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治疗眼球壁异物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21例(21眼)眼球内壁异物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异物取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1例(21眼)均一次手术成功取出异物,伴有角膜裂伤、白内障、视网膜脱离及眼内炎者,均得到治愈。术后视力较术前增加者6眼(占28.6%),不变者8眼(占38.1%)。术后1眼出现脉络膜脱离,1例出现视网膜脱离。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球壁异物取出,异物取出成功率高,同时治疗并发症,是治疗眼球内壁异物的较好选择。

  • 标签: 玻璃体切割术 眼球壁 眼内异物
  • 简介:我科采用泪囊鼻腔开放开放泪囊,使之与鼻腔相通,建立鼻内引流通道治疗合并萎缩性鼻炎、泪囊狭小的慢性泪囊炎共13例(13眼),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2005年7月至2007年12月我科收治慢性泪囊炎患者13例(13眼),其中男性4例,女性9例;年龄26~43岁,平均(32.0±0.5)岁。合并萎缩性鼻炎者4例(4眼),小泪囊者6例(6眼),合并萎缩性鼻炎和小泪囊者3例(3眼)。

  • 标签: 泪囊鼻腔开放术 慢性泪囊炎 治疗 萎缩性鼻炎 病例 引流通道
  • 简介: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对眼球摘除患者睡眠的影响。方法50例眼球摘除患者(5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睡眠护理,实验组在常规睡眠护理基础上进行音乐疗法。观察两组眼球摘除患者术后5天睡眠情况。结果实验组于音乐疗法干预后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睡眠障碍的发生差异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音乐疗法能有效提高眼球摘除患者睡眠质量。

  • 标签: 音乐疗法 眼球摘除术 睡眠
  • 简介: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白2010年3月至2012年4月期间14例患者16眼,均采用后房型入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后随访3-23月。结果术后3个月复查时最佳矫正视力1.0,最低0.15,视力在0.5以上者9只眼(占56.2%),视力偏低者中术前继发青光眼2只眼,玻璃体混浊2只眼,所有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是治疗晶状体前囊膜口不完整,后囊膜破广较大或无囊膜,不能支撑后房型人工晶体患者的理想手术方法。

  • 标签: 人工晶状体 缝线固定术 睫状沟
  • 简介:目的探讨可调节缝线技术应用于小梁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2例(107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A组)48例56只眼行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对照组(B组)44例51只眼行传统小梁切除。观察比较术后前房、眼压、住院日等情况。结果术后一周内浅前房的发生率观察组为16.1%(9只眼),对照组为31.4%(16只眼);术后半年,眼压的控制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平均住院日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梁切除联合应用可调节缝线技术,可减少术后早期浅前房的发生,增加手术安全性,缩短平均住院日,但对眼压的长期控制并不优于传统的小梁切除

  • 标签: 青光眼 小梁切除 浅前房 可调节缝线
  • 简介:目的:为了寻求安全、简便、经济、有效切除结膜松弛症的手术方法,评价结膜松弛症定量定位切除和新月形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对照研究方法,将2008-01/2009-05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眼科按照结膜松弛症诊断标准入选手术治疗患者30例30眼按患者入选编号末位数的奇偶数随机分为两组。奇数组行结膜定量定位切除15例15眼;偶数组行结膜新月形切除手术15例15眼。手术后第2,4,8wk分别随访患者症状改善程度,裂隙灯观察结膜松弛症变化情况,测量泪河、BUT,氯霉素眼液尝味试验。结果:结膜松弛症定量定位切除仪和结膜新月形切除组术后4wk,两组症状改善有效率均为87%,无差异。结膜定量定位切除松弛结膜完全消除,占87%;结膜新月形切除组松弛结膜完全消除,占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3,P=0.361)。结膜定量定位切除术后4wk泪河恢复正常者,占87%,BUT≥10s者,占73%,氯霉素眼液尝味试验阳性者,占53%。结膜新月形切除术后4wk泪河恢复正常者,占73%(χ^2=0.833,P=0.361),BUT≥10s者,占67%(χ^2=0.159,P=0.690),氯霉素眼液尝味试验阳性者,占60%(χ^2=0.136,P=0.7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结膜松弛症定量定位切除安全、简便、准确、有效,更适合手术经验不足的医师开展。

  • 标签: 结膜松弛症 定量定位切除术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胬肉中完整,安全,彻底剥离角膜上的变性组织的技巧性,安全性。方法25例胬肉中以逆向撕皮法,剥离胬肉组织,术后观察有无结膜变性组织残留及角膜上皮修复情况。结果25例眼用此方法均能完整,彻底的剥离附着在角膜上的变性组织,无残留胬肉组织,上皮修复较快。结论胬肉中以角膜上皮全层为厚度行结膜变性组织的剥离方法简单,可行,安全性高的式,尤其适用于初学者。

  • 标签: 翼状胬肉 逆向撕上皮法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探讨在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行改进的小梁切除的安全性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49例(51眼)持续性高眼压状态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如下改进的小梁切除:1.中先行前房穿刺并多次放液降压,2.隧道刀制作薄层大巩膜瓣并紧密缝合,3.中散瞳、毕皮质类固醇结膜下注射等。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眼压控制情况、视力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观察随访1-6个月,眼压控制≤21mmHg者4611~:,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者42眼。本组病例均未出现脉络膜下爆发性出血、脉络膜脱离、恶性青光眼等严重中、术后并发症。结论对持续高眼压状态的青光眼应积极手术治疗,改进后的小粱切除可以取得满意疗效,并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持续性高眼压 小梁切除术 改进
  • 简介:目的为了寻求安全、简便、经济、有效治疗结膜松弛症的方法,评价结膜松弛症结膜新月形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结膜松弛症患者15例(30眼)行结膜新月形切除。术后第2、4、8周随访患者症状改善程度,裂隙灯观察结膜松弛切除程度、手术切口愈合情况、手术并发症评价、测量泪河、泪膜破裂时间及氯霉素眼液尝味试验。结果术后4周国际眼表面疾病指数明显降低,术后8周趋于稳定,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43,P=0.000)。术后2、4、8周泪河明显改善,术后8周25眼泪河恢复正常。术后8周泪膜破裂时间≥10s有18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97,P=0.004)。术后8周,氯霉素眼液尝味试验阳性率为46.6%(14/30)。松弛结膜残留积分术后2周10分,4周7分,8周6分。手术并发症积分术后2周6分,4周12分,8周8分。结论球结膜新月形切除治疗结膜松弛症安全、有效,明显改善结膜松弛症症状。

  • 标签: 结膜松弛症 新月形切除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比较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和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采用两种式治疗的134例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治愈率为89.9%,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愈率为94%,两种治疗方法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4.7947,P<0.05).结论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效果优于胬肉切除联合白体结膜瓣移植.

  • 标签: 翼状胬肉 自体结膜瓣移植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 简介:目的:观察4种上睑下垂式的临床效果。方法:为探讨上睑下垂的有效治疗方法,不断改进手术方式。结果:每种手术均有其优点及并发症,提上睑肌折叠为目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结论:临床实践提上睑肌折叠与以往专家理论:提上睑肌节制韧带上每缩短3~5mm肌肤,可矫正下垂量1mm不同:在节制韧带上缘折叠提上睑肌腱膜即可提起上睑,且上睑缘正好在角膜缘上2mm,术后恢复在角膜缘处。

  • 标签: 上睑下垂 提上睑肌折叠术 节制韧带上缘
  • 简介:目的比较周边虹膜切除与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早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仅局部用药即可控制眼压在正常范围内的早期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48例(54眼),应用周边虹膜切除对28例(32眼)早期闭角型青光眼进行手术治疗,其结果与同类病人(20例22眼)的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结果进行比较。术前,术后一个月内每周一次,半年内每月一次,半年后三个月一次做眼压、裂隙灯检查直至1年。比较两者在术后眼压控制、视力恢复及前房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周边虹膜切除治疗组术后平均眼内压为15.2±3.1mmHg,而同类病人经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后平均眼内压为14.9±2.6mmHg。分别经周边虹膜切除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两类病人眼内压在术后早期无明显差异(P〉0.05)。经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18眼(81.8%)最佳矫正视力提高,0.4者占63.6%,经周边虹膜切除治疗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提高,其中8眼视力不增反降,最佳矫正视力0.4者占18.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周边虹膜切除治疗术后中央前房深度无明显变化,而经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术后中央前房深度显著加深,两者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患者施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房角显著加宽,中央前房深度显著加深,矫正视力也不同程度提高,且并发症少。

  • 标签: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早期 超声乳化 周边虹膜切除
  • 简介:目的观察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翼状胬肉切除羊膜移植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至2013年3月所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翼状胬肉切除羊膜移植.结果34例(36只眼)老年性白内障并发不同程度的翼状胬肉,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翼状胬肉切除及羊膜移植,手术后角膜创面4~5d愈合,无1例胬肉复发,无新生血管生长及瘢痕组织增生现象.术后视力33只眼视力>0.3,脱残率91.7%.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翼状胬肉切除羊膜移植是安全有效的,可操作性强.

  • 标签: 翼状胬肉 白内障 超声乳化 羊膜移植 联合手术
  • 简介:目的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游离结膜移植手术中,通过细致入微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提高患者中的配合程度,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率。方法通过对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44例(44只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游离结膜移植患者进行规范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配合,观察随访1年。结果治愈42例,复发2例,未发生中角膜穿孔、出血,术后角膜溃疡、结膜肉芽肿、结膜瘢痕甚至睑球粘连、视力下降等并发症,护理效果满意。结论优质的围手术护理,可以更好的护患沟通,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提高眼治愈率。

  • 标签: 翼状胬肉 游离结膜移植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下睑内翻倒睫,切除下睑皮肤、轮匝肌,皮内带睑板缝合矫正内翻倒睫,同时可以美容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47例(75眼)下睑内翻倒睫的病例采用皮肤、部分轮匝肌切除,皮内带睑板缝合法矫正。结果对47例(75眼)下睑内翻倒睫的病例采用皮肤、部分轮匝肌切除,皮内带睑板缝合法,倒睫全部矫正无双重睑出现。结论对下睑内翻倒睫的患者行皮肤、部分轮匝肌切除,皮内带睑板缝合法下睑内翻倒睫可得到良好矫正,方法简单、可靠且同时起到良好的美容效果。

  • 标签: 下睑内翻倒睫 皮内带睑板缝合 美容
  • 简介:目的探讨施行角膜层间分离灼烙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例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施行8~9mm深达1/2角膜的层间分离及灼烙.结果所治病例角膜愈合良好,无不良反应,眼痛、异物感症状消失,视力有不同程度改善,随访6~24个月,临床疗效稳定.结论角膜层间分离灼烙为不具备穿透性角膜移植的大泡性角膜病变提供了一种简便、安全、不需特殊材料、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大泡性角膜病变 角膜层间分离 灼烙术 治疗 穿透性角膜移植 无不良反应
  • 简介:板层角膜移植常用于治疗角膜病变,可分为前板层角膜移植、中间板层移植和后板层角膜移植.其中后板层角膜移植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手术方式.板层角膜移植的供体也有多种类型,各有其特点,人工角膜和异种角膜的应用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板层角膜移植术 手术方式 植片材料 角膜病变 人工角膜 异种角膜
  • 简介:目的探讨玻璃体混浊患者行玻璃体激光消融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16-07到2017-02在我院门诊诊断为玻璃体轻中度混浊30例30眼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作眼压、视力、眼部黑白B超及眼底照相并且放瞳眼底检查,排除活动性视网膜病变。选择混浊物在晶体后2-3mm及视网膜前3-4mm并且混浊物偏离视神经及黄斑的患者。采用UltraQ:YAG激光仪治疗,2.0-5.0mj的能量单脉冲准确聚焦在混浊物上进行激射,每次不超过500点。结果每次术后1月复查视力、眼压、黑白B超及眼底。疗效显著的术后第1个月有15眼(占50%),2月有18眼(占60.0%),好转的术后第1月12眼(占40%),术后2个月11眼(占36.6%),无效的术后第1个月3眼(其中1例为Weiss环,2例为膜状混浊)(占10%),2个月1眼(占3.4%为膜状混浊)。术后第1个月总有效率占90%,无效率占10%。术后2月总有效率占96.6%,无效率占3.4%。无视网膜脱离及损伤,外伤性白内障,虹膜睫状体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YAG激光玻璃体消融治疗玻璃体混浊,疗效较好、简单、经济、安全,能够消除或减轻玻璃体混浊带来的视觉不适,同时由于本次治疗病例样本较少,观察时间较短,还需要更多病例及更长时间的观察。

  • 标签: 玻璃体混浊 ULTRA Q:YAG激光 玻璃体消融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单眼视原理采用传导性角膜成形(Conductivekeratoplasty,CK)治疗老视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及可预测性。方法:选择31例(40眼)有明显老视症状的患者,术前屈光度球镜+0.50~+2.50D,散光≤+0.75D,采用CK进行治疗,术后预期目标屈光度主导眼矫正为0.00~-0.50D,非主导眼术后目标屈光度为.1.50~-2.50D,且近视力≥0.5(J3),术后随访1a以上。结果:术后1a双眼裸眼远视力≥0.8且近视力≥0.5(J3)或近视≥0.33(J4)者分别为61.3%,74.2%;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a等效球镜屈光度与预期目标差值在±0.50D、±1.00D以内者分别为45.0%,82.5%;术后1a眼散光度在±1.00D以内者为87.5%;术后双眼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无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无严重干眼症的发生;术后1a90.3%的患者表示满意。结论:应用单眼视原理采用CK治疗老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其远期疗效和稳定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老视 传导性角膜成形术 单眼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