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影像学、电生理及症状学在起源于颞后-枕交界癫痫患者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五病区经颅内电极证实发作起源于颞后-枕交界的7例癫痫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无发作,分析其头颅MRI、电生理及发作症状学特点及定侧、定位信息。结果(1)头颅MRI:3例患者致痫同侧颞枕交界、枕叶或颞顶枕交界病灶,2例患者致痫同侧海马硬化,2例阴性。(2)间歇期放电脑:2例为致痫同侧后头部,3例为累及额、颞及后头部等多脑,其中致痫同侧颞著1例,致痫同侧后头部著2例;2例为致痫同侧半球弥漫性,颞著1例,后头部著1例。(3)发作期脑电图:3例为致痫同侧后头部起始;4例为弥漫性起始,致痫同侧后头部著2例,致痫同侧颞著1例,同侧半球著1例。(4)发作症状学:6例患者视觉先兆,1例患者有头部先兆;5例患者有自动症发作,6例患者对侧肢体强直/强直-阵挛,其中4例患者既有自动症发作又有强直发作。结论与头颅MRI相比,间歇期VEEG、发作期VEEG及症状学提供了更多的定侧、定位信息,特别是症状学先兆及体征的定侧及定位信息更大。而头颅MRI在一定程度上可造成误导,往往出现致痫灶同侧颞叶内侧结构的信号异常。

  • 标签: 癫痫 颞后-枕皮层 后头部癫痫 致痫区
  • 简介:目的探讨颅颈交界畸形不同外科处理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4月至2017年6月手术治疗的690例颅颈交界畸形患者资料。其中,枕骨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390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210例,单纯后路减压术治疗90例。术前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为3-13(平均8.20±4.34)分,术后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JOA评分和影像学改善情况进行1-14个月随访,分析手术疗效。结果随访期内,术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JOA评分为7-16(平均12.13±3.38)分,较术前分值显著提高(t=-5.976,P=0.002)。术后3d颈椎CT显示所有患者的螺钉位置良好,寰枢关节脱位完全复位者485例,颈髓MRI显示脊髓形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术后3月颈椎CT显示骨性融合良好,颈髓MRI显示脊髓空洞消失或明显改善者512例。结论根据患者颅颈交界畸形是否稳定而选择不同术式,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关节不稳定性 复位 骨螺钉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经额底纵裂入路显做外科于术治疗鞍肿瘤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技巧。方法应用经额底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垂体瘤12例,脑膜瘤5例,顷咽管瘤3例,表皮样囊肿1例。结果垂体瘤全切除9例,近全切除3例;脑膜瘤SimpsonⅡ切除5例;颅咽管瘤全切除3例;鞍上表皮样囊肿全切除1例。结论经额底纵裂入路对前颅底、鞍重要解刮结构有良好暴露,有利于术中对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前交通动脉、垂体柄、视交叉、下丘脑及重要穿通血管等结构的保护,手术全切牢高,术后出现偏瘫、失语、昏迷、尿崩的发生率低。

  • 标签: 鞍区肿瘤 额底纵裂入路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通过对43例岩斜肿瘤显微外科治疗的分析,探讨岩斜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提高岩斜肿瘤的全切率,减少并发症,改善手术效果.方法总结43例岩斜肿瘤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结果肿瘤全切除28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6例,死亡2例.全切率为65.1%,手术并发症率为51.2%.结论采用颅底手术入路和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可以提高岩斜肿瘤的全切除率,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大多数病人能达到治愈目的.

  • 标签: 岩斜区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并发症 治疗 切除率 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经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肿瘤的方法。方法:结合本组15例就岩斜肿瘤的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近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症状完全缓解4例,症状好转7例,症状加重2例,死于并发症2例。结论:经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医肿瘤,术野较大,肿瘤显露清楚,且能避开脑神经的阻挡,多能做到全切除或次全切除肿瘤。

  • 标签: 经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 岩斜区 颅底肿瘤 外科手术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侧脑室三角脑膜瘤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5年8月手术治疗侧脑室三角脑膜瘤47例,采用经皮层入路25例、经脑沟入路22例。结果47例肿瘤按SimpsonⅠ全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经脑沟入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7%)明显低于经皮层入路(60.%;P〈0.05)。47例术后随访1~12个月,平均为6个月。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有不同程度地改善,复查CT、MRI未见肿瘤复发;按GOS评分评估预后,经脑沟入路手术的患者中,5分12例(54.5%),4分7例,3分2例,2分1例;经皮层入路手术的患者中,5分2例(8.0%),4分4例,3分8例,2分11例;两者预后良好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脑沟入路切除侧脑室三角脑膜瘤符合微侵袭手术理念,术中辅助超声可以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预后也较好,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但是对于肿瘤较大、颅内压明显增高的患者,采用经皮层入路是较好的选择。

  • 标签: 脑膜瘤 侧脑室三角区 显微手术 经皮层入路 经脑沟入路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Chiari畸形术后寰枕交界的稳定性。方法2006~2010年对11例Chiari畸形进行小骨窗寰枕部减压术,术后对寰枕交界稳定性进行6~10年的随诊观察。结果11例中,10例(90.91%)寰枕交界稳定;原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感觉障碍程度减轻,肢体活动有所增强,半年以后,均能从事正常的生产、生活。外伤性寰枢椎脱位齿状突后突合并扁桃体下疝的1例,1年后跌倒再受伤,症状加重,复查MRI见延髓脊髓交界前方和后方压迫严重,矢状位上测量脑干-颈髓角为115°。术前合并有脊髓空洞症的7例中,术后6例明显缩小;合并脑积水的2例术后积水明显减轻。结论①单纯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行小骨窗后颅窝骨性减压+寰枕筋膜松解术,没有行内固定,术后长期随访,寰枕交界稳定。②小脑扁桃体下疝合并寰枢椎脱位行小骨窗后颅窝骨性减压+寰枕筋膜松解术,术后长期随访,寰枕交界并不稳定,需要内固定。

  • 标签: CHIARI畸形 小骨窗寰枕部减压术 寰枕交界区 稳定性
  • 简介:目的探讨大中型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及面神经保护技巧。方法自2007年9月至2011年9月在面神经电生理监测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中型听神经瘤142例。结果肿瘤全切除136例(95.7%),次全切除6例(4.3%)。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132例(93.0%),面神经与肿瘤粘连紧密无法保留10例(7.0%)。本组无长期昏迷及死亡病例。术后出现颅内感染3例、后组颅神经受损7例、眼睑闭合不能90例,无脑脊液漏病例。所有病人术后均随访3个月到2年,无术后复发病例;按House—Braekmann分级评估面神经功能,Ⅰ~Ⅱ78例(54.9%),Ⅲ~Ⅳ53例(37.3%),Ⅴ~Ⅵ11例(7.8%)。结论充分了解桥脑小脑角显微解剖知识,特别是了解听神经瘤与面神经的解剖关系,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娴熟的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监测及面神经的保留有助于面神经功能的保护

  • 标签: 听神经瘤 面神经保护 显微手术 电生理监测
  • 简介:目前正在进行的卒中神经保护策略研究主要有白蛋白、镁和低温治疗等;一些有前景的神经保护剂如人参皂苷Rd(ginsenosideRd,GSRd)、突触后膜密95蛋白阻断剂NA-1(a20-aminoacidpeptide,Tat-NR2B9c)等的研究还在探索中。神经保护研究的30年经历了由高潮到低谷再到新高潮的发展阶段,而未来神经保护治疗的研究要取得更好的发展需注重:动物实验中的严格设计,研究对象应从龋齿动物向灵长类动物转化,评价方法由行为评估向影像学评估转变;而整体研究范式应扩展到血管神经网络。

  • 标签: 卒中 神经保护策略 人参皂苷RD
  • 简介:目的评估卒中单元医疗模式的建立后,卒中二预防措施的成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获得完整资料15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对比前瞻性分析2004年1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获得完整资料138例。电话随访所收集的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二预防药物使用情况,包括抗栓药、他汀类药物。结果传统治疗组与卒中单元组相比,抗栓药使用比例由69.1%上升至87.7%,他汀类使用比例由17.1%上升至56.5%,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卒中单元医疗模式的启动后,卒中二预防的药物治疗情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临床实践和二预防的指南之间仍存在明显的差距。

  • 标签: 卒中 危险因素 二级预防 药物治疗
  • 简介:抗高血压治疗对脑卒中和冠心病患者的一预防作用已从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获得了充分的证据.对有脑卒中和冠心病病史患者血压水平与复发事件危险性的观察研究发现,二者间呈'J'形或'U'形关系.为了获得抗高血压治疗二预防的临床研究证据,笔者对近年发表的大型国际相关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期望能为临床抗高血压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抗高血压治疗 大型临床试验 二级预防 国际 临床研究证据 冠心病患者
  • 简介:下丘脑错构瘤(hypothalamichamartoma)较为罕见,是引起幼儿中枢性性早熟和/或痴笑性癫痫的原因之一。现报道1例由鞍向鞍内发展错构瘤并导致中枢性性早熟,先后经X-刀、药物及经蝶手术治疗获得成功。

  • 标签: 错构瘤 性早熟 脑肿瘤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肌电图(EMG)联合监测技术在岩斜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对46例行显微手术切除岩斜脑膜瘤患者进行术中下肢SEP监测及眼轮匝肌、15轮匝肌、咀嚼肌和斜方肌EMG监测,并将术中监测记录与麻醉后、手术开始前的记录进行比较,SEP潜伏期延长10%或波幅下降50%,EMG出现异常高电压作为预警参考值。结果46例患者中,34例(74%)患者术中SEP监测到病变切除后潜伏期缩短超过3%或/波幅上升超过10%;7例(15%)无明显变化;5例(11%)潜伏期在安全范围,波幅下降到麻醉诱导时的30%。46例(100%)患者术中EMG均记录到不同程度的异常高电压,均根据情况调整手术方案,术毕EMG监测结果示异常放电均消失;术前25例眼胀、耳呜、面部疼痛较重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6例无明显改变甚至呛咳增加、视力下降、复视更严重,3月后复查6例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余术前症状不明显者,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SEP和EMG联合监测可最大程度避免颅神经损伤,保护神经功能,降低手术风险。

  • 标签: 体感诱发电位 肌电图 术中监测 岩斜区脑膜瘤
  • 简介:患者,女,48岁,2012年12月因“枕部窦旁脑膜瘤术后3年余,视物不清1月”入院.患者3年前因“枕部窦旁脑膜瘤”在外院行开颅手术,术中全切除肿瘤.2012年11月出现视物不清,视野缺损,当地医院行头颅MRI示:枕部窦旁脑膜瘤术后复发.患者双眼鼻侧视野缺损,右眼视力0.4,左眼视力0.5.MRI显示:枕部窦旁脑膜瘤术后复发(图1).术中患者俯卧位,取右侧原枕部马蹄形切口,原切口中线侧向下延伸至颅颈交接处,另加左侧横切口与正中切口相交(图2),术中见肿瘤已将窦汇及窦汇周围的矢状窦、双侧横窦、枕窦及直窦完全闭塞.

  • 标签: 非典型性脑膜瘤 病例报告 窦汇 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非典型桥小脑角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桥小脑角非听神经瘤、脑膜瘤、表皮样囊肿及颈静脉球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包括4例孤立性纤维瘤、3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血管母细胞瘤、2例黑色素瘤、4例室管膜瘤及1例脑脓肿。除黑色素瘤及室管膜瘤外,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征性,术前常误诊为听神经瘤或脑膜瘤。除外1例孤立性纤维瘤行次全切除及1例脑脓肿病例行大部分脓肿壁切除,余病例均全切除;术后随访6月,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及病变复发。结论桥小脑角疾病展现多样性的病理特征,熟悉该区疾病组成,可减少术前误诊率。

  • 标签: 桥小脑角区 占位性病变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1例岩斜肿瘤各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肿瘤切除.结果17例全切除,3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术后死亡1例,死于肺部感染.结论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肿瘤有对小脑反颞叶牵拉轻微,至肿瘤距离可缩短3cm,肿瘤基底部及血管容易处理等优点,全切除率高.

  • 标签: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 切除 岩斜区肿瘤 肺部感染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松果体肿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和技术要点.方法总结62例松果体肿瘤病人的手术经验.其中行经纵裂胼胝体后部入路6例,侧脑室后部入路3例,枕部小脑幕入路42例,幕下小脑上入路10例,幕上下联合入路1例.结果肿瘤全切除52例(83.9%),次全切除8例(12.9%),活检2例(3.2%).手术后辅助放疗33例,脑脊液分流2例.术后恢复良好55例(88.7%),学习工作能力差6例(9.7%),死亡1例(1.6%);随访期间肿瘤复发4例(6.5%).结论松果体良性肿瘤手术治疗效果好,恶性肿瘤亦可通过手术切除治愈或提高辅助治疗效果.合理的手术入路、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及熟练掌握颅底显微解剖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松果体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分次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治疗功能大型脑动静脉畸形的疗效和策略。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对34例功能大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行分次血管内栓塞治疗。动静脉畸形位于额顶叶16例,额颞顶9例,颞顶叶9例。动静脉畸形患者首次栓塞60%后,平均间隔2~3个月再次行栓塞,残留<20%的患者予以伽玛刀放射治疗,<10%者予以随访观察。结果经过2~3次的栓塞治疗,34例患者中完全栓塞者16例,残余10%以下者6例,残余10%~20%者12例。随访半年,本组患者均无严重功能障碍,无死亡病例。结论分次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功能脑动静脉畸形的效果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分次栓塞 动静脉畸形 功能区
  • 简介:目的在尸头解剖基础上构建颈静脉孔计算机三维解剖模型。方法先对5例尸头标本行头颅CT和MR/扫描,动脉和静脉依次灌注混合造影剂乳胶后再次行头颅CT扫描,解剖显露脑干和脑神经后再次行头颅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Vitrea虚拟现实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和图像融合,构建颈静脉孔三维解剖模型。对照尸头解剖进行观察比较。结果Vitrea虚拟现实系统模拟颈静脉孔三维解剖可视化效果良好,相关解剖结构显示清晰,与尸头观察结果一致。结论计算机颈静脉孔三维解剖模型有助于无创直观地观察和理解相关解剖结构的整体空间关系,节约时间和标本,为指导相关手术提供解剖依据。

  • 标签: 颈静脉孔区域 颅窝 虚拟现实 解剖 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