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miR-137对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选取生长正常的54只大鼠为研究对象,A组18例大鼠正常饲养,不给予任何处理。B组为卒中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的方法将18例正常大鼠制作成脑缺血再灌注模型,C组18例正常大鼠在B组实验操作的基础上给予慢性温和刺激制作成卒中抑郁模型,C组18只大鼠再分为a2、b2、c2三组,a2组6例大鼠不给予任何治疗,b2组6例大鼠给予脑室注射agomir—NC处理,c2组6例大鼠给予脑室注射agomir-137处理。比较分别选取A、B、a2三组6例大鼠处死后取脑,检查miR-137的表达差异,以及A、a2、b2、c2三组糖水消化和旷野试验。结果与正常大鼠相比a2组大鼠脑中miR-137的表达水平<B组<A组,糖水消化实验显示c2组大鼠糖水消耗百分比>b2组>a2组,旷野实验显示c2组大鼠垂直得分>b2组>a2组。结论miR-137参与卒中后抑郁病理生理过程中,增阿基内源性miR-137的含量能有效促进提高miR-137的表达具有降低卒中后抑郁的作用。

  • 标签: miR-137 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PAK5在骨肉瘤细胞系中的具体作用及分子机制,探索PAK5作为肿瘤新靶点的可能。方法通过体外培养SaOS-2细胞,筛选出稳定的DOX耐药株,向已获得的耐药株内转染siRNAPAK5,分为四组细胞,为SaOS-2、SaOS-2-DOX、对照siRNA-SaOS-2-DOX、siRNAPAK5-SaOS-2-DOX四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WB法检测Caspaes-3和Caspaes-9及PAK5的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Rh123染料在各组细胞内的聚集,然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SaOS-2、SaOS-2-DOX细胞活性较好,后者显著大于前者,对照siRNA-SaOS-2-DOX和siRNAPAK5-SaOS-2-DOX细胞活性无明显变化;WB法结果显示,SaOS-2组和SaOS-2-DOX组、对照siRNA-SaOS-2-DOX组三个蛋白的表达水平较高,siRNAPAK5-SaOS-2-DOX组的Caspaes-3、Caspaes-9及PAK5三个蛋白表达显著降低;Rh123染色结果显示siRNAPAK5-SaOS-2-DOX组荧光强度最大。结论PAK5在SaOS-2细胞DOX耐药中起促进作用,缺乏PAK5细胞活性无明显变化,细胞凋亡水平显著降低,线粒体活性上升。

  • 标签: PAK5 骨肉瘤 DOX耐药 分子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工作采取传统工作模式,根据安全隐患因素存在环节对观察组制定护理安全干预机制管理措施。结果采取护理安全管理机制后的观察组工作人员的临床满意度、及工作差错发生率得到明显改善,观察组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也得到明显降低。结论在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对其采取护理安全干预机制,使得工作失误及职业暴露发生率得到降低,将更好的为医院临床工作开展保驾护航。

  • 标签: 护理安全干预机制 消毒供应中心安全
  • 简介:摘要人体正常菌群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于厌氧菌,同时也是引起多种内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研究厌氧致病菌项目呈日益增加趋势,而治疗厌氧菌疾病主要方法在于抗生素,但是厌氧菌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因此新型抗生物应用已成为治疗厌氧菌的新目标;本文为了研究抗厌氧菌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及其临床使用效果,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抗厌氧菌类抗生素的文献资料进行展开性综述,从而为更多的临床工作人员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 标签: 厌氧菌 抗生素 耐药机制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行以硝苯地平缓释剂治疗,分析其临床效果以及药理机制。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92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6例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进行治疗,观察组46例采用硝苯地平缓释剂进行治疗,对比二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发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血压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采用硝苯地平缓释剂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疗效,提升治疗安全性,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治疗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轻中度高血压 硝苯地平缓释剂 苯磺酸氨氯地平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阿莫西林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药理机制及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消化不良病人84例并根据病人意愿分为A组和B组各42例,其中,A组选择阿莫西林治疗,B组选择雷贝拉唑治疗,对比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经不同方式治疗后,A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B组,数据与统计学差异相符(P<0.05);但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未见明显区别,数据与统计学差异不相符(P>0.05)。结论阿莫西林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消化不良的治疗中有着较好的疗效作用,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 标签: 阿莫西林 消化系统疾病 药理机制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在我国的发病率居高不下,虽然在各地呈现不同程度的发病数据,但总体的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均很高。笔者通过对近年来颅内动脉瘤的流行病学和主要发病机制两方面进行了综述,拟探讨颅内动脉瘤发病的根本原因。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发病疾病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内科临床疗效机制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2年8月-2014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均分为两组进行研究分析。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治疗,试验组4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尿激酶行早期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显效率(81.40%)明显低于试验组(95.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心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血管内科治疗疗效确切,尤其是加用尿激酶行早期溶栓治疗后,更有利于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 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奥美拉唑联合血凝酶对老年胃溃疡伴出血的效果与作用机制。方法将我院2015年2月至2018年3月期间的60例胃溃疡伴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采取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应用血凝酶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为(93.33%)明显超过常规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80.00%),统计学结果显示达到统计学标准(P<0.05)。结论奥美拉唑联合血凝酶对老年胃溃疡伴出血的效果显著,能够在更短时间内达到止血目的,对老年胃溃疡伴出血的临床治疗价值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血凝酶 奥美拉唑 胃溃疡伴出血 临床疗效 作用机制
  • 简介:目的:探讨聚维酮(PVP)在体外加阿霉素(ADM)后诱导EJ细胞发生凋亡的情况以及一些相关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ADM诱导EJ细胞的凋亡率、PVP十EJ细胞的凋亡率以及PVP+ADM对EJ细胞的诱导凋亡率的情况。结果:PVP对ADM诱导膀胱癌EJ细胞凋亡无影响。结论:PVP在整个诱导过程中并没有协同作用,只起到粘附作用,使得药物停留在EJ细胞表面的作用时间延长,从而达到大量杀伤EJ细胞的作用。

  • 标签: 阿霉素 细胞凋亡 聚维酮 粘附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新一代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比较分离机分离的与手工分离的浓缩血小板的回收率、重量、红细胞损失量。结果两组分离的浓缩血小板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分离机组除红细胞混入量与手工组的没有明显差异(P>0.05),其余指标均优于手工组(P<0.05)。结论新一代全自动分离机分离效果和效率都大大优于手工分离。

  • 标签: 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 血小板浓缩液 白膜法
  • 简介:目的:研究创伤弧菌溶细胞素vvhA融合蛋白(rVvhA)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凋亡过程中caspase-3,-8,-9活性变化。方法:应用MTT法、Hochest33342/pI荧光双染、流式细胞术及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rVvhA对人ECV304细胞诱导凋亡的影响;比色法测定rVvhA诱导人ECV304凋亡过程中caspase-3,-8,-9活性变化。结果:MTT结果显示rVvhA具有降低人ECV304细胞的存活率活性;浓度为2.0HU/ml的rVvhA作用人ECV304,12小时后,其诱导凋亡的活性高于对照组和浓度为0.5HU/ml的rVvhA处理组,具有剂量依赖性;浓度为2.0HU/mlrVvhA处理组加40μMcaspase全酶抑制剂(Z-VAD-FMK)后凋亡率较2.0HU/mlrVvhA处理组有一定程度降低。浓度为2.0HU/mlrVvhA处理人ECV304细胞30分钟后caspase-3活性开始增高,于3小时达高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spase-8,-9活性无明显变化。结论:rVvhA对人ECV304具有凋亡诱导的生物学活性,caspase-3可能与活性rVvhA诱导的人ECV304凋亡有关。

  • 标签: 创伤弧菌 溶细胞素 rVvhA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其机制进一步探究。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N端前脑钠肽(NT-ProBNP)及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两组治疗后的NT-ProBNP、NO、ET-1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高,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 顽固性 心力衰竭 疗效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脊髓炎(AM)与格林-巴利综合征(GBS)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机制。方法随机将本院于2014年4月~2017年2月接收的20例患有格林-巴利综合征和急性脊髓炎重叠综合征的患者纳为研究对象,并由参与本次研究的工作人员全面分析其临床表现和预后效果。结果该重叠综合征以中青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以25岁左右为主),且可能与前驱感染或接种疫苗(90.00%)等引发因素的高暴露率息息相关。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多以肢体无力(90.00%)、感觉障碍(80.00%)、感觉障碍平面(70.00%)、尿潴留(60.00%)等较为常见。检查结果显示,其中,急性多发性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有15例(75.00%),急性多发性轴索性周围神经病有5例(25.00%),还有10例(50.00%)患者伴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此外,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免疫治疗预后良好10例(50.00%);预后较差8例(40.00%);2例患者死亡(10.00%)。结论GBS/AM重叠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呈现出多样性,GBS与AM共有的临床特征与症状以及脊髓影像学检查均有利于临床对GBS/AM重叠综合征的诊断。

  • 标签: 格林-巴利综合征 急性脊髓炎重叠综合征 对称性肢体无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和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20例高血压老年病人为研究对象,以随机信封法分为单用组与联用组各60例,单用组采取氨氯地平治疗,联用组采取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联用组SBP、DBP、TC、TG、LDL-C明显低于单用组,且HDL-C明显高于单用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可有效稳定血压和血脂水平,作用显著,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氨氯地平 阿托伐他汀 老年高血压 效果 作用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对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吸入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的疗效及其机制进行探究和分析。方法选择在2016年4月至2017年4在本院进行了小儿慢性咳嗽治疗的80例患者进行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各40例的对照组各观察组两个组别。对照组采取布地奈徳进行治疗,观察组主要采取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在患者治疗4周后,对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以及治疗有效率进行分析。结果在进行治疗之前,两组患者的ECP、IgE水平与EOS计数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治疗之后,对照组中患者的ECP、IgE水平及EOS计数显著高于观察组。完成治疗之后,对照组中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小儿慢性咳嗽患者进行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徳的治疗方式有利于提升患者的质量效果,可以对患者的免疫动能进行一定的改善。

  • 标签: 孟鲁司特钠 布地奈德 联合 治疗 小儿慢性咳嗽 疗效 机制
  • 简介:在高校教育中,第二课堂在补充第一课堂教学及扩充知识面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通过开展“代谢异常与相关疾病生化机制”第二课堂教学,加强医学专业基础知识与临床典型病例之间的联系,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 标签: 代谢异常 典型病例生化机制 第二课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芩苷、珍珠母、栀子苷以及胆酸等传统中药应用于脑缺血疾病治疗中的药理通路和药理作用机制。方法随机选取脑缺血模型小鼠100只,将其均分为黄芩苷组、珍珠母组、栀子苷组、胆酸组以及模型组,即每组各取20只。在其出现脑缺血后的2个小时内,分别予以对应药物治疗。1d后,分别提取其脑海马组织总RNA。采用与小鼠缺血相关基因芯片检测其基因表达谱变化,同时使用处理软件分别选择黄芩苷组、珍珠母组、栀子苷组、胆酸组与模型组的差异基因。选择通路信号,对不同组分的药效机制进行分析。结果黄芩苷组与模型组的差异基因数量为45条,珍珠母组与模型组为31条,栀子苷组与模型组为51条,胆酸组与模型组为55条。对四组分差异最相似的前2位信号通路可得出以下结论,栀子苷、胆酸及珍珠母等三组在过程中均有存活、死亡以及信号通路的调控。而黄芩组对A与G蛋白信号有调控功能,胆酸组对MMDA有依赖性的LTP调节。结论利用网络分析和组学技术应用于传统中药的药理通路分析研究中,能够实现疾病模块和药物模块的对接,更系统、科学的对清开灵中药理作用机制进行分析。

  • 标签: 黄芩苷珍珠母脑缺血药药理通路药理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eIF4E)转录表达与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选取人宫颈癌Hela细胞,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阴性对照组Hela细胞不进行处理,空白对照组Hela细胞转染空白质粒,观察组Hela细胞转染shRNA干扰质粒,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eIF4EmRNA和蛋白表达,采用MTT法检测Hela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观察组Hela细胞培养48h后eIF4E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51±0.028)和(0.234±0.038),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观察组Hela细胞培养24h、48h后吸光度值(OD)分别为(0.901±0.067)和(1.201±0.080),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观察组Hela细胞培养48h后G0/G1期细胞比例为(68.01±2.55)%,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而S期细胞比例为(31.43±2.73)%,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下调eIF4E表达,能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宫颈癌 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4E Hela细胞 细胞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