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读书的"专"与"泛"似乎一直是难以拿捏的尺度。其实,读书的范围关涉到认知基础的锻造问题,后者的深度与广度将影响对具体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法律作为一门技艺之术,其构建同样离不开与之匹配的知识广度与深度作支撑,我国的特许经营制度不失为诠释这一问题的鲜活样本。认知基础的偏狭导致现有制度陷入混乱与尴尬的境地却不知就里,唯有通过多维学科知识的涉猎,全貌而深入地把握特许经营的性质及其治理机制,认识到制度强制干预的局限性以及双方自我实施的理路,才能更好地设计规则。赋予法律技艺以无穷生命力的乃是其背后的深厚而广博认知基础。

  • 标签: 技艺之术 认知基础 特许经营
  • 简介:考察行为人的特别认知对于不法归责的实质作用,对于重新认识故意与过失、正确界定“制造禁止风险”及反思刑法归责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否定特别认知对于不法成立具有影响的规范主义观点,其结论和论证均不能自圆其说。目的主义和客观归责论均试图在统一的归责模式下来论证特别认知对于不法成立的意义,但要么存在主观优先的方法论问题,要么无法消解体系内部的矛盾。要正确认识特别认知在不法归责中的相关性,需要以法益保护中的“制造禁止风险”为链接,使特别认知这一存在要素成为规范体系的评价对象。在理解“制造禁止风险”时,两对误解亟待澄清:一是风险是否存在和风险是否容许不可混淆,二是过失犯和故意犯存在不法构造上的本质差异,不可适用统一的归责模式。故意犯以“行为人的实际认知”支撑主观不法的成立,因此当行为人基于特别认知开启风险实现可能时,就制造了禁止风险。过失犯中行为人的特别认知不能产生特别的注意义务,特别认知的存在不能证立义务违反性的成立,仅当注意义务要求行为人避免特别认知到的法益风险时,才可能成立过失不法。

  • 标签: 特别认知 故意 过失 制造风险 实现风险
  • 简介:语言与认知处于互动的关系。一方面,语言符号的形义结合是有理据的,是人类认知的结果;另一方面,影响着人类的认知语言,对认知具有反作用。语言的认知性表明,语言势必反映了人类对现实的认知,包括对人类自身与自然之间、以及自然界内部诸要素之间关系的认知,即对生态问题的认知,从而使得对语言系统进行生态批评具有了理论上的可行性。而语言对认知的反作用则使得这一批评具有了存在的必要性。由此可见,语言与认知的互动为语言系统生态批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标签: 语言系统 认知 生态语言学
  • 简介:认知神经科学属于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关注的是“is”的问题。法学是社会科学的一环,不仅关注“is”,还关注“ought”的问题。认知神经科学一方面对于法律发展和完善具有积极作用,甚至具有革命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却也对法学基础产生着破坏作用。

  • 标签: 认知神经科学 法学
  • 简介:译入语读者相对于源语读者出现的认知空缺构成了文学翻译中叙事理解与重构的最大障碍。译者要对译入语读者的认知框架作出有效预判,以便选择适当方式对认知空缺进行补偿,从而保证读者对叙事的连贯解读,并体现翻译的认知建构价值。对翻译再叙事进行连贯性与忠实性评估,可保障译文中认知空缺的建构性补偿获得认知叙事上的信度和效度。本文将认知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引入翻译研究中,试图探究读者对文本进行叙事解读时的认知机制,从而为文学翻译中的认知补偿提供合理的解释力。

  • 标签: 文学翻译 认知空缺 建构性补偿 再叙事评估
  • 简介:2012年《刑事诉讼法》根据鉴定活动的本质特征作出多处修改。但在司法实践中,“鉴定结论”到“鉴定意见”的转变并未带来实质的符号权力减让,“有专门知识的人”之意见呈现进退维谷的尴尬,相关角色定位混乱。实践乱象的背后,是“以印证为中心的整体主义证明模式”所承载的“知识-权力”话语与“认知-行为”理论所产生的交织与耦合。刑事司法场域的微观权力网络之中,知识与权力的互动需要由“支配-被支配关系”转向“互动关系”,并在降低法官认知流畅度的同时,提示其启动理性认知系统对感性认知行为进行监控与修正。

  • 标签: 刑事司法证明 鉴定意见 有专门知识的人 知识-权力 认知-行为
  • 简介:文化权利虽然是晚近被认识的,被称为“不发达的权利”,但是其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仍具有自由权和社会权的双重属性,文化权利应该是人人能享有和被人人行使的,是普遍权利,以人的独立和平等为依托,然现实中,文化权利的实现状况仍不容乐观,文化资源配置不均衡、文化立法不健全等原因导致文化权不能被平等普遍实现。因此,应从培育公民文化权利意识、健全文化法制、均衡配置文化资源等方面入手来促进文化权利的认知和实现。

  • 标签: 文化 文化权利 认知 实现
  • 简介:科学证据采信的疑难在于认知因素与评价因素的综合影响。通过对科学证据特有的"认知—评价"结构分析和比较科学证据采信中的"认知"因素与"评价"因素,科学证据采信疑难的症结在于,科学认知与经验认知、专家评价与裁判者评价、认知与评价之间的差异所导致的不同思维方法、评价标准之间的张力。对裁判者采信科学证据特有的"认知过程与评价过程"进行分析,澄清理论上的疑惑和为裁判者采信科学证据提供清晰的思路。对科学证据采信的主体要素、标准要素和程序要素进行检讨和反思,构建我国科学证据采信机制。

  • 标签: 科学证据 采信 认知 评价
  • 简介:<正>一、引言就古今中外的刑法适用而言,对司法者均存在如何将刑法文本同案件事实相连接而"识别"犯罪的方法问题。面对大体相同的犯罪现象和内容相似的刑法条文,各国却基于自身的历史、文化和现实要求而在理论上建构起不同的犯罪论体系,此体系之真实运作意义乃在于指导司法甄别犯罪,使得刑法典具有普遍适应性,成为"活法"——

  • 标签: 犯罪论体系 认知体系 犯罪现象 大陆法系 司法者 超规范
  • 简介:目前,学界有关道德风险这一概念的认识存在“道德论”和“非道德论”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且均未对引发道德风险的制度问题,尤其是作为正式制度的法律制度对道德风险的影响给予足够的重视.作为一个跨学科的概念,道德风险确实与伦理道德密切相关,但它的确不仅仅是一个伦理道德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伦理、经济、法律等多领域的综合性问题.因此,对道德风险这一概念的认知应当从跨学科的视角出发,而法伦理学作为专门研究法律和伦理道德关系的交叉性学科,可以用来分析道德风险这一概念并为其有效治理提供可行的认知路径.

  • 标签: 道德风险 伦理道德 法伦理学
  • 简介:当前我国司法判决书撰写的突出问题是不说理或说理不充分。本文尝试用认知语言学的心理空间理论、概念整合理论及框架理论对许霆取款时的现实空间与信念空间进行认知分析,期望从理论上弥补该案重审判决书说理不足的缺陷。

  • 标签: 刑事判决书 说理 心理空间 框架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一系列调查数据,探索我国科研人员对于标准化与知识产权的认知状况。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出我国科研人员对于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及技术标准相关问题的认知仍然存在较大欠缺。比较了国际上对技术标准认知强化的重视程度,表明我国在推进知识产权战略与标准化过程中,对科研人员进行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教育的必要性。

  • 标签: 技术标准 知识产权 认知 实证分析
  • 简介:"天津老太非法持枪案"二审判决社会争议的核心争点在于如何确定枪支认定的法律标准,基于法教义学立场的肯定和基于法哲学立场的批判截然对立。在法律解释与司法裁判过程中,引入法哲学的视角和解释方法,不但有助于法官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而且这种对法律体系的反思批判反过来会引领法律制度的自我修正与进化,此乃法官表达对法律忠诚的真正智慧方式。法哲学的立场与方法并非外在于法教义学,而是可以嵌入后者之中并发挥不可替代的功能。

  • 标签: 非法持枪案 仿真枪 法教义学 法哲学 法律解释
  • 简介: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四)》(以下简称《保险法司法解释(四)》),并于2018年9月1日起施行。《保险法司法解释(四)》共21条,着重解决财产保险合同部分有关法律适用问题,对保险标的转让、保险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保险代位求偿权以及责任保险等问题作出规定,进一步统一裁判标准,对各级人民法院正确审理保险合同纠纷案件,保护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健全完善我国保险司法制度具有重要巷义。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最高人民法院 司法解释 司法制度 保险代位求偿权 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