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3 个结果
  • 简介:习惯法对法治的可能贡献取决于其自身所具有的认同性、变迁性、中介性等特征.在这个意义上,生态习惯法最有可能对西部社会法治给与贡献,因为出于生存关照.生态在西部民族地区表现为一种“生活的样态”,民众将生命、精神与自然生态相统一。并与民族宗教精神的高度契合.使得生态习惯法具有了普适性与效力保障,这既构成了生态习惯法对西部社会法治的可能贡献的理由,又对西部社会的法律信仰、法美学构建具有进一步的意义。

  • 标签: 生态习惯法 西部社会 生活的样态
  • 简介:中国法社会课程设置历史较短,目前可供选用的法社会教材也存在着种类少、内容不充分以及未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等问题。通过对英美法社会课程安排的考察和借鉴,中国本科法社会教学可以进行如下创新型的课程安排:首先,使法社会课程的内容集中在探讨“法律”与“社会”的性质、范围及其关系上。其次,发展一种足以统领已有理论的视角。再次,确定课程目标是帮助学生培养对法律问题所反映的更广阔的社会事务和人生问题的洞察力。最后,依托现实中重要的法律现象组织课程内容。

  • 标签: 法社会学 教学 课程安排
  • 简介:南京“职业目击证人”的出现引发了众多讨论。从现行法律规定来看,这类以获利为目的的“证人”是具有证人资格的,他们收取报酬也不违背有关法律的规定。这类证人的出现固然是由于我国现行证人制度存在某些缺漏,但更深层次的社会根源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社会发生的一些变化,如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经济人“意识在人们头脑中的觉醒以及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下岗压力。

  • 标签: “职业目击证人” 法社会学 证人资格 市场经济
  • 简介:当我的学术研究重心从西方转向中国时,发现国学书籍汗牛充栋,却不得其门而人。近年读康有为先生书,似乎求得了登堂入室之路径。在本文中,我想着重从其《长兴学记》中,向康有为学习治学之道,看他是如何指导读书人学习的,看他怎样回答与论述什么是有何意义、谁是之主体、的目的又是什么、

  • 标签: 康有为 学记 学术研究 治学之道 读书人 学习
  • 简介:康德的意识现象没有采取整体现象的收缩路径,超出了现象世界,企图立足于人的有限的自我意识,经过现象世界的理论理性的认知把握和作为本质世界的实践理性的把握来实现存在理解。但是,康德的这种论证策略没有消除两者之间的矛盾,仍是一种二元分置、制衡般的平行主义存在理解策略。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则批驳了康德知性的存在理解,通过辩证法与精神现象的有机结合,用总体性的现象态度取代了康德分裂性的现象态度,力图在思辨的层面上消除康德的理性困惑。

  • 标签: 康德 黑格尔 现象学态度
  • 简介:在我国社会广泛存在慈善募捐行为.募捐行为的含义应当从“募”与“捐”两个层面加以分析。募捐行为法律关系复杂难以对其法律性质笼统加以定性。在以基金会为主体的慈善募捐行为中,立法区分了“公募”与“非公募”两种类型,这一划分既与现实不符也不利于基金会平等开展募捐。社会爱心募捐中,因缺少规范而容易发生纠纷,长远而言对该问题的完善需要建立全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当前则应当鼓励设立专业化、地方化的慈善基金会募捐平台.实现社会爱心募捐的规范化、常态化。

  • 标签: 慈善募捐 基金会 社会爱心募捐
  • 简介:人类社会同犯罪作斗争是从私有制、国家、阶级社会的产生、犯罪的出现而出现的,故有着漫长的历史。但作为一门全面、系统、科学的犯罪的建立却只不过100多年的学科发展历程。意大利著名法学家、犯罪学家加罗法洛(1852—1934)于1885年撰写问世的《犯罪》,在犯罪史上第一次使用“犯罪”概念,它的出版将犯罪从其它学科中独立出来,从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标志着犯罪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①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经坎坷。早在20年代已引进了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说主张。”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对犯罪的研究中断了多年,犯罪的研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犯罪问题的。严重,犯罪又得到了

  • 标签: 犯罪学 学科体系 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 学术研究 同犯罪作斗争
  • 简介:实现民法法典化是法学界的重要任务。本文从法治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伦理三个方面对民法典的制定加以考察。特定的法治背景决定我国民法会带有一定的公法色彩;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及改革的渐进性会给民法典的制定、实施带来影响;民法与传统法文化、伦理的不融合,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利用本土资源。在法学的研究方法和指导思想上也应有所变化。

  • 标签: 民法法典化 法治背景 社会背景 法文化伦理
  • 简介: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巨著《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的序言中指出:“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所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①。据此,在俄国政治经济教科书中,在第一章都开宗明义地写道:政治经济是关于生产关系的科学,它研究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然而,政治经济是对特定经济制度中经济现象与经济活动规律的揭示,它总是与一定经济制度中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相联系,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脱离现实背景的政治经济是没有生命力的。在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是我们进行经济建设的理论指导。不过,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其主旋律是和平与发展,社会主义

  • 标签: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经济运行机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西方经济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简介:近期,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并成为一项紧迫的课题。为了回应社会需求,我们必须动态地认识基本权利体系,在宪法中适时引入生态权的概念。现实中,生态权已经具备了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完整的构成要素,但这一权利还仅仅停留在应然的层面,缺乏宪法上的保障措施。因此,运用宪法的技术措施将公民生态权引入宪法文本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生态权 主观权利 客观法 应然权利 宪法构建
  • 简介:在诸多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中,碳金融是一种正在实践中的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解决方案,它能够从碳投融资、碳排放权交易和碳银行贷款等多方面支持生态城市建设。而生态城市碳金融地方性立法的先行先试又为生态城市碳金融活动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在全国范围内的碳金融立法奠定了基础。鉴于生态城市碳金融地方性立法先行先试所具备的可行性和良好的预期效果,应加快在生态城市试点区制定《碳金融促进条例》、建立生态城市碳银行、进行碳金融衍生产品制度的创新试验等,对生态城市的碳金融地方性立法作大胆尝试。

  • 标签: 生态城市 碳金融 地方性立法 先试先行
  • 简介:位于秦岭腹地的柞水县以守护秦岭生态安全为己任,认真贯彻执行《陕西省秦岭生态保护条例》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加强条例的宣传贯彻实施工作,全心全意守护着柞水县这一隅蓝天、净土,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6.5%,森林旅游投资超过20亿元。

  • 标签: 生态安全 柞水县 秦岭 依法维护 林业局 森林覆盖率
  • 简介:当前,我国政策与立法及地方规范性文件实际上是大力提倡公权力主导型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司法模式,对社会力量融入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秉持谨慎态度,法院职权主义适度强化,需要发挥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能动,未来的走向是,促使私人执法型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模式从理想走向现实。如何加强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司法组织与能力的建设,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转变环境司法理念,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保护理念,合理平衡生态利益与物质利益的关系,强化环保法官独立性,改良环保法官考核制度,提高审判人员和相关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建立法官与专家陪审员相结合的组织模式,建立环境案件专家咨询制度,因地制宜设置和调整环保司法组织,适时建立生态环保法院,比目前机械的设置环境审判组织的所谓环境司法专门化要内容丰富得多。

  • 标签: 生态环境公益诉讼 司法模式 司法组织
  • 简介:户县人常委会张阅农主任带领秦岭生态保护区环境“四乱”第二督查小组部分成员对第二片区石井镇进行督促检查。督查组一行深入到包抓的第二片区听取了石井镇关于辖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四乱”整治情况汇报。随后,

  • 标签: 生态保护区 生态环境 常委会 秦岭 督查 户县
  • 简介:威廉姆森是法律经济的代表人物。他对法律经济学理论的创造性贡献,在于把组织理论引入法律经济,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法律—经济—组织"范式。这种新的研究范式强调法学、经济、组织理论三大领域的彼此交叉、相互融和,使法律经济学理论走出了以往的经济对法学单向入侵的阶段,为法律经济打上了浓厚的交叉学科的色彩,拓展了法律经济的一个分支:"法和组织经济"。梳理"法律—经济—组织"研究范式,有助于全面把握威廉姆森法律经济的理论旨趣及其思想贡献。

  • 标签: 威廉姆森 法律经济学 交易成本经济学 组织经济学 研究范式
  • 简介:本文介绍和评析了德国解释大师伽达默尔的翻译思想。伽达默尔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效果历史”三原则中。本文着重评述了他的关于理解活动具有历史性和相时性的观点,从而揭示了翻译不是简单的复制活动而总是带有译者自己的创造性痕迹。

  • 标签: 伽达默尔 解释学 理解 翻译
  • 简介:现代科技发展十分迅猛,对宪法和宪法学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文章两位作者就现代科技发展对宪法()发展的贡献,现代科技发展对宪法()的冲击和挑战,特别是器官移植与生命权、克隆人与宪法价值、基因检测与公民的平等权、信息传播与公民的隐私权、因特网技术与宪政体制和基本权利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宪法()也不是消极地应对科技的发展,而是积极地回应,一方面给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为限制现代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提出有效的对策.现代科技的发展应该回归到宪法的价值体制之内.

  • 标签: 宪法 宪法学 现代科技 科研自由 界限
  • 简介:在诠释的语境之下,刑法解释是一个诠释性的概念,是指正义理念、刑法规范与生活事实的相互对应。刑法解释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体,两者不可缺一。刑法解释的必要性,实际上是刑事法治和司法实践的要求,而刑法解释的可能性,则是司法运作和实现法治的基础。

  • 标签: 诠释学 刑法解释 客观性 主观性 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