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临床应用中产生的不良反应,探讨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在本院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诊断的眼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干预性护理,观察患者不良症状改善情况。结果55例轻度过敏、45例中度过敏、20例重度过敏患者均经临床及时处理,所有患者过敏症状消退,机体功能恢复正常,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在实施眼底荧光素造影诊断过程中,应当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控制荧光造影不良反应,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提高临床诊疗安全性。

  • 标签: 碘造影剂 过敏反应 护理对策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手工清洗和机械清洗对妇用类器械(窥阴器)的清洗效果。方法本院的消毒供应中心随机抽样已清洗的器械,共24件。采用ATP荧光仪监测ATP值,评估清洗效果。结果手工清洗的妇用类器械(窥阴器)表面ATP值高于机械清洗的妇用类器械(窥阴器)表面的ATP值。结论妇用类器械(窥阴器)消毒前采用机械清洗(全自动清洗机)效果较好,建议推广应用。

  • 标签: ATP荧光仪 妇用类金属窥阴器 手工清洗 机械清洗 清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测定食品中砷的方法。方法采用微波消解处理样品,原子荧光法测定,进行了消解条件、仪器条件、精密度、回收率等实验。结果方法的检出限为1.68ng/ml,在0.0028-0.05μg/ml范围内,相关系数r=0.9993,回收率在92.4-101.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4.03%。结论微波密闭消解样品,消化过程节约试剂,防止试样中待测元素的损失,干扰少,适用于食品中砷的测定。

  • 标签: 微波消解 原子荧光法 食品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方法,评估其在肺结核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针对结核分枝杆菌保守序列IS6110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以荧光定量PCR、集菌培养和染色镜检法检测疑似肺结核和确诊病人随访的痰标本,比较各方法在结核病诊断以及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作用。结果荧光定量PCR的检测灵敏度为4Copies/反应,远高于抗酸染色法和集菌培养法。荧光定量PCR法与集菌培养法和抗酸染色法对临床样本的检出率分别为64.29%、35.12%和12.5%。病人治疗效果的随访检测结果显示,结核分枝杆菌的数量呈持续减少的趋势。结论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快速、敏感和特异性高的特点,可以快速、及时获取病人服药后的治疗效果,为医生的后续督导治疗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分枝杆菌 荧光定量PCR 基因诊断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肠炎沙门氏菌荧光纳米颗粒免疫层析法。方法首先制成肠炎沙门氏菌单抗-荧光纳米颗粒偶联物,以双抗体夹心模式制备沙门氏菌免疫层析试纸条。利用微型手持荧光检测仪读出质控线和检测线上的荧光信号,并利用荧光强度来半定量检测肠炎沙门氏菌。结果用所制备的试纸条对5属9种58株中的14株肠炎沙门氏菌的检测结果呈阳性,其它非肠炎沙门氏菌菌株检测结果呈阴性,试纸条灵敏度为2.4×104CFU/mL。用肠炎沙门氏菌免疫层析试纸条和标准法检测58份样品,两种方法的总符合率为86.2%。结论肠炎沙门氏菌荧光纳米颗粒检测试纸条为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极好的检测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标签: 偶联物 荧光纳米颗粒 肠炎沙门氏菌 免疫层析试纸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连续进行1023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为6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65%。其中头晕、眼花、呼吸急促占28例,发生于造影开始2min后;血压升高12例,发生于造影结束后5~10min;恶心,呕吐14例,多发生于造影开始后5~10min之间;荨麻疹,呼吸困难8例,发生于注入造影剂15s~25min;休克2例,发生于造影开始10s~5min后。结论FFA是基本安全的眼科检查手段,应该尽可能以充分有效的护理干预最大限度减少或减轻FFA不良反应,尽可能避免FFA操作风险。

  • 标签: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不良反应 护理
  • 简介:摘要为了研究食品中总砷量,本文采用硝酸-高氯酸混合酸处理样品,再运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在选定条件下,该方法测出限为11ng/g(或ng/ml),在0-200ng/ml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0.9996,回收率为95.20-101.90%,平均是97.73%,相对标准偏差1.67%,因此本方法简便、灵敏度高、精密度和准确性好,能够满足新的卫生标准的要求。

  • 标签: 原子荧光法 食品 总砷 测定
  • 简介:摘要荧光法是一种灵敏度较高的检测技术,其具有特异性强、操作简单、定量精准的优点,将其应用在食品理化检验领域中,可以保证食品安全检测的准确性。本文对荧光法在食品理化检验标准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项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与进步,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本文为相关科研人员在荧光检测领域的标准起草、草案建议、方法开发及日常食品安全分析检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 标签: 荧光 食品理化检验 食品安全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术后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方法对92例(180眼)近视患者进行LASIK术。根据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分为3组Ⅰ组<-6.00D,78眼;Ⅱ组-6.00~-9.75D,56眼;Ⅲ组≥-10.00D,46眼。分别记录术前和术后1wk、1、3、6、12mo的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厚度和角膜激光切小区直径。分析术后裸眼视力与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病例手术顺利,无并发症。术后3mo裸眼视力0.5~1.5(平均0.95±0.27),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Ⅰ组正常眼(术后屈光度数<-1.0D)76眼(97.4%),回退眼(术后屈光度数≥-1.0D)2眼(2.6%);Ⅱ组正常眼49眼(87.5%),回退眼7眼(12.5%);Ⅲ组正常眼29眼(63.0%),回退眼17(37.0%)眼;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LASIK治疗近视是一种安全、稳定、有效的方法。术后屈光回退主要发生在高度近视组,因此,在高度近视的LASIK手术度数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屈光回退率,随度数的增加而给予适当的过矫,以期达到较好的远期疗效。

  • 标签: 近视眼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屈光回退
  • 简介:摘要在当今的医学领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手术方法,十分适合于中度或者重度的近视患者,能够很好地改善患者的视力。但在该手术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却存在着术后角膜瓣皱褶的隐患。本文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实施方法以及进展进行了深入了解,并分析了在术后出现角膜瓣皱褶现象的原因,提出了防止与处理术后角膜瓣皱褶的有效措施,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应用水平得到提高。

  • 标签: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角膜瓣皱褶 原因分析 策略讨论
  • 简介: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377-01摘要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光学角膜磨镶术(LASIK)的心理护理工作质量方法。方法总结508例LASIK手术的护理工作。结果提出术前、术中、术后3方面的心理护理要点。结论实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是保证手术成功,巩固手术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 标签: 屈光不正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对38例复杂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杂交手术治疗,结果38例患者均成功接受动脉转流并腔内血管覆膜支架植入,术后复查大动脉CTA均无支架内漏及人造血管堵塞等情况发生,切口愈合良好。随访至今均存活。提示对此类患者,做好充分的病情评估,手术方式的选择,术前做好生命体征的观察、疼痛的监测和控制,术后还需做好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监护,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保证患者安全。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杂交手术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总结探讨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AD)杂交手术后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StanfordA型AD患者杂交手术的临床资料和术后护理。20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和术后护理痊愈出院。科学严谨的护理措施对提高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杂交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杂交手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人乳头状瘤病毒杂交分型技术在临床应用的分析研究。方法对1106例患者取宫颈脱落细胞进行HPVDNA检测和分型同时进行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异常者做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1.1106例患者中HPV阳性682例。2.1106例患者中,细胞学异常的705例,并对异常者做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慢性炎症165例,CINⅠ145例,CINⅡ157例,CINⅢ169例,宫颈癌69例。3.HPVDNA阳性病例在各组中分布细胞学正常的有106例(26.4%),慢性炎症有101例(61.2%),CINⅠ有109例(89.8%),CINⅡ有141例(89.8%),CINⅢ157例(92.9%),宫颈癌有68例(98.6%)。结论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检测中应用快速导流杂交分型技术,对临床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 标签: 基因分型 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 简介:目的建立淡色库蚊溴氰菊酯抗性与敏感品系单蚊杂交群体,并对比观察杂交系与自交系的生物学特性,为鉴定抗性基因遗传多态性和遗传作图奠定基础。方法正交组以抗性品系为母本交配敏感品系雄蚊,即R-S组;反交组以抗性品系雄蚊交配敏感品系雌蚊,即S-R组;对照为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自交,即R-R组和S-S组。观察比较4组产卵率、孵化率及各发育阶段成活率。WHO蚊幼虫浸渍法检测各组幼虫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水平。结果产卵率:S-S组为94.44%,R-R组为100%,R-S组和S-R组分别为61.11%和72.22%;孵化率:S-S组和R-R组分别为94.12%和100%,R-S组和S-R组分别为36.36%和69.23%;各组幼虫成活率,成蛹率及羽化率均达到90%以上,无显著性差异;抗性水平:R-R组、R-S组和S-R组F2代的抗溴氰菊酯水平分别是敏感品系的53倍、29倍和10倍。结论杂交群体F2代的抗性水平位于两亲本之间,符合遗传学规律。

  • 标签: 淡色库蚊 杂交 抗性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对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进行分析,了解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中山医科大学达安基因诊断中心设计的HBV-FQ-PCR试剂盒对101份临床血清标本同时进行PCR荧光定量和ELISA肝炎标志物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FQ-PCR检测,24份HbsAgHbeAgHbcAb都阳性的标本,其血清HBV-DNA也全部阳性,HBV-DNA拷贝数范围在1.4×105-7.0×109/ml之间;32份HbsAgHbeAbHbcAb都阳性的标本,阳性率为46.9%,HBV-DNA拷贝数范围在0-8.1×107/ml之间;14份HbsAb阳性的标本,阳性率为7.1%,HBV-DNA拷贝数范围在0-5.0×104/ml之间;18份全阴性的标本,阳性率为5.6%,HBV-DNA拷贝数范围在0-4.9×105/ml之间。结论FQ-PCR定量检测HBV-DNA灵敏度,特异性较高,能基本反映乙肝病毒在体内的真实复制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聚合酶链反应 定量 HBV-DNA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alysis of hepatitis B viru
  • 简介:摘要目的减低眼底荧光素血管照影检查的不良反应及意外情况的发生。方法通过心理护理﹑检查前的充分准备和检查过程中的密切配合及出现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运用沟通和操作技巧,能预防并及时处理不良反应。缩短检查时间,保障检查的顺利进行和患者安全。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