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模态影像定量参数对肝硬化结节性质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肝硬化结节患者80例,按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肝癌组(49例)和结节组(31例)。两组均行CT、超声造影(CEUS)、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比较不同方法的检出率及CT定量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CEUS定量参数包括开始增强时间(A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不同时期CEUS定量参数包括局部血容量(RBV)、局部血流量(RBF),并比较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参数包括纯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表观扩散系数(ADC)。结果CT、CEUS、MRI联合诊断的肝癌检出率及增生结节检出率分别为91.84%(45/49)、96.77%(30/31),均高于三者单独诊断(P均<0.05)。肝癌组BF、BV、PS参数和AT、TTP参数低于结节组,PI参数高于结节组(P<0.05)。肝癌组动脉期RBV、RBF参数高于结节组,门脉期和延迟期RBV参数低于结节组(P<0.05)。肝癌组D值、ADC值低于结节组,f值高于结节组(P<0.05)。结论在肝硬化结节患者中,肝癌和增生结节多模态影像定量参数存在较大差异,多检查方法联合检测能全面反映机体病理生理变化,利于提高检出率。

  • 标签: 肝硬化 肝癌 增生结节 多模态影像定量参数 检出率
  • 简介:摘要低剂量胸部CT是肺癌筛查的首选方法,而定量CT(QCT)是利用CT数据进行对第1~2腰椎骨密度,肝脏脂肪含量和第2腰椎水平腹部脂肪面积等进行测量的方法,二者结合可以应用于健康管理,可以在筛查肺癌同时,进行骨质疏松,脂肪肝和肥胖的评价。中国健康定量 CT 大数据项目是前瞻性队列研究,已经采集了6万多人的低剂量胸部CT和QCT的数据,以及体检人体参数和血常规检查结果。通过分析这些大数据,他们总结出中国人群男性和女性的骨密度正常值和骨质疏松患病率,同时分析了腹内脂肪含量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以及骨密度与血清蛋白的相关性。中国健康定量 CT 大数据项目的实施表明低剂量胸部CT结合QCT在健康管理的应用前景和科研价值。

  • 标签: 低剂量胸部CT 定量CT 骨密度 脂肪 肥胖
  • 简介:摘要随着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的问世与普及,冠心病介入治疗已从冠状动脉造影指导的解剖学时代进入功能学时代。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可以提高介入治疗的精准性,但FFR的使用也带来了手术时间延长、操作并发症以及医疗费用增加等其他问题。近年来,新兴的无导丝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技术——定量血流分数(QFR)不需要额外介入操作和使用腺苷等药物诱导冠状动脉充血,评估时间更短,经过多项研究的验证与FFR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该文就QFR的对比验证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功能学 定量血流分数 血流储备分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移动校正(MC)对碲锌镉SPECT(CZT SPECT)心肌血流(MBF)和心肌血流储备(MFR)计算值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6月至2019年8月于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行动态CZT SPECT心肌灌注显像(MPI)的可疑或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28例[男10例,女18例,年龄(60.75±11.62)岁]。经定量分析获得静息、负荷显像的MBF和MFR值,应用Corridor 4DM软件计算MC前后冠状动脉各分支区域及左心室(LV)整体的负荷MBF(sMBF)和MFR,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MC前患者LV整体的sMBF和MFR分别为(0.82±0.49) ml·min-1·g-1和1.69±0.68,而MC后这2个指标计算值增加,分别为(1.05±0.64) ml·min-1·g-1和2.12±0.77(t值:-4.87、-6.01,均P<0.001)。MC前与MC后患者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区域及LV整体的sMBF、MFR均有较佳的相关性(r值:0.69~0.96,均P<0.001)。若以MFR<2.0作为血流储备受损参考标准,28例中有19例(67.9%)MC前存在MFR受损,而MC后有13例(46.4%)存在此情况。结论在CZT SPECT MPI定量显像中,MC后sMBF及MFR计算值较MC前提高,MC有助于减少心脏"爬升"效应可能导致的假阳性。

  • 标签: 心肌灌注显像 体层摄影术,发射型计算机,单光子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 简介:摘要:我国长期存在大范围水土流失的现象,这种情况出现之后,对社会发展有极大的危害性,所以受到民众以及国家的重点关注。对我国目前水土流失的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对水土流失的类型、模式等进行归类总结。探索在水土流失防治阶段,所需处理的重点工作,笔者将结合实践开展一系列的研究,以期能够给读者带来借鉴意义。

  • 标签: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定量研究 策略
  • 简介:【摘要】在日常检测工作中,对聚酯纤维/氨纶两组分复合聚氨酯涂层织物还没有普遍合适的含量测定方法。本文提出了测定聚酯纤维/氨纶两组分复合聚氨酯涂层织物含量的新方法,通过硫酸法/氢氧化钠法按三组分混合物的定量方法进行测试后折算出聚酯纤维和氨纶的实际含量。

  • 标签: 涂层 纤维含量 定量分析
  • 简介:摘要:石油和天然气管道运输时间较长,在更为困难的条件下运行。应在油气管道上部安装脱水站、油井和储油罐技术设备。由于这些设备功能复杂多样,还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安装自动控制装置,以检测和解决管道运输设备中存在的缺陷,并对这些设备进行自动控制以确保工程。

  • 标签: 油气集输站场 失效可能性 定量评价方法
  • 简介:摘要:油气采集处理工艺通常是对油气三相进行分离操作,选择最合适的处理技术措施,有效地增强分离效果。在这方面,持续的流程优化可以提高石油生产效率,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

  • 标签: 油气集输站场 失效可能性 定量评价方法 研究
  • 简介:摘要:对高层建筑电气火灾隐患因子进行筛选,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分析各隐患因子之间复杂的逻辑关系;再运用交叉影响分析(CIA)和马尔科夫链预测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各隐患因子的交叉概率,根据修正后的稳态概率大小,对隐患因子概率对比分析和排序。该方法对高层建筑火灾隐患因子排查阶段的定量化以及后续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具有推动作用。

  • 标签: 高层建筑 电气火灾 解释结构模型(ISM) 交叉影响分析法(CIA)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临床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10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临床标本,并对其进行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分析对微生物检测结果。结果:50份粪便标本中,检测出沙门氏菌有29例,占比58.00%。肠出血大肠杆菌有2例,占比4.00%,溶血性杆菌8例,占比16.00%;在脓液液标本的50份中,金黄色的葡萄杆菌有8例,占比16.00%。选取沙门氏菌、肠出血大肠杆菌、溶血性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的各4株,检测特异性,结果为特异性100%, 没有假阴性和假阳性检测。结论:在临床微生物检测中实施荧光定量PCR技术干预可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值得推广实施。

  • 标签: 荧光定量PCR技术 临床微生物检测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应用定量血流分数(QFR)评估冠状动脉功能性狭窄程度,指导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血运重建策略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期间在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十一病房择期行单纯CABG的154例患者,对冠状动脉造影目测提示狭窄的病变血管进行QFR分析,获得病变血管功能性狭窄情况,外科医师术前对QFR分析结果不知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围手术期相关数据及近期临床结局并总结分析。结果1年后冠状动脉CTA显示,功能性显著病变(QFR<0.8)血管的旁路移植血管闭塞率为5.5%,非功能性显著病变(QFR≥0.8)血管的旁路移植血管闭塞率为15.6%。随访发现,心绞痛分级在发生与未发生旁路移植血管闭塞的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依据QFR分析的功能性非显著病变的冠状动脉发生旁路移植血管闭塞的风险高于功能性显著病变血管,对于QFR提示阴性病变的冠状动脉,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发生闭塞的风险比静脉旁路移植血管更高。这一发现与临床预后并无明显关联,非显著病变血管的旁路移植血管通畅或闭塞的患者均未发现过多心绞痛发作或冠状动脉重复干预的情况。QFR指导冠状动脉外科手术策略选择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定量血流分数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流储备分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椎磁共振成像(MRI)多定量序列与临床疼痛及功能障碍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行腰椎MRI的腰痛患者120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66例,年龄18~42(32.18±3.24)岁。根据疼痛时长分为急性下腰痛组45例(疼痛时长≤12周)和慢性下腰痛组75例(疼痛时长>12周)。获取L1/2~L5/S1范围内椎间盘前纤维环、后纤维环、髓核及椎旁肌肉的T1、T2及PD定量值。分别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功能障碍程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VAS评分、ODI评分的统计学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VAS评分、ODI评分与临床资料、前后纤维环、髓核及椎旁肌肉T1、T2及PD定量值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及Pfirrmann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VAS、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髓核处T1、T2值,前纤维环T1值及腰大肌处T2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下腰痛组VAS评分、ODI评分与Pfirrmann分级呈明显正相关,VAS评分与多裂肌处T2值呈正相关,ODI评分与体质量指数、后纤维环的T2值呈明显正相关,与髓核的PD、T2、T1值呈明显负相关(均P<0.05);慢性下腰痛组中,VAS评分与后纤维环的PD、T1值呈正相关,ODI评分与后纤维环的T2值呈明显正相关(r=0.414、0.219、0.196,均P<0.05)。结论腰椎间盘及椎旁肌肉的PD、T2、T1值与VAS评分及ODI评分明显相关。PD、T2、T1值对评价腰椎间盘退变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腰椎磁共振成像多定量序列 临床疼痛 功能障碍指数量表 相关性
  • 简介:摘要心脏磁共振成像中的纵向弛豫时间定量(T1 mapping)技术是一种直观的无创性评价心肌组织特性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以提供多种定量参数用于心肌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预后评价。T1 mapping技术由准备脉冲和读出序列两部分组成,在其近20年的技术发展过程中,研究者对这两部分进行了持续不断的优化。本文分别对三种准备脉冲(反转恢复准备脉冲、饱和恢复准备脉冲以及两者组合的准备脉冲)和两种读出序列(平衡稳态自由进动序列和快速小角度激发序列)各自的优化发展进程以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并以三种不同准备脉冲T1 mapping技术中的代表性序列为例进行成像原理说明。

  • 标签: 心脏磁共振 纵向弛豫时间定量 改良Look-Lock反转恢复技术 饱和恢复单激发采集技术 平衡稳态自由进动序列 快速小角度激发序列 细胞外容积 心肌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Meta分析定量评估腰椎间盘退变髓核横向弛豫时间的变化规律。材料与方法检索自建库至2021年10月31日采用T2 mapping方法定量评估腰椎间盘退变的文献,英文数据库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文数据库检索万方数据、维普网、中国知网。采用RevMan 5.3和Stata 15.0软件计算不同等级腰椎间盘退变间髓核横向弛豫时间的加权均数差值(weighted mean difference, WMD)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 CI)。结果共纳入文献13篇,包括Ⅰ级腰椎间盘362个,Ⅱ级腰椎间盘1418个,Ⅲ级腰椎间盘1006个,Ⅳ级腰椎间盘548个,Ⅴ级腰椎间盘201个。腰椎间盘髓核横向弛豫时间随着腰椎间盘退变等级的增加而逐渐下降。Ⅰ级横向弛豫时间明显高于Ⅱ级横向弛豫时间(WMD=35.58,95% CI:29.96~41.21,P<0.01),Ⅱ级横向弛豫时间明显高于Ⅲ级横向弛豫时间(WMD=32.93,95% CI:25.61~40.25,P<0.01),Ⅲ级横向弛豫时间明显高于Ⅳ级横向弛豫时间(WMD=26.52,95% CI:20.88~32.15,P<0.01),Ⅳ级横向弛豫时间高于Ⅴ级横向弛豫时间(WMD=4.23,95% CI:2.00~6.46,P<0.01)。结论髓核横向弛豫时间能够区分腰椎间盘不同程度的退变,T2 mapping可作为辅助诊断腰椎间盘早期退变的影像学检查。

  • 标签: T2 mapping 横向弛豫时间 磁共振成像 腰椎 椎间盘退变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PET绝对定量心肌血流(MBF)显像在冠心病的诊断、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增益价值,但由于传统正电子心肌灌注显像剂的限制,其尚未在临床上广泛应用。2-叔丁基-氯-5[4-(2-氟-18F-乙氧基甲基)苯基甲氧基]-3(2H)-哒嗪酮(18F-Flurpiridaz)的成功研发开创了正电子心肌灌注显像剂的新领域,其具有良好的绝对定量MBF和心肌血流储备的性能,且相较于经典的正电子心肌灌注显像剂,其在物理性质、心肌摄取率和临床应用的方便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目前已进入临床Ⅲ期研究,成为最有前景的18F标记的PET心肌灌注显像剂。笔者就18F-Flurpiridaz PET绝对定量MBF显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心肌灌注显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18F-Flurpiridaz 心肌血流 绝对定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量评估儿童肾积水肾脏血流灌注变化,以评价其对肾脏功能的诊断效能。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1~4月期间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及门诊就诊的共51例单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患儿,其中男42例,女9例;年龄为(6. 75±4. 14)岁,年龄范围在10个月至14岁。选取所有患儿各自患侧肾脏作为实验组,健侧肾脏为对照组。对全部患儿进行了超声检查、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和利尿性核素肾动态显像检查。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n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ROC)来对超声造影定量分析与利尿性肾图的分肾功能进行评价和比较,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共51例患儿102侧肾脏绘制CEUS的灌注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均显示出不对称的单峰曲线,实验组和对照组可以清楚地区分。实验组的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明显延长,曲线上升斜率(the slope of the ascending curve,A)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和分肾功能(differential renal function,DRF)之间无显著相关性,但TTP、A和DRF之间的显著相关(P <0. 001)。TTP评价DRF绘制的AUROC为0. 86。CEUS对UPJO患儿肾脏功能评价,灵敏性和特异性值分别为92. 86%和76. 14%,临界值为23. 459。结论CEUS对儿童UPJO肾脏血流灌注改变、肾功能评价有效性有较高的应用价值,TTP、A可作为评价肾脏功能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超声检查 小儿 肾脏血流灌注 利尿性肾图 安全性 诊断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降钙素原与血培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100例疑为血流感染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血培养与降钙素原检查,并以血培养结果为标准,观察降钙素原的应用价值。结果:血培养阳性22例,阳性率为22.0%;PCT阳性率为25例,阳性率为25.0%;以血培养结果为标准,PCT的敏感性为84.0%,特异性为98.6%。结论:降钙素原在血流感染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可推广使用。

  • 标签: 血流感染 降钙素原 血培养
  • 简介:摘要:随着油气田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勘探开发目标逐步复杂化,对录井精细化解释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目标区域含油气储层给出确切的产油、产气、产水的预测结论并提供相应的含油气水储层解释参数和产能预测参数已经成为录井解释技术发展的趋势。基于此,本文以储层“四性”关系研究为基础,就油气水层录井解释技术的建立与优化进行了详细阐述。

  • 标签: 录井解释 定量化 油气储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