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一群拜物教徒把一棵树当作神灵来崇拜。信奉真主的一位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大发雷霆,他拿起一把斧头,要去把这棵树砍掉。当他刚要走近这棵树时,突然一个魔鬼出现在他的面前,挡住了他的去路,对他喝道:"喂,站住!你为什么要来砍树?""因为它蛊惑人心。"

  • 标签: 隐士 信仰 拜物教徒 私利 真主 斧头
  • 简介:<正>最近几年来,散文诗这一文学形式日趋活跃起来,读者亦渐趋增多。这当然是好事。然而,从事这“小玩意儿工种”的作者们眉头却愈皱愈紧,整日价怨天忧人,诅咒文学界(当然主要是报刊的编辑老爷)的不

  • 标签: 散文诗 文学界 社会生活 作品 报告文学 小说
  • 简介:  姐姐今年四十四岁,本来身体康健,气色红润,精力充沛,可癌症在转眼间就夺去了她的生命,像春花的凋零,像气球的破碎,像晨露的蒸发,像难收的覆水,像成灰的蜡烛.对此,我毫无心理准备,仿佛五脏六腑一下子被掏空了,在悲伤、痛苦和绝望中,我甚至有随姐姐同去的念头.以往,姐姐同在尘世,生活再难也充实饱满,光芒闪烁:而今,姐姐不在了,人生的意义突然黯淡无光.……

  • 标签: 姐姐永别
  • 简介:<正>《人民日报》87年11月26日刘纲纪《美“力”》中说:美的是有“力”的,这“力”,首先是肯定着我们的生命的存在和向上发展的“力”。这种生命的“力”,不是单纯动物性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历史的漫长实践中被“人化”了的。纯粹动物性的“力”的表现,在人身上的表现是丑恶的,不会有美。他说:这“力”,不但是生命的力,同时还是一种人格的、道德的、精神的“力”。刘勰倡导的“风骨”包含着这两种“力”的表现,同时又以后者为主要方

  • 标签: 种生命 刘纲纪 人格 动物性 社会历史 人民日报
  • 简介:<正>作家苏叔阳在《韵味儿》(《艺术世界》90年1期》一文中指出:雅者,不是排斥大众的假清高,故作高深,乔装有学问,卖弄玄虚。恰恰相反,一切玩花活、装洋蒜的玩艺儿都是俗小家子气的表现。俗小家子气的头一大特点就是卖弄。有时候,雅人办俗事,此谓有趣。古代中国文人都不太讲卫生,身上常有虱子蠕动,“扪虱而谈”,既是文人自嘲,玩点儿可怜的幽默,也被非文人视作雅事。苏东坡逮虱子阿Q逮虱子,完全是两码事。动作可能一样,但韵味儿大相径庭。倘或阿Q一直照自己的方法逮虱子,也不失雅韵,因为真实而不矫情,设若他老先生忽地学起东城居士来,文绉绉地“扪虱清淡”,样子虽雅了,骨子里却俗了。所以,雅俗,主要

  • 标签: 俗事 雅与俗 居士 艺术世界 古代中国 苏东坡
  • 简介:首先我谈谈诗人时代的关系。在阿甘本看来,"同时代性也就是一种自己时代的奇异联系,同时代性既附着于时代,同时又与时代保持距离。更确切地说,同时代性是通过脱节或时代错误而附着于时代的那种联系。时代过分契合的人……并非同时代人——这恰恰是因为他们(由于时代的关系过分紧密而)无法看见时代;他们不能把自己的凝视紧紧保持在时代之上"。

  • 标签: 诗人 时代性 文学创作 文学作品
  • 简介:<正>窗外飞过燕子轻盈的身形,留下的是岁月的痕迹。时光在一点点地流逝,我们也不知不觉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变成了一名名健壮的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稻田"这个名字,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记忆。第一次听到"稻田中学"这个名字,幼小无知的我便开始对这个名字觉得惊奇。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壮丽的景色——漫无边际的稻海在风中摇曳着,呼呼的风声和那翻腾的金色波浪,隐隐含着岁月的沧桑,而中学呢,就座落在稻田的中央么?就这样,"稻田中学"这样一个蕴含着悠久历史和岁月的名字,在我的心中扎下了牢牢的根。

  • 标签: 读书声 由远及近 就这样 缪伯英 林荫小道 杨开慧
  • 简介:<正>夏仲翼在《一种预言幻想性的小说样式》(《文汇月刊》90年1期)一文中指出:对于读者来说,写书人要调动的已不局限于读者的感情,而是要调动他的思考力、联系想象和通过虚构形象直达作品本质的能力。对这样的作品是不能去考较它表现图象的合理性的。但是作家却从“虚构”出发,进入了象征,进入了变形,为的是脱略痕迹,不落言筌,而追求的却是比具象画面更能体现事物或现象本质的共通性.小说里也主要是一

  • 标签: 象征 具象 变形 幻想性 小说 合理性
  • 简介:做王蒙这世上大体上有两种人,两种生活方式,两种社会机制。一种是为了活着而做(工作、奋斗、追求、直至思想)。一种是为了做(工作、奋斗、追求、直至思想)而活着。前者显得不够高尚,因为它常常贬低了做的意义,贬低了人的兴趣、幻想、创造性自由选择,但前者...

  • 标签: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 创造性 生活质量 实用主义 乐生 莎士比亚
  • 简介:  遇见那个四川男人之前,她没想到自己会爱上花椒这种调料.  第一次尝试时,不适应的感觉太强烈了.辣子鸡里面一座花椒山,一口下去,发麻的感觉,从齿间蔓延到舌苔.对面其貌不扬的男人,倒吃得一脸满足.吃完饭和男人一前一后走,她看着他矮小的背影,心想自己怎么可能接受这个男人.……

  • 标签: 花椒断交
  • 简介:<正>一切事物的特性,只有在相互联系、相互比较中,才能较为全面地显露出来。文学也是这样,只有把它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来考察,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它的本质而不致被某些固定的模式所局囿。在文学与其他意识形态的联系中,它与宗教的关系尤为悠久和密切。文学和宗教的关系最主要最深刻的是它们的基本性质相象,对人生的影响作用,思维方法等方面更为接近,至于题材、体裁、语言、结构、方法的影响倒在其次。探讨文学和宗教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文学

  • 标签: 中国文学 文化背景 曹雪芹 象征 最高境界 红楼梦
  • 简介:英国的学者曾经说过“历史是过去和现在之间的不断对话”、历史总需要不断的新的解释。于是历史电影对史实也需要提出新的解释,历史和电影之间需要不断的对话。因此选择题材,确定主题的时候,导演应该考虑现实的看法和需要。1998年在中国影坛上出现的两部历史电影《...

  • 标签: 成吉思汗 历史电影 张骞 主人公 故事情节 短篇小说
  • 简介:“新世纪文学”这一概念的提出,某种程度上总是在做这样的工作:从前年以来,我们连续几年像过节一样,纪念着“三十年”“六十年”“九十年”等文学史上“大年”。但如果从2000年进入新世纪开始算起,“新世纪文学”刚刚度过十个年头,它还相当年轻,如果我们想很快把握它的脉搏,就不能不面对它包含的多元丰富同时又颇有些混杂的内容:从传统现实主义的浮现到后现代主义的探索,从常规的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的写作到穿越、

  • 标签: “新世纪文学” 世界 中国 传统现实主义 后现代主义 历史题材
  • 简介:“底层文学”的崛起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重要创获。尽管目前关于“底层文学”的命名、“底层文学”的道德立场及其“文学性”问题,还存在颇多的争议),甚至还有人从根本上质疑“底层文学”的写作和表述方式,但毋庸置疑的是,在新世纪中国文学格局中,“底层文学”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存在——若从历史的“长时段”进行考察,我们会发现,“底层文学”所面临的困境和指摘便会迎刃而解,而其特有的历史价值也会显现得更加清晰。本文拟从分析“底层文学”所招致的批评和质疑入手,讨论其在社会、历史层面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 标签: 底层文学 反思 苦难 代言 历史价值 中国文学
  • 简介:在当代的学术思潮中,修辞批评文学批评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传统看,汉语修辞批评重视文学文本的鉴赏,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部文学批评史;而西方修辞批评在更大程度上是一部劝说论辩的历史。作为重要的批评实践,修辞批评文学批评之间交叉融合同在,相似性差异性共存。

  • 标签: 修辞批评 文学批评 相似性 差异性
  • 简介:庄子和本雅明都肯定了寓言作为观察和理解世界的认识模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但庄子和本雅明的寓言理论是有很大差异的。庄子的寓言理论是人生审美、道德伦理境界的理论,其价值功能多是劝喻性的。作为诗性智慧的庄子寓言观,凸显寓言形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审美意象结构。本雅明通过对现实世界的物质废墟、零散碎片等生活形式进行寓言化的解读,试图表征和发现破碎世界的真理面相,以此拯救和重建人经验世界的有机连续性和价值意义。本雅明的寓言理论是强调语言概念知性功能的理论智慧。庄子和本雅明的寓言理论是从古典现代性的不同视野对中西方悲剧现实的历史进行反思和理论升华,两者思想都对东西方历史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庄子 本雅明 寓言理论 观象 表征 诗性智慧
  • 简介: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接受理论,把文学活动看作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给新闻传播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首先对接受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接着阐述了接受美学中的受众观点对新闻传播学发展的影响,旨在探讨接受美学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具有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 标签: 接受美学 新闻传播学 受众
  • 简介:早在精神分析作为现代的精神医学——心理学诞生以前很久,文学艺术作为个体和社会的诊疗途径便一直发挥着作用。面对现代性的个体心灵危机社会冲突.文化的诊断治疗功能日益凸显。在此方面,“新时代运动”引入文化他者作为西方社会的治疗秘方,形成当代治疗实践的典范。

  • 标签: 现代性危机 新时代运动 文化治疗 文化寻根
  • 简介:在抗战历史的图像记忆中,有两幅作品具有代表性:一幅是沙飞的摄影《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另一幅是彦涵的木刻作品《当敌人搜山时》(创作于1943年)。沙飞的《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拍摄于1937年,首次发表在1943年9月出版的第4期《晋察冀画报》上。木刻摄影是两种不同的视觉媒介,前者是传统手工方式,后者是机械技术手段,两者皆有复制功能,

  • 标签: 木刻 摄影 抗战时期 《晋察冀画报》 纪实 193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