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保障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要制度。认真贯彻执行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各民族的繁荣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关键是用足、用活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 标签: 西部大开发 民族区域自治 自治权
  • 简介:受英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处邀请,由15所英国寄宿中学校长组成的代表团近日来华访问,他们走访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长沙等地的教育机构与学校,为中国学生及教育机构带来了英国中学教育的最新资讯。此次到访的校长,大多来自拥有一流教学水平的英国私立中学。来访期间,校长们对中国学生及其家长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内容包括英国学校的招生计划、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奖学金制度等。到访的校长们还与中国

  • 标签: 教育差异 中学教育 一流教学水平 入学条件 奖学金制度 课程设置
  • 简介:<正>长期以来,国内外有关西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历史、宗教、传统文化、西藏与中央政权关系、西藏与英、印关系等领域。相比之下,对西藏经济形态的专门研究要少得多。直到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和注重经济发展,中国学者对西藏经济的研究才逐步加强起来。不言而喻,分析和理解西藏的经济,研究它的发展形态和演变过程,对于理解西藏的社会、政治、民族关系、文化和宗教是极为重要的。举民族关系为例,民族矛盾时常与各族之间的经济矛盾有关,各民族集团之间在经济利益上的冲突(资源占有、贸易交换)时常以民族矛盾的形式体现出来。在不少情况下,宗教集团拥有自己的经济利益并且积极参与经济事务。

  • 标签: 西藏 西藏自治区 汉族地区 寺庙 中央政府 人口迁移
  • 简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有效地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平等的民主权利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之所以不实行联邦制,而采用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完全是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由中国的民族特点决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民族聚居要素、区域经济要素、自治机关要素、自治权力要素和国家帮助要素共同构筑而成的,它具有特别强大的生命力。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作用 中国特色 基本经验
  • 简介: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30年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从而影响该法律的全面贯彻落实。为今之计,必须坚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信不动摇,维护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尊严和权威,尽快制定和出台自治区自治条例,切实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法 贯彻落实 思考
  • 简介:本文由作者在撰写《李先念传》和《李先念年谱》的过程中,查阅了中央档案馆有关资料整理而成。文中所列的时间,均为国务院办公室讨论通过的时间,或为国务院批复云南省报告的时间。1956年至1965年,为云南省政区变化较大的时期,也是云南省民族自治州、民族自治县设立较多的时期。

  • 标签: 中国 云南 行政区域 历史发展
  • 简介:经济区域级差是指由诸多因素构成的能引起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软环境和硬环境方面的等级差别。目前,由于客家地区多处于山区,地理环境和传统观念形态造成了交通不便、土地有限、观念落后等区位劣势,经济尚不发达,迫切需要发展。本文试以经济区域极差理论为指导,从客家地

  • 标签: 经济区域级差理论 客家地区 经济发展 地理环境 历史文化 意识观念
  • 简介:从青藏高原区域发展的角度研究教育现代化的区域格局,为教育现代化研究提供区域坐标,试图用新的视角揭示教育发展的过程因素和实现条件,进而形成分析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模式,这是本文的基本出发点。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影响青藏高原教育的四大区域性特征,旨在为实现青藏高原区域教育现代化提供研究的基础理论。

  • 标签: 青藏高原 教育现代化 影响 特征分析
  • 简介:宋明时期是左右江区域社会整合至帝国权力体系的重要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该地区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在事件的过程中,帝国与地方社会不同的政治势力围绕着具体的利益展开了博弈。博弈的过程不断改变着当地的社会结构,导致左右江地区土民所承担的赋役逐步从土司手中转移到王朝手中。这一历史过程为清代左右江地区的改土归流奠定了历史基础。

  • 标签: 宋明时期 广西左右江地区 赋役关系 社会变迁
  • 简介: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毛泽东作出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决策,依据的是中国国情,并有着深厚的民族平等观、民族自治和国家结构形式的思想认识基础。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上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必然。

  • 标签: 毛泽东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自决 李维汉
  • 简介:1.引言1999年的夏天,笔者和研究生一道,开展了一项题为'中法跨文化管理'的研究项目.我们深入到法资企业或中法合资企业中,以深入访谈的形式,调查了15名法方人员和17名中方人员.在调查项目中,其中有一项是涉及'书面语'和'口头语'在企业中的使用.我们发现,中国人和法国人尽管都使用'书面语'和'口头语',但对这两种交际方式赋予的文化含义不尽相同.然而,双方并不十分清楚地意识到这一方面的文化差异,因而常常互相埋怨.为了方便问题的提出,让我们先听听一位中方经理的一段话:

  • 标签: “书面语” “口头语” 企业 文化差异 内在特征 思维方式
  • 简介:1942年,许烺光在喜洲进行了一年多的田野调查,完成魁阁时期的经典民族志《祖荫下》。喜洲的田野重访从1950年代的白族社会历史调查拉开序幕,1980年代田野重访恢复,1990-2000年喜洲民族志进入再生产高潮,2010-2015年,喜洲民族志的研究动态还在更新。许烺光的《祖荫下》不断地进入学术视野,理论解释与民族志材料之间越来越多的矛盾被揭开并得到分析。然而喜洲田野的前提意识与视角主义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模棱两可问题却没有得到过较好的问题化讨论。

  • 标签: 民家 喜洲回访 模棱两可 误解
  • 简介: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历了准备、正式确立、进一步发展三个阶段,对于西藏的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政治现代化而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三个方面推进了西藏的政治现代化,即政治权威的合理化,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政治参与的扩大。在新形势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第一,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第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体系;第三,加快推进自治机关的行政体制改革。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西藏 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
  • 简介:<正>本文所指区域性为宏观区域性,它即包括由气侯、土地、物产资源组成的自然环境因素,也包括与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文化环境因素。区城性制约着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与演变。白山黑水为满族发祥地;承德是清朝建立后满族新兴的迁徙地,两区域间自然环境的不同,使两地间流传的满族民间文学作

  • 标签: 满族先民 承德 民间故事 区域性特征 东北区域 部落
  • 简介:民族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各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认识不同、理念不同,处理民族问题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制度之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从最初提出的“联邦制”①到后来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⑦,进而使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体现了我党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定决心。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问题 基本制度 世界性 联邦制 法制化
  • 简介:一本阐释方志观念的新书──简介《区域发展的认识和表述》张权利。兴麒著《区域发展的认识和表述》出版后;受到方志界的好评。北京大学于希贤先上说:“此书文理兼收,古今并重,提出一家之言,能顺理成章,颇有发明创新。”该书分阿部分,涉及方志渊源,方志学指导思想...

  • 标签: 区域发展 于希贤 方志学 方志界 文字记述 指导思想
  • 简介:吐蕃时期,拉萨在西藏中心城市的地位既已奠定。然而,明末清初西藏的政局动荡,围绕着政权和宗教之争,战乱不断,教派斗争亦十分激烈,社会经济环境较为恶劣,这严重影响了西藏城市的发展。西藏的区域中心城市在这一阶段随着政教关系走向出现了转移与变迁,经历了乃东—日喀则—拉萨的迁移。随着清代中期政教合一体制的完善,政局的稳固、驻藏大臣的设立等因素,西藏的中心城市最终固定下来,逐步确立了当代西藏区域城市体系的雏形。

  • 标签: 西藏 政教关系走向 区域中心城市 明清之际
  • 简介:随着欧洲冷战的结束,世界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各区域在摆脱冷战禁锢之后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在东北亚,两大阵营的尖锐对峙不复存在,中韩建交、朝韩加人联合国等事件多少缓和了该地区的局势,在此基础上,各国互动程度与规模空前提高,经济合作深入发展,人员往来日益频繁。但另一方面,历史遗留的地缘战略矛盾在该地区仍然存在,朝鲜半岛的紧张对峙,国家间竞争的态势和零和思维仍表现得十分明显,似乎在提醒人们该地区冷战的阴霾并未消逝。归结起来,当代东北亚区域一体化面临着三方面的抉择。

  • 标签: 后冷战时代 区域一体化 东北亚 中韩建交 经济合作 人员往来
  • 简介:阿尼格东是嘉绒藏族特有的民间英雄人物,关于他的传奇故事以口头叙事的形式广泛流传于嘉绒各地,且存在多种异文。文章立足文本,通过对各种《阿尼格东》叙事的比较和分析,从多个层面探讨了故事的地区差异性及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宗教特质。

  • 标签: 阿尼格东 文化认同 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