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记叙了2005年10月02日福州洪水对流体的干扰及其分析。

  • 标签: 洪水 流体 干扰 分析
  • 简介:对青海省地震局前兆仪器的整体运行情况进行了概述,对2010-2014年期间所运行前兆仪器出现的各种故障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故障出现的原因多为数采故障及供电系统故障等造成。对及时发现目前仪器运行存在的隐患、保证前兆设备正常运行提出了解决方案。

  • 标签: 地震前兆仪器 仪器故障 青海 对策
  • 简介:通过对福州华林井数字化水位观测系统产出的两套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公用数采采集的水位整点值略高于LN-3型数字水位自身采集打印的水位整点值,但两者的水位整点值曲线图的形态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我们认为公用数采产出的数据可以完全取代LN-3水位仪自身打印的数据,这对“十五”期间完成数字化改造之后利用数字化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数字化水位 公用数采
  • 简介:本文对福建省水氡观测资料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并试图利用相对均方差、拟合噪声水平和相对年变幅等三项指标,对福建省8个水氡点的观测资料质量进行初步探索。

  • 标签: 水氡 观测资料 变化规律 质量分析 福建省
  • 简介:通过对格尔木地震台地磁组合仪FHDZ—M15近5年所记录到的地磁观测资料进行各种典型干扰分析,找出仪器产生干扰的主要原因,提出对干扰的解决方法,进一步提高本台地磁观测资料质量。

  • 标签: 地磁仪 干扰因素 格尔木地震台
  • 简介:平安电磁波东西向数据在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前都有明显的高脉冲反应,因此统计了1993年平安电磁波仪器架设以来的观测数据变化与地震的对应情况。根据震级和震中距的约束条件选取了12次6级以上地震,发现其中在8次强震前有明显的异常现象,说明该测项在青藏块体北部地区6级以上地震前有较好的异常显示。

  • 标签: 青海 电磁波数据 强震 前兆异常
  • 简介:永安冷冻厂井是东南沿海最深的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井,井深1000.44m,观测井地下水动态稳定,天马水位井井深103米,于2004年开始观测。本文分析深、浅两口井地下水动态年变化规律,计算水位固体潮潮汐因子、观测精度、噪声水平以及井孔对地应力响应灵敏度,对地下水动态观测质量的进行对比,为全面评估福建省地下水动态网资料观测质量作一次尝试。

  • 标签: 地下水动态 水位固体潮 观测精度 响应灵敏度
  • 简介:对聊古一井SD-3A数字化氡观测资料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与该井原有的模拟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数字化氡观测资料的应用与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认为尽管SD-3A自动测氡仪所测为逸出氡与模拟观测溶解氡的物理量有所不同,但两者具有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且数字化氡具有较强的映震能力。

  • 标签: 聊古一井 数字化观测 模拟观测 映震能力 氡观测 SD-3A自动测氡仪
  • 简介:以2012年6月24日宁蒗5.7级地震为例,通过研究该地震前后的数字化形变观测资料,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宁蒗5.7级地震前的形变观测资料的短临前兆异常特征进行了识别与分析,并总结了前兆异常识别的方法。

  • 标签: 宁蒗地震 形变观测 短临异常
  • 简介:简要介绍了《OBSER》日常观测数据处理与上报软件的编制背景及其基本功能、特点,各通过一个实例说明了该软件的编制理念和应用,从95-01-02项目厦门地震台前兆数据处理的实践表明:该软件取得了明显的实效,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 标签: 软件 数据处理 编制
  • 简介:通过对保山滇十四井水位观测点模拟与数字化并行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说明该井的模拟与数字观测数据内在质量接近,数据相关性好,数据的变化形态及地震同震响应特征相似。数字化观测有干扰小、信息及时、仪器易维护的优点,认为该井数字化观测可以取代模拟观测

  • 标签: 模拟观测 数字化观测 水位
  • 简介:多年来的观测分析表明,影响沂水泉氧值变化的最大干扰是降雨。由于这种干扰存在着滞后效应,所以用一般相关分析难以将这种影响排除干净。本文采用褶积积分方法较好地排除了降雨对沂水泉氧观测的影响。并用低通滤波方法,探讨了沂水泉氧的长趋势变化。

  • 标签: 褶积积分 低通滤波 沂水泉氧
  • 简介:通过对点频及5KC电磁波传播路径的理论特征分析并结合99年度发生在闽台地区的几个地震震前所记录到的电磁波异常持续时间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如何利用电磁观测粗略判定闽台地震的方法,如何利用公式来估算震级,以及台湾地震震级估算公式校正。

  • 标签: 电磁波 地震 公式校正
  • 简介:以北京市防震减灾中心结构为例,进行了结构的地震反应观测及振动特性识别研究。基于半功率带宽法对结构脉动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计算出了结构自振周期和振型以及相应的阻尼比。各振型都具有较大幅值的楼层分别位于3、6和8层,据此设计并建成了结构地震反应观测台阵。分析台阵地震记录识别出了结构的自振特性,同时功率谱曲线显示,井下数据存在高频特性,初步判定其来自钢套管振动。开展结构的数值模拟分析,利用观测楼层上地震记录的卓越频率不断修正结构数值模型,直至结构反应与地震记录的频率值相符,且与脉动测试数据基本一致,相对位移对比分析发现,在该模型基础上相对位移反应与相对位移记录基本吻合。结构地震反应观测和数值模拟分析较好地实现了结构地震反应观测台阵的观测目的。

  • 标签: 脉动测试 地震反应观测 卓越频率 相对位移
  • 简介:本文在研究了数百个工程场地钻孔资料的基础上,选取和构造了209个有代表性的典型场地剖面,利用目前工程上广泛应用的一维等效线性化波动方法,进行了6种输入强度下(30gal、50gal、100gal、150gal、200gal、300gal)的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在计算时对每种工况均采用9条互不相关的基岩加速度时程作为输入地震波,同时用均方差来定量评估所得到的地面加速度峰值的离散性,发现计算结果离散性很大,其最大均方差为0.206,最小均方差为0.138,且离散性随基岩地震动输入强度的增大而变大,随场地类别的变差也变大。

  • 标签: 场地条件 地震反应 地面加速度峰值 离散性
  • 简介:对高淳地震台自投入运行以来的分量应变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台观测资料精度很高,同时发现分量应变观测对一些大震有明显同震效应。

  • 标签: 分量应变 高淳地震台 观测质量 映震效能
  • 简介:利用1999~2001年中国大陆GPS最优综合观测解资料,借助改进的负位错模型,研究南北地震带及其邻近区域活动块体与其边界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获取高应力应变积累的闭锁区段及可能与强震孕育有关的背景信息.分析表明:祁连山断裂带与海原断裂和日月山断裂交汇区、日月山断裂南段与拉脊山断裂、宗务隆山-西秦岭北缘断裂交汇部位;盐源-丽江地块及NE向延伸至川滇交界的安宁河、则木河断裂交汇区及其临近区域;鲜水河至安宁河断裂北段以及与龙门山断裂交汇部位、滇西南边界的永德龙陵-澜沧-勐遮断裂及其北段与怒江断裂交汇区域可能具有高应变能积累背景.而阿尔金断裂中段、海原断裂东段、库玛断裂东端、红河断裂中东段与元谋-绿汁江断裂及小江断裂的交汇区域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应变积累背景.

  • 标签: 南北地震带 GPS综合观测解 改进的负位错模型
  • 简介:近年来我国布设的强震动观测结构台阵越来越多,并在数次地震中捕获了一批宝贵的观测记录,这些记录既是对应用日益广泛的结构数值模拟结果的检验和参数标定的依据,也是结构健康监测的重要数据。本文选取昆明防灾减灾中心大楼观测台阵捕获的3次中远场小震记录作为研究对象,对比ANSYS结构数值模拟和观测值之间在时程以及谱特性等方面的响应差别,证明了在弹性范围下二者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最后,基于观测记录,采用高效简单的经验谱比法进行了结构模态参数快速识别,3次地震下的自振频率计算结果相对稳定,与数值建模计算结果的差值可控制在0.17Hz以内。

  • 标签: 结构强震动观测台阵 加速度时程分析 谱比法
  • 简介:目前钻孔应变观测一般为水平应变,使用无限岩石平板中的钻孔应力集中模型,可反演出水平应力场分布及变化.如果在此基础上加上垂向应力测量,就可反演出三维应力场分布.本文介绍的RZB型深井宽频带地形变综合观测系统的垂向应变测量单元,外钢筒为波纹管结构,并通过螺旋刻丝、热处理等技术,其垂向等效弹性模量比耦合水泥低一个数量级,同时垂向应变钢筒的水平向等效弹性模量高于垂向弹性模量一个数量级.垂向应变探头的力学结构可以被形象地看成是一个螺旋柱形弹簧,其轴向极易产生弹性形变,而水平向的硬度却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因此可在竖井中较为准确地测量轴向应变.

  • 标签: 垂向应变 钻孔应变 三维应力 深井宽频带地形变综合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