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由电子科技大学主办,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电子科技大学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承办,《新闻界》杂志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的“第一届泛喜马拉地区传播学术论坛”暨电子科技大学“泛喜马拉地区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于2018年6月8日至6月9日在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举行。

  • 标签: 喜马拉雅地区 学术论坛 跨国传播 社会发展 电子科技大学 综述
  • 简介:许是工作的缘故,小编最近迷上了逛装饰用品市场。不过逛不白逛。小编还真发现了一个好东西。此物乍看似萤火虫一般,散发着橘红,浅黄的光,温馨而浪漫。细一打听,原来是水晶盐灯。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为了一解疑惑,小编发挥刨根问底的精神,细细打听了一番。下面,看看战果吧。

  • 标签: 灯饰 喜马拉雅 水晶 室内 装饰用品
  • 简介:3月20日晚,作家曾鹏宇在微博上曝光喜马拉音频平台未经同意,就在平台上发布了自己所著的《世上有颗后悔药》全本有声书。微博发出后,多名作家留言称,自己的作品也被侵权.一时间,喜马拉以及其他音频平台的侵权问题,成了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 标签: 盗版 侵权问题 名作家 音频
  • 简介:在印度Askot野生动物保护区Gooriganga流域的3个分水岭(Charigad,Dogarhigad和upperGosigad)内,沿着海拔高度900-2600m设置5条曲线调查样带(样带A,B,C,D和E),调查了粗木质残体的分布格局和状况。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设置一块1hm2的样地。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的粗木质残体百分比贡献率按降低顺序排列依次是:枯立木一相位Ⅰ>相位Ⅱ>相位IⅣ>相位Ⅲ;而原木--相位Ⅲ>相位Ⅱ>相位Ⅳ。调查样带A内喜马拉长叶松(Pinusroxburghii)林内枯立木密度在1500m处较高,调查样带B通麦栋(QuercuslanataJ林的枯立木密度在2300米处较高(10个/hm2)。喜马拉长叶松林的枯立木和原木总获得量为13.9t.其中枯立木和原木分别占41%和59%;而通麦栋林枯立木和原木总量仅为5.6t,枯立木和原木分别占60%和40%。此外,粗木质残体的存在,有利于为当地生长的兰花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在喜马拉长叶松林中等高度区域内,高密度的枯立木和原木导致该区内物种丰富度较低,地被物密度也较低。这主要是由于该区光线充足、土壤水分含量低,只有优势种才能占领这样生境。

  • 标签: Askot野生动物庇护地 喜马拉雅长叶松 粗木质残体 rianj橡树
  • 简介:喜马拉》讲述的是一个藏族村民运盐换粮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喜马拉雪域高原深处的一个名为“多泊村”的村子。整个故事是以部落内部新旧头领更替矛盾为主线,通过塑造了一系列的人与物的形象,进一步挖掘了在这种头领更替习俗背后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智慧观念。在整部影片的结尾,无论是新旧头领间的矛盾、父与子的矛盾、恋人之间的矛盾还是人与自然的冲突最终都被藏人那种处事豁达与包容一切的胸怀所消融,形成了一幅“风雪中的融合”的画卷。本文正是通过对影片中刻画的人与物符号的解读来揭示影片的深层内涵。

  • 标签: 《喜马拉雅》 融合 人与物 解读
  • 简介:西藏登山学校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一个特殊案例,是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宗教与世俗等一系列重要关系在教育领域的投射。本文详述了在拍摄纪录电影《喜马拉天梯》过程中所采取的影视人类学方法,展示了将教育机构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领域中进行理解的可能性。本文尤其关注特定地区和族群的文化传统在当代教育机构和行业语境中与现代文化的相遇,展示西藏登山学校中的师生如何通过当代教育和商业登山实践,产生针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文化自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文化变迁过程中的冲突和断裂。

  • 标签: 影视人类学 民族教育 文化变迁 文化自觉
  • 简介:喜马拉长叶松种子进行24小时GA3和H2O2浸泡预处理和15d的2-3℃低温预处理后,研究了在20℃,25℃和30℃萌发条件下,21个不同种源的喜马拉长叶松种子的萌发情况。结果表明,H2O2(1%v/v)和GA3(10mg/L)浸泡预处理,种子萌发率分别是82.39%和78.19%,而未经预处理的种子平均萌发率为70.79%。GA3和H2O2浸泡预处理分别使种子萌发时间缩短了8d和10d。在超过21天的20℃萌发条件下,湿冷处理提高了种子萌发率和缩短了萌发时间而在25℃和30℃萌发条件下,总的萌发率未受到影响。喜马拉长叶松种子因缺少休眠而表现出很好的萌发,但是因为越来越多的造林项目需要大量的种子,播种预处理有利于提高种子萌发率和萌发速率,有助于满足种子需求。

  • 标签: 种子萌发 种源 温度 GA3 H2O2 冷处理
  • 简介: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联合主办,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成都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承办的“跨越喜马拉的合作——第五届中国一南亚文化论坛”,于2015年12月14—16日在成都召开。来自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南亚各国和欧洲、东南亚等地区的十多位国外前政要和智库代表出席会议;国内参会代表分别来自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 标签: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南亚文化 合作 论坛会 南亚研究所 综述
  • 简介:简述了喜马拉运动三大变形幕的运动学特征并分析了在楚雄地区的反映。在剥去喜马拉运动的改造、把攀西地堑系和滇中海槽复原到建造时的位置后(楚雄盆地视作相对原地的),以“盆”“山”耦合的思路重塑了古特提斯分支洋盆的演化及这些盆地的发育。川滇交界区尽管发生燕山运动,印支期建立起来的“盆”“山”耦合关系直至喜马拉运动才脱耦。分析了脱耦的各种表现及第四纪内继承的新构造运动对盆地保存和油气成藏的不利因素。

  • 标签: 喜马拉雅运动 古地理重建 川滇交界区 构造复位 油气保存 盆地改造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云南西北部怒江、独龙江流域居住的独龙族、怒族等邻近族群之间存在着一种共通的“仪式语言”。这种仪式语言通过宗教祭祀活动以及分享杀牲后的肉食过程体现出来。在这一地域社会中。各种社会、政治和经济关系都依赖于这种仪式语言展开。虽然目前这种分享的仪式日渐式微,但分享的意识依然体现着族群内部的“社会结合”方式。通过独龙族仪式语言的个案分析,旨在与利奇关于克钦社会的“仪式语言”研究进行对话。

  • 标签: 仪式语言 分享 整体社会事实 权力
  • 简介:本文对印度喜马拉中部地区的5种竹类的碳汇潜力进行了评估,这5种竹分别为:牡竹(又称印度实竹)(Dendrocalamusstrictus)龙头竹(Bambusavulgaris),孝顺竹(B.multiplex),印度筋竹(B.bambos)和紫竹(Phyllostachysnigra),并利用了一个线性回归模型评估了这5种竹类的地上生物量。在这个线性回归模型中,采用了3个独立变量:秆高、秆1m和1.5m处的周长。在鲜重和干重的基础上对地上生物量进行了估算,5个竹种中,基于鲜重基础的生物量最高的为牡竹(Dendrocalamusstrictus),为106.49t/hm2,但基于干重,紫竹(Phyllostachysnigra)生物量最高,为89.76t/hm2。基于单株茎秆,印度筋竹(B.bambos)的生物量最高,但其植株密度在喜马拉中部地区较低。本研究认为,5种竹类中紫竹(Pnigra)的碳汇潜力最大(44.88t/hm2)。

  • 标签: 牡竹 竹类 紫竹 生物量 碳汇
  • 简介:该文研究分布在我国东喜马拉地区(云南和西藏)及四川的高山栎类种群间的形态变异和遗传距离.在自然条件下,这些栎类的生长形态随纬度的增加和降水的减少从高大的乔木变成矮小的灌木.该地区多样的气候和复杂的地形条件为高山栎类提供了各种形态、生长和遗传变异的可能性.种群内和种群间的遗传距离随生境条件、山地地形和主风方向的变化明显,但与水平距离关系不大.西藏地区以地势险峻和气候多变为特色,云南地区以高山峡谷为特色,二地区高山栎的种群遗传距离分别为0396和0365,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5%),但却都高于四川地区的高山栎种群遗传距离,并达到极显著水平(P<1%).环境的异质性越高,高山栎类的变异越大,种群变异和物种进化与气候、生境、地形地貌和土壤等环境的异质性密切相关.尽管东喜马拉地区是以大陆性季风为主气候特征,但高山栎类的叶片、直径和根系对环境异质性的适应变异与分布在地中海地区的、冬雨夏旱气候条件下的冬青栎类(Q.ilex)十分相似.不同地区的环境异质性必然导致物种进化和种群变异的差异,然而,高山栎类种群在两个截然不同气候区内的高度相似性恰恰说明了它们可能来自于一个共同的祖先或从同一个地区演化而来,所以它们才有相同的适应策略

  • 标签: 高山栎类 地中海气候 环境异质性 形态 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喜马拉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流行特征,为结合当地实际,创新开展鼠疫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1-2018年甘肃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监测数据(来源于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监测档案、网络直报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1-2018年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喜马拉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鼠疫流行特征,包括宿主动物分布情况、鼠疫菌的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人间鼠疫流行特征等。结果2011-2018年,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喜马拉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总平均獭密度为0.21只/hm2,其中天祝县平均獭密度最高,为0.58只/hm2;嘉峪关市平均獭密度最低,为0.01只/hm2。疫源地内共分离鼠疫菌381株,其中分离自人尸4株、宿主动物298株、染疫媒介79株;分离菌株前3位的县(市)依次为阿克塞县(38.85%,148株)、肃北县(31.50%,120株)、玉门市(16.27%,62株)。共检测旱獭血清6 860份、犬血清1 769份,F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70%(185/6 860)、8.42%(149/1 769);动物材料814份,F1抗原阳性率为4.30%(35/814)。共发生人间鼠疫4起,发病4人,死亡4人;其中3起发生在肃北县、1起在玉门市;发病月份分别为7、9、11、12月,主动接触牧羊犬等染疫动物是主要感染途径,外来放牧雇工为重点职业人群。结论甘肃省祁连山-阿尔金山喜马拉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间疫情活跃,且各地区鼠疫疫情呈现不同流行状态;应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防控措施严防鼠疫的发生和传播。

  • 标签: 鼠疫(耶尔森氏)杆菌 数据分析 流行特征 喜马拉雅旱獭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甘肃省玉门市喜马拉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规律,探讨当地鼠疫流行病学特点,为制订鼠疫防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2021年甘肃省玉门市喜马拉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监测数据,分析主要宿主密度、染蚤率、蚤指数、小型啮齿类鼠种及细菌学、血清学检测结果,通过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结果统计,分析该自然疫源地鼠疫流行情况。结果2014-2021年,玉门市喜马拉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内旱獭平均密度为0.06只/hm2;小型啮齿类鼠种调查共布鼠夹19 300个,捕获鼠209只,捕获率为1.08%,三趾跳鼠(59.81%,125/209)和五趾跳鼠(31.10%,65/209)为该地区主要小型啮齿类鼠种。共梳检旱獭877只,检出染蚤旱獭184只,总染蚤率为20.98%,总蚤指数为1.00,斧形盖蚤(52.69%,461/875)和谢氏山蚤(47.20%,413/875)为优势蚤种;旱獭洞干染蚤率为7.72%(173/2 241),蚤指数为0.20。疫源地内共分离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39株,其中以旱獭分离为主,共35株,媒介分离4株。共检测旱獭及牧羊犬血清913份,检出阳性血清34份,其中,牧羊犬血清阳性率为13.98%(33/236)。结论甘肃省玉门市喜马拉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应继续加强鼠疫监测,全面落实各项综合防控措施,严防动物间鼠疫流行波及人群。

  • 标签: 鼠疫 流行病学 疫情分析
  • 简介:摘 要:西藏地区因自然环境和当地种植土壤等因素的影响,青稞的高产收到局限,而青稞高产栽培技术可以创新现有的栽培技术,提高青稞种植的产量。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因此增加了对于青稞产品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喜马拉22青稞良种推广及栽培技术要点,对于实际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 标签: 青稞栽培 喜马拉 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