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6 个结果
  • 简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分析了《黄帝内经》中有关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物质基础等内容,认为“-精-神”是《黄帝内经》生命观的核心理论,强调是《黄帝内经》生命观的根本,并且提出了“-精-神”理论的内涵是“为源,精为基,神为机”,从而使我们对生命本质有一个全面、科学、深刻的认识.

  • 标签: 黄帝内经 生命观
  • 简介:根据《内经》记载,利用人迎寸口脉法不仅可以判断人体阴阳的盛衰,还可以快速知晓病变所在的经脉,继而有针对性地针灸、用药,临床价值极高;祝华英先生提出"经双向循行"学说,不仅化解了经循行方向的矛盾,还阐明了人迎寸口脉法的原理,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然而,"经双向循行"学说和人迎寸口脉法皆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末也提出了一些反思。

  • 标签: 经脉 经气 循行 人迎寸口脉法 补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使用微量泵在气管切开后持续湿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2例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量泵湿化组采用湿化液装载于注射泵上持续滴入道,间断湿化组采用传统注射器定时注入湿化液入道。观察两组患者在道湿化程度、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痰栓形成的例数。结果微量泵湿化组的疗效显著优于间断湿化组(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使用微量泵持续湿化提高了道湿化的有效性,可减少痰痂形成、避免因道湿化不良及深度吸痰造成黏膜出血的发生机会,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减少因长时间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症等危险因素,大大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 标签: 脑卒中 气管切开 微量泵持续湿化 效果观察
  • 简介:目的:研究甘松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甘松中的挥发性成分,用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进行分析鉴定,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共分离出135个化学成分,其中29个化学成分匹配度都在85%以上,占挥发油总量的20.51%。其中含量高于1%成分的有4个,以白菖烯含量最高(7.46%),其次是β-紫罗兰酮(3.44%)、异戊酸(2.19%)和β-橄榄烯(1.30%)。结论甘松挥发油中主要化学成分以萜类化合物为主,以倍半萜种数最多,且多是15个碳以下的小分子化合物。

  • 标签: 甘松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
  • 简介:通过分析郑钦安医学思想,探讨其"万病一说"的理论基础、学术内涵、哲学源头,认为阴阳、三焦、六经、脏腑、经络皆源自真阳一气流行,阴阳、三焦、六经是一气流行的不同态势,故万病皆可从一气流行论治。此实为郑氏学说的理论根基,亦是郑氏临证处方用药的指导性思想。

  • 标签: 郑钦安 万病一气 真阳 辨证论治
  • 简介:中医辨证论治之鼻祖的《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的思想,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发病和辨证论治中的作用,顾护脾胃的思想和保胃之秘旨贯穿于《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杂病辨证论治体系通篇。从承前启后重视脾胃,六经发病重在脾胃,六经传变脾胃为枢,治疗原则无犯胃,立法处方法重脾胃,调理脾胃寒热虚实,提出治禁源于护胃,煎服调护顾护脾胃,预后吉凶胃为本,病瘥调理继培后天等10个方面进行论述。

  • 标签: 伤寒论 保胃气 脾胃学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运气起始时间是运气学说最基本的理论,目前以立春说、大寒说为主。通过分析《内经》运气理论涉及的古代天文历法知识,认为大寒起始说更符合当时的自然科学背景,是真地平坐标系斗建和黄道坐标系日躔相统一的结果。因此通过天文历法分析运气起始时间可以揭示运气学说形成过程中主要的、本质的、必然的因素,以深化运气理论内涵,对运气学说的学习及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五运六气 起始时间 天文历法 立春说 大寒说 《内经》
  • 简介:目的:观察瘿灵对Graves病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80例Graves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他巴唑治疗,治疗组给予瘿灵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细胞凋亡因子Bcl-2、sFas及甲状腺自身抗体TGAb、TPO-Ab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免疫功能、细胞凋亡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瘿灵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使下降的细胞凋亡恢复正常,临床疗效优于他巴唑。

  • 标签: 中医药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细胞凋亡 瘿气灵 他巴唑
  • 简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中医肺胀、喘证范畴,何明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从虚、从痰、从、从瘀论治四种辨证方法,以及十二种治法和用药经验,其中补虚、调理脾肺肾功能是治疗该病的基础,化痰、活血化瘀为治疗的重要法则,调整气机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脾肾同治 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