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0 个结果
  • 简介:马叙转向"低姿态"的客观叙事,不带感情地写那些商业时代的人与事;他注重"微量叙事法",强调生活细节的呈现;此外,他的"多重聚焦"叙事,对于小说主人公的内心展现是很贴切的。总之,马叙小说的叙事都是与他对生活质地的形而上追求紧密相关的,是独特的"有意味的形式",并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商业制约下的平庸生活。

  • 标签: 马叙小说 低姿态 微量叙事法 多重聚焦 形式追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2008年,电影《老无所依》斩获第80届奥斯卡四项大奖,电影的成功让原著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名声大噪。其小说创作逐渐引发了学者的关注,麦卡锡小说凭借其富于魅力的叙述风格几乎获得了美国所有重要的文学奖项。他的作品致力于探索人性善与恶、生与死等问题,在揭露人性阴暗面的同时寄寓对人类命运的极大关注和关怀,叙述语言简洁而气势强硬,以至美国当代文学评论巨擘哈罗德·布鲁姆把麦卡锡看做是当今美国健在的一流小说家。小说《路》是麦卡锡的第十部小说,讲述了一对父

  • 标签: 叙事艺术 探麦卡锡 浅探
  • 简介:泉镜花的小说在日本浪漫主义小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泉镜花长达47年的文学创作中,其小说的叙事视角经历了较大的变化过程。泉镜花的小说从上帝式的全知叙事视角起步,不久即与之背离,以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取而代之。之后,他曾一度向全知叙事视角回归,但最终还是第三人称限制叙事视角“异军突起”,势拔头筹。泉镜花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内涵”丰富,第三人称限制叙事视角“颠覆”了现代小说的叙事规则。决定其叙事人称更迭的潜因是日本文学大潮的影响、作品风格以及泉镜花自身审美取向的转变。

  • 标签: 泉镜花 小说 叙事视角 更迭 潜因
  • 简介:九隆神话是西南地区广泛流传的神话传说,是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九隆神话有着特殊的叙事功能,体现着哀牢夷先民们的原始思维。研究九隆神话的叙事功能,能够确切地展现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为提高欣赏和评论九隆神话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九隆神话 正名 教化 记录
  • 简介: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经典小说《局外人》,在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那么,这部小说的统一性是什么?我们知道一件艺术品总是作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整体被创造出来的,所以一定会有其统一性。萨特也曾问过这个问题,他问道:"我们是否能够把加缪的小说说成是一个整体?"①不过他在《〈局外人〉的诠释》这篇文章中给出的答案似乎并不那

  • 标签: 叙述者 局外人 逻各斯 统一性 加缪 传统小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中现场急救和转运途中的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科学城医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78例严重复合伤患者病例的出车情况,病情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结果采取适当全面、及时有效的急救与护理,不仅能降低死亡率,而且为患者到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结论做好院前急救与护理的各个环节,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

  • 标签: 严重复合伤 院前急救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少数大学生重复旷课行为不仅影响自身学习,也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其自身、家庭或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因素造成的。改变这一现象,要加强管理,增加人文关怀;实行家校联动,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补充;全校通力协作,形成育人合力。

  • 标签: 高校 大学生 旷课 原因 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将重复控制与模糊控制应用于单相逆变电源,构成了一种低成本、高性能的复合控制系统。重复控制器是改善非线性负载下输出电压波形的一种有效手段,模糊控制则可以加快系统响应速度。本文分析了复合控制系统的结构、重要参数的设计并用MATLAB/Simulink对系统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获得了良好的稳态和动态性能。

  • 标签: 逆变器重复控制模糊控制复合控制
  • 简介:迟子建凭借独特的叙事视角与温润之笔,使《白雪乌鸦》在苍凉悲怆之中体现出均匀的创作节奏、独特的美学追求以及纯正的叙事品格。但温暖书写在消解灾难主题悲怆性的同时,也削弱了作品的深度、尖锐性和厚重感。因此,温润美学介入之后的灾难书写是否还要以及如何才能保持深度写作的空间是一个有待探讨的话题。

  • 标签: 灾难 温润 叙事品格《白雪乌鸦》
  • 简介:武侠小说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是包含于中国主流文化发展的框架下的。它继承了深厚的文化传统,但其发展又随着时代变迁而产生新的内涵。作为一种类型文学,武侠小说极有利于借鉴欧洲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尤其是普洛普的叙事学去阐释其内在的基本叙事语法。同时,武侠小说历时发展中的不断推移、演进又导致了叙事策略与整体结构的相应变动。而它运转的驱动力则是时代因素的变化与侠文化本身的演变。所以,语法、形态、历史、文化的解读应成为武侠小说阐释的基本手段与方法。在此基础上,方能寻找到“武侠”作为一种叙事类型所具有的普遍而特殊的规律与内涵。

  • 标签: 武侠小说 叙事学 基本语法 历史形态
  • 简介:苏童在长篇小说《河岸》中,讲述了一个少年的故事,描写了这位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遭受到的孤独感,跨越父母的影响以及性意识萌生的问题,这些问题恰恰在成人眼中显得不足为奇。"河岸"对少年与成人来说都是彼岸,如何连通彼此,苏童没有给出答案,但他提出的问题却不仅关注现实,也关怀人生。

  • 标签: 《河岸》 孤独 对抗父母 性意识
  • 简介:有人认为叙事学本土化就是在建立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特色的中国叙事学。本文认为,中国叙事学是一个复数,包括广义的中国叙事学和狭义的中国叙事学两个不同的层面,前者包含后者。具体而言,中国叙事学包含中国学者提出的叙事学分支学科、叙事学方法论、叙事学研究方向、中国传统叙事理论的挖掘整理以及西方叙事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其与西方叙事学的关系,是叙事学学科框架内的互为参照、互为补充的关系。所谓叙事学本土化,即要尽可能穷尽在中国进行叙事学研究的一切可能性,而非仅仅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狭义的中国叙事学。

  • 标签: 叙事学本土化 广义的中国叙事学 狭义的中国叙事学
  • 简介:方方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优秀小说家之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方方曾以世俗立场“原生态”地描写普通百姓粗鄙化的生存现状,以及僵化庸俗的现实对人的愚弄、迫压和异化而享誉文坛,成为“新写实”派代表性作家。在新世纪小说创作中,方方实现了对自己的超越,体现为叙事的变化,即从描写入的生存困境和人性异化到表现“人的生存命运”、“人性之困”和“人道主义”等思想内容。

  • 标签: 生存命运 人性之困 人道主义
  • 简介:摘要《生死朗读》再现了战后第二代人的心灵成长,重新审视战时与战后的人性,主要采用叙事视角和叙述者类型的转变等叙事策略,内聚焦的叙事视角以其限定性功能有助于呈现主题;叙述者类型从内部———同叙述型转换为外部———同叙述型则起到了深化主题的功能。从道德安全和伦理困境角度来看,原著作者为读者呈现出了一个特殊时代背景和社会制度下的伦理难题,虽不致引起道德安全危机,但对于浸润与儒家传统文化的中国读者是一种文化冲击。

  • 标签: 内聚焦 视角 伦理主题
  • 简介:晚清小说对"戏拟"叙事手法的充分运用,表达出中国小说的传统叙事向现代叙事的转变,其中蕴含着小说在价值观念、美学特质等多方面对传统的消解,对时代话语的文学表达,也是晚清小说家力图突破传统叙事模式的束缚、尝试新的叙事方式的一种努力。

  • 标签: 晚清小说 戏拟 叙事
  • 简介:法国女作家柯莱特的小说《流浪女伶》对男性世界提出了质疑,又对男权话语发起了挑战,形成一种鲜明的女性叙事倾向。故事层面上所描写的流浪女性,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拒绝主题,即对婚姻附庸、传统女性气质和男权式爱情的多重拒绝。在话语层面上的女性叙事,试图揭示女性主体、认同女性身份、显示作者的性别立场和构建女性话语。通过挑战男性话语权威,柯莱特的女性叙事呈现出自我权威化的倾向,从而牢牢把握住整部作品的女性话语权威。

  • 标签: 柯莱特 流浪女伶 女性叙事 话语权威
  • 简介:《茉莉香片》是张爱玲创作中不多的涉及个人家庭生活的作品。在这种“个人故事”的观察与讲述中,旁观叙事者的存在被凸显出来,在聂传庆“发现”事实真相前隐身,心理描写或经意象加以点染,或通过人物言行表现,在真相大白时显现,参与描述事态发展与人物·心理,人物心理与旁观者的介入交融在一起,使得作品呈现出张爱玲一贯冷静、客观的特点,这与她的人生态度不无关系。

  • 标签: 张爱玲 《茉莉香片》 旁观者 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