讨论了石墨烯作为透明导电电极在光电器件上的应用。

  • 标签: 磁控溅射 石墨烯 化学气相沉积 镍催化剂
  • 简介:环氧树脂可作为复合材料的基体树脂或作为粘合剂而广泛地应用于诸如航空和汽车等许多行业。这类聚合物最令人关心的一点就是它们的长期表现。对这类材料的湿气老化研究已有许多相关报道,能在高温下使用的新型改性环氧树脂也是研究热点之一。一般来说,除了在非常苛刻的使用条件下,在100℃以上,环境水对材料的影响可大大忽略,但是材料的气体环境影响,尤其是氧气,通常总是存在,并可能导致其他形式的强度损失。目前已有数篇文章试图解释材料的热降解机理和失重过程,以及强度下降现象。而最为普遍报道的环氧树脂化学降解方式为分子内的失水。vanKrevelen报道称交联点可能是聚合物网络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可能导致在热降解过程发生链的解聚而变回到(部分)不交联的原料。为了能更深入的了解此类热降解现象,最近我们着力研究了一种经改性的环氧粘合剂在高温下的行为。

  • 标签: 老化过程 交联剂 环氧结构胶 改性环氧树脂 复合材料 聚合物网络
  • 简介:为帮助工厂了解活性组分在催化剂载体表面的分布情况,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量色散谱(SEM—EDS)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500—6/5000—12测试法能简单有效地对催化剂上元素的分布情况进行表征,对催化剂表面上活性组分的分布研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 标签: 元素分布 SEM—EDS 500—6/5000-12测试法
  • 简介:低维半导体纳米材料由于具备许多特殊的电学及光学性能,近年来受到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综述了近期国内外低维Ⅳ族元素半导体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已经报道的制备方法进行了分类和总结,展望了低维元素半导体的研究前景。

  • 标签: 纳米材料 半导体
  • 简介:采用粉末冶金法分别制备了相同O含量不同Ni含量的Cu—W合金,通过金相显微镜、XRD、涡流导电仪等对合金材料的显微组织、导电率、硬度、密度等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相同O含量情况下.随着Ni含量的增加,Cu—W合金上的孪晶有所减少,各相的集聚程度逐渐增加,这更加说明了Ni有利于改进CuW合金的组织性能;Ni的添加对Cu—W合金的性能影响较大,随着Ni含量的增加,Cu—W合金的电导率由40S/m迅速下降到5S/m,而硬度由35HB逐渐上升至68HB,同时烧结后的Cu—W合金的密度也由7.1g/cm3逐渐上升至8.0g/cm3。

  • 标签: Cu—W合金 添加元素 硬度 导电率 影响
  • 简介:利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分析了23MnNiMoCr54铜淬火组织特征相,计算了特征相及相面的电子结构参数。最后用电子结构参数的统计值讨论了合金元素对固溶强化系数、界面强化系数、淬火组织的权重以及各结构单元强度增量的影响,分析了合金元素强化作用的微观机理。

  • 标签: 合金元素 淬火 经验电子理论 强度
  • 简介:以Ti(OBu)4和内蒙古杭锦2^#土为主要原料,Sr(NO3)2为掺杂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Sr元素掺杂改性的TiO2/杭锦2^#土复合光催化剂,并用X射线衍射、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紫外光照射下,以亚甲基蓝水溶液为光降解体系,考察了Sr的掺杂量和热处理温度对光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Sr的掺杂量为0.5%,焙烧温度为500℃条件下制得复合物的催化活性明显优于相同条件下的TiO2/杭锦2^#土。该复合物催化剂的优点是易于从分散体系中分离和可循环使用。

  • 标签: TiO2/杭锦2^#土 锶掺杂 光催化剂 溶胶-凝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