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早孕期(11~13+6周)胎儿颜面部异常超声声像图特征,分析颈项透明层(NT)增厚与颜面部异常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产前检查的10518例胎儿行早孕期常规NT测量和经前囟侧脑室横切面侧偏斜法颜面部扫查,与活产儿产后检查或引产胎儿尸检结果对照,对早孕期颜面部异常胎儿的超声图像特征、NT增厚与颜面异常相关性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0518例胎儿产前超声检查结果:运用经前囟侧脑室横切面侧偏斜法早孕期超声检出颜面部结构正常胎儿10343例(98.3%,10343/10518),颜面部异常28例(唇腭裂8例、鼻骨缺失14例,全前脑面容5例,不规则面裂1例);引产或出生后检查及随访证实胎儿颜面部异常49例(发生率0.47%,49/10518),早孕期超声漏诊21例(唇腭裂11例,耳异常7例,小下颌2例,不规则面裂1例);中孕期超声补充检出颜面部异常11例(唇腭裂10例,不规则面裂1例);产前超声共检出颜面部异常39例(79.6%,39/49);超声检查后失访126例。49例颜面部异常胎儿合并NT增厚和其他超声软指标异常34例(69.4%,34/49),其中合并NT增厚23例(46.9%,23/49),合并其他结构异常22例,合并染色体异常2例。颜面部异常与NT增厚相关性:本组超声检出颜面部异常合并其他结构异常的胎儿NT平均测值[(4.7±3.1)mm]〉单纯颜面部异常胎儿[(2.0±1.6)mm]〉正常胎儿[(1.8±0.4)mm],表明颜面部异常与NT增厚有一定相关性。结论经前囟侧脑室横切面侧偏斜法是早孕期诊断胎儿颜面部异常准确、可靠的检查方法,早孕期发现胎儿全前脑、心脏异常、结构畸形伴NT增厚,应仔细检查有无颜面部异常,并于中孕期补充检查以减少漏诊。唇腭裂表现为鼻后三角形态改变,侧脑室横切面、正中矢状切面及双眼球冠状切面的改变则为全前脑面容的表现。

  • 标签: 超声检查 产前 胎儿 先天畸形 唇裂 腭裂
  • 简介:文献表明,胃癌发病率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远端胃癌(胃体部和胃窦部)的发病率已有所降低;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denocarcinomaoftheesophagogastricjunction,AEG)的发病率却增长很快[1].其外科手术治疗中脾动脉旁和脾门淋巴结的清扫问题是食管胃结合部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癌 淋巴结清扫 脾动脉干 交界部 脾门 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保脾胰体切除术治疗胰腺体尾部良性及交界性肿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入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入的被确诊为胰腺体尾部良性及交界性肿瘤的患者,共82例。随机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腹腔镜胰腺体尾部切除联合脾脏切除手术,观察组实施腹腔镜保脾胰体切除术。之后对两组的肿瘤病理形态、临床手术指标、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中均是内泌肿瘤患者占比、粘液性囊腺瘤患者占比较高。两组内分泌肿瘤患者占比、粘液性囊腺瘤患者占比、浆液性囊腺瘤患者占比、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患者占比、乳突状黏液肿瘤患者占比、手术治疗时间、术后胰瘘发生率、出血发生率、发热发生率、感染发生率、腹腔脓肿发生率组间对比,P均>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住院时间组间对比,观察组更少;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对比,观察组更高;术后肺炎发生率、并发症总发生率组间对比,观察组更低,P均<0.05。结论:胰腺体尾部良性及交界性肿瘤的病理形态主要是内泌肿瘤、粘液性囊腺瘤,使用腹腔镜保脾胰体切除术治疗的疗效明确,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且术后康复速度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腹腔镜 保脾胰体尾切除术 胰腺体尾部良性肿瘤 交界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右半结肠癌合并不全性肠梗阻患者施以中间侧联合入路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右半结肠癌合并不全性肠梗阻患者予以选取,实验时段为2019.4-2022.07,样本共计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做分组处理,研究组(30例)施以中间侧联合入路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对照组(30例)施以中间入路腹腔镜术,比对组间临床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组间引流管留置时间相近(P>0.05),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58.31±15.26)ml、手术时长(2.18±0.66)h均比对照组要低(P0.05)。结论:对右半结肠癌合并不全性肠梗阻患者施以中间侧联合入路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更为确切,可缩短手术时间,且不增加并发症,有较高安全性。

  • 标签: 右半结肠癌 中间尾侧联合入路 不全性肠梗阻
  • 简介:目的研究持续性高正加速度(+Gz)下三叉神经脊束核侧亚核(spinaltrigeminalnucleuscaudalsubnucleus,Vc)内P物质(substanceP,SP)与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receptorantagonists,NMDAR),以及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ganglia,TG)内前速激肽原A(preprotachykininA,ppTA)、β-降钙素基因相关肽(β-calcition-generelatedpeptide,β-CGRP)、PN3与NaN的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法选取36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N),+5Gz组(5G),+10Gz组(10G),将各组大鼠依次固定于实验用小动物离心机。在不同+Gz数值条件下行高+Gz模拟处理程序:在+5Gz条件下(+5Gz峰值持续作用时间为30s,间隔峰值为+1Gz、60s)持续离心5min,每天连续离心5次,每周4d,持续3周;在+10Gz条件下(+10Gz峰值持续作用时间为30s,间隔峰值+1Gz、60s)保持离心5min,每天连续离心5次,每周4d,持续3周;对照组大鼠依照上述同样作用时间和频次,只在离心机的相同固定装置上保持固定5min,不做任何持续高+Gz离心实验干预。实验完成后即刻取大鼠三叉神经节与三叉神经脊束核侧亚核,提取总蛋白,Western-Blot检测SP、NMDAR、ppTA、β-CGRP、PN3与NaN的蛋白表达。结果和对照组比较,+5Gz组、+10Gz组TG与Vc内的SP、NMDAR、ppTA、β-CGRP、PN3与NaN的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说明在高压环境下,初级感觉神经元的生化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神经活性物质在颞下颌关节疾病(temporomandibulardisorder,TMD)引起的疼痛传导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表明高压环境下上述神经活性物质与颞颌关节疼痛的外周及中枢的传导作用机制密切相关。

  • 标签: 正加速度 P物质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苯二甲酰对苯二胺 β-降钙素基因相关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