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斯坦·坡廷格196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6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在加利福尼亚当了几年律师后,他接连在几个政府部门任职.20世纪90年代初,坡廷格开始他的写作生涯.1995年,他的首部作品一炮打响,这部所谓的"医学悬念小说"被翻译成10种语言,荣列包括在内的所有畅销书排行榜.2000年,他的第二部小说出版.是坡廷格2003年推出的新作.他的第四部小说即将问世.

  • 标签: 最后纳粹
  • 简介:1事情是这样的:B和他的父亲要去阿卡普尔科①度假.他们早上六点就要出发.所以,前一晚,B就睡在父亲家.他没有做梦,或者是做了梦,醒来睁开眼睛就全忘了.他听见父亲在卫生间里.看看窗外,天还没亮,他没有开灯,摸黑穿上衣服.当他走出房间时,父亲已经坐在桌边看前一天的体育报了.早餐已经准备好了,餐盘里放着咖啡和鸡蛋.B和父亲打了个招呼就进了卫生间.

  • 标签: 《大地上最后的黄昏》 罗贝尔托·博拉尼奥 智利 中篇小说
  • 简介:六月北极的午夜突然融人匆匆而至的白昼,天空先是一片粉红,继而黄得刺目。极北杓鹬终于认出了下面半英里处那条熟悉的S形冰河。那晚,他在平坦、无奇的冻原上飞了500英里,其间跨过数条同样蜿蜒曲折的河流。现在,杓鹬知道他到家了。他又累又乏,羽翼上深褐色的羽毛也早已在这次长途飞行中变得凌乱不堪。这次迁徙是从南方热带地区出发的,起初他的心情还比较平静,可现在到了结束的时候他却异常疯狂,因为交配的欲望揪着他的心。他急不可耐、片刻不停地冲过一片片草木不生的荒原。

  • 标签: 热带地区 南方 草木
  • 简介:  1918年5月的第一天,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布宁在日记里记道:"早晨10点钟,我还在被窝里的时候,阿尔西克哭着来说,瓦尔瓦拉·弗拉基米罗夫娜去世了."……

  • 标签: 最后拥抱
  • 简介:将她的鲜血从手上洗去后(一开始感觉鲜血黏糊糊的,接着感受到热水的温度,手变得滑溜溜的,红色水流在水槽里打转,仿佛粉色的云凼奔向远方),他想起了与她的第一个吻。直到此刻,他才觉得那个吻怪怪的。为了她,他毁掉了自己的人生,都是那个初吻引发的。那个吻,不同于其他所有的吻,因为那个吻是前所未有的,它不单充满她的热度,她唇上的椒盐味道,还蕴含着一种新意,也就是那种跨出第一步时难以掩饰的激动。

  • 标签: 小说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最后一吻取 口一叼》
  • 简介:乔治·戈登·拜伦是19世纪初期英国文坛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鲁迅称其为浪漫诗派“宗主”。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位为理想而战斗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为之献身。其活动和创作,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光辉的一笔。《今天我度过了三十六年》为诗人生日时所作,亦是诗人的绝笔,是诗人风雨一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一首呼吁人们为希腊独立而奋斗的战歌,还如同一部简练深刻的小小“自传”。

  • 标签: 拜伦 绝笔诗 诗人 战士 归宿
  • 简介:<正>1912年初,在亚得里亚海滨的杜伊诺城堡,里尔克写出了酝酿已久的《杜伊诺哀歌》的部分篇章。同年五月他离开城堡,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漂泊不定的生活。其间虽然也续写了一些《哀歌》片断,但他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及至大战后期创作已陷入枯竭。为了完成《哀歌》,他尽量尝试恢复自己的状态,这无疑是极其艰难的,他自己也承认:"要拆除战争年头的障碍,一块一块地抽

  • 标签: 里尔克 部分篇章 伊诺 瓦莱里 冯至 自传体小说
  • 简介:  一想到回公寓B-203这个家总是会让他内心五味杂陈.公寓很普通,是千篇一律的城市建筑群中的沧海一粟.但要找到温伍德公寓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即使是清晰明了的指示牌也会让人晕头转向.周遭林立的楼房使得道路如蛛网般密布,路名也很讨巧,什么常青道、绿萌巷还有白杨大街.不小心转错一两个弯后,一个不起眼的居民区,12幢三层小楼就呈现在你的眼前.……

  • 标签: 感染最后 最后回家
  • 简介:<正>1981年1月22日法兰西学院举行了接纳玛格丽特·尤瑟娜尔为院士的隆重仪式。三百多年来,这个法国官方的最高学术机构的四十名院士席位一直为男性学者占有;著名作家尤瑟娜尔终于在七十八岁高龄时,打破陈规,被接受为法兰西学院的第一名女院士,成了当时轰动法国的新闻人物。

  • 标签: 贵族阶级 法兰西 玛格丽特 自传体小说 法国 作品
  • 简介:在塞缪尔·贝克特的独幕剧《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中,录音机和人的并置成为该剧的焦点,贝克特着眼于录音机的技术弊端和人机互动过程中给人带来的消极影响。他指出:录音机的技术复制造成主体记忆的断裂,录音机的播放阻碍主体的自我认同,消解主体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剧作家借助录音机揭示了技术对人的异化,凸显了生命主体的消解。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该剧无疑对盲目追捧技术创新的现代人起到警醒作用,表达了剧作家对技术时代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怀。

  • 标签: 塞缪尔·贝克特 《最后一盘录音带》 录音机 技术异化
  • 简介:兰斯迈尔的长篇小说《最后的世界》通过对诗人奥维德命运轨迹和失踪文本《变形记》踪迹的追寻,揭示了托密这个与罗马理性社会相对立的想象的世界,展现了失踪文本重构的过程和可能的意义。它互文性地取用历史文本《变形记》的神话元素,以此将政治权力与艺术、技术和人类之间的关系问题等,也引入讨论之中。

  • 标签: 《最后的世界》 想象的世界 失踪的文本 互文
  • 简介:《洛杉矶最后的古怪一日》是美国当代女作家安·比蒂《〈纽约客)故事集》(TheNewYorkerStories,2010)中的一个短篇。它最初发表在《纽约客》2001年4月16日刊上,后被收入短篇小说集《荒唐事》(Follies,2005)。2014年译林出版社以三册本形式推出中文版,选择其名为《(纽约客)故事集Ⅲ》的书名。故事中的主人公己渐入老境,苦苦挣扎,试图摆脱困境,在人生坐标中给出自己的定位。

  • 标签: 故事集 当代女作家 《纽约客》 译林出版社 凯勒 反讽意味
  • 简介:一作为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JohnMaxwellCoetzee)这位来自南非、现居澳大利亚并已是该国公民的著名作家已广为世人所知。他是文学批评家、翻译家,更是小说家,其代表作有《耻》(Disgrace,1999)和《等待野蛮人》(WaitingfortheBarbarians,1980)等。保罗·奥斯特(PaulAuster)的名声不如库切,但他是美国赫赫有名的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

  • 标签: 奥斯特 库切 书信集 《等待野蛮人》 友谊 大师
  • 简介:巴科是英国20世纪一位有争议的、风格独特的诗人。无论是他创作的早期还是晚期,他的诗始终在美与爱的意象或主题中渗透着悲观、矛盾和否定的情绪,表达出他对宗教、道德的怀疑、质询,甚至是反讽式的批判。这突出地体现了20世纪西方现代诗歌的共同追求。巴科将他个人化的精神求索溶入这个时代灵魂解救的洪流之中,使他的诗歌获得了一种普遍的价值。

  • 标签: 新浪漫主义 英国 乔治·巴科 诗歌艺术 悲观主义色彩
  • 简介:《一桶艾蒙提拉多酒》通常被视为坡的经典复仇叙事。国内外学界的讨论亦较多地聚焦于主人公是否忏悔这一伦理维度。而坡力图在作品中植入的深层语义结构(作为坡所倡导的"秘密写作"机制)往往得不到关注。鉴于此,本文拟从文本边缘地带隐匿的"共济会"元素入手,分析其如何借助理想读者的"侧目而视"转化为新的逻辑语义中心,进而成为作品中历史文化内涵得以衍生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试图将故事进一步纳入"元语"图式,通过对情节中的一个核心短语"最后一块石头"进行美学功能分析,说明《一桶艾蒙提拉多酒》在其复仇叙事的表象之下如何精妙地植入了一则以坡的"情节整体观"为阐发对象的小说创作寓言。

  • 标签: 埃德加·爱伦·坡 《一桶艾蒙提拉多酒》 秘密写作 共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