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发性流产女性早期妊娠流产与其血清HCG水平和孕酮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针对三组孕妇不同时间点的血清HCG水平和孕酮水平实施检测。结果三组孕妇在不同时间点的血清HCG和孕酮水平比较中,正常组孕妇均为最高,而早期流产组孕妇均为最低,复发组居中(P<0.05)。结论孕妇的血清HCG水平和孕酮水平均与孕妇早期妊娠流产存在显著相关性,通过检测血清HCG和孕酮水平能够对早期妊娠和先兆流产的诊断提供参考与帮助。

  • 标签: 流产 早期妊娠 血清HCG 孕酮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肝细胞癌患者热消融治疗后早期进展对总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行热消融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329例患者。通过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总生存期。采用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热消融治疗后总生存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329例患者,根据肿瘤进展时间分为1年内进展组、2年内进展组及2年内未进展组。3组患者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8.2%、40.7%和22.0%(1年内进展组);98.0%、83.6%和50.2%(2年内进展组);99.5%、97.2%和75.2%(2年内未进展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整体:χ2=142.0,组1 vs组2:χ2=19.58,组2 vs组3:χ2=15.04,P均<0.001)。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个数、甲胎蛋白(AFP)、碱性磷酸酶(ALP)和白蛋白-胆红素(ALBI)分级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ALBI分级、肿瘤个数、AFP及ALP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1年内进展的患者总生存期较差。结论早期进展与肝细胞癌患者局部热消融后长期预后相关,随着治疗后肿瘤进展时间缩短,患者预后降低。

  • 标签: 肝细胞癌 热消融 早期复发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肝癌后,应用MRI和CT早期诊断癌肿残留及复发的价值。方法:将我院2020.11~2021.12这段时间,进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选取58例展开研究,根据不同检查方式分为29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CT检查、MRI检查,对2组患者诊断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显著更高,(P<0.05)。结论:对于介入治疗肝癌患者,临床应用MRI检查的效果准确性更高,利于早期发现癌肿残留与复发情况,值得推广。

  • 标签: MRI CT 介入治疗 肝癌 癌肿残留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射频消融后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最佳分界时间,构建预测早期复发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后复发的HCC患者119例,根据患者的复发后生存期(PRS),采用最小P值法确定早期和晚期复发的最佳界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早期复发的临床及影像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结果HCC射频消融后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最佳界值是射频消融后12个月(P=0.005)。据此将患者分为早期复发组(47例)和晚期复发组(72例)。早期复发组患者的下四分位PRS(Q1-PRS)和下四分位总生存期(Q1-OS)分别为11.1和19.1个月,均短于晚期复发组(分别为31.6和81.0个月,P值分别为0.005和<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甲胎蛋白(OR=8.459,95%CI为2.231~32.073)、白蛋白(OR=0.251,95%CI为0.047~1.339)、病灶数量(OR=3.842,95%CI为1.424~10.365)和瘤周强化(OR=8.05,95%CI为1.23~52.80)是早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将这些因素纳入构建HCC射频消融后早期复发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内部验证结果显示,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839,灵敏度为68.1%,特异度为93.1%。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曲线接近理想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列线图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4)。结论射频消融后12个月是HCC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最佳分界时间。结合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用于预测HCC射频消融后的早期复发,并可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或随访策略提供指导。

  • 标签: 癌,肝细胞 射频消融 磁共振成像 复发 复发后生存期
  • 简介:目的探究早期血浆置换用于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yperlipidemicacutepancreatitis,HLAP)的疗效以及对预后和远期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解放军第180医院就诊的90例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的强化降脂治疗,实验组患者联合早期血浆置换,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d、7d后的血清淀粉酶(AMY)、总甘油三酯(TG)、降钙素原(PCT)和钙离子(Ca2+)水平,并发症发生率以及ICU留治和住院时间,分析两组患者28d死亡风险和12个月复发情况的差异。结果治疗7d后,两组的AMY、CRP、TG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Ca2+水平明显升高(P<0.05),其中,实验组治疗1d和7d后的AMY、CRP、TG明显低于对照组,Ca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ICU留治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的28d死亡率分别为20.00%(9/45)和6.67%(3/45),实验组的死亡风险明显低于对照组(HR=0.303,P=0.047)。对照组和实验组的12个月内的复发率分别为13.89%(5/36)和2.38%(1/42),实验组的复发风险明显低于对照组(HR=0.163,P=0.042)。结论在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中应用早期血浆置换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患者近期死亡和远期复发风险。

  • 标签: 重症胰腺炎 高脂血症 降脂治疗 血浆置换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治疗对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疗效的作用。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6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66例手术后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提高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早期康复治疗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 临床有效率
  • 简介:目的:对比腹腔镜和开腹结肠癌根治术对早期结肠癌患者术后近期复发的影响,确定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2年10月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62例和开腹结肠癌根治术患者83例作为队列研究,通过随访术后结局以及鸟苷酸环化酶C(GCC)-mRNA和癌胚抗原(CEA)水平进行分析,比较腹腔镜和开腹手术对结肠癌复发的影响。结果: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入院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肿瘤大小、分期、评分、病理类型以及切除范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年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腹腔镜组较开腹组复发率明显低(3.2%比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总生存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无瘤生存率腹腔镜组明显高于开腹组(93.5%比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早期(术后6个月)GCC-mRNA和CEA阳性率腹腔镜组显著低于开腹组。对患者术后1年的结肠癌复发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较开腹手术在术后1年内能明显降低结肠癌的复发(P〈0.05)。另外,分期及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的应用都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式,较开腹手术能显著降低患者近期结肠癌复发率。

  • 标签: 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 开腹结肠癌根治术 肿瘤复发 无瘤生存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射频消融后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最佳分界时间,构建预测早期复发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射频消融治疗后复发的HCC患者119例,根据患者的复发后生存期(PRS),采用最小P值法确定早期和晚期复发的最佳界值。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早期复发的临床及影像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结果HCC射频消融后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最佳界值是射频消融后12个月(P=0.005)。据此将患者分为早期复发组(47例)和晚期复发组(72例)。早期复发组患者的下四分位PRS(Q1-PRS)和下四分位总生存期(Q1-OS)分别为11.1和19.1个月,均短于晚期复发组(分别为31.6和81.0个月,P值分别为0.005和<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甲胎蛋白(OR=8.459,95%CI为2.231~32.073)、白蛋白(OR=0.251,95%CI为0.047~1.339)、病灶数量(OR=3.842,95%CI为1.424~10.365)和瘤周强化(OR=8.05,95%CI为1.23~52.80)是早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将这些因素纳入构建HCC射频消融后早期复发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内部验证结果显示,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839,灵敏度为68.1%,特异度为93.1%。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曲线接近理想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列线图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4)。结论射频消融后12个月是HCC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的最佳分界时间。结合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用于预测HCC射频消融后的早期复发,并可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或随访策略提供指导。

  • 标签: 癌,肝细胞 射频消融 磁共振成像 复发 复发后生存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参数联合凝血参数预测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复发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术前进行18F-FDG PET/CT检查、凝血指标检测,术后经过系统随访的宫颈癌患者120例[年龄25~70(47.9±8.5)岁]。根据术后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及非复发组,使用两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组间PET/CT显像参数和术前凝血参数的差异;进行各参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使用单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各参数对于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随访时间(2~60)个月,复发病例36例,占30.0%(36/120)。中分化组(n=89)的复发(n=27)和未复发(n=62)患者之间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标准摄取峰值(SUVpeak)、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0±3.00和7.50±2.90,12.00±3.70和10.20±4.50,144.48(43.79,366.46)和60.23(28.46,113.15)g;t值:1.968、2.063,U=547.000,均P<0.05];低分化组(n=19)的复发(n=7)和未复发(n=12)患者除上述指标外,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16.10±4.70和7.60±2.33,8.70±2.10和4.40±1.50,13.30±4.40和5.60±1.80,140.37(131.44,143.94)和31.64(15.84,92.14) g;t值:5.363、4.829、5.429,U=3.000,均P<0.05];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FI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5.00(100.00,256.00)和86.00(51.25,115.25) mg/L,(3.10±0.50)和(2.80±0.50) mg/L;U=619.500,t=2.962,均P<0.05]。ROC曲线示SUVmax[曲线下面积(AUC)=0.651]、SUVmean(AUC=0.650)、SUVpeak(AUC=0.675)、TLG(AUC=0.703)以及D-二聚体(AUC=0.795)、FIB(AUC=0.672)等因素可以预测疾病的复发(均P<0.01)。Cox单因素分析显示宫颈癌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风险比(HR)=2.363(95% CI:1.217~4.590)]、SUVmax[HR=4.855(95% CI:1.488~15.841)]、SUVmean[HR=4.451(95% CI:1.573~12.597)]、SUVpeak[HR=7.190(95% CI:2.203~23.469)]、TLG[HR=4.396(95% CI:2.238~8.633)]、D-二聚体[HR=4.761(95% CI:2.470~9.253]及FIB[HR=3.196(95% CI:1.596~6.400)]是预测早期宫颈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D-二聚体[HR=2.974(95% CI:1.476~5.990)]及SUVpeak[HR=3.826(95% CI:1.063~13.778)]是主要预测因素(均P<0.05)。ROC曲线示SUVpeak和D-二聚体联合预测复发的AUC为0.841(P<0.01)。结论SUVpeak和D-二聚体是预测宫颈癌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复发的主要指标,两者联合预测价值良好。

  • 标签: 宫颈肿瘤 复发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物 纤维蛋白原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复发风险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治疗的8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研究开始时间为2022年2月,结束时间为2023年8月;按照复发风险的不同,将中高风险组(25例)设置为实验组,低风险组(55例)设置为对照组,对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RS分值、病理分级和Ki-67表达都属于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 <0.05)。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的复发风险不同,其临床病理特征也有一定差异,同时Ki-67表达、病理分期和21基因复发风险评分也会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一定影响。

  • 标签: 不同复发风险 早期乳腺癌患者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及复发率和存活率。方法:此次研究的时间节点范围设置在2019年2月至2020年10月间,将我院接收的早期胃癌患者中抽选出62例列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以治疗方式的差异性分为常规组以及研究组,每组样本容量均等分为31例完成研究。常规组予以外科手术治疗模式,研究组予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模式。针对两组并发症出现率、复发率以及存活率完成评价比较工作。结果:研究组并发症出现率同常规组施展比较后,发现优于常规组且组间差异较大(P<0.05);研究组复发率以及存活率同常规组施展比较后,并未发现优于常规组且组间差异不大(P>0.05)。结论:针对早期胃癌患者予以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模式,可为提高存活率、降低并发症以及复发风险给予一定助力,故临床可大力提倡并积极应用此术式。

  • 标签: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胃癌 并发症 复发率 存活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疗效以及早期复发的相关风险。方法2013年至2015年我院共手术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149例,其中常规胸腔镜手术96例,单孔胸腔镜手术53例。常规胸腔镜手术中同期实行胸膜固定术者38例,未实行胸膜固定术者58例。单孔胸腔镜手术中同期实行胸膜固定术者17例,未实行胸膜固定术者36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在手术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1年内复发率方面的差异。同时比较两种手术方式中胸膜固定与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两组手术方式在手术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复发率方面无明显差异,胸膜固定与术后早期复发无必然联系。结论单孔胸腔镜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可行可靠,在不增加手术时间和手术风险的同时,可以减少患者胸壁创伤。暂未发现小方纱摩擦胸顶的胸膜固定术能显著减少气胸的早期复发

  • 标签: 单孔胸腔镜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 胸膜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血栓前状态致早期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入我院的复发性流产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检测治疗前后患者D-二聚体(D-Dimer)凝血酶时间(TT)、等指标,分析两组患者妊娠结果。结果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TT、D-Dimer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活产率为8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6.00%(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血栓前状态早期复发性流产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孕妇血栓前状态,提高活产率,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阿司匹林 低分子肝素 复发性流产 血栓前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癜风复发因素与抗复发治疗效果。方法:抽取本院2018年4月-2020年4月时期内收治的白癜风患者共120例,以抽签法纳入甲组(60例)、乙组(60例)。甲组未采取任何复发治疗,乙组是在明确复发因素的前提下施行抗复发治疗,比较患者白癜风复发率。结果:和甲组相比,乙组白癜风复发率较低、生活质量较佳,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白癜风患者,以复发因素为导向施行有效的抗复发治疗,可有效控制白癜风复发率,增强患者生活质量,可推广。

  • 标签: 白癜风 复发因素 抗复发治疗 复发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复发性流产患者妊娠早期发生边缘性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甲减)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六产科门诊就诊患者3 794例,系统病因学筛查排除具有诊断明确的解剖、凝血、遗传异常及感染因素的患者后,选取孕前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复发性流产患者302例,再排除其中孕前促甲状腺激素(TSH)高于2.5 mIU/L的患者62例,最终纳入240例。本研究将妊娠早期边缘性亚甲减定义为妊娠13周+6天前2.5 mIU/L<TSH<妊娠特异参考值上限。妊娠早期发生边缘性亚甲减患者84例,未发生者156例。分析2组患者病史、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边缘性亚甲减的高危因素,并进行共线性诊断、相关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受孕方式、孕前TSH水平、抗核抗体(ANA)阳性、狼疮抗凝物(LAC)阳性、抗β2糖蛋白1(β2GP1)抗体阳性为潜在高危因素(P<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孕前TSH水平>1.5 mIU/L(OR=5.241,95%CI 2.659~10.330)、ANA阳性(OR=3.614,95%CI 1.866~7.000)、抗β2GP1抗体阳性(OR=3.415,95%CI 1.176~9.917)、LAC阳性(OR=2.785,95%CI 1.024~7.573)与妊娠早期边缘性亚甲减发生有关(P<0.05或P<0.01)。共线性诊断未发现各因素间存在明显共线性关系。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间存在相关性(P<0.01),其余非组织特异性自身免疫抗体、甲状腺自身抗体间未发现相关性。结论孕前TSH水平、非组织特异性自身免疫抗体异常是复发性流产患者妊娠早期边缘性亚甲减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 标签: 复发性流产 甲状腺 妊娠 妊娠免疫 边缘性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危险评分(CRS)低危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及生存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8年11月连续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一科行肝切除的938例CRLM患者资料,依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420例CRS为0~2分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272例,女性148例,年龄21~83岁,中位年龄59岁。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LM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420例患者中272例(64.8%)复发,其中早期复发163例。多因素分析显示,同时性肝转移(OR=1.587,95%CI:1.021~2.467)、肝转移病灶数目≥3个(OR=1.904,95%CI:1.091~3.324)和RAS基因突变(OR=1.774,95%CI:1.157~2.270)是CRS低危CRLM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复发与非早期复发患者术后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33.4%和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3例早期复发患者中,41例(25.2%)接受再次肝切除,其余122例(74.8%)接受非手术治疗。再次手术切除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明显高于非手术治疗患者(63.5%比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CRS低危CRLM患者,同时性肝转移、肝转移病灶数目≥3个和RAS基因突变是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CRLM早期复发后再切除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肝转移 肝切除术 临床危险评分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104例胰头癌行根治性切除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2例,女42例;年龄为(61±10)岁。病人均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随访情况。(3)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因素。采用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术后1年。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手术情况:104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出血量为(474±280)mL,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1±10)枚。(2)随访情况:104例病人术后均获得随访,其中44例肿瘤早期复发。44例肿瘤早期复发病人中,腹腔内复发42例(肝转移23例、术区转移7例、后腹膜淋巴结转移7 例、网膜转移5例);腹腔外复发2例(胸膜、肺转移各1例)。(3)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A19-9水平、术后CA19-9水平、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χ²=5.833,9.276,4.26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CA19-9水平>37 U/mL是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3.599,95%可信区间为1.551~8.347,P<0.05)。结论术后CA19-9水平>37 U/mL是影响胰头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头部 早期复发 CA19-9 淋巴结转移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