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弱诱导因子(TWEAK)作为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在细胞生长、分化、迁移、修复中起重要作用。然而,TWEAK对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关系尚不明确。方法通过培养新生SD大鼠的原代心肌细胞,应用TWEAK(20ng/ml)干预后培养24-48小时,应用CCK-8法检测心肌细胞增殖情况,以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的TGF-β1水平,同时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心肌细胞培养24小时,TWEAK干预组的心肌细胞CCK-8法检测OD值显著高于对照组(0.71±0.08vs.0.42±0.08,P=0.012);培养48小时,TWEAK组的心肌细胞增殖力仍高于对照组(1.18±0.04vs.0.92±0.03,P〈0.01);同时,我们发现,TWEAK干预组,细胞上清液的TGF-β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4小时:133.1±4.3vs.64.8±10.5pg/ml,P〈0.01;48小时:187.3±7.9vs.66.8±8.4,P〈0.01)。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我们还发现,CCK-8检测的细胞OD值与TGF-β1水平存在正相关,提示后者可能是TWEAK促进心肌细胞增殖的因素。结论TWEAK可以促进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增殖,该机制可能与TGF-β1表达增高有关。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样凋亡弱诱导因子 心肌细胞 增殖 转化生长因子-Β1
  • 简介:目的观察电针脑缺血大鼠水沟穴对缺血半暗带区血管新生及微小RNA(miR-328)、CD44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脑缺血大鼠水沟穴调节miR-328促血管新生的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各5只。Longa法评估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CD34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iR-328、CD44m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技术检测CD4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假手术组与正常组大鼠在神经功能缺损、CD34为标记的血管新生、miR-328和CD44表达无差异(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血管新生、miR-328、CD44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刺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2.6±0.6)分vs(3.4±0.6)分,P〈0.01],血管新生增加显著[(80.40±3.85)vs(67.60±2.79)分,P〈0.01],miR-3281.22±0.37vs2.02±0.22和CD44mRNA4.35±1.33vs7.16±1.83,CD44蛋白0.42±0.04vs0.55±0.06表达降低(P〈0.05,P〈0.01)。结论电针水沟穴可通过调节miR-328及靶基因CD44表达水平,促进缺血半暗带区的血管新生

  • 标签: 脑缺血 电针 微RNAS 水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建立1日龄新生大鼠海马脑片离体培养及氧葡萄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OGD)模型的方法,为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基础研究提供方法。方法选择1日龄新生SD大鼠40只,分离海马,切成400 μm厚脑片,分别培养1 d、3 d、5 d、7d、10 d、15 d、21 d,观察海马脑片的形态学变化,并通过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法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检测法评估脑片培养过程中活力情况;取培养稳定的海马脑片进行OGD,按是否行OGD及OGD时间分为正常组、OGD 1 h组、1.5 h组、2 h组、2.5 h组、3 h组、3.5 h组,用PI染色法和LDH活性检测法评估海马脑片损伤情况,明确制作OGD模型最佳OGD时间。结果(1)海马脑片活力:海马脑片培养1 d后PI染色可见大面积红色强荧光,之后逐渐减少,5 d及以后基本消失;1 d时LDH活性最高,5 d时较1 d、3 d明显下降(P<0.05),5~15 d LDH活性稳定。(2)OGD时间确定:OGD后正常培养24 h,OGD 1 h组、1.5 h组、2 h组海马脑片荧光微弱,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GD 2.5 h组海马CA区可见强荧光,OGD 3 h组、3.5 h组海马CA区、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区均出现强荧光,3组LDH活性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推荐OGD时间为3 h。结论1日龄新生大鼠海马脑片培养第5~15天生长稳定,是后续实验的最佳时间段;培养5 d后行OGD 3 h可以建立稳定的海马脑片OGD模型。

  • 标签: 氧葡萄糖剥夺 模型 海马 脑片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褪黑素(MEL)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海马区细胞焦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参照改良Rice法建立HIBD动物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5只7日龄新生SD大鼠分为7组(每组15只):假手术组、模型(HIBD)组、MEL处理(5、10和20 mg/kg)组、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抑制剂处理(LY294002)组和MEL+ LY294002组。采用HE染色和尼氏染色分别观察海马病理形态学及尼氏体改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左侧海马组织中Nod样受体家族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上述指标的蛋白表达水平及Akt的磷酸化(p-Akt)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HIBD组海马CA1区细胞层数减少,排列不规则,尼氏体减少,NLRP3(1.98±0.08比0.86±0.13)、ASC(1.40±0.12比0.81±0.07)、Caspase-1(1.46±0.10比0.75±0.09)、GSDMD(1.35±0.10比0.81±0.10)、IL-18(1.23±0.08比0.23±0.04)、IL-1β(1.83±0.09比0.57±0.08)的mRNA表达水平及p-Akt(1.12±0.12比0.54±0.07)表达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HIBD组比较,MEL组(10 mg/kg)海马CA1区细胞层数相对增加,细胞排列较规则,尼氏体增多,NLRP3(1.04±0.10)、ASC(0.91±0.06)、Caspase-1(0.63±0.06)、GSDMD(1.01±0.09)、IL-18(0.65±0.05)、IL-1β(0.63±0.10)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MEL(10 mg/kg)组比较,MEL+LY294002组海马CA1区细胞细胞排列相对紊乱,尼氏体减少,p-Akt蛋白(0.87±0.09比1.99±0.27)表达明显降低,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0.85±0.09比0.58±0.09)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EL可能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抑制HIBD新生大鼠海马区神经元焦亡,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 标签: 缺氧缺血 新生大鼠 细胞焦亡 褪黑素 蛋白激酶B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探讨NLRC4蛋白与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理的关系。方法:将7d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HIE组、假手术组、空白组。HIE组采用改良Rice法,10%水合氯醛行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后,92% N2 + 8% O2缺氧2.5h,成功创建缺氧环境下缺血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同上述手术步骤,不给予左颈总动脉结扎,无缺氧处理,空白组不做处置。分别于造模后6h和72h时间点进行测定。免疫组化技术检测NLRC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IE组在6h与72h的NLRC4蛋白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E组脑组织缺氧缺血72h后的NLRC4蛋白表达高于6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LRC4蛋白表达与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存在相关性,对探索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有一定的价值。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病 炎症小体 NLRC4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咪达唑仑对七氟烷麻醉诱发新生大鼠皮层异常脑电波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新生SD大鼠10只,7日龄,体重12~16 g。正确颅骨外植入电极板后,连续监测脑电图,吸入6%七氟烷3 min麻醉诱导。第1阶段:吸入2.1%七氟烷维持30 min;第2阶段:腹腔注射咪达唑仑3 μg/g;第3阶段:吸入2.1%七氟烷维持60 min时腹腔注射氟马西尼10 μg/g。每个阶段持续30 min。记录每个阶段惊厥波总时间和最后3 min棘波频率。结果3个阶段惊厥波、棘波出现率和惊厥波总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第1和3阶段比较,第2阶段棘波频率降低(P<0.05)。结论咪达唑仑可降低七氟烷麻醉诱发新生大鼠皮层棘波频率,但对惊厥波无抑制作用。

  • 标签: 咪达唑仑 麻醉药,吸入 婴儿,新生 脑电波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痰火方对脑缺血模型大鼠Caspase-3、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及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痰火方低剂量组、痰火方中剂量组、痰火方高剂量组、金纳多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中动脉栓塞模型。造模2 h后,痰火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0.92、1.84、3.68 g/kg痰火方干浸膏粉溶液,金纳多组灌胃金纳多60 mg/kg,每24 h给药1次,连续给药3 d。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四肢对称性评分评价肢体功能症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梗死灶周围组织GFAP、Caspase-3蛋白表达,评价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神经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2(NG2)蛋白表达,观察各组大鼠血管新生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术后48、72 h,痰火方高剂量组大鼠四肢对称运动评分提高(P<0.01或P<0.05),梗死灶周围皮层、纹状体Caspase-3阳性细胞数[皮层:(765.0±122.4)比(1 131.0±392.9)、纹状体:(895.9±389.8)比(1 401.9±453.1)]减少(P<0.05或P<0.01),CD31+/NG2+阳性细胞数[皮层:(1 355.0±257.9)比(825.4±308.1);纹状体:(1 290.9±400.9)比(675.2±259.7)]增多(P<0.01);梗死周围皮层GFAP阳性积分光密度[(4 210.00±1 226.38)比(7 935.78±2 001.98)]降低(P<0.01)。结论痰火方可减轻脑缺血大鼠肢体功能症状,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下调Caspase-3表达,促进血管新生

  • 标签: 脑缺血 痰火方 细胞凋亡 血管新生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七氟烷麻醉6 h对新生大鼠脑电监测的癫痫波及远期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方法健康新生4~6 d SD大鼠141只(雄性66只,雌性75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大组(每组雄性22只,雌性25只)。对照组:正常笼内喂养,不接受麻醉;七氟烷组:仅接受2.1%七氟烷麻醉6 h; NKCC1阻断剂组:2.1%七氟烷麻醉前30 min接受腹腔注射1.82 mg/kg布美他尼。其中对照组在七氟烷组与NKCC1阻断剂组动物接受药物干预的同一时间接受同等剂量的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皮下注射,以排除溶媒引起的影响。麻醉完成后进行苏醒,观察30 min后继续笼内正常母乳喂养。其中一部分新生大鼠养至9~11 d接受皮层脑电波(electroencephalogram,EEG)监测;其余大鼠养至60 d、70 d时分别进行高架十字迷宫(elevated plus maze,EPM)和前脉冲抑制(prepulse inhibition,PPI)实验。结果EEG结果中,与对照组相比较,七氟烷组雄性大鼠EEG中癫痫波出现的次数增多[(0.429±0.787)次,( 1.571±0.787)次;t=2.753,P<0.01],单个癫痫波平均时长增多[(1.575±2.349)s,( 6.392±3.374)s;t=3.880,P<0.01],总时长明显升高[(1.800±3.617)s,(10.957±6.028)s;t=3.92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七氟烷组相比较,NKCC1阻断剂组雄性大鼠EEG中癫痫波出现的次数减少,单个癫痫波平均时长减少,总时长明显缩短,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86±0.756)次,( 0.925±1.733)s,( 1.043±2.759)s;t=3.097,4.404,4.254,均P<0.01]。三组雌性大鼠之间比较,各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雌雄大鼠间比较:七氟烷组雌性大鼠与雄性大鼠相比较,雌性大鼠七氟烷组的平均时长减少[(6.392±3.374)s,(2.515±2.992)s;t=3.044,P<0.01],总时长缩短[(10.957±6.028)s,(3.270±5.883)s;t=2.62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行为学结果中,雄性大鼠:与对照组相比较,七氟烷组EPM实验中开放臂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PPI实验中惊吓反应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七氟烷组相比较,NKCC1阻断剂组EPM实验中开放臂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5),PPI实验中惊吓反应明显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雌性大鼠:各组变化趋势与雄性大鼠相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雌雄之间比较:与雄性大鼠七氟烷组相比较,雌性大鼠七氟烷组EPM实验中开放臂停留时间较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七氟烷麻醉6 h可以明显增加雄性新生大鼠EEG中癫痫波的产生,引发成年后雄性大鼠行为学异常,其机制可能与NKCC1相关;雄性大鼠脑神经发育更容易受到七氟烷麻醉的负面影响。

  • 标签: 七氟烷 新生期麻醉 布美他尼 性别 脑电波 行为学 大鼠
  • 简介: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A对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的促血管新生活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观察红花黄色素A低、中、高(20、40、60μg·ml-1)剂量对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增殖、黏附、迁移及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以及对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中促血管新生相关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红花黄色素A可显著促进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的增殖、黏附、迁移及血管形成能力,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中促血管新生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1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显著上升,且均呈浓度依赖性。结论红花黄色素A具有调控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促血管新生的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VEGFR-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血管生成素1的表达密切相关。

  • 标签: 红花黄色素A 血管新生 内皮祖细胞 大鼠
  • 简介:目的研究骨内局部单次注射小剂量辛伐他汀对大鼠心梗后血管新生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模型组和骨内注射辛伐他汀组(n=12)。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24h后实验组左胫骨内单次注射辛伐他汀0.5mg,4周后分别通过小动物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功能,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计算心肌梗死面积,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局部血管新生情况。结果超声心动图结果表明心肌梗死4周后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下降,骨内注射辛伐他汀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功能未见明显改善;TTC染色发现骨内注射辛伐他汀组心肌梗死面积未见明显减少;免疫荧光染色显示,骨内注射辛伐他汀组心肌血管密度没有显著增加。结论大鼠心梗24h后骨内单次注射小剂量辛伐他汀(0.5mg),心肌梗死面积、血管新生及心脏功能无显著改善。

  • 标签: 骨内注射 辛伐他汀 血管新生 心肌梗死 内皮祖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下丘脑芳香化酶在七氟烷麻醉致新生大鼠癫痫波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新生SD大鼠30只,雌雄各半,5日龄,体重10~1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0):对照组(C组)、七氟烷组(S组)和芳香化酶抑制剂福美司坦+七氟烷组(F组)。监测新生大鼠皮层脑电图(EEG),30 min后F组皮下注射福美司坦2 mg/kg,C组和S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皮下给药后30 min时S组和F组吸入6%七氟烷麻醉诱导3 min,随后调整为2.1%麻醉维持57 min。记录七氟烷麻醉期间癫痫波总持续时间、单次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EEG记录结束后剖腹,左心室穿刺取血行血气分析及ELISA法检测皮质酮水平;取脑组织,冰块上迅速分离下丘脑,采用PCR法检测下丘脑芳香化酶mRNA、Na+-K+-2Cl-共同转运体1(NKCC1) mRNA和Na+-K+共同转运体2(KCC2) mRNA的表达。结果C组未见癫痫波。与C组比较,S组和F组皮层癫痫波总持续时间和单次持续时间延长,发作次数增加,血清皮质酮浓度升高,下丘脑芳香化酶mRNA表达上调,NKCC1/KCC2 mRNA比值升高(P<0.05);与S组比较,F组皮层癫痫波总持续时间和单次持续时间缩短,发作次数减少,血清皮质酮浓度降低,下丘脑芳香化酶mRNA表达下调,NKCC1/KCC2 mRNA比值下降(P<0.05)。结论下丘脑芳香化酶表达上调参与了七氟烷麻醉致新生大鼠癫痫波发生的过程。

  • 标签: 芳香酶 下丘脑 麻醉药,吸入 动物,新生 癫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braindamage ,HIBD)的时间点NLRP3表达,寻找空窗期,减少HIBD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方法:32只7日龄SD大鼠,雌雄各半,两组大鼠随机分为6h、24h、72h和7d四组,每组8只,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法检测NLRP3和caspase-1,采用ELISA法检测il-1ijl-18的表达。结果:Westernblot检测海马NLRP3和caspase-1蛋白的表达:与假手术组、HIBD组比较大鼠海马NLRP3蛋白表达明显增加,术后6h高于对照组,72h~7d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发现半胱天冬酶-1的表达在HIBD损伤后24小时达到高峰,并在术后7天开始下降。NLRP3和caspase-1蛋白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NLRP3 炎症 新生大鼠 脑缺氧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大鼠发育期间海马神经元的变化与康复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7日龄Wistar仔鼠,实验组制作缺氧缺血性脑病模型。采用形态学和形态计量学、突触体素免疫组织化学及学习记忆能力测试的方法,对生后7d到2个月,分8个时段对海马CA1区细胞形态及免疫反应阳性物质进行动态观察,对4周和2个月仔鼠进行学习记忆能力测试。结果随增龄对照组大鼠CA1区神经元数量有所减少,但突触体素阳性反应物吸光度值相对升高。实验组CA1区细胞质量明显降低,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但与上一实验组比较,随增龄突触体素阳性反应物吸光度值升高(7d与72h比较t=2.012,P<0.05;2周与7d比较t=2.014,P<0.05;3周与2周比较,t=2.716,P<0.01;4周与3周比较,t=2.011,P<0.05)。结论海马区细胞减少、轴突溃变、突触损失是神经功能障碍的病理基础。早期干预可提高神经元的质量,促进神经系统功能发育。

  • 标签: 缺氧缺血 神经元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193b-3p在新生脓毒症大鼠海马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在脓毒症神经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24只2 d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脂多糖组及阴性对照组与miR-193b-3p组,每组6只。脂多糖组、阴性对照组及miR-193b-3p组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2.5 mg/kg)制备脓毒症模型,miR-193b-3p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于脂多糖注射前3 d将5 µL miR-193b-3p模拟物或阴性对照物(20 nmol/L)注入大鼠侧脑室。将PC12细胞分为对照组、脂多糖组、miR-193b-3p组和脂多糖+miR-193b-3p组,其中miR-193b-3p组和脂多糖+miR-193b-3p组将miR-193b-3p模拟物转染入细胞内,脂多糖组和脂多糖+miR-193b-3p组细胞暴露于100 ng/mL脂多糖中孵育。采用基因芯片检测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方法明确miR-193b-3p的靶基因。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分评估各组大鼠特定时间点的神经功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或各组PC12细胞中miR-193b-3p及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视黄酸受体相关孤儿受体α(RORα)与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离子钙接头蛋白-1(IBA-1)或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共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PC12细胞中RORα的荧光强度。结果(1)基因芯片检测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确定RORα为miR-193b-3p的靶基因。(2)与对照组相比,脂多糖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自脂多糖注射后6 h开始明显降低,24 h时达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脂多糖组大鼠海马组织中IL-1β、IL-6、TNF-α mRNA的表达均明显升高,miR-193b-3p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阴性对照组[(3.23±0.92)分]相比,miR-193b-3p组大鼠脂多糖注射后48 h的神经行为学评分[(7.51±0.84)分]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R-193b-3p组大鼠海马组织中IL-1β、IL-6、TNF-α mRN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miR-193b-3p的表达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对照组相比,脂多糖组大鼠海马组织中NeuN(+)RORα(+)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miR-193b-3p组大鼠海马组织中NeuN(+)RORα(+)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对照组相比,脂多糖组PC12细胞中RORα的荧光强度明显降低,IL-1β、IL-6、TNF-α mRNA的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脂多糖组相比,脂多糖+miR-193b-3p组PC12细胞中RORα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加,IL-1β、IL-6、TNF-α mRNA的表达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193b-3p通过调控其靶基因RORα在海马神经细胞中的表达,抑制新生脓毒症大鼠的神经炎症反应。

  • 标签: miR-193b-3p 神经炎症反应 脓毒症 新生大鼠 神经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大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发生、发展中核转运蛋白KPNA2定位及表达的动态变化,探究其在早产儿B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85%的吸入氧浓度诱导新生SD大鼠BPD模型(n=50),对照组吸入空气(n=50),两组分别于1、3、7、10、14 d采集肺组织标本,分离、纯化及培养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利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KPNA2的分布及表达。结果免疫组化可见KPNA2主要定位于肺泡上皮细胞的胞浆及胞核内,与对照组相比,BPD组1 d胞核、胞浆均表达增加,3~14 d胞核表达明显减弱,胞浆表达增强。细胞免疫荧光可见KPNA2在对照组1~14 d主要定位于细胞核,BPD组3~14 d主要定位于细胞浆,BPD组KPNA2核表达较对照组减弱,胞浆表达较对照组增强。KPNA2总蛋白及浆蛋白表达趋势基本一致,与对照组比较,BPD组1 d开始升高(P<0.05),3 d达高峰(P<0.05),7 d开始逐渐下降(P<0.01),14 d仍高于对照组(P<0.05);BPD组KPNA2核蛋白表达3 d开始降低(P<0.01),持续降低至14 d(P<0.05)。与对照组相比,BPD组KPNA2 mRNA表达1 d开始升高(P<0.05),3 d达高峰(P<0.05),7 d开始逐渐下降(P<0.01),至14 d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暴露于高氧中新生鼠KPNA2核转运功能障碍,可能是影响BPD肺泡上皮细胞DNA损伤应答早期启动的重要机制。

  • 标签: KPNA2 核转运 DNA损伤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大鼠,新生
  • 简介:目的:通过运用体外培养·OH(羟基)自由基(FreeradicalFR)损伤的细胞模型.研究GDNF对损伤的背根节神经元的各种作用,并研究GDNF对神经元作用机理及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方法,用N1无血清培养基分离培养DRG神经元.然后用100μMFeSO4,50μMH2O2形成的·OH自由基作用20min,弃去培养液,再用无血清DF12培养基洗2次,最后加上含有GDNF的无血清培养基.继续培养24hrs。然后用MTT法检测反映细胞的活性OD值,胎盘蓝染色记数。细胞总蛋白测定以及形态学观察突起地生长状况。结果:(1)GDNF浓度为20μg/ml,10μg/ml对·OH自由基损伤的背根节神经元活性及存活有促进作用。(2)细胞的总蛋白及DRG突起长度:实验组与对照组不明显,GDNF组与空白对照组不明显。结论:在正常无血清体外培养情况下GDNF对DRG神经元作用不明显.在·OH自由基损伤后,对细胞的活性,存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对总蛋白合成及突起的生长则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标签: GDNF 羟基自由基损伤 体外培养 新生大鼠 背根节神经元 神经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钙卫蛋白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相关性。方法24只新生SD大鼠(SPF级)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及NEC组(18只)。对照组与母鼠同笼,自由摄食,NEC组采用人工喂养+缺氧复氧+冷刺激+脂多糖灌胃连续3 d建立NEC模型。NEC组新生大鼠分别在造模后24、48、72 h各取6只空腹处死,取回盲部肠管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新生大鼠肠组织钙卫蛋白表达水平,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肠组织钙卫蛋白mRNA水平。结果NEC组新生大鼠体重增长缓慢,造模后24、48、72 h肠组织病理学评分分别为2(2,3)、3(2,3)、4(3,4)分,均≥2分,NEC造模成功。NEC组造模后24、48、72 h新生大鼠肠组织钙卫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2.97(2.92,3.02)、3.64(3.36,3.93)、3.13(2.90,3.37)pg/ml,均高于对照组的1.89(1.85,1.92)pg/ml,并于造模后48 h达高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C组造模后24、48、72 h新生大鼠肠组织钙卫蛋白mRNA水平分别为2.57(2.52,2.68)、3.23(3.18,3.36)、2.37(2.30,2.40),均高于对照组的1.00(0.99,1.02),并于造模后48 h达高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钙卫蛋白在新生大鼠NEC模型中表达明显升高,并且随着病程进展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检测钙卫蛋白可能有助于新生儿NEC的诊断及病程判断。

  • 标签: 钙卫蛋白 小肠结肠炎,坏死性 大鼠
  • 简介:目的研究高压氧(HB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1周内脑皮质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探讨HBO对HIBD可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新生SD大鼠36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HIBD组和HIBD+HBO组,每组120只。HIBD组和HIBD+HBO组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暴露于8%O2+92%N2低氧环境中2h制备HIBD模型。HIBD+HBO组在缺氧缺血后立即予HBO干预(压力为2ATA,每次持续60min,每日1次,连续7d),HIBD组不予HBO干预,正常对照组不予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和HBO干预。以HIBD模型建立后设为缺氧缺血后0h时点,3组于0h、2h、4h、6h、12h、1d、2d、3d、4d、5d、6d和7d时点断头处死(各组各时点n=10),取损伤侧脑皮质制备单细胞悬液,予细胞线粒体膜电势(ΔΨm)标记物罗丹明123(Rho123)孵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ho123的平均荧光强度(MFL),并以该MFL值作为ΔΨm值。结果①正常对照组脑皮质细胞ΔΨm值为(4.66±0.80)MFL,HIBD组各时点脑皮质细胞ΔΨm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相应时点,且最低为0h时点[(2.85±0.56)MFL],各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HIBD组及HIBD+HBO组脑皮质细胞ΔΨm均呈现降低-恢复-再降低的变化规律,两组ΔΨm初次降低时间均为缺氧缺血后0h时点,初次恢复时间均为缺氧缺血后2~12h,再次降低的时间均为缺氧缺血后1~4d,HIBD+HBO组ΔΨm的再次降低程度更明显且最低为缺氧缺血后3d时点[(2.62±1.03)MFL];③HIBD组脑皮质细胞ΔΨm在再次降低后未再回复,而HIBD+HBO组ΔΨm在再次降低后,于缺氧缺血后5d时点后开始恢复,6和7d时点ΔΨm值逐渐趋近但低于正常对照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O在HIBD后0h至3d内不能改善缺氧缺血损伤侧脑皮质细胞的线粒体功能,HIBO后过早开始HBO治疗可能导致受损脑皮质细胞的进一步损伤,但HBO可能在HIBD后5~7d内可通过改善脑皮质线粒体功能促进HIBD受损细胞功能恢复。

  • 标签: 高压氧 缺氧缺血 一周内 线粒体功能 新生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新生雄性大鼠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神经行为毒性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将40只新生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高、中、低、溶剂剂量组(500.00、100.00、50.00、0mg/kg)和空白组5组,每组8只。在大鼠出生后第5天开始染毒,连续染毒7天。用平面翻正、负趋地性、悬崖回避、前肢握力试验测试新生雄性大鼠的神经行为发育。 结果 体重:染毒剂量与日龄无交互作用(F染毒剂量*日龄=0.72,P>0.05)。日龄对体重有影响(F=104.33,P

  • 标签: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神经发育 新生雄性大鼠
  • 简介:目的:通过探讨参附注射液对新生大鼠心肌细胞膜ATP酶活性及细胞内相关离子的影响,揭示参附注射液心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通过胰蛋白酶消化法和差速贴壁法获得心肌细胞,分别给予1.5、3、6g生药/L3个不同浓度的参附注射液,作用1h,检测心肌细胞的细胞活力、ATP酶的活性及相关离子的浓度。结果:参附注射液各剂量组(1.5、3、6g生药/L)能提高心肌细胞的细胞活力,提高Ca2+-ATP酶、Ca2+-Mg2+-ATP酶及Na+-K+-ATP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内Na+、Ca2+的浓度,提高K+的浓度。结论:参附注射液对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且作用的发挥与调节心肌细胞膜ATP酶活性及细胞内相关离子的浓度有关。

  • 标签: 参附注射液 心肌细胞 CA2+-ATP酶 Ca2+-Mg2+-ATP酶 NA+-K+-ATP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