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6 个结果
  • 简介: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初创于东汉末年。据专家们研究,晋代就有了科仪形式。道教科仪十分注重音乐,除了吟诵、演唱经文必须借重音乐之外,还有丰富而又精彩的器乐演奏形式。道教的科仪音乐,无论是配有唱词的韵曲,还是用于

  • 标签: 道教音乐 科仪形式 宗教音乐 演奏艺术 民间音乐 江南丝竹
  • 简介:陈红兵著,觉群佛学博士文库之一,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8月版。本书力图从佛教自身的价值追求、思想理念出发,对佛教生态哲学进行根源式研究,就目前已达到的目标而言,突出了佛教生态哲学的生态德性论特质,围绕佛教生态德性论形成了佛教生态哲学的基本框架,并在这一框架内,诠释了佛教哲学思想的生态意义,佛教生态哲学与西方生态哲学思想的差异、思想局限,同时也指出了佛教生态哲学思想应吸收融合西方生态科学、生态哲学的相关思想成果的建构方向。

  • 标签: 生态哲学思想 佛教 哲学研究 宗教文化出版社 思想理念 生态意义
  • 简介:在彝族宗教丧祭仪式中,彝族人的灵魂有三,其宗教丧祭仪式主要是对这三个灵魂的一系列“处置”。彝族人的“三灵”以及“三灵”的具体灵魂形式,是彝族先民在由游牧逐步走向农耕这一过程中的产物,彝族宗教“三灵”观念以及一系列的仪式,是形成今天中国彝族民族性的基本结构性要素。“三灵”的出现“铸构”了今天的彝民族,也可以说“三灵”是彝族人之所以为彝族的基本表现。

  • 标签: 三灵 彝族宗教 彝族丧祭仪式 彝民族性
  • 简介:民间流传的苯教手抄本文献种类庞杂。《蝙蝠经》是其中以动物命名的一类经书中的一种,具有宗教神话故事和仪式文本的双重特点,它以苯教历史文化人物贡孜神变王和蝙蝠帕旺贡布之间的对话形式完成文本叙事,赋予蝙蝠多种动物的集合特性。蝙蝠在苯教中扮演沟通神人之间的使者和证人的角色,苯教经书和东巴教文献对蝙蝠的叙述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二者宗教文本的比较研究,可以加深苯教与东巴教等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之间关系的认识。

  • 标签: 民间苯教 《蝙蝠经》 蝙蝠 象征
  • 简介:这个文件很好。但未提及宗教研究。对世界三大宗教(耶稣教、回教、佛教),至今影响着广大人口,我们却没有知识,国内没有一个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研究机构,没有一本可看的这方面的刊物。《现代佛学》不是由马克思主义者领导的,文章的水平也很低。其他刊物上,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写的文章也很少,例如任继愈发表的几篇谈佛学的文章,已如凤毛麟角。谈耶稣教、回教的没有见过。

  • 标签: 宗教问题 马克思主义者 历史唯物主义 宗教研究 研究机构 文章
  • 简介:近年来,学界对普贤菩萨的研究日渐兴盛,不断有新作问世,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对普贤菩萨的来历、普贤信仰的内涵、民间的普贤信仰、普贤道场、普贤造像等诸多方面有所探讨,对华严的普贤、密教的普贤、净土的普贤都有所阐发。但对于普贤信仰演变的研究并没有形成体系,普贤哲学的内涵、普贤哲学与普贤信仰的关系、华严中的普贤与密教中的普贤的关系仍是空白。

  • 标签: 综述 信仰 菩萨 内涵 密教 哲学
  • 简介:一直以来,《传道书》就似乎是整部希伯来圣经中的异类,包含了许多看似与希伯来传统格格不入的异端言论。犹太拉比也曾经讨论是否应当将此卷书列入正典。本篇论文通过分析《传道书》12:1—8的诗歌,尝试回答《传道书》与希伯来传统的关系问题。换句话说,作为《传道书》的总结陈词,这部分经文有助于我们理解作为希伯来传统之另一种的《传道书》。

  • 标签: 传道书 寓意诠释 年老 死亡
  • 简介:本书全方位地综合研究唐代佛教思想家圭峰宗密的哲学思想,即依十种史料对宗密的事迹、著述等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史学的观点叙述宗密所处中唐时代的思想背景及其与士大夫交往的情况;以翔实的学术资料阐述宗密哲学思想中“三教会通”和“教禅一致”两大组成部分;

  • 标签: 宗密 哲学思想 思想背景 三教会通 学术资料 思想家
  • 简介:不列颠诸岛是基督教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格里高利一世和坎特伯雷的圣·奥古斯丁时期[1]起,英国便从属于位于东方的罗马教廷了。而作为中世纪基督教世界此类研究中的一项,英国的伊斯兰研究,其初期学术史也与此类研究的历史密不可分。中世纪的众百年,是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教冷眼对立的众世纪,双方都深信神圣真理是己方独有,只有严格遵循本教的教义和律法,信徒才可获得拯救。故而,尽管是迫不得已,

  • 标签: 伊斯兰世界 基督教世界 中世纪基督教 奥古斯丁 《古兰经》 易司马仪
  • 简介:《百喻经》为佛教“十二部经”中,“譬喻部”的著名经典。因其书中,收录百篇譬喻而得名。下面,就《百喻经》本身的一些问题,作一厘清和阐释。

  • 标签: 《百喻经》 譬喻 得名 收录
  • 简介:宋元时期佛教青苗会是在芒种后插种毕举办,僧众通过看经讽咒、营供佛天及上堂说法等形式,祈保青苗在中夏时节生长顺利。在禅宗、天台宗和律宗的清规中,青苗会是“五月分”中重要的常规法事。在语录和灯录中也记有许多禅师的青苗会上堂或保苗上堂,其上堂说法带有祈保青苗和以农事说法的特色。就现有材料来看,佛教青苗会活动主要出现在江浙地区,应是受到这一地区民间青苗会及其他农业祈祷习俗的影响。

  • 标签: 宋元佛教 青苗会 保苗 清规
  • 简介:生活在清末、民国与社会主义中国的能海法师,经历了中国佛教由衰微到复兴再到新生的整个历程。他的教育思想,曾在清末居士佛教兴起与民国庙产兴学之风的双重影响下犹豫徘徊。最终,他选择了“以丛林为学校,以僧众为学僧,以执事为教员,以清规为章程,以寺产为经费”的复古式僧伽教育,同时又吸收社会教育的一些先进理念。他的这一佛教教育模式,正在为现代佛教教育所广泛采用。

  • 标签: 能海 佛教教育 复古式教育 现代教育
  • 简介:佛教研究曾经是陈寅恪学术研究的一个重镇,也是他最为拿手的好戏之一,并且业已取得了为世人所瞩目的成就;但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对佛教的研究。本文首先概述陈寅恪学习、研究佛教的经历,然后论述其佛教研究论著,并且做出几点价值判断,最后剖析陈寅恪为什么放弃了对佛教的研究

  • 标签: 陈寅恪 佛教 缘起 四谛 判教
  • 简介:慧均是陈隋之际的三论宗大师,他基于中观三论学的立场,大力阐发了中道学说。在慧均的教学中,中道更多是作为方法与境界而展现其意涵的。慧均首先以初章中假说指出了三论宗与他家对有无理解的根本不同,强调了非有非无之中道与而有而无之假名的一体不二。慧均认为二谛是佛所说教门,并指出中道是真俗二谛之外的第三谛。通过对他家佛性观点的批判,慧均遮显出中道佛性的意义,把在龙树教学中所不重视的佛性观念圆融地纳入了中观学体系,并以第一义空丰富了佛性概念的涵义。

  • 标签: 慧均 《四论玄义》 中道
  • 简介:昙无谶,也称昙摩谶或昙无忏,中天竺(今印度)人,天资聪慧,潜心佛法,曾在罽宾驻足,后转龟兹求法,又入鄯善,再转敦煌,成为一代高僧。北凉玄始元年(412),沮渠蒙逊邀至姑臧;义和三年(433)三月被刺杀,终年49岁。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探讨昙无谶的个人历程,重点研究他在北凉译经、传教、辅佐沮渠蒙逊等方面的成就和作为,进一步确立他的历史地位和对北凉佛教的贡献。

  • 标签: 北凉 昙无谶 佛教
  • 简介:知讷是韩国高丽时期禅宗的代表、曹溪宗的创始人。他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前期的佛教思想,取长补短,构筑了自己的禅学思想体系。在佛性论上,知讷提出“真心佛性”说,认为人人本具“真心”。在修行论上,知讷以禅教一元观为基础,大力提倡顿悟渐修。在境界论上,知讷认为众生当下明悟本具真心,便会达到一种空的、无差别的真心境界。知讷以自己独特的禅学思想成为与元晓、义天等同居于韩国佛教殿堂之巅的高僧大觉,在韩国禅宗史、韩国佛教史乃至东亚佛教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标签: 知讷 韩国
  • 简介:一、《庄子内篇注》是德清晚年的一部佳作明代四大名僧之一、学者德清认真研究过老子,著有《道德经解》,也认真研究过庄子,著有《庄子内篇注》。《道德经解》,据其序言始作于万历二十年,万历三十四年“卒业”,此书在其《观老庄影响论》之后(参见拙作《释德清〈道德经解〉评述》,载《五台山研究》1988年第三期)。《庄子内篇注》无序言,有简要题记,未记写作年代,但说“其学问源头,‘影响论’发明已透,请细参之”。“影响论”即《观老庄影响论》无疑。那么,《庄子内篇注》必定作于《观老庄影响论》之后。该书署名为“明匡庐逸叟憨山释德清注”(《道德经

  • 标签: 庄子哲学 庄子内篇 《庄子注》 《逍遥游》 《齐物论》 《庄子》
  • 简介:宝卷是在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中,按照一定仪轨演唱的说唱文本。①宝卷渊源于唐代佛教俗讲,多以散文、韵文等形式讲述宗教义理、神道故事、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劝世文等内容,以达到宣扬宗教信仰、化俗劝善的目的。因为宝卷具有文学性、宗教性等学术价值,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引起了学术界注意。以顾颉刚②、郑振铎③两位先生为肇始.

  • 标签: 宝卷研究 民间信仰 述评 北方 宗教信仰 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