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园林历史悠久且积累深厚,然而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体系的研究建构却长期进步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关研究持续陷入多重视角和不同语境的错位糾缠困局之中,其中尤以传统立场与现代设计之间、本土化语境与国际化潮流之间、理论研究的价值判断与行业生产的现实要求之间三重错位关系最为集中尖锐。相关研究必须回归风景园林概念与事业的本质,重建可以整合多元视角和语境的更大视镜,才能超越诸多错位视角的拘囿,突破现实困局,推进当代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体系的持续建设和健康絲。

  • 标签: 中国风景园林 理论研究 大视鏡
  • 简介:对于中国边疆学的建立与发展来说,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研究都是无法一步跨过去的.既有的对拉铁摩的研究,或囿于各自理路,或碍于翻译问题,在其核心思想的把握上,都有某种难通的困境.笔者查对他的相关英文原著,集中解读其以“内边疆”(InnerFrontier)、“外边疆”(outerFrontier)为核心概念建立起来的边疆概念体系,一探其打通古今、实现中西概念对接的堂奥.笔者体会,他的上述研究框架可以用“双边疆”(doublefrontiers)范式来命名.拉铁摩尔“双边疆”范式的生命力在于它的预见性,但也并不是没有僵化的地方,表现就是困于“蒙古”不“属于”“中国”的成见,完全漠视了喀尔喀蒙古对于清朝经略西北而言的“过渡地带”的地位,只是把它作为“外边疆”.拉铁摩尔的“双边疆”范式可以改造成为中国边疆学建构的基本认识框架.

  • 标签: 内边疆 外边疆 双边疆
  • 简介:演化经济地理主要研究经济景观的演化过程,其理论基础包括广义达尔文主义理论、复杂性理论与路径依赖理论。将演化经济地理理论引入集群研究,运用微观-中观-宏观多尺度相结合的方法,有助于深入理解集群演化的过程及其动力机制,打开集群内部的“黑箱”。微观视角关注企业惯例及其区位行为如何影响集群的演化过程与空间特征;中观视角关注集群的知识网络结构特征、企业间知识联系,与网络演化的过程;宏观视角关注集群系统的演化路径与动力机制,以及集群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然而,由于演化经济地理理论与方法目前尚处探索阶段,将其应用于集群研究中仍存在不少局限。最后,结合中国产业集群现状,提出若干研究议题,认为未来中国产业集群研究需要更加注重“演化转向”。

  • 标签: 演化经济地理 产业集群 演化多尺度分析
  • 简介:关于中华民族的讨论是中国边疆学的核心理论问题之一。文章对费孝通在中华民族理论建构方面的重要贡献做了探讨,认为其"多元一体"理论的形成经过了对顾颉刚先生"中华民族是一个"理论的质疑,到继承与发展数十年的思考过程。同时认为完善"中华民族"的理论体系,应该认真审视"民族国家"是否符合阐述中国历史,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努力还是应该从"中国传统"着手。

  • 标签: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是一个" 费孝通
  • 简介:根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通知:经《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指导委员会审定,《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入选为CSSCI来源期刊(2008—2009年)。这是本刊连续第三次入选CSSCI来源期刊。本次入选CSSCI历史学类期刊共26种,按总被引次数与2004—2006三年他引影响因子的加权值高低顺序排序,《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位列第九位。

  • 标签: CSSCI 来源期刊 历史地理 中国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社会科学研究
  • 简介:随着城市成为积累的场所和全球竞争的主体,城市治理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而以复兴城市为研究对象,更有利于揭示城市治理转型的动因、条件和特征。,首先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城市治理演化的一般进程,并借助规制理论关于积累体制和规制模式之间耦合关系的分析框架,指出城市治理转型的实质是为了在城市尺度上使规制模式更好地适应积累体制的变化。根据这一思路,以武汉为例,分析了其城市治理转型的动因和条件,即武汉在全国城市发展格局中的相对落后。以及国家和湖北省治理格局的转型为其提供的空间和支持,并揭示了武汉城市治理转型如何通过市区政府间关系的重新划分,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治理,以及多中心格局的构建,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新型城镇化积累体制的要求,从而实现城市复兴。

  • 标签: 城市复兴 复兴武汉市 武汉市例
  • 简介:文章通过对人地关系系统演化进行分析,总结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是目前人地关系系统的核心内容,并得出可持续发展论是到目前为止人地关系论发展的最高形式的结论。最后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对呼和浩特市人口与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 标签: 人地关系系统 人地关系论 可持续发展
  • 简介:卓·尼·雅尔金娜(以下称稚氏)是苏联城市规划理论家.她在《城市建设分析》一书中,提出了一种研究城市建设中空间形态理论发展演变的方法.本文分三部分,首先简述雅氏建立的城市建设分析方法,其次介绍雅氏对空间形态理论发展演变的归纳、总结,最后是对雅氏理论的简要评述.

  • 标签: 研究 城市建设 空间形态 方法
  • 简介:“空间”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全球化时代,空间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重要变化。本文通过重述后现代主义哲学、当代城市与区域空间重构的社会实践、当代人文地理学前沿理论三者之间相互印证的理念与事实,重申全球化时代的空间观为空间与社会辨证统一的后现代空间观,并阐述了其对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 标签: 空间 社会-空间统一体 全球化 后现代空间观 后现代地理学
  • 简介:近年来,旅游可持续发展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提高社区旅游支持度则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及人本主义思想,以西安市上王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居民公平感知、交换意愿、信赖感知与社区旅游支持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居民的公平感知及信赖感知对社区旅游支持度有正向影响;而居民交换意愿对社区旅游支持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此基础上,结合人本主义价值观总结出社区居民正向的公正感知、利益感知、信赖感知及较高的社区旅游参与度,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居民社会行为民主、社会功能高效和谐、社会权利自由的人本价值,自然的提升社区旅游支持度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4点提升社区旅游支持度的策略:①创造平等公正的社区环境;②提升产业结构价值链;③建立可信的管理团队;④构建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

  • 标签: 旅游支持度 居民感知 结构方程模型 心理契约理论 人本主义思想
  • 简介:面对全球化所营造的激烈竞争环境,199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治理发生了重大转型,普遍从福利型政府向企业型政府转向,大力实施了营销型城市增长策略。在国内、国际环境转变的双重压力下,以土地储备为重点的城市经营和以大事件为载体的城市营销正被中国诸多城市政府所积极采用,因而城市治理表现出显著的企业化倾向。在实施营销型城市增长策略的过程中,官商利益联盟共同推进了城市的增长,并各自产生了明显的利益寻租行为。文章基于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透过城市增长机器理论的视角,剖析了营销型城市增长策略的形成机制和利益格局,并以南京市土地储备和奥体新城建设的案例,揭示了其所导致的经济、社会与空间负效应。文章认为,城市内生竞争力的提高必须摈弃营销型增长策略的功利模式,推进城市政府从单一目标的“增长型政府”向综合目标的“发展型政府”的转变。

  • 标签: 全球竞争 治理转型 城市营销 增长机器
  • 简介:在我国经济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背景下,研究我国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要求、特点问题与目标路径,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1)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理论与最新要求进行说明;(2)依据旅游产业经济学的原理,通过对拥有3个5A级景区与迪士尼度假区的上海浦东新区的"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的调查研究,以及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长期观察,说明我国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点与问题;(3)依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新的要求及原则,参照世界经济论坛《2017全球旅游竞争力指数》报告对旅游竞争力的分析框架与指标内容,针对我国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点与问题,构建了我国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体系;(4)依据系统论与控制论的原理,指出我国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的实现路径。

  • 标签: 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理论要求 特点问题 目标体系 实现路径
  • 简介:引言近些年来,边疆研究日益成为中国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议题。2015年1月14日,由光明日报理论部、学术月刊编辑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共同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一文中,更是将"边疆研究"列为其中之一。

  • 标签: 中国学术界 边疆研究 边疆理论 述评 话语 路径
  • 简介:外国游客对于“您对中国旅游最想说的话”这一问题的负面回答是我国入境旅游不足之处的集中显现。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范式,对在12个入境旅游热点城市所采集的623句外国游客对该问题的负面回答语句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入境旅游不足之处在宏观层面上集中为7大范畴(语言交流、旅游基础设施、旅游环境、旅游服务、旅游信息、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旅游商品),微观层面上集中于22个小范畴。同时,文章以上述不足之处各范畴类别作为我国入境旅游负面影响因子,得出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及其排序。

  • 标签: 扎根理论 入境旅游 外国游客 不足之处
  • 简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变得日益迫切。作为地理微观区域,县市域边界地区的协调管理尤其困难,在相关研究中很容易被忽略。以CBRs理论为指导,结合浙江省尖山一南北湖地区协调发展实例,对县市域边界地区协调发展的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构建发展机制框架体系。尖山南北湖地区是典型的微观跨边界地区,在空间、功能上都具有协调发展的基础。由于行政体制的分割,现有的规划更加关注自身发展的需求,缺少区域整体统筹发展的眼光,造成了产业定位相互冲突,交通衔接不畅,生态环境共同保护意识不到位等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在协调发展机制框架基础上,提出协调发展规划方案,以期通过规划的手段使问题得以解决和落实,希望对微观区域的协调发展研究有所启迪。

  • 标签: CBRs理论 县市域边界地区 协调 尖山南北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