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2 个结果
  • 简介:砂岩侵入体是由沉积后砂岩再活动并侵入到周围地层中形成一种特殊砂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对砂岩侵入体重视程度日益增加,目前业已发现砂岩侵入体岩油气藏。文中介绍了国际上有关砂岩侵入体研究现状,概括了砂岩侵入体结构模式、露头特征以及岩心、测井与地震识别标志.总结了砂岩侵入体触发机制和流动机理,并对砂岩侵入体石油地质意义进行了讨论。砂岩侵入体对油气藏形成和油气勘探开发都具有重要影响,是岩油气藏勘探开发中应当注意一个新领域。

  • 标签: 砂岩侵入体 岩性油气藏 勘探开发 新领域
  • 简介:辽河坳陷西部凹陷作为我国东部典型富油气凹陷,勘探程度较高。深部地层岩油气藏是西部凹陷下一步油气勘探主要目标,其中西部凹陷沙三段是非常有利油气藏发育层位。研究认为,西部凹陷岩油气藏分布主要受有效烃源岩分布、浊积砂体展布和油气运移3个因素控制。在成藏因素综合分析基础上,预测了西部凹陷中深部沙三段岩油气藏有利分布区,其最有利勘探区域为清水洼陷及周边地区。

  • 标签: 岩性油气藏 沙三段 西部凹陷 辽河坳陷
  • 简介:川西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滩体分为台地边缘鲕粒滩和台地内点滩2种类型,多数台地边缘鲕粒滩形成时水体相对较深,未经大气淡水和混合水成岩改造,储集性能较差,局部鲕粒滩形成时水体较浅,在经过大气淡水和混合水成岩作用改造后,白云石化好,可形成储集性能极好储集体;台地内点滩白云石化较好,储集性能也较好,但分布狭窄,厚度较薄,无规律可寻。由此可见,滩相沉积体仅是储层发育基本条件,滩体最终能否形成有效储集体,还要取决于后期成岩作用改造。当滩体暴露于水体之上时,受到大气淡水和混合水改造,发生白云石化作用,有利于后期埋藏溶蚀作用发生,可产生大量储集空间,并构成良好储集体。

  • 标签: 鲕粒滩 白云石化 储集性 飞仙关组 川西北
  • 简介:火山岩油气藏是近年来吐哈油田热点勘探领域,已相继在不同层系火山岩储层中取得了突破。而火山岩储层岩复杂多变,其岩影响远远超过流体影响,因此岩识别对该地区显得尤为重要。准确确定火山岩岩是火山岩岩储层精细评价基础,也是测井评价主要难点。文中以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石炭系卡拉岗组火山岩岩石薄片资料为基础,研究出了利用常规测井信息识别矿物成分,应用成像测井信息识别火山岩岩石结构及构造,并将两者结合对火山岩岩进行综合判别的适合吐哈油田火山岩岩识别方法。该方法对马朗凹陷火山岩岩识别具有较好应用效果。

  • 标签: 火山岩岩性 测井识别 马朗凹陷 三塘湖盆地
  • 简介: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青三段地层发育几套厚层砂体,通过合成记录标定及地震属性分析,表明该套厚层砂体具有长、直、窄条带型沉积特征。对其成因许多学者提出多种假设,如:风成、潮汐、河流、滑塌等,但是所有的假设都不能很好解释此种砂体分布特征。研究认为海坨子-大布苏地区位于坡折带之上,地形落差大,水流下切作用强,对下伏地层造成侵蚀,形成深而窄湖缘峡谷。湖缘峡谷控制砂体沉积,该砂体在上倾方向上与断层有机配置可形成断层-岩油气藏。

  • 标签: 地震反射特征 沉积机制 厚层砂体 湖缘峡谷 岩性油藏 松辽盆地南部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山2段为一套砂岩、泥岩及薄煤层互层组合,储层非均质强,明显受地层基准面旋回升降过程中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量比值影响。通过对山2段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划分与对比,建立了研究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根据短期基准面升、降旋回过程与储集物性关系分析,分别建立了物性向上变差、物性向上变差复变好、物性变化不大等3种储层非均质模式;利用砂岩密度、砂体钻遇率和渗透率变异系数等参数描述了各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储层宏观非均质变化。结果表明,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早期、中期形成中期旋回层序储层非均质弱,长期基准面旋回上升晚期到下降期储层非均质强。

  • 标签: 高分辨率 短期基准面旋回 储层非均质性 山西组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通过对安塞油田H区长6油层组岩心观察、测试及测井资料统计分析和研究,讨论了研究区长6油层组长61-2、长62-1和长62-2小层非均质特征,并分析了各类非均质对储层含油性影响和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长6油层组各小层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整体较强,平面非均质较弱。储层垂向上粒度韵律及层理构造特征是影响储层含油性重要因素;层内渗透率非均质及层间分层系数差异对储层含油性影响较弱;层间有效砂岩密度差异对储层含油性具有一定控制作用,但不是主要控制因素;储层含油性主要受储层砂体平面展布和储层物性控制;储层孔隙结构微观非均质控制着油气进入储层饱满程度。

  • 标签: 储层非均质性 含油性 长6油层组 安塞油田
  • 简介:大港探区断层发育,地质情况复杂。研究断块区岩相古地理情况,对寻找隐蔽非构造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歧口凹陷区特有的岩相古地理环境,形成了大量-地层圈闭。文中着眼于歧口凹陷岩相古地理条件,从岩圈闭形成因素出发,以歧口凹陷滨海斜坡区为实例,探讨了在岩-地层圈闭发育区获得高产井可行

  • 标签: 岩相古地理 岩性圈闭 歧口凹陷 黄骅坳陷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大型中生代内陆坳陷型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主力含油层系三叠系延长组发育一套湖泊—三角洲相沉积,油藏为典型油藏,储集条件较差,储层非均质强。油藏形成主要受优质烃源岩、有利储集砂体控制,后期建设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对储层改善具有重要意义,长7过剩压力为油气运聚主要动力,受沉积环境、储层特征、烃源条件和储盖组合等方面的影响,主要发育东北曲流河和西南辫状河2种三角洲沉积模式,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是延长组油藏形成最为有利沉积相带。

  • 标签: 低渗透 岩性油藏 主控因素 分布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通过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综合研究,分析了阿尔及利亚438b区块三叠系SerieInferiere段辫状河沉积特征。采用熵权法,综合考虑孔隙度、砂岩密度、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级差和夹层频率等6种影响储层非均质因素.计算了研究区三叠系SerieInferiere段储层平面非均质综合指数,并在沉积相约束下,绘制了储层平面非均质展布图。该方法充分利用熵权法弱化和强化,即去同存异特点.较准确地表征了研究区储层非均质

  • 标签: 储层 非均质性 三叠系 综合指数 Oued Mya盆地
  • 简介:储层岩识别是火山岩油气藏勘探基础.通过对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典型井岩心观察,结合对岩石薄片及测井资料详细分析,总结了火山岩测井响应特征,提出了火山岩岩测井识别方法.该方法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识别岩,再应用成像测井资料识别火山岩结构及构造,其中自然伽马、密度和声波时差是对火山岩岩识别较有利3种测井资料.利用GR-Rt/AC交会图可有效区分火山岩与沉积岩,在此基础上根据GR-DEN交会图与GR-AC交会图可区分出火山岩类型,最后结合成像测井图(FMI)可进一步识别火山岩结构及构造特征.

  • 标签: 火山岩 测井响应 岩性识别 测井交会图 成像测井 准噶尔盆地
  • 简介:渤海SZ36-1油田具有原油黏度较高、单井注水量较大和储层胶结疏松、非均质强、渗透率较高等特点,注水开发引起高渗透层岩石结构破坏、突进现象严重,亟待采取液流转向措施。以注入压力、含水率和采收率为评价指标,开展了“堵水+调剖”联合作业增油降水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堵水剂优化组成为“4%淀粉+4%丙烯酰胺+0.036%交联剂+0.012%引发剂+0.002%无水亚硫酸钠”,堵水剂段塞优化组合为“0.05PV前置段塞(淀粉4%)+0.025~0.075PV堵水剂+保护段塞0.025PV(淀粉4%)+顶替段塞0.05~0.10PV(聚合物溶液,CP=1500mg/L)”,调剖剂溶液组成和段塞组合为“0.05~0.10PV调剖剂(Cr3+聚合物凝胶,CP=3500mg/L)”。随着储层非均质和原油黏度增大,采收率增幅增加,这表明“调剖+堵水”联合作业措施具有较强油藏适应

  • 标签: 堵水调剖 参数优化 油藏适应性 物理模拟 渤海SZ36-1油田
  • 简介:通过二连断陷盆地4个地层-岩油藏成功勘探典型实例,针对不同凹陷,深化地层岩圈闭(油藏)“多元控砂—四元成藏—主元富集”成藏体系研究,不断构建新地层岩油藏成藏模式,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在巴音都兰凹陷、乌里雅斯太凹陷、吉尔嘎朗图凹陷、赛汉塔拉凹陷等发现了4个3000万~5000万t级地层岩油藏石油储量区块,开辟了油气勘探新局面。

  • 标签: 地层-岩性油藏 勘探 巴音都兰凹陷 乌里雅斯太凹陷 吉尔嘎朗图凹陷 赛汉塔拉凹陷
  • 简介:制约深洼区隐蔽油气藏勘探开发因素较多,其中准确描述储层空间展布特征是主要因素。以营子街地区为例,通过对该区地震相精细划分以及砂体识别描述研究,形成了扇三角洲岩油气藏储层描述"五步法"技术,包括拓频处理识储层、地震响应明特征、地震相分析定区带、测井约束反演定目标、分频属性圈边界。勘探实践表明,该项技术具有良好应用效果,可建立不同类型砂体地震波形识别模式及砂体横向接触关系,并可明确前缘亚相、前三角洲亚相地震特征。利用该项技术预测了洼陷带岩油气藏有利发育区,为勘探部署提供了可靠依据。

  • 标签: 地震拓频处理 地震特征 地震波形分类 分频解释 营子街地区
  • 简介:以钻井、测井、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对SZ36-1S地区东二下亚段不同级别的基准面旋回进行划分,从中识别出4个中期旋回,13个短期旋回。以短期旋回为基本地层单元,在连井层序地层对比基础上,建立了SZ36-1S地区东二下亚段高分辨率等时地层对比格架,并结合地震属性分析与波阻抗反演资料,对砂体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和预测,为今后精细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 标签: 高精度层序地层 基准面旋回 地震属性 波阻抗反演
  • 简介:二连盆地地层岩油藏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多个面积只有1000-2000km^2中小型断陷凹陷内发现了3000-5000万吨级地层岩油藏石油储量。勘探实践与地质研究表明,二连盆地具有“多元控砂-四元成藏-主元富集”地层岩油藏形成、分布和富集基本规律。

  • 标签: 多元控砂 四元成藏 主元富集 地层岩性油藏 二连盆地
  • 简介:在二连盆地不同凹陷地层岩油藏成藏条件分析基础上,认为地层岩圈闭能否成藏,主要受4个因素控制。在圈闭与油源具备前提下,良好油气运移通道是地层岩油藏形成基础;流体动力学特征决定了地层岩油藏分布区域;储层临界物性是油气充注决定性因素;砂体封闭性能则是地层岩圈闭成藏关键。上述4个因素良好配置,有利于地层岩油藏成藏。

  • 标签: 运移通道 流体特征 储层临界物性 砂体封闭性 岩性油藏 四元成藏
  • 简介:依据前人对构造变换带研究,其可分为变换带和调节带2种,二者在应力机制、构造样式、发育部位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别。本次研究针对乌尔逊凹陷铜钵庙构造带、巴彦塔拉构造带、苏仁诺尔构造带这3个较大变换构造带,并运用其基本理论,结合地震解释资料,分析乌尔逊凹陷构造特征,认为铜钵庙构造带与巴彦塔拉构造带、苏仁诺尔构造带在剖面特征、平面断裂特征和剖面演化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结果表明:铜钵庙构造带为构造调节带,巴彦塔拉构造带和苏仁诺尔构造带为构造变换带。

  • 标签: 构造变换带 变换带 调节带 乌尔逊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