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人尿激肽原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效果研究。方法选取我院中救治的心源性脑栓塞的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基础治疗,实验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人尿激肽原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尿常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的检测。结果实验组的NIHSS评分,Rankin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源性脑栓塞的患者实行人尿激肽原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人尿激肽原酶 心源性脑栓塞 效果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试验条件对酸性磷酸活性的影响。方法:用不同类型的样品管同时采集同一受试对象的静脉血标本,并在不同的试验条件下检测总酸性磷酸和耐酒石酸性磷酸活性。结果:采血后低温分离血清ACPT和TrACP活性在1h内无明显变化,室温放置2.5h后活性下降约9%,离心后未及时吸出血清或全血静置2.5h再离心检测,ACP活性上升约20%。促凝胶可使ACP总活性明显上升,柠檬酸钠和氟化钠一草酸钾对ACP活性产生抑制,尤以后者更为显著。胆红素对ACP活性测定有明显的负干扰。结论:ACP活性易受多种试验条件的明显影响,应加强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 标签: 试验条件 酸性磷酸酶活性 影响 抗凝剂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急性孤立小腿深静脉血栓栓抗凝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首次发病86例急性孤立小腿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3例。全部患者均给予尿激酶栓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续以华法林抗凝治疗,2.5mg/d;B组给予患者利伐沙班抗凝治疗,20mg/d。治疗10d后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水平,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出血情况、复发情况及随访7d、14d、21d、90d时的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治疗10d后,两组患者TT(凝血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时间)和FIB(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血管通畅情况和孤立小腿深静脉血栓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出血发生率4.65%低于A组的出血发生率2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尿激酶基础上采用华法林或利伐沙班给予急性孤立小腿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治疗,疗效相当,但应用利伐沙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出血风险,安全性可靠。

  • 标签: 尿激酶 抗凝治疗 深静脉血栓 血管通畅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超声诊断急性肺栓塞与栓治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方法与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疑似急性肺栓塞患者资料100例实施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全部接受超声心动图以及下肢深静脉超声诊断,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CT、肺动脉造影以及核素检查之后确诊属于急性肺栓塞疾病,100例患者全部接受栓抗凝治疗,总结超声诊断效果,评价超声诊断在栓治疗效果中的作用。结果100例疑似急性肺栓塞患者接受超声诊断,其中10例直接征象,70例间接征象,20例无征象,超声诊断7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接受栓治疗,治疗之后通过超声监测各项指标结果显示与治疗之前对比存在显著改善。结论临床中通过超声诊断急性肺栓塞存在无创、可靠以及安全等优势,能够成为评价栓治疗效果的可靠工具,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急性肺栓塞 溶栓治疗效果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急性脑梗死静脉栓患者共90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给予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栓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复查CT发现,栓后出血转化7例,均为非症状性脑出血,出血病例均为大面积脑梗死,其中4例为心房颤心源性脑栓塞。结论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良好,虽然治疗后出血风险相对较高,但均为非致残性出血。另一方面,尿激酶的成本较低,适宜在县级医院推广应用。

  • 标签: 超早期 尿激酶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静脉栓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将我院接收的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68例纳入到本次研究中,将其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完成平均分组,分别是34例,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方案,而研究组采取静脉栓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患者成功再通率是64.71%,较研究组的85.29%低出许多,而对照组病死率是23.53%,较研究组的5.88%高出许多,统计学存在差异(P<0.05);在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以及认知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方面,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给予早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栓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各种临床症状,同时也能够促进成功再通率的提升,降低患者病死率,值得临床治疗人员进一步学习和推广。

  • 标签: 早期急性心肌梗塞 静脉溶栓 常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脉导管栓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我科进行动脉导管栓治疗的45例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对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尿激酶以及阿加曲班注射液等药物,治疗时间超过半年。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监测患者的凝血指标。结果经过6~72h的动脉导管栓治疗,26例患者的患肢血供完全正常、15例明显改善、4例无效,治疗有效率91.11%。结论在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动脉导管栓,安全可靠,治愈率高,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进行推广。

  • 标签: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 动脉导管溶栓 方法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酯和唾液酸、过氧化氢联合测定技术在细菌性阴道病检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至2016年8月间收治的315例疑为细菌性阴道病病患为实验对象,收集阴道异常分泌物进行联合检测法和Amsel法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315例疑为细菌性阴道病病患中,Amsel法检测有53例阳性,联合检测法检测有51例阳性,联合检测法敏感度为90.57%,阳性预测值为94.12%;Amsel法检测有262例阴性,联合检测法检测有264例阴性,其中有5例假阴性,联合检测法特异性为98.85%,阴性预测值为98.11%;Amsel法和联合检测法检测结果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细胞酯和唾液酸、过氧化氢联合测定技术在细菌性阴道病检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联合检测方法简便、快捷、结果稳定,值得进行广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过氧化氢 唾液酸酶 白细胞酯酶 细菌性阴道病
  • 简介:目的:探讨产AmpC菌在医院内的分布情况,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头孢西丁初筛试验筛选出符合AmpC表型筛选条件的菌株共245株,再用三维确诊试验确证产AmpC菌株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1437株革兰阴性杆菌中,筛选出产AmpC菌株118株,经三维试验确证阳性检出率为8.2%(118/1437),其中阴沟肠杆菌检出最多为65株,占总确证菌株的55.1%(65/118);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13株(11.0%).经医院内分布情况分析,检出率高的为ICU、外科、血液科,分别为19.5%、14.4%、14.4%.标本种类分析检出率最高为痰液57.6%.结论:产AmpC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且以阴沟肠杆菌为主,以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率高的ICU、外科、血液科分布最广,以下呼吸道最易感染,临床医师应引起高度重视.

  • 标签: 产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 含量检测 头孢西丁 医院感染 下呼吸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部分凝血活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APTT试验在临床上由于操作简单、迅速及敏感性高等现被临床广泛应用。结果因试验结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现对标本的采集、抗凝药物及实验室方法等因素给予探讨。

  • 标签: APTT测定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丙肝抗体(HCV-Ab)出现假阳性结果的原因,并探讨预防方法,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来院检查的80例HCV感染高危者,分别对其行逆转录PCR法(RT-PCR)检测和ELISA法检测,以RT-PCR检测结果为对照,对ELISA法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影响ELISA法检测HCV-Ab假阳性的原因及预防方法。结果RT-PCR检测80例HCV感染高危者有70例为HCV-Ab阳性,10例阴性,经ELISA法检测70例HCV-Ab阳性者中有68例阳性,2例阴性,10例HCV-Ab阴性受试者有4例为阳性,6例为阴性,ELISA法对丙肝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约登指数、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1%、60.0%、92.5%、57.1%、94.4%、75.0%。结论ELISA对丙肝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在实际检测HCV-Ab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的结果,因此操作人员要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尽量减少人为失误,并结合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复查,以提高检测准确率。

  • 标签: 酶联免疫吸附法 血清丙肝抗体 假阳性
  • 简介:摘要肌酸激酶同工(CK-MB)是评价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临床检验将CK-MB和肌酸激酶(CK)联合检测,若CK检测值比CK-MB检测值大于0.025则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重要诊断指标。本研究调查发现成人和儿童CK-MB的检测结果明显有区别,对198名健康婴幼儿和200健康成人CK-MB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婴幼儿血清CK-MB水平明显高于成人,二者有统计学差异,并对0-10岁儿童的血清CK-MB参考区间做了自己的参考区间。

  • 标签: 婴幼儿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参考范围
  • 简介:摘要胆固醇升高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但TC测定不能作为诊断指标,只能作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本文旨在探讨法测定总胆固醇(TC)的原理、操作及临床意义,即归纳出法测定总胆固醇(TC)的相关因素和操作技术,分析影响TC水平的多种因素。

  • 标签: 总胆固醇 TC 测定 方法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静脉栓治疗AMIA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1~2017.2我院收治的86例AMIA患者分析治疗效果,在发病后12h内给予静脉栓及其他常规治疗。结果本组86例的总有效率为91.86%,治疗后E/A、EF、CO、SOD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结论静脉栓可改善AMIA患者的心功能。

  • 标签: 早期 心肌梗塞 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静脉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6例患者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抗血小板、抗凝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尿激酶栓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患者心电图ST段下降、血管再通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6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27%,(p<0.05)。结论实施急诊静脉栓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可以有效的挽救患者的濒死心肌,阻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改善患者的预后,保障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急诊静脉溶栓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肝脏17-α羟化(Cyp17A1)在糖异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正常C57BL/6小鼠在进食-饥饿-再进食状态下的肝脏糖异生关键[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hosphoenolpyruvatecarboxykinase,PEPCK)、葡萄糖-6-磷酸(glucose-6-phosphatase,G6Pase)]基因及Cyp17A1的表达,比较正常小鼠与瘦素受体缺陷(db/db)小鼠肝脏中上述基因的表达差异;给予正常小鼠腹腔注射Cyp17A1下游产物17-羟孕酮(17-hydroxyprogesterone,17-OHP),并检测小鼠糖异生能力的改变和糖异生相关基因的表达;采用荧光素报告基因实验,检测17-OHP对糖皮质激素受体转录活性的调控作用。结果:在正常小鼠饥饿状态下及db/db小鼠中,肝脏糖异生关键基因(PEPCK及G6Pase)表达上调,肝脏Cyp17A1表达上调,其下游产物17-OHP含量升高;17-OHP处理组小鼠血糖升高,肝脏PEPCK及G6PasemRNA水平显著增加;17-OHP通过激活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转录活性,呈剂量依赖性上调糖异生关键基因(PEPCK、G6Pase)的mRNA水平。结论:肝脏Cyp17A1通过其下游产物17-OHP激活糖皮质激素受体转录活性,上调糖异生关键基因的mRNA水平,从而促进糖异生过程。

  • 标签: 17-α羟化酶 糖异生 17-羟孕酮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葡萄糖-6-磷酸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核酸检测与联免疫检测血液病毒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该血站检验科血液样本5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给予核酸检测与联免疫检测,并且计算与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阳性率。结果在HBV(乙型肝炎病毒)检测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为3.0%(15/500),同联免疫检测的1.2%(6/500)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CV(丙型肝炎病毒)检测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为1.8%(9/500),同联免疫检测的1.6%(8/500)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中,核酸检测阳性率为0.4%(2/500),同联免疫检测的1.8%(9/500)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病毒检测中,核酸检测与联免疫检测各具优势,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可结合实际情况,给予两者联合应用,以此提高血液病毒检测准确性。

  • 标签: 血液病毒 核酸检测 酶联免疫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