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依据勘探区的勘探程度建立了三种勘探项目评价模式,三种模式的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各不相同,但都以盆地评价-含油气系统分析-区带评价-目标评价为研究思路,以资源量(或储量)计算,地质风险分析,经济评价为研究重点,并强调了勘探项目的经济效益。

  • 标签: 勘探程度 勘探项目 评价模式 油气勘探
  • 简介:三肇地区是松辽盆地北部深层(泉头组二段及其以下地层)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以深层天然气成藏基本条件和天然气分布特征分析为基础,结合天然气成藏过程研究结果,提出了该地区深层天然气的4种成藏模式:沿不整合面短距离运移至基岩风化壳圈闭;自源岩区内一次运移至火山岩体;沿砂体侧向运移至地层超覆圈闭;沿不整合面和断层长距离运移至古隆起之上的各种圈闭.并指出,三肇凹陷西缘及东南缘古隆起尚未钻探的基岩风化壳、地层超覆圈闭和沙河子-营城组源岩内的火山岩体,是该地区下一步深层天然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 标签: 三肇地区 深层天然气 成藏模式 成藏条件 分布特征 成藏过程
  • 简介:根据油气藏是否处于有利烃源岩范围内、油气藏所处古地貌背景、油气运移方式及距离等因素,把歧口凹陷中浅层油气藏划分为内、中、外3个环状含油带.阐述了区内中浅层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与分布规律,提出了本区中浅层油气藏的两种成藏模式.一期成藏+幕式成藏模式是内、中含油带的主要成藏模式,而阶梯式运移成藏模式则是外含油带的主要成藏模式.本区中浅层油气藏主要分布于凹中隆和斜坡带.

  • 标签: 歧口凹陷 中浅层 油气富集因素 成藏模式 油气藏成因 油气分布
  • 简介:珠江口盆地自36Ma至今划分出23个三级层序,基本可与EXXON旋回图对比,但SB33,SB4.2未能识别,SB26.5,SB15.5和SB13.8为Ⅱ类层序,珠江口盆地的一级海平面旋回表现为大海进,与EXXON旋回图上截然相反,造成本区三级层序呈“退积充填”型式叠置,从而决定了珠江口盆地,(1)缺乏“前积充填”盆地中所具有的滚动背斜,盐丘、泥丘及底辟构造等圈闭类型;(2)发育良好的“海进底砂岩”,形成良好的储集层和长距离输导层;(3)礁/滩发育且总是被深水泥岩覆盖,形成良好的地层/岩圈闭;(4)低位体系域中盆底扇及斜坡扇砂体总是被深水泥岩包裹,可能有潜在的大的油气富集。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层序地层 特殊模式 油气勘探
  • 简介:在探索盆地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中,要系统地研究储层流体系列(天然气、原油、沥青及水中有机质)含有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演化与氧化、破坏与保存等储多方面信息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赋存特征。当将它们与形成上述特征的地质背景(包括构造史、埋藏史、沉积成岩史、孔隙发育史、油气史)动态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时,发现油气的聚集和保存具有明显的时间和有效,并进而可以获得盆地油气有效成藏期及有效成藏组合的有用信息,从而为现实的油气勘探服务。

  • 标签: 油气聚集 时间性 有效性 油气保存 储层流体系列 有机地化特征
  • 简介:由中国科学院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联合兴办的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以丰硕的应用科技成果解决了石油工业的许多难题,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科学研究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成功之路,受到了科技部门的充分重视.80年代中期,国家在要求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同时,提出“应用基础研究必须与产业结合”.中国科学院和原石油工业部负责人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形成一个新的思路:将中科院兰州分院渗流力学研究室整建制搬迁到位于河北廊坊的石油勘探开发研究分院,两家合作组建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 标签: 科技体制改革 模式 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石油工业
  • 简介:应用测井资料研究沉积相,首先要准确地确定单井的岩剖面.为此,设计了一种自动确定岩的技术CLLOG.它是以常规测井资料和关键层的岩心资料建立各种岩模式,用来对未取心的井段(或井)进行岩判别,绘制出完整而连续的岩剖面,进而确定粒度和岩组合;参考主成份分析曲线及自动分层结果,并结合高分辨率地层倾角测井解释沉积构造,可大致划分亚相.以A区2井为实例,阐述了该技术使用结果,并结合高分辨地层倾角测井沉积构造的解释,进行了沉积亚相的划分和分析.

  • 标签: 应用 测井资料 自动确定 岩性 新技术 油气勘探
  • 简介:油气田的模式识别方法包括地震多参数统计模式识别方法和神经网络方法,它可提取和应用自相关、自回归、功率谱和均方根振幅等多种地震信息特征参数,并用这些地震参数的两种模式识别方法,对有井和无井地区进行油气预测。对南海神孤鼻状构造带进行油气预测,在4个局部构造上发现好的特征异常显示,并且它们与构造圈闭及砂岩分布基本吻合。

  • 标签: 地震特征参数 模式识别 海上油气田 分布 神经网络 聚类分析
  • 简介:在球坐标系统中,球内一点受到挤压力时,在其前方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分量。俯冲板块前方所产生的向上分力破坏了岩石圈的重力均衡和相均衡,引起地幔底辟和岩石圈下部熔蚀,使地壳减薄,在俯冲板块的持续作用下,上述作用反复进行,最终地壳被拱裂张开,形成洋壳化边缘海盆地。俯冲作用所产生的张应力可用公式Fui=(h-hi)fsinαcos(β-ωi)θi(1-n)^pij计算。由俯冲产生的张应力的分布范围可宽达1000-2000km以上。

  • 标签: 球坐标系统 俯冲挤压 弧后拉张 边缘海盆地 形成机制
  • 简介:1引言工作站资源有效管理的思路,是在科研生产和管理迫切需要的背景下提出的.工作站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科研生产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受其昂贵价格(包括硬件和软件价格)的限制,工作站资源的拥有又是有限的.如何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便成了工作站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南海西部研究院为例,2000年共有7大勘探项目,所能利用的工作站大约有15台套,使用的软件系统主要为斯伦贝谢公司的Geoframe和Landmark公司的OpenWorks,可用的License约10个.从年初的预计来看,一年中勘探项目大约要在工作站上完成70000km的二维地震解释任务和30000km的三维地震解释任务;同时,还有大量的地质和地震研究课题需要在工作站上完成,或者需要工作站的支持.如果将有关的工作分解成定量的工作站项目,大约有70多个,也就是说,需要70多台工作站硬件系统、70多个软件License.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要想在现有工作站资源的基础上去完成这么多的工作量,只有在管理和技术上挖潜,在管理上加强管理,在技术上强化集成,简而言之,就是一体化管理,一体化集成.

  • 标签: 工作站资源 管理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 软件系统
  • 简介:针对涠洲12-1油田北块断层非常复杂,又属陆相沉积,油层薄,砂体物性横向非均质强等问题,文中总结出了一套适于复杂岩油藏勘探与开发的地震技术工作流程,并在涠洲12-1油田北块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属性分析技术和方差体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本区的断层解释问题以及沉积模式及油藏类型等问题;在资料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应用全三维解释技术、正演模拟技术和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可以对含油砂体的空间几何形态进行精细雕刻,预测储层砂体物性的横向变化,并以三维可视化技术为依托获得储层砂体的有效孔隙体积,从而为本区勘探方向的选择、开发储量的计算以及ODP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地震技术 复杂岩性油藏 油气勘探 油气开发 应用 涠洲12-1油田北块
  • 简介:濮城油田东区沙二段下亚段储层沉积微相主要有河道、河道间、前缘席状砂及远砂坝等类型.探讨了沉积微相对储层微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控制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以油藏动态资料为依据,分析了油层水淹情况、吸水和产液状况以及剩余油的分布状况.沉积微相控制储层的非均质和油水运动规律;前缘席状砂、河道间及远砂坝等沉积区剩余油相对富集,是今后调整挖潜的主要对象.

  • 标签: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段下亚段 沉积微相 储层非均质性 剩余油分布 调整挖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