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脑肿瘤卒中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肿瘤卒中10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垂体腺瘤49例,星形细胞瘤18例,转移瘤11例,少突胶质细胞瘤7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5例,髓母细胞瘤4例,脑膜瘤2例,桥小脑角神经鞘瘤2例,生殖细胞瘤2例,黑色素瘤2例,恶性淋巴瘤1例,室管膜瘤1例,脉络丛乳头状瘤1例.肿瘤卒中表现为颅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硬膜下血肿.结论肿瘤的血管性变化是脑肿瘤卒中的基础,CT扫描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脑肿瘤卒中易误诊,需与其他出血性疾病加以鉴别.

  • 标签: 脑肿瘤卒中 临床特点 病理 脑出血
  • 简介:恶性肿瘤的发生是由多个基因参与,通过不同基因在不同时相的差异表达来进行调控的复杂过程,包括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结构及功能的异常,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修复基因结构及功能缺陷等。近年来,在临床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手段,但由于肿瘤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因素、多个步骤的复杂过程,至今仍未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法,死亡率居高不下。尽管在过去一些常规手术+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对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仍不尽如人意。

  • 标签: 肿瘤血管生成 细胞凋亡 结构域 差异表达 细胞周期 STAT1
  • 简介:肿瘤瘤周脑水肿(PTBE)是指颅内肿瘤所伴发的肿瘤周围脑组织内水含量增加。在CT上表现为低密度.MRI表现为长T1长T2异常信号的肿瘤周边区域;而功能成像能够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为临床提供参考信息。本文拟综述功能成像对PTBE评估的临床应用。

  • 标签: 脑肿瘤 脑水肿 磁共振成像 功能性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切除前、中颅底肿瘤中的意义和手术方法。方法应用神经内镜辅助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前、中颅底肿瘤89例,其中包括颅眶沟通瘤9例、颅鼻沟通瘤7例、颅眶鼻沟通瘤6例。在显微镜下尽可能切除可见的肿瘤部分,再用神经内镜寻找残余的肿瘤并切除。结果在常规显微神经外科切除肿瘤后,仍有不同程度的残余肿瘤,在内镜下进一步切除,80例(89.9%)肿瘤达全切除,6例(6.7%)获次全切除,3例(3.4%)为部分切除,无手术死亡。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前、中颅底肿瘤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手术创伤。

  • 标签: 颅底肿瘤 前中颅窝底 沟通瘤 神经内镜 显微神经外科
  • 简介: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40%。大部分胶质瘤由于具有浸润生长及恶性变的特点,即使通过手术、放疗甚至化疗也难以治愈。有资料显示,胶质母细胞瘤经确诊后1年生存率仅为30%左右,平均生存期仅53周。化疗是恶性脑肿瘤综合治疗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的存在,98%的小分子化合物和几乎所有大分子物质不能进入脑病变部位,限制了对化疗药物的选择。有研究表明纳米载体能携带药物穿透BBB,

  • 标签: 原发性脑肿瘤 靶向给药 纳米 恶性脑肿瘤 化疗药物 系统
  • 简介:目的分析脑肿瘤病人的威斯康星分类作业测试指标特点,寻找其规律性。方法对97例各类脑肿瘤病人进行威斯康星分类作业指标(WisconsinCardSortingTest,WCST)测试,并与79例相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脑肿瘤病人WCST测试中的错误应答数(Re,47.1±16.4).持续错误数(Rpe,25.7±12.3),持续错误百分数(Rpe%,18.9±8.0),持续性应答(Rp,35.6±14.5)。非持续性应答(Nrpe,24.8±8,6)和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Rlst,33.4±14.5)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但分类数(Cc,3.2±1.1)和概念化水平(CI,38.2±16.7)等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t为2.291~3,345,P〈0.05)。不同半球的脑肿瘤病人WCST测试指标中.除左半球组Nrpe指标显著性高于右半球组外(t=2.504,P〈0.05),余各项WCST测试指标均无明显区别(t为0.97l~1.415.P〉0.05)。不同位置脑肿瘤病人WCST测试指标中,额叶组病人的Cc和CI测试值显著性低于非额叶组,而Re、Rpe、Rpe%和Rlst等指标明显高于非额叶组病(t=2.137~3.372,P〈0.05),两组间Nrpe测试指标分布接近,无显著性差别(P〉0.05)。按病灶体积大小.36例大病灶组(直径≥5cm)Cc和CI测试值明显低于61例小病灶组(直径〈5cm),而Re、Rpe和Rp以等指标显著性高于小病灶组(t为2.261~3.064,P〈0.05);且两组间Rp、Nrpe和Rlst等测试指标分布接近,无显著区别(P〉0.05)。结论脑肿瘤病人有明显的WCST测试指标障碍特点,为研究脑损伤病人认知功能表现提供了新渠道:干预措施可能减少认知功能损伤的发生.

  • 标签: 脑肿瘤 认知障碍 WCST测试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简介:近年来研究发现,原发恶性脑肿瘤的发病率明显升高,且通过目前治疗来看,其预后很差。因此,研究脑肿瘤发生复发机制、改善患者的预后及延长其生存时间,是目前新的研究方向,也是国内外专家面临的重大难题:由于对脑肿瘤细胞来源及其发生机制的认识模糊,尽管在恶性脑肿瘤的发病机制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相关试验研究,但是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

  • 标签: 脑肿瘤干细胞 CD133蛋白 神经巢蛋白 Sox-2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前颅底沟通肿瘤的临床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前颅底沟通肿瘤病人的临床表现、病理分型、采用前颅底入路显微手术。结果肿瘤全切除19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所有病人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结论采用前颅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可提高前颅底沟通肿瘤的切除率。

  • 标签: 前颅底肿瘤 沟通瘤 显微神经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侧脑室肿瘤切除的手术入路及显微外科技术。方法对33例侧脑室肿瘤病例,7例经额叶皮质、4例经纵裂胼胝体、15例经顶枕叶皮质、7例经颞叶皮质入路,应用显微技术行肿瘤切除,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20例,大部分切除7例,部分切除6例。其中脑膜瘤16例,室管膜瘤10例,星形细胞瘤5例,脉络丛乳头状瘤2例。术后出现脑积水4例,肢体轻瘫4例,偏盲2例,远隔部位血肿1例,癫痫1例。随访时间4个月~6年,平均3.7年。18例术后恢复良好并参加工作,9例术后状况基本同术前(生活可自理),不能生活自理2例,2例星形细胞瘤病人1年后肿瘤复发死亡,失访2例。结论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切除侧脑室肿瘤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侧脑室 肿瘤 显微手术 手术入路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瘤内切瘤技术在巨大型颅内肿瘤切除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瘤内切瘤技术切除28例最大径≥6cm的颅内巨大型肿瘤,技术要点包括:首先建立有效的较小创伤的入路;肿瘤起始显露以适宜实施瘤内切除即可;对有明显瘤蒂的脑膜瘤应从蒂部开始,否则则从瘤中央开始,采取层层推进方式自肿瘤内切除肿瘤;最后牵引瘤壁,显微分离、切除瘤壁.结果19例肿瘤获全切,8例获次全切,1例获大部分切除.Karnofsky计分较术前平均提高20分,无新的永久性神经功能损伤,无脑脊液漏,无死亡.1例发生脑室内感染,1例瘤腔积血再手术清除.2例胶质瘤复发,分别于术后4、11个月再次手术.结论在巨大型脑肿瘤切除中,充分实施瘤内切瘤技术,可较好地切除肿瘤,显著减轻术中对神经血管结构的损伤,获得较佳疗效.

  • 标签: 脑肿瘤 脑膜瘤 胶质瘤 手术 颅内肿瘤
  • 简介:莪术提取物-榄香烯(elemene)是我国医药工作者经过近20年研究,自行开发的国家二类非细胞毒性抗肿瘤新药.实验药理学研究证实[1]榄香烯对体内外多种肿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和杀伤效应;90年代,侯菊生等[2]首次将榄香烯用于颅内恶性肿瘤的治疗并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

  • 标签: 颅内恶性肿瘤 榄香烯 治疗 免疫保护作用 医药工作者 莪术提取物
  • 简介:为进一步办好《中国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了解读者对杂志的意见及建议,采用调查表的方式对部分读者进行调查。分析读者的年龄分布、职称、阅刊途径、阅刊目的及对杂志从编排、审稿、修稿、栏目设置、内容安排等方面的意见及建议.掌握读者喜欢阅读的论文类型,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等问题;为更好地提高办刊质量提供第一手材料。

  • 标签: 读者 调查分析 期刊 导向
  • 简介:病例1:患者男性,61岁。抵达阿塔卡玛(海拔4000米)2d后出现霹雳样头痛,随后意识丧失。转运到低海拔地区后病情逐渐好转。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显示弥漫性血管源性水肿和出血(图1)。最终诊断为高海拔脑水肿。病例2:患者男,51岁。因为吸入性肺炎、缺氧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住院。抗生素治疗后病情改善,1周后痫性发作。脑MRI显示弥漫性脑出血(图2)。

  • 标签: 脑微出血 弥漫性 NEUROLOGY
  • 简介:目的探讨脑出血并脑出血的临床与影像特点。方法分析16例自发性脑出血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与MRI—SWI影像表现。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7.9岁。14例患者合并高血压病,9例为首次发病的脑出血患者,7例为再发脑出血患者。再发脑出血患者SWI检查全部发现脑出血,其中6例(85.7%)出血同时累及双侧半球多个脑叶及深部脑组织。首发脑出血组合再发脑出血组患者脑出血的病灶数量均数分别为5.22±2.82和9.71±3.50,2组间出血病灶数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3)。结论脑出血与自发性脑出血关系密切,较多的脑出血病灶可能预示着再发脑出血的风险增高。

  • 标签: 脑微出血 脑出血 核磁共振 磁敏感加权成像
  • 简介:目的为深入了解《中国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作者的需求,从而改进办刊方法,提升办刊质量。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通过信二维码向作者收集投稿的关注点及建议等相关数据和资料,汇总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05份,问卷调查主要作者群年龄在25-50岁,工作年限≤20年,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和主治医师及以下职称,任职于三级医院神经外科。作者主要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阅读本刊,投稿时关注:杂志是否为核心期刊、审稿和发表周期,投稿目的主要为公布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职称晋升等。作者对杂志审稿速度和发表速度的满意度较低,希望能加快速度。作者均表示正在使用信,但医学期刊信公众号的订阅数量偏少。多数作者表示会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但对学术不端认识不够全面。结论通过本次调查问卷,编辑应根据作者投稿关注点和建议,积极改进工作方法,完善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吸引更多稿源,实现杂志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期刊 作者 调查问卷 投稿关注点
  • 简介:1992年Reynolds从小鼠纹状体分离到神经干细胞(NSC),2003年Sing从脑肿瘤组织中分离到脑肿瘤干细胞(BTSC),这是神经科学领域发生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次突破性进展.其中NSC和BTSC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神经肿瘤学界的热门话题。本文结合笔者近年的研究,介绍两者的相似性和不同点、BTSC是否起源于NSC,旨在为脑肿瘤起源细胞和分子病因研究提供新思路,为分子外科治疗寻找新靶点。

  • 标签: 肿瘤干细胞 神经干细胞 脑肿瘤起源细胞 细胞分化 细胞遗传学
  • 简介:目的探讨侧脑室内肿瘤的临床特征和个体化显微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至2009年6月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28例侧脑室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22例,次全切3例,大部分切除3例。经病理学证实室管膜瘤8例,脉络丛乳头状瘤4例,脑膜瘤6例,少枝胶质细胞瘤4例,星形细胞瘤3例,中枢神经细胞瘤2例,胶质母细胞瘤1例。1例因术后硬膜下血肿再次手术,7例因脑积水而行脑室-腹腔分流术,5例术后出现颅内感染,1例因严重感染并脑积水死亡。术后配合放疗和/或化疗19例。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2例轻残,10例生活自理,15例可参加日常工作。结论侧脑室内肿瘤的位置、大小和血供影响手术入路、疗效和病人预后。适宜的手术入路和显露,恰当的导航辅助可避免损害脑功能,提高肿瘤切除程度;恶性肿瘤术后行个体化放疗和/或化疗,可显著改善病人预后。

  • 标签: 侧脑室 肿瘤 显微手术 神经导航
  • 简介: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被称为神经肿瘤分类的“WHO蓝皮书”,2006年11月,来自世界各地的25名病理学家和遗传学家在德国的海德尔堡讨论修订了第4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与第3版(2000版)相比,修订后的版本增加了8种新肿瘤类型(Entities)、3个新亚型(Variants)和5个不同的分化方式(Patterns)。新类型的特点是肿瘤组织学不同,且影像学形态、颅内分布、发病年龄及生物行为也不同;新亚型属于某一特定类型的一种,具有明确可识别的组织学特点,且与临床预后有一定相关性。新的分化方式是指其有可识别的组织学特点,但临床和病理预后意义不尽一致。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 肿瘤分类 WHO 组织学特点 病理学家 分化方式
  • 简介:目的:颅底中线部位侵袭鼻、蝶、斜坡的肿瘤进行根治胜切除时,遗留的颅底缺损修复十分困难:改良扩大的前颅底人路方法可以克服这些困难。方法:扩大的前颅底人路是在双额瓣开颅的基础上,再做一个双侧眶顶和额窦的游离骨瓣,以扩大显露。我科自1993年10月至1995年3月采用该方法对10例鼻、蝶、斜坡肿瘤进行根治性切除,取得良好效果。其中男5倒,女5倒,平均年龄50(34~63)岁。组织学诊断为脊索瘤4倒,嗅神经母细胞瘤2例,垂体瘤1例,脑膜瘤1倒,巨细胞瘤1倒,鳞癌1例。肿瘤侵人副鼻窦8例、斜坡6例、眶内1倒、颅内鞍上或前、中颅窝7例:结果:获肿瘤全切陈者7例,近全切脒者3例,无手术死亡和严重手术并发症,颅底缺损的修复也无困难:结论:我们采用扩大的前颅底人路的初步手术结果是令^满意的,该入路具有以下优点:①显露良好,不必过高抬起额叶底面即可增加术者在矢状面上的规角30。。②可显露和直视下切除的肿瘤范围广。③颅底重建可靠,基本上可避免脑脊漓漏和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 标签: 颅底手术 经前颅底入路 前颅窝 前颅底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