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3 个结果
  • 简介:利用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内蒙沙尘暴监测站的沙尘暴器测资料,对2010年3月19~20日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沙尘暴发生前,大气层结稳定并不利于对流的发展。但在700hPa至500hPa的强冷平流与850hPa以下层次的平流差异有利于温度垂直递减率增大,强冷平流的作用使其中心以下层次形成热力不稳定层结,是沙尘暴发生的有利层结条件。当干对流风暴发生并形成沙尘暴天气时,不稳定能量释放,使该层大气趋于中性层结即混合层,混合层可能是其间的一个平衡态。对流层中低层冷平流的强度、位置和层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混合层的厚度和沙尘暴的强度。过程中混合层以下气层温度下降的比较快,加之沙尘暴顶层短波辐射有增温效果,在混合层顶(约500hPa处)出现逆温盖。强冷空气活动是引发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沙尘暴天气的发生伴随着地面剧烈降温,相对湿度骤降,气压涌升,地面风速直接影响沙尘暴强度。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能更加精细的反映和描述沙尘暴强度的变化。粒子散射系数的变化趋势和PM10浓度的变化趋势非常一致,沙尘暴阶段,散射系数基本在1000Mm-1以上,达到强沙尘暴强度阶段,散射系数基本在2000Mm-1以上。

  • 标签: 沙尘暴 PM10 粒子散射系数 观测
  • 简介:利用应用气候经验公式,分别计算内蒙地区各代表站与旅游活动有关的风寒指数、温湿指数和避暑旅游气候指数,分析主要气候因子气温、相对湿度、日照与客流量的关系,找出各地适宜旅游季节,计算结果表明自治适宜旅游季节在夏季,是夏季旅游气候舒适地区.

  • 标签: 内蒙古 旅游活动 风寒指数 避暑旅游气候指数 气温 相对湿度
  • 简介:电视天气预报作为一档具有实用性、知识性、服务性的节目,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节目讲述天气信息,具有专业性,但它的另一个重要属性是服务性.文章基于内蒙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浅谈内蒙地区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发展,得出一个成功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应当具有服务意识,能够满足观众的需求,更好的服务社会,给大众提供生活提示和延伸服务.

  • 标签: 天气预报 服务
  • 简介:利用1971—2008年内蒙117个观测站日最高气温资料,结合同期的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内蒙高温酷暑天气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内蒙高温酷暑天气地域差异大,高温中心在阿拉善盟沙漠地区的拐子湖,年平均35℃高温日数达32天,也是全国的高温之一;内蒙的高温天气年日数有增长趋势,高温酷暑的影响在增强;内蒙高温酷暑集中出现在盛夏季节6—8月,7月发生最多,占一半以上;最高气温出现在每日的14—17时,气温日较差大,多为干热天气。通过对内蒙较大范围的64次高温天气过程分析总结,将内蒙高温酷暑天气分为蒙古暖脊型、贝加尔湖高压坝型、副高西进型、乌拉尔山高脊型4个类型。大陆暖高压脊的强烈发展和维持与内蒙高温酷暑天气密切相关。

  • 标签: 高温天气 观测数据 气候学特征 环流类型
  • 简介:文章通过对1957-1996年37次区域性黑风暴高空和地面环流形势的分析研究,归纳出形成黑风暴的3种环流型及其特征,给出了黑风暴的预报思路和着眼的天气学条件,可供黑风暴业务预报作参考。

  • 标签: 黑风暴 预报思路 内蒙古 大尺度环流 冷空气
  • 简介:为进一步贯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我局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5月下旬区局直属工会举办了局直属单位职工趣味运动会。共有12支代表队,360多名职工(占职工人数的80%以上,其中处级以上领导近30人)参加了2个团体、10个单项的比赛。最后气象信息中心代表队获得团体第一名,局机关代表队、气象台代表队获得团体第二名,气候中心代表队、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代表队、国有资产管理中心代表队获得团体第三名,气象科学研究所代表队、气象培训中心代表队、雷电预警防护中心代表队获得最佳组织奖。

  • 标签: 气象局 运动会 职工 趣味 单位 内蒙古
  • 简介:文章对GIS软件中几种常见插值方法的原理进行了详述,剖析了插值过程中参数设置对插值结果产生的影响。以内蒙多年平均气温插值为例,对比了各种插值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普通克里金法的插值结果最能反映内蒙多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特征,均方根误差为1.138℃;反距离权重法可反映基本特征但等值线不够平滑、局部有"牛眼"现象,均方根误差为1.260℃;趋势面法不能反映基本特征,均方根误差为1.425℃;使用协同克里金法,将高程作为协同因子对普通克里金算法进行改善,未取得明显效果。

  • 标签: GIS 空间插值 普通克里金法 协同克里金法
  • 简介:内蒙地区2006年3月9日由蒙古气旋强烈发展造成的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的诊断分析。通过与常规气象观测和卫星资料进行的对比,分析发现,强冷空气活动是本次沙尘暴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沙尘暴天气发生时,蒙古气旋系统中动量下传效率较高,这是地面蒙古气旋强烈发展形成本次沙尘暴过程最为显著的特点。它是由中高层西北气流控制下,在中低层波动发展形成的次级环流使动量下传,同时斜压强迫促使地面蒙古气旋强烈发展而形成的。与典型的高空深厚冷涡的形势形成鲜明的对比,预报难度较大。

  • 标签: 蒙古气旋 沙尘暴 诊断分析
  • 简介:应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27日发生在内蒙中西部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湿位涡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PV1“正负值垂直叠加”的配置对暴雨的发生、发展非常有利,且MPV1负值中心对暴雨落区有一定的指示作用;MPV2的分布表明,随着大气斜压性增强,强降水总是发生在对流层低层斜压性较强的区域;低层斜压项的负值与暴雨的落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

  • 标签: 暴雨 湿位涡 诊断分析
  • 简介:印缅槽是低纬度一个很重要的天气系统。多年来的天气预报实践表明,内蒙中西部3~10月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印度洋的赤道气团和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印度洋赤道气团所处的纬度低,气温高,水汽含量大,气团的对流不稳定层厚,对我中西部的降水形成十分有利。一般,印度洋的水汽由印缅槽的西南气流输入我中西部。因此,印缅低槽的活动,对我中西部降水天气过程具有长期的影响,对它研究,很有必要。1夏季印缅槽的环流特征与我中西部旱涝的关系印缅槽处于孟加拉湾,故也叫做孟加拉湾低槽,这是低纬度一个特殊的地区。冬季700hPa和500hPa月平均图上,该地区上空存在着一个强度较弱的平均槽。夏季,印缅槽显著加强,它两

  • 标签: 内蒙古 印缅槽 降水影响 环流特征 旱涝灾害
  • 简介:为提高飞机人工增雨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开发云水资源,辽宁、吉林、内蒙三省区飞机人工增雨协作会议于3月20-22日在沈阳召开.参加会议的有三省区的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沈空、民航、空一军、哈尔滨飞龙公司等有关负责同志.会议就今

  • 标签: 人工增雨 人工影响天气 协作会议 云水资源 作业区域 大气探测
  • 简介:利用1961--2012年6.8月内蒙治区100个站各月降水量资料,以降水距平百分率划分了单站和全区各月的多、少雨年份,分析6—8月全区多雨和少雨站点百分率变化特征,针对全区夏季各月异常多雨和异常少雨年份,分析了同期北半球欧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分布特征。8月降水存在减少趋势,6月和7月则主要表现为阶段性多(少)雨,且少雨年多于多雨年。结果表明:在多雨月份,100hPa高度场上,欧亚中高纬度呈径向环流分布,极涡较弱。其中,6月为两槽一脊型,内蒙位于高压脊前部,7—8月为两脊一槽型,内蒙位于高压脊后部;500hPa高度场上,6月亚洲主要表现为变形场,内蒙处于锋生,或是亚洲中高纬度环流为两脊一槽型,内蒙处于两高之间的宽广低槽中,7—8月欧亚中高纬度环流主要表现为东高西低,内蒙治区位于低压槽中;850hPa流场图上内蒙为气旋性切变区域或为风场辐合区域控制。在少雨月份,100hPa和500hPa高度场上,欧亚中高纬度呈纬向环流分布,极涡较强,内蒙位于南亚高压北边的正距平区域;850hPa流场图上表现为弱的风场特征,无明显的水汽输送。

  • 标签: 降水异常 多雨年 少雨年 大气环流
  • 简介:文章利用高空、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Y-2E和FY-2G卫星云图、云顶黑体亮温资料、雷达产品、TITAN风暴追踪识别产品和闪电定位数据,对2016年8月16—18日内蒙地区一次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的观测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属于典型的副热带高压外围暖湿切变型。副热带高压外围高能高湿的环境为暴雨提供了热力条件,在卫星云图中,沿副热带高压外围长距离的暖湿输送云带为暴雨区提供了丰沛的水汽,在高空短波槽与副热带高压交汇处激发出对流云团,并沿着暖湿切变形成中β尺度的MCS云团自西向东移动。在卫星云图和雷达组合反射率产品中均有“列车效应”。当云团平均亮温低于200K时,均能产生20mm/h以上的强降水;此外,在强降水发生时段雷达组合反射率产品中出现“人字形”回波,对应在回波顶高和垂直液态水含量的大值也呈“人字形”分布的特征;闪电和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与TITAN产品识别的雷暴系统相吻合。

  • 标签: 暴雨 副热带高压 观测特征
  • 简介:研究了1961--2004年冬季的气候条件和环流背景,分析了其对内蒙中西部地区春季沙尘暴发生频数的影响,并对前期的气候因子和环流特征指数与春季沙尘暴发生频数作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的环流背景随着年代际发生着变化,这些环流特征指数和气候因子与内蒙中西部春季沙尘暴发生频数变化基本一致,存在着20年左右的振动,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突变期,21世纪初也有一转变过程,只是没有前一突变期那么明显。所以,本世纪初发生的沙尘暴,没有上世纪70年代发生的次数多。冬季的气候因子和环流指数与春季沙尘暴发生频数关系密切,前者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未来春季沙尘暴发生频率的变化趋势。

  • 标签: 沙尘暴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气候年代际变化 环流特征 相关分析
  • 简介:用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地面沙尘暴探测资料、卫星图像和常规气象资料对2009年4月23日发生在内蒙中西部地区一次大风、扬沙及沙尘暴天气过程进行了连续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发展加强,强锋南压,地面冷锋影响,气压梯度大是造成沙尘暴的天气形势。红外图像形成"沙尘羽",结构均匀有纹理,云顶亮温出现〈-60℃区域是卫星图像特征。雷达回波显示,反射率因子〉30dBZ,影响高度2.4km以上;径向速度图上出现明显辐合辐散特征,强风增大,上升运动及下沉运动加强;高空有垂直风切变,高度降低厚度增加,能量增加,当垂直风切变变小时,高空动量开始下传,沙尘天气开始。地面沙尘暴探测资料显示,空气中质量浓度的最高值出现在沙尘天气最强及极大风速出现时刻,最大值达8223.7μg.h-1,比沙尘天气出现前81.8μg.h-1高出100倍,沙尘天气造成空气相当混浊。

  • 标签: 高空槽 强风区 辐合辐散 动量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