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供应室医疗器械消毒中心,实施风险护理,对整体护理质量、风险识别能力产生的影响及作用。方法:从2022年1月~2022年12月供应室护理人员3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2022年1月-6月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将2022年7月-2022年12月作为观察组,实施风险护理,每组15名,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风险识别能力评分及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显著性(P<0.05)。结论:在供应室医疗器械消毒中心,实施风险护理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及风险识别能力,值得推广。

  • 标签: 供应室 医疗器械 风险护理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本研究目的 针对焦虑抑郁患者,分析生物反馈法对患者焦虑抑郁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在2023年2月到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焦虑抑郁患者46例进行研究,随机把患者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3例。两组患者都使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在观察组中,则采用生物反馈进行辅助治疗。在一个月的治疗之后,统计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评分。结果 在观察组中,患者的焦虑、抑都水平明显下降,同时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生物反馈法 治疗 焦虑抑郁 实验研究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泌尿系统感染的护理干预,包括预防、早期识别和抗生素治疗策略。泌尿系统感染在泌尿外科患者中十分常见,因此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至关重要。本文讨论了有关预防感染的控制措施、早期识别和评估方法,以及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的策略。同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新技术在护理干预中的应用潜力,进而有助于提高泌尿系统感染的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 标签: 泌尿系统 抗生素 护理指导
  • 简介:【摘要】 目的 检验所编制问卷的信效度,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从事非精神专业的护士进行调查研究,全面地了解护理人员对病人心理状况的早期识别能力现状。方法 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 189名三甲综合医院工作的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使用自行编制的心理知识现状调查问卷,调查护理人员对病人心理状况的早期识别能力。 结果 十年及十年以下工龄护理人员在抑郁症状维度平均分及问卷总分均高于十年以上工龄护理人员 (P<0.05);护理人员工龄与心理知识现状调查问卷抑郁症状维度平均分( r= -0.156 , P<0.05)及问卷总分有关( r= 0.16 , P<0.05)。结论 高年资护理人员对病人心理状况的早期识别能力差于低年资护理人员,值得引起关注。

  • 标签: [ ] 心理问题 识别能力 住院病人 护理人员 非精神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医院手术器械种类繁多,形状复杂,使用频繁,污染严重.手术器械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等血液传播性疾病的传播媒介.我国约有1亿人口携带乙型肝炎病毒[1],切断经手术器械传播途径非常必要,现将手术器械微生物污染及消毒现状综合如下.

  • 标签: 医院 消毒 手术器械 微生物污染
  • 简介:【摘要】 目的:针对性探究脑出血康复患者实施电子生物反馈疗法的效果。方法:明确研究时段为2021年2月-2022年2月,自以上时段抽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4脑出血患者,按照治疗形式的差异性,将44例患者规范分为2组。其中22例对照组采纳早期康复训练,而22例观察组则需要以上训练基础上增加电子生物反馈疗法,对2组BDNF变化值与神经功能、生活能力、运动功能施以对比。结果:在经过相关治疗后,观察组的BDNF变化值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脑出血 电子生物反馈疗法 BDNF变化值 神经功能 生活能力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脊柱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风险因素识别及深静脉集束化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某市第七人民医院骨科病房部分符合纳入标准的329例脊柱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并发下肢DVT患者68例,发生率20.67%,其中近端29例,远端39例。按照是否并发下肢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使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影响并发下肢DVT相关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ASIA评级、创伤、输血量、肌力异常、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均为影响术后并发下肢DVT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合并糖尿病、A级ASIA评分、严重创伤、输血量过多、肌力异常、HHcy为脊柱骨科手术术后并发DVT的独立高危因素,医护人员应积极针对高危患者对应防护,尽量缩短手术时长、减少出血,术后尽早实施功能锻炼等,以降低下肢DVT发生风险。

  • 标签: 脊柱骨科手术 下肢静脉血栓 风险因素识别 深静脉集束化护理 干预效果
  • 简介:日前,由科技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自然基金会、中国科协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编辑完成的《国家“十二五”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其中,生物医药卫生领域的相关工作在规划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包括:①研制30个创新药物;②生物技术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③提升人口健康成为民生科技主要内容;

  • 标签: 医药卫生领域 科学与技术 生物技术 十二 国家发改委 中国工程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次预检分诊模式在儿科门急诊高危患儿识别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 2018年 4月至 2018年 9月在本院就诊的儿童 300例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预检分诊,选取 2018年 10月至 2019年 3月在本院就诊的儿童 300例为观察组实施二次预检分诊模式,比较两组高危患儿识别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就诊等待时间及患儿家属分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高危患儿识别率、患儿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就诊等待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二次预检分诊模式应用于儿科门急诊能有效提高高危患儿的识别率及患儿家属分诊满意度,缩短就诊等候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签: 儿科 门急诊 二次预检分诊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风险识别理念下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在早产儿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在我院住院并行PICC置管的早产儿50人,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3例、观察组27例,组间差异在于对照组在整个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风险识别理念支持下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患儿发生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脱出、穿刺部位出血,在观察穿刺点肿胀及渗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统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早产儿 PICC 风险识别 预见性护理
  • 简介:为了使新药在临床上安全有效地使用,其上市前必须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试验必须遵循国家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clinicalpractice,GCP),以保证受试者的权益,保证临床试验的科学性。作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之一的我科近年承担了多项生物制剂的Ⅲ期临床试验,Ⅲ期临床试验是指扩大的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受试对象为确诊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例,遵循随机对照的原则,以进一步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我科在多次的参与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积累了一定的护理管理经验。为药物正式上市后的临床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现将生物制剂的Ⅲ期临床试验的护理管理工作报道如下。

  • 标签: 临床试验 生物制剂 护理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鼻咽癌作为一种有着地域及民族分布特点的头颈部恶性肿瘤,虽然从全球范围来看属于罕见肿瘤,但是其发病趋势逐年上升,2018年有129000例新发病例及72000例鼻咽癌疾病相关的死亡病例,在中国华南地区、东南亚等地尤为高发,2015年我国的统计数据显示发病率男∶女为2.5∶1。

  • 标签: 鼻咽癌 生物靶向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新型生物标志物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新型生物标志物的特点和分类,然后分析了新型生物标志物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领域,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最后,本文总结了新型生物标志物在疾病诊断中的优势和挑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本研究对于促进新型生物标志物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新型生物标志物 疾病诊断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风险识别理念支持下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我院自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PICC置管新生儿(6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新生儿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0例。参照组采取常规干预,风险识别理念支持下预见性护理干预则用于研究组,并对比两组干预后效果。结果:数据结果显示得出:比较两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PICC置管留置时间,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6.67%比研究组13.33%显高且研究组置管留置时间较长,P<0.05,组间存在对比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PICC置管新生儿实施风险识别理念支持下预见性护理干预可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延迟置管时间、保证患儿输液安全,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PICC置管 新生儿 风险识别理念 预见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风险识别理念指导下的预见性护理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XX院2022年1月到2023年10月接诊的70例GER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托数字抽签法,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n=35)、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应用风险识别理念指导下的预见性护理(n=35),对比两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SF-36)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5.71%较对照组低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护理前,SF-36评分对比差异不大(P>0.05),观察组在护理后SF-36评分(85.41±5.18)分较对照组SF-36评分(74.82±5.20)分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风险识别理念指导下的预见性护理应用在GERD患者中,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SF-36评分,值得推广。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预见性护理 风险识别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