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浅表静脉的瓣膜功能障碍,发病因素较复杂,主要有静脉壁结构及静脉高压,另外长时间站立、下肢活动少、排尿困难及长期过劳等均是此病的诱发因素,目前临床有压迫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大小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剥脱术是传统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但随着近年来医疗水平的发展使得微创治疗的效果明显提高,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增加,但远期的疗效仍有待验证,因此,本文就目前对于下肢静脉曲张采用微创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并展开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部分参考依据。

  • 标签: 下肢静脉曲张 微创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脉血栓栓塞在骨科的治疗与预防。方法:以我院2019.1~2019.12内收治的50例骨科手术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给予综合预防护理,对静脉血栓栓塞对症治疗,统计分析所选患者住院期间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及栓塞血管再通率。结果:所选患者住院期间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仅为2例,占比4.00%,且经对症治疗后,患者栓塞血管均恢复血运,即栓塞血管在通率为100.00%。结论:加强骨科手术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预防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其发生率,再通过对症治疗,可有效促进栓塞血管再通。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了妇科患者在术后通过血栓风险评估模型对深静脉血栓进行评估。方法选取到我院在2017.11-2020.11月份收治到的患者60例为这次的研究对象,然后将他们随机平均的分成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在术后进行下肢间接性气囊加压预防深静脉血栓,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深静脉血栓,然后分析和对比了这两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具体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的深静脉血栓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此差异有着统计学方面的意义。结论对在进行妇科手术后的患者进行下肢间歇性气囊加压+低分子量肝素钙能够有效的预防到发生深静脉血栓,值得被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儿科静脉输液治疗中舒适护理的实践运用。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间儿科接收的52例静脉输液治疗患儿为例,随机将患儿分成参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6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服务;比较两组静脉输液的配合度及护理效果。结果:参照组配合度为69.23%,试验组配合度为96.15%,试验组高于参照组;试验组一次性成功穿刺率和家属满意度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

  • 标签: 舒适护理 儿科 静脉输液 实践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肝静脉型布加综合征(BCS)中开通副肝静脉(AHV)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1例主肝静脉(MHV)梗阻BC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患者均接受AHV成形术和(或)下腔静脉成形或溶栓术。造影提示AHV直径6~13 mm,AHV与下腔静脉(IVC)远心端角度为(106.9±27.7)°,AHV开口于IVC右侧者占57.1%,前壁9.5%,左侧壁1.4%。所有患者的技术成功率100%,13例行AHV球囊扩张者的AHV压力由术前的(41.6±6.4) cm H2O (1 cm H2O=0.098 kPa)降至术后的(22.2±5.5) 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66,P<0.01);IVC溶栓和球囊扩张后,AHV压力从(29.1±3.3) cm H2O降至(19.1±8.8) cm H2O(t=8.136,P<0.01),肝段IVC压力从(25.5±6.1) cm H2O降至(13.8±4.0) cm H2O(t=5.536,P<0.01)。术后6个月患者症状和肝功能均明显改善,血管超声提示AHV和IVC通畅。结论开通AHV有助于缓解肝静脉梗阻BCS患者的症状,改善肝内血流。

  • 标签: 布加综合征 肝静脉 腔静脉,下 血管内操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治疗敏感指标应用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老年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干部病房二科2019年4—6月收治的46例及2020年4—6月收治的48例老年患者,均为男性,年龄(86.7±9.34)岁,年龄范围为78~101岁。根据收治时间不同分为传统护理组(n=46)与敏感指标组(n=48)。传统护理组采取传统护理措施进行护理,敏感指标组应用3项敏感指标和评分标准。比较两组患者静脉治疗不良事件、并发症的发生率、护士培训前后对3项敏感指标条目掌握情况。结果敏感指标组导管脱出[4.2%(2/48)]、导管堵塞[2.1%(1/48)]、皮肤硬结[2.1%(1/48)]均低于传统护理组[28.3%(13/46)、13.0%(6/46)、8.7%(4/46)];敏感指标组并发症发生率[10.4%(5/48)]低于传统护理组[43.5%(20/46)];培训后护士通道选择评估[(92.91±7.09)分]、PICC维护[(96.44±3.66)分]、导管接头使用[(98.35±2.65)分]评分均高于培训前[(67.88±10.34)分、(74.32±11.29)分、(81.21±13.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静脉治疗敏感指标应用于老年PICC患者,降低老年PICC患者静脉治疗不良事件及并发症,提高护士静脉治疗护理认知和行为能力,从而增加静脉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 标签: 静脉治疗 敏感指标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伴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的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TIPS治疗、伴(CTPV组)或不伴(非CTPV组)CTPV的肝硬化EGVB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TPV组和非CTPV组患者的手术技术成功率、支架通畅率、上消化道再出血率、肝性脑病发生率和生存率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共筛选出37例行TIPS治疗且伴CTPV的肝硬化EGVB患者,其中10例(27.0%)患者TIPS术中门静脉穿刺失败而转内镜下治疗,技术成功率为73.0%;行TIPS治疗但不伴CTPV的肝硬化EGVB患者共460例,其中18例(3.9%)患者TIPS失败,技术成功率为96.1%。按照1∶2进行倾向性匹配,共54例患者被纳入非CTPV组。CTPV组患者TIPS治疗后门静脉压力从(28.9±5.1) mmHg(1 mmHg=0.133 kPa)降至(18.8±4.5)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22,P<0.01)。中位随访时间(范围)为33个月(1~66个月),CTPV组和非CTPV组的1年累积支架通畅率(75.0%比86.8%)、上消化道再出血率(21.0%比10.0%)、肝性脑病发生率(34.8%比22.2%)和生存率(80.7%比88.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伴CTPV的肝硬化EGVB患者行TIPS治疗安全、有效,且不增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远期病死率。

  • 标签: 门体分流术,经颈静脉肝内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安全性 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我院2019年3月—2020年12月选取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共86例,随机分为未行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与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2组均为n=43。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观察组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好事件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不仅能促进再通率的提高,还能减少不好事件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运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静脉溶栓 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下肢静脉性溃疡(VLU)是最常见的慢性下肢溃疡,虽然致死率低,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并且有感染、恶化和截肢的可能。VLU主要由持续的下肢静脉高压引起,压力治疗实施简单易行,可以有效降低静脉高压,是治疗VLU和预防复发最重要的保守治疗方法。压力治疗的器具和应用方式多种多样,本文综述压力治疗的种类、联合应用和预防复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腿溃疡 压力治疗
  • 简介:摘要下肢静脉性溃疡(VLU)是最常见的慢性下肢溃疡,虽然致死率低,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并且有感染、恶化和截肢的可能。VLU主要由持续的下肢静脉高压引起,压力治疗实施简单易行,可以有效降低静脉高压,是治疗VLU和预防复发最重要的保守治疗方法。压力治疗的器具和应用方式多种多样,本文综述压力治疗的种类、联合应用和预防复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腿溃疡 压力治疗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苏州市中医医院161例髋部骨折合并小腿肌间静脉血栓行下肢深静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131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单纯抗凝治疗,28例腘静脉血栓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1例髂静脉狭窄患者行髂静脉支架植入术,另1例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左髂静脉球囊扩张+导管接触性溶栓术(CDT)。全部患者均介入治疗成功,无并发症。本研究显示下肢静脉顺行性造影可以进一步评估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情况,对术者制定下一步诊疗计划有重要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髂静脉狭窄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髂静脉狭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使用植入下腔静脉滤器、下肢静脉取栓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结果 32例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3.75%,其中无效2例(6.25%)、有效11例(34.37%)、显效19例(59.37%);3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情况:感染1例(3.12%),无出现静脉瓣膜粘连、内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采用手术的方式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髂静脉狭窄)进行治疗,效果良好,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较低,值得推广。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髂静脉狭窄 手术治疗 治疗有效率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改良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治疗静脉曲张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76例静脉曲张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20年04月-2021年04月,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38例(行传统大隐静脉治疗)和观察组38例(行改良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给予静脉曲张患者改良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治疗能够促使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提升,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大隐静脉曲张手术 静脉曲张 出血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吲哚布芬与利伐沙班在下肢静脉曲张伴血栓性浅表静脉炎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顾性分析我院于2020 年 1 月至 2021年1月间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伴血栓性浅表静脉炎患者122例,所有患者均行下肢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按术后给予抗凝药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组41例、吲哚布芬组 36 例与利伐沙班组 45 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后出血及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术后低分子肝素组皮下淤血/瘀斑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利伐沙班组术后出血倾向发生率高于低分子肝素组及吲哚布芬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P > 0.05)。结论 三组治疗方案均可以有效预防下肢静脉曲张伴血栓性浅表静脉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但利伐沙班及吲哚布芬在皮下出血及血肿发生率低于低分子肝素组。

  • 标签: 抗凝治疗 下肢静脉曲张 深筋脉血栓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小儿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将60例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小儿患者纳入研究,并以等量电脑随机法均分成AB两组。予以A组常规护理干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章通过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其复发的原因。从而指导下肢静脉曲张手术的术前检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针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的原因进行预防及治疗。方法选取我院外科 2017 年 9 月至 2018 年 12 月收治的 36 例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患者资料,包括首次手术方式、复发原因、治疗方案及效果。结果 术后复发最常见首次手术是大隐静脉腔内全程激光闭合术(50.00%)其次为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治疗(27.78%)以及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22.22%).最常见复发原因是大隐静脉主干或属支残留,其次是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结论下肢静脉术后复发最常见原因是首次手术方式不彻底,静脉主干或分支残留以及交通静脉未处理完全。手术彻底治疗反流以及完全处理交通静脉是预防以及治疗下肢静脉术后复发的关键措施。

  • 标签: [] 下肢静脉曲张 复发 静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对静脉输液患者配合度的影响情况。方法:研究时间为2020年1月-2020年10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来我院进行静脉输液患者中的84例。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入组患者平均分为常规组与优质组,常规组干预使用常规护理方式,优质组干预使用优质护理方式,每组各42例。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情况。结果:从治疗依从性与护理依从性两方面评分来看,均是优质组患者评分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使用优质护理方式进行干预,患者的治疗配合度提升明显,可予以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 静脉输液 治疗配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