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谢灵运的山水开一代之先河。其庄园山水在“归隐”中有对故乡始宁的眷恋,而其远游山水抒发的更多是对自然山河的热爱,对郁郁不得志的愤慨以及对前路茫茫的忧思,情感更为繁复浓烈,也体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

  • 标签: 谢灵运 山水诗 远游 愤懑 迷茫
  • 简介:谢灵运以善写山水著称于中国文学史,千百年来论者不遗余力地品评,然少有研究其结构者.谢客的山水结构艺术,随诗人的生活与创作历程而演进,呈现出多变性,表现出三段式结构、多重式结构和疏荡式结构.

  • 标签: 谢灵运 山水诗 艺术结构 多变性 创作历程 三段式结构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9-08
  • 简介:戴复古的山水不仅注重抒写胸中丰富的情理世界,在审美艺术上也取得不凡的成就。总体上看,戴不作一般的敷彩设色,而是表现出较强的写意艺术,扩大的审美内涵;在审美空白艺术方面也有着过人之处,追求虚静空灵的审美意境,句清意新,极富美的张力。审美空白艺术到唐人手中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美学规范,宋代以后得以深化和完善,戴复古在其间也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 标签: 戴复古 山水诗 写意艺术 审美空白 唐人
  • 简介:摘要李白的山水综合运用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形成魅力动人的意境。他的山水以雄奇、豪放,在中国文坛上卓有成就,突破了中国山水山水自娱的传统。他的山水语言明朗、活泼,个性率真明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 标签: 李白 山水诗 风格特色
  • 简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与自然有两种基本的联系方式,物质的和精神的。人与自然的物质联系方式,是人与自然最直接、最有成果的联系,它直接体现在对自然既依存又斗争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并由此而形成一定水准的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最具社会整体特征的生产关系。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是在人与自然的物质联系的基础上又往往超越

  • 标签: 山水诗 精神联系 人与自然 生产实践活动 石室山 联系方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斌良既是一位画家,又是一位诗人,因而他在作山水时以画家的独特视角来描绘眼前的景物。他有自己独特的意象群,注重色彩的选择,并将“透视”“皴法”等笔法入,追求意境,使他的呈现出清新淡雅、自然秀丽的风格。

  • 标签: 斌良 山水诗 意象 透视 皴法
  • 简介:<正>一谢脁(公元464—499)字玄晖,又称“小谢“。其所以有“小谢”之称,有人说,因为“他和谢灵运是同族”。其实这种说法,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谢脁和谢灵运同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朓的高祖谢拔是东晋有名的政治家谢安之弟,而谢灵运的祖父东晋名将谢玄乃谢安之侄。谢脁确为谢灵运的族属晚辈。但是在晋、宋、齐、梁之间,谢氏族属的诗人,并不只谢脁和谢灵运两人,而后人为什么不把他们和谢灵运并称呢?就以《诗品》中在籍的谢氏族属的诗人说罢:谢庄是谢灵运的族侄,《诗品》称之

  • 标签: 谢灵运 山水诗 诗品 谢眺 萧子良 南齐书
  • 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祁(今属山西),其父处廉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博学多艺,以乐书画俱妙独步唐代,他'诗人妙品上上',画'参于造化,绝迹天机',又'工草隶,闲音律',被后世推嘉为盛唐山水田园派最杰出的代表、中国文人画的开山祖师。他还是中国佛教史上颇具影响的高德居士,生前就享有。当代匠,又精禅理'的雅誉,身后更荣膺'佛'的美名。前人评论王维诗歌,每每以空境、禅境相标目,这自然不无道理,但如单论空禅,就未免以偏概全了。需知,空禅只是他以佛心观世时的彻悟,

  • 标签: 王维诗歌 盛唐山水田园诗 中国佛教史 诗佛 中国文人画 三重
  • 简介:<正>谢眺是我国南北朝时期重要的诗人之一,他在山水写作艺术上的贡献,令人瞩目。本文想通过谢眺与谢灵运在山水写景方法上的比较,说明中国古代山水发展的一段轨迹。那么,谢眺在对景物的艺术处理方面与前人有什么不同?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埃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和宋记室省中》:“落日飞鸟还,忧来不可极,竹树澄远荫,云霞成异色。”《观朝雨》:“朔风吹飞雨,萧条江上来,既洒百常观,复集九成台,空潆如薄雾,散漫似轻埃。”《高斋视事》:“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暧暖

  • 标签: 谢眺 景物 谢朓山水诗 写景艺术 谢灵运诗 老庄思想
  • 简介:摘要:谢灵运是中国山水的鼻祖,开创了以山水美景作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创作的先河。谢灵运借对山水的观察和吟诵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情景交融,非常具有艺术价值。品读讨论谢灵运的山水不能不了解其生平经历、家族背景,而后才能真正品味出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才可以更进一步去探究其诗歌的特点。

  • 标签:
  • 简介:<正>岑参,多年以来只被视作边塞派的代表诗人,为边塞所掩,他的山水,特别是早期(天宝十三载赴北庭之前)山水很少受到今人的注意。岑参今存403首(据陈铁民、侯忠义校注本)其中边塞不足80首;而山水却有80多首(不包括边塞诗中20首左右以写景为主的作品),从量上看,相当可观,从质上看,也很出色。杜甫曾以

  • 标签: 山水诗 边塞诗派 岑参 艺术特色 杜甫 早期
  • 简介:摘要  《文心雕龙·明》中写到晋宋间的诗歌发展,有一句是:“庄老告退,山水方滋。”这一句话说明了南朝宋初文学发展在诗歌上的变化。“庄老”指的是以庄老为主的玄学思想,也指表达玄学的玄言,“告退”与“滋”说明了由玄言山水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通过结合刘勰对玄言以及玄言山水的影响等观点,并从诗歌内容入手,分析南北朝时期玄言山水的关系,能更好理解这一理论以及两种诗歌流派的发展过程。

  • 标签:
  • 简介:钱谦益因为领袖明末清初诗坛,所以备受世人关注,又因其背明降清做了人格亏缺的两截人,而饱受后人诟病。文章从钱谦益的生平、诗论和山水三方面对其做简要阐述,旨在通过人格分析、诗论解读,以及山水透视,来反观钱谦益一生人格的发展与蜕变,从而还原真我的钱谦益。

  • 标签: 山水诗 明末清初 钱谦益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6-22
  • 简介:因而对于表现另一个阶级的思想感情的作品产生了共鸣,讨论山水的阶级性问题,山水问题和文学的共鸣问题

  • 标签: 共鸣问题 山水诗问题 文学共鸣
  • 简介:谢朓是"永明体"的代表诗人,他创作的诗歌,尤其是山水,虽数量不多,但艺术上融情入景、清秀自然、音律和谐的成就,在中国诗歌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开启唐代的诗风,发展格律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标签: 融情入景 清秀自然 音律和谐 永明体
  • 简介:本文认为,孔孚的山水既继承了中国山水传统的古典美,又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美,达到了情与景合、意与象通的艺术化境。其造境艺术的突出特点在纯净淡美,简远高逸,隐秘空灵,谐趣灵异,具有独到的审美特质。

  • 标签: 山水诗 造境艺术 突出特点 西方现代主义 艺术美 审美特质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7-07
  • 简介:因而对于表现另一个阶级的思想感情的作品产生了共鸣,讨论山水的阶级性问题,山水问题和文学的共鸣问题

  • 标签: 共鸣问题 山水诗问题 文学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