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5 个结果
  • 简介:<正>一九八七年九月,达赖喇嘛在美国众议院人权小组委员会举行的会议上发表鼓吹“西藏独立”、分裂祖国的讲话,提出所谓尊重西藏“人民的基本人权和民主自由”问题。十二月,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所谓“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西藏侵犯人权的修正案。”这场表演一唱一和,颇有几分滑稽。

  • 标签: 西藏独立 农奴制 地方政府 差役 基本人权 人参果
  • 简介:秦汉之际强调"义"的公共性,认为对其理论阐释、规则制定应由深知人之为人、人之能群的君子来完成。《淮南子》提出的"君子义",强化了士阶层对政治行为和社会事务进行评骘的话语权。以此为理论基点,两汉朝野不断强化"行义"者的示范性,将之作为理想人格进行褒扬。东汉朝野冲突,正是士人坚守行义传统,以守义的精神对抗皇室意志,形成了朝野之间的意见冲突。

  • 标签: 君子制义 义行 行义 守义
  • 简介:<正>以前对满族土地制度的研究多侧重于旗地在经营方式上由农奴向租佃的转化,但对土地所有问题尚无专文论述。本文仅就满族士兵土地所有制发展趋势,进行初步的考察,以就教于专家及读者。

  • 标签: 旗地 士兵 清政府 八旗兵 旗人 土地所有制
  • 简介:陶前村古窑址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叶塘镇西山村陶下,是我市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唯一一处用传统手工工艺仍在生产陶瓷的吉窑址。据有关资料记载,兴宁市原本有10多家生产陶器的窑址,因种种原因许多窑址陆续停产。

  • 标签: 古窑址 制陶工艺 文物普查 手工工艺 兴宁市 梅州市
  • 简介:元修《宋史》,事成倉促,綴述史事、裁剪史料之失,所在多有。然而,當《宋史》修纂之時,宋代官修史籍尚稱全備,《宋史》保存史料可謂詳贍,後人於宋朝國史亡佚之後,更難另起爐竈,此二點前人論之已詳。自上個世紀鄧廣銘先生發表《〈宋史·職官志〉考正》以來,學者研究宋代制度,於《宋史》各志的訂正,用力極深,成果亦富。在《宋史》諸志中,《禮志》卷帙最繁,至其研究則頗爲滯後,近年方有湯勤福、

  • 标签: 元修 七廟 國史 修纂 官修 升祔
  • 简介:<正>本期封面系《汉满篆文御盛京赋》书影。清高宗乾障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书法家。乾隆三十三年(1768),他东巡盛京(今沈阳市,清入关前在此定都,称为盛京)谒祖祭陵,缅怀先祖,感慨万端,躇踌满志,挥笔写下了盛传一时的满文《盛京赋》,并译成汉文,以汉满篆文合壁形式刊梓问世。满文篆书初创于清太宗天聪六年(1632)达海改制满文后,是与新满文本体字,先后并出的,但体式来备。至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帝“指授臣工,肇为各体篆字”(《汉满篆文御盛京赋·序》)。越二十年,三十二

  • 标签: 盛京 篆文 影集 篆书 文书 汉文
  • 简介: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蔡元培等,试图改革中国的教育管理制度,他们提出并试验了“大学院”和“大学区”的改革方案,其原意是欲改官僚化的教育部、教育厅为学术化的大学院、大学区。但是,在官僚制度下,“学术化”的大学院和大学区,也不免陷于“官僚化”的泥淖,结果导致一片混乱,以失败而告终。所谓大学院,是将全国依省份划为若干大学区,按北伐进军的次序,命名为第一中山大学(广东),第二中山大学(湖北),第三中山大学(浙江),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在中央则不设教育部而成立“中华民国大学院”,统管全国的学术和教育行政,在省则撤销省政府教育厅,而由各中山大学院统管全省的学术和教

  • 标签: 大学区制 大学院 民国时期 国民政府教育 教育行政 蔡元培
  • 简介:学徒是商铺内部劳动组织的基础。北京五金业虽是新兴行业,出现一些新兴行业的学徒特色,但仍多沿袭传统行业学徒的一般规定。五金商铺学徒籍贯多集中于河北枣强县及其周边县,即当时冀州所辖县区。学徒一般皆上过学,有一定文化功底,十五六岁的孩子当学徒为最佳年龄。学徒一般出身中农以上家庭,其日常工作比较繁杂,无工资,到春节有馈送。学徒利于商铺节省管理成本、培养与储备管理人才。

  • 标签: 民国 北京 学徒制 五金商铺
  • 简介:《家庭、私有和国家的起源》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它从叙述历史开始,阐释了文明时代的奴役形式,讨论了国家是怎样产生的,既指明了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又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恩格斯本着不断探索的精神,在这部书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严谨的态度思考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尽最大可能掌握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将包括原始社会史在内的整个历史科学向前推进,其优良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 标签: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对杰斐逊而言,联邦意味着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分享国家主权,其中,联邦政府享有管理对外事务(包括国际和州际事务)的权力,而各州政府则享有管理对内事务的权力。他主张对宪法进行"严格解释",强调联邦政府的权力严格地限于宪法中所列举的范围。在杰斐逊执政时期,他赞同联邦政府进行"国内改进"(即交通建设),但是,由于宪法并没有明确授予联邦政府进行"国内改进"的权力,他强调必须通过一项宪法修正案,明确授予联邦政府有关权力,其目的在于维护他关于联邦的一贯主张,维护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划分。主要由于杰斐逊的联邦思想的阻碍,联邦政府的"国内改进"政策始终延滞不前。

  • 标签: 杰斐逊 联邦制 “国内改进”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尤其是把严明党的纪律与规矩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习近平在西柏坡参观九月会议旧址时,曾指出: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毋庸置疑.在西柏坡时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把全党全军的规矩意识建设推到了民主革命时期的最高点。1948年,《关于健全党委》这一决定的出台,是这些“规矩”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举措。

  • 标签: 中共中央 党委制 西柏坡时期 民主革命时期 1948年 党的纪律
  • 简介:上博楚简公布后,引起众多学者的注意和讨论.其中关于1号简'孔子曰'以下三句(特别是最后一句)文字的解读,争议最大.李学勤解读为:'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意.'①而关于'隐'和'意'的读法,歧说甚多.如'隐',或读作'吝'、'泯'、'离','意',或读作'言',再由此排列组合为更多的读法.

  • 标签: 上博楚简 《诗论》 文字解读 古文字学 '文无隐言' 儒家
  • 简介: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人殉现象通常出现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或父系氏族已经确立的历史时期,人殉最初是以妻妾殉夫的形式出现的。黄展岳先生曾对我国考古发现的史前期墓葬中的人殉遣存进行过系统考察,认为可以初步认定甘肃武威皇娘娘台、

  • 标签: 人殉 辽金元 母系氏族制 契丹 人类历史 考古发现
  • 简介:本文介绍日本学者川胜义雄《六朝贵族社会研究》一书的主要内容,并试图在日本战後学术史的脉络中把握川胜史学的进展。以1967年《汉末的抵抗运动》为界,川胜氏的研究可以分为前後两期。在其後期的研究中,“贵族政治”发展为“贵族社会”,成为与“封建社会”对举的综合性概念,显示了欲囊括内藤湖南“文化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于一体的创新意图。

  • 标签: 川胜义雄 京都学派 贵族制 贵族制社会
  • 简介:1975年4月至1980年10月,我在安徽省肥西县山南区任区委副书记,1978年初开始负责区委的日常工作。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肥西山南实行包产到户30周年。我作为当时包产到户的具体实施者和组织者之一,回顾往事,仍历历在目……

  • 标签: 包产到户 责任制 日常工作 改革开放 副书记 肥西县
  • 简介:成书于顺治十二年的《御劝善要言》,是清代内府诸多刻书中的一种,流传下来的内府刻本有汉文本、满文本和满汉合璧本。数百年来对于此书的版本流传出现了两种错误:一是光绪帝误认为此书只有满文本而进行了重新翻译刊布,形成了满汉合璧本;二是近代以来将此合璧本误认作是顺治年刊成的。针对这两种错误认识,需对此书的版本刊布情况进行辨别清理。

  • 标签: 《御制劝善要言》 满汉合璧 顺治帝 光绪帝 劝善
  • 简介:<正>一满族在形成时期,“穆坤”(即氏族)是社会活动的基本单位,“穆坤达”(即族长)兼有宗族、行政、军事诸种职能,权力与社会作用相当大。八旗制度确立,满族形成之后,军、政、民合一,“牛录”代替了穆坤,成为社会的基层组织。原来的穆坤达变成了“牛录额真”(佐领)或“甲喇额真”(参领),他们与宗族成员的关系,更多的变成了官民关系。这时,除佐领外,还有没有一般意义的族长?特别是到清代中后期,随着军事行动减少,社会稳定,人口增加,在原来留守群体的周围,及至在某些驻防点周围,又增添了许多新的满族居民点。这时,在固定数目的佐领官员之外,还有没有不是官员的一般意义的族长?答案是肯定的。那末,清代后期满族的族长,是怎样产生的?他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剖析他塔拉氏家训,有助于解答这些问题。

  • 标签: 族长 满族形成 总族 族人 宗族 始迁祖
  • 简介:翻译科举是清统治者为振兴国语骑射专为旗人而设的选官制度,此设立之初虽参酌文场例,但许多制度与环节亦尚未规范与完整,雍、乾时期因应试人数不足或认为无法取中真才,使翻译科举未形成体系、时举时停。而嘉、道时期虽然面临着国语衰落的巨大压力,但为使翻译科举能够正常举行下去,做了多方调整,使其更加规范与完整。但此时旗人的国语水平已日落西山,翻译科举的持续举行一定程度上成为了维护旗人生计、增广进身之阶的途径。

  • 标签: 嘉道时期 翻译科举 八旗子弟 国语骑射 进身之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