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40 个结果
  • 简介:冷战后,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家形象成功地从“威胁者”转变为“合作者”,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日益鲜明突出,但也有被国际舆论再次塑造为“挑战者”甚至“威胁者”的可能.在国际尤其是东南亚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中国实力迅速提升的新形势下,中国应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方略,在东南亚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推进“成熟的战略伙伴”形象建设.

  • 标签: 国家形象 东南亚 中国 大国形象 国际舆论 南亚形势
  • 简介:在对外传播、交流或进行公共外交过程中,最有效的内容是要用一个词来表述中国文化,那么哪个词能够胜任这一使命呢?"和主义"如何?2015年3月9日,察哈尔学会主办的察哈尔圆桌"‘和主义’与中国公共外交"在京举行。本次圆桌会议邀请了数位专家和学者,围绕"‘和主义’与中国公共外交"进行了讨论。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摘编了部分专家和学者的观点,供读者参考。

  • 标签: 公共外交 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赵进军 硬实力 中国的传统
  • 简介:2015年1月9日,日本宇宙战略本部第九次会议研究决定了新的《宇宙基本计划》及计划工程表,以相当详细的形式规划了日本新宇宙基本计划的定位、推进体制、基本方针、综合实施措施以及具体的实施配套机制和工程表。这份新的宇宙计划是在安倍内阁公布《国家安全保障基本战略》后的第一份《宇宙基本计划》。本文基于日本宇宙战略的历史进程,针对安倍两《宇宙基本计划》的出台背景、动因和战略目标进行分析,判析日本宇宙战略及其宇宙外交政策的发展趋势。

  • 标签: 《宇宙基本计划》 日本宇宙战略 宇宙外交
  • 简介:因为中国书法与潘基文先生结下深厚友谊的过程,虽然是学者个人的经历,但是从中可以看到个体作为文化外交践行者的效果,也可以看到中国书法与世界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在与世界当代文化的融合和互相促进上如何更实际、有效地发生,本案例很有借鉴意义.

  • 标签: 中国书法 潘基文 中国传统文化 世界文化 文化外交 当代文化
  • 简介:公共外交具有普适性、国家性和时代性三重本质属性.美国的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集中上述三性于一性,即美国性.美国性体现在道、理、法、术四个层面,这既有中国可学习的方面,也有不可效法的部分.中国可以学习和借鉴美国公共外交如何把国家意志和国际社会意志结合在一起,实现普适性,从而提出一整套“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核心价值观.

  • 标签: 公共外交 美国 中国 理论与实践 核心价值观 社会意志
  • 简介:中国智库切实开展公共外交,需要建立一个能够使自身在其中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性网络;需要大力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设定能力和道德权威地位;必须相当重视民间交往;有效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升级“虚拟智库”.

  • 标签: 公共外交 智库 中国 权威地位 民间交往 有效使用
  • 简介:快速发展的中国军队要减少外界对中国军队发展和走向的不解和疑虑,更好更顺畅地走出国门,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发挥更大作用,需要更新认识、深耕渠道、广搭平台、多手用力,把中国军队的形象更全面、更客观、更真实地传递出去,这便是公共外交担负的时代使命。中国军队是国家形象的一张重要名片。国防和军队发展建设情况,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家综合实力是否够"硬",因而受到外界高度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主流媒体几乎每天都有关于中国军队的报道,但令人遗憾

  • 标签: 公共外交 国际主流 舆论场 走出国门 国际话语权 国际舆论
  • 简介: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目前,对此的研究和报道大多集中在日本的军事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奋勇抵抗特别是八年抗战上。如果引入公共外交的视角,我们发现,"大抗战文化"的打造,能够更好地连接历史与当下,连接中国与世界。"大抗战文化"是什么

  • 标签: 抗战文化 公共外交 八年抗战 军事侵略 抗日斗争 仁安羌大捷
  • 简介:在全球化传播时代,中国的声音已经遍布世界,而如何让世界不仅仅听到我们的声音,并且理解和认同中国的见解,是当下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和解决的当务之急.内知国情,外知世界,向世界说明中国.

  • 标签: 中国 话语体系 国际 构造 传播时代 全球化
  • 简介: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过程中,中国的军事公共外交将受到"中国威胁论"、原有大国遏制、缺少国内民众支持等阻碍,需要把握住为沿线国家提供安全红利、推动地区和国家间文化交流,以及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构建有助于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型机制这三个重要使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中国所要建设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将中国沿海地区同东南亚、南

  • 标签: 公共外交 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威胁论” 非传统安全 中国沿海地区 全方位对外开放
  • 简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外交就一直是中国外交的一大特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间外交工作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从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外交.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坚持官民互补、润物无声,坚持统筹协调、立体化推进,坚持整合并优化配置资源,成为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的主要特点.

  • 标签: 民间外交工作 中国特色 新中国成立以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领导 社会各阶层
  • 简介: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进行援助不仅充分体现“睦邻”的周边政策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还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的一种途径.中国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援助,为中国在这一地区开展公共外交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援助金额的增加、援助方式的多元化有助于当地民众更多地了解和接受中国的文化,改善中国在当地民众心目中的印象,但还需进一步改进援助的方式和技巧.

  • 标签: 大湄公河次区域 中国 国家 “和谐世界” 持久和平 外交理念
  • 简介:从新中国成立迄今,中国公共外交的实践经历了“初创期”“调整期”与“建制期”三大阶段,建立了以“对外传播”和“人文交流”为主要支撑的战略架构,并形成了“主动引导”“内外并重”“依托传统”等鲜明的特点,凸显了中国公共外交含蓄、包容与强调合作的内在机理。

  • 标签: 中国外交 历程特点 外交历程
  • 简介:中国在成为各国制定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关注点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公共外交压力.在此形势下,我们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加大公共外交工作力度,积极适应形势的变化;正确处理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企业形象与国家形象的关系问题;转变参与多边对外援助的观念;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发展自己的航母和海空力量,并适时走出去.

  • 标签: 公共外交 压力 中国 国际战略 外交政策 外交工作
  • 简介:在面临不同的历史文化脉络与文明差异时,公共外交很难化解已经巩固的负面情感倾向.这种困扰在邻国之间尤其难以化解,因为身为邻邦,总是认为能够掌握对方,也相信对方了解自己,结果反而更难取得谅解.为形成一种中国与邻邦之间的公共意识,在相互理解尊重的情感中和谐共处,那么进入邻邦的话语及情境、摆脱霸权论述,是中国公共外交起步之际所不能绕过的真实挑战.

  • 标签: 公共外交 中国 情感倾向 文明差异 文化脉络 公共意识
  • 简介: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中国梦”形象、具体,更富感召力,可以更好地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为中国改革发展和全面进步指明了方向,对推动中国公共外交向前发展的意义也是巨大而深远的.

  • 标签: 公共外交 中国梦 能量 国家富强 本质内涵 民族复兴
  • 简介:真正深入人心的“中国”,是真正走出去的“人”,人的表情、举动、气质,才是代表中国的.公共外交永远是以人为本,靠人推动的.它不仅是政府的任务,更是每一个走出去的企业家、留学生、游客等民间人士的责任.同时,中国人新形象的塑造也需要外国媒体和民众摆正态度.

  • 标签: 公共外交 中国人 大使 “中国” 以人为本 民间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