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闽南戏曲在历史上曾经成功地"走出去"与"走进去",形成影响深远的"闽南戏曲文化圈"。闽南戏曲承载着闽南族群在地化、处身性的民间记忆,区别于在选择性过滤机制作用下之平板整一的宏大叙述,在全球本土化的时代语境中起着重述历史记忆与抵抗时间遗忘的重要作用。缘此,作为闽南族群重要的精神家园,闽南戏曲并非与现实无涉的休闲审美活动,其深刻表征海内外闽南人共有的情感结构与文化记忆,成为闽南族群建构身份认同的路径之一。

  • 标签: 现代性 文化想象 身份认同 原乡情结
  • 简介:"学院派"民族民间舞其长久的理论困境和短暂的实践优势都共存于"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保护与发展"——这类被过度意识形态化了的二项公式中。在历史断裂①、社会转型与身份危机②并存的特殊时期,"继承与创新"名正言顺地被"学院派"民族民间舞蹈界接受为解救身份焦虑和应付变动的不二良药。然而,关于"继承与创新"背后的历史传统和话语构成,却缺乏一个来自学界内部的追问和清理。藉此,本文尝试对"继承与创新"这一话语模式进行历史过程比较,从中思考"学院派"民族民间舞在面对民族—国家、市场需求、民间社会等多方关系所应秉持的知识属性和价值追求。

  • 标签: 学院派 民族民间舞 继承与创新 现代性困境
  • 简介:大型花儿歌舞剧《回乡婚礼》将丰富多彩的宁夏回族婚俗导入歌舞剧中,同时也展现了回族花儿民歌和音乐舞蹈的艺术魅力,在国内外演出以来反响较大。该剧组常年入驻沙湖景区,实现了自负盈亏,并宣传了宁夏,为宁夏回族音乐舞蹈的产业化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

  • 标签: 宁夏回族 音乐舞蹈 回乡婚礼
  • 简介:2015年10月24日至26日,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与江南大学联合主办,《民族艺术》杂志社协办的“2015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无锡市江南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艺术人类学研究领域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提交论文160余篇。会议就艺术人类学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造型与设计艺术、民俗与表演艺术等议题展开研讨。本次会议还评选出“费孝通艺术人类学奖”获奖论文15篇。

  • 标签: 艺术人类学 当代 社会发展 费孝通艺术人类学奖
  • 简介:本文立足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奠基时期的20世纪80年代,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的设立和单列与艺术学者独立的学科意识的联系出发,回顾其设立和单列的历史过程,着眼于本时期立项的七个项目及其重要学术成果,详细探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在新时期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建设、艺术学学术研究、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系统地论证这一时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对新时期中国艺术学发展的建构意义。

  • 标签: 艺术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艺术学项目 20世纪80年代 建构
  • 简介: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形成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民间小戏的生存处境不容乐观。根据以介休干调秧歌为个案的田野调查资料,在阐述介休干调秧歌的历史传承、剧目种类、艺术特征等本体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民间小戏面临的发展困境,着重考察作为具有民间文化精英特色的民间艺人的角色,并从非遗传承人的内部视角思考民间小戏的发展出路。

  • 标签: 非遗保护 民间小戏 干调秧歌 民间艺人 发展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