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强调杂文创作要注重思想美,认为思想美是杂文的质和核,艺术美只能是思想美德表现形式。思想美即“文以栽道”。作者列举了《“衣食足”应“知书趣”》等杂文作品,证明凡思想美的作品才称得上优秀作品。作者倡导,追求思想美应该成为杂文家的优秀品质,杂文家要养成对“黑暗”的敏感,凭良知良心观察思考社会现象,用良笔写良文,当好人民的代言人。

  • 标签: 思想美 文以栽道 正能量 精神大夫
  • 简介:早在三十年代,瞿秋白就提出: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近年来,有的写作教科书称:“现代散文中凡侧重于议论说理而又具有形象生动,精悍灵活,或具有风趣幽默等特点的,统称作杂文。”笔者则认为:“杂文是一种以文学语言来表达,通过形象来议论,短小敏锐的社会论文。”可见,尽管目前对杂文的定义尚无统一的提法,但至少有一点看法大家是一致的,即杂文的议论必须形象。换一句话来说,就是:用形象说理的方法展开议论,表达思想,是杂文最基本的特点。当前有些杂文缺少人们常说的“杂文”,不象杂文,应该说缺少形象议论是主要原因之一。

  • 标签: 现代散文 风趣幽默 小品文选 滑稽可笑 咒天骂地 寓庄于谐
  • 简介: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了鲁迅杂文用典的精妙艺术。首先,用典要有新意深意,不能拘守于典,唯典是从,浮泛在典故的一般意义上;要勤于思索,善于思索,以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的观点来揭示典故与现实的本质联系,使典故焕发出强大的思想力量。其次,用典要重视技巧。鲁迅用典含蓄蕴藉,明白易懂,气度恢宏,眼界开阔,多用意引不爱照录,善于化用不被典囿,而且结构灵活自如,不拘一格。因此,鲁迅先生用典达到了融化古今、出神入化的地步。

  • 标签: 新颖 辨正驳伪 含蓄蕴藉 旨微语婉 以典喻理
  • 简介:从“四清”到“三清”喜见十八大强调反腐倡廉,要求做到“三清”: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习近平同志说到一些国家皆因腐败而亡党亡国。苏联、过去的国民党均是殷鉴。

  • 标签: 杂文 反腐倡廉 习近平 国民党 干部 清廉
  • 简介:当心两个空心化人要忠心,火要空心。空心,空气流通,煮饭烧柴,火势就旺。但是,做实业,就要讲究实实在在在。现在有两种空心化的危险。一是农村里的空心化,青壮强劳力和聪明人,都外出挣钱了,留下村里一批老弱病残。农业现代化缺乏农村现代人。二是这些年大力提倡发展第三产业,不少搞实业的人士转向股市、房地产等虚拟经济。

  • 标签: 杂文 农业现代化 空心化 空气流通 第三产业 虚拟经济
  • 简介:<正>在《文心雕龙》中,杂文被列为“文章之枝派,暇豫之末造。”奇怪的是,这“枝派”却很有生命力;“末造”也未见衰败。相反的,它倒是枝叶繁茂,日见其兴盛。20世纪,在中国兴起的杂文,不愧是异军突起,震撼文坛的轻骑兵、突击队。研究中国现代杂文史的学者张华同志,还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说“老庄谈玄、孔孟辩实、班马传史,都有形象的外壳,感悟式理性的内核”。明确提出,从广义说,杂文是“中国文学的正统”。可见,萌发于“黄土地”的

  • 标签: 鲁迅杂文 杂文家 辩证法 片面性 杂文创作 人民内部
  • 简介:<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他的光辉一生中,共写下了六百五十多篇深刻有力、犀利泼辣的杂文,计一百三十五万多字,汇编在十六个杂文集里。这些杂文,大多是他同形形色色的敌人进行战斗的“匕首”和“投枪”。特别是他的后期杂文,充满了彻底的革命精神,概括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是无产阶级的宝贵财富。小学语文课本选入了一定数量的鲁迅杂文。在语文教学中,认真教好这些杂文,对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鲁迅的作品,学习鲁迅的革命精神和斗争经验,都是十分有益的。鲁迅杂文,思想深邃,见解精辟,构思奇

  • 标签: 鲁迅杂文 教学初探 梁实秋 逻辑性 资本家 修辞手法
  • 简介:上访·截访·下访上访人多,影响秩序和观瞻,于是多了个新名词曰:截访。分地区包干,由地区政府派人到上级截访。有的地方还定了指标,作为维持稳定的一个重要项目。

  • 标签: 杂文 地区政府 上访人 新名词
  • 简介:危中寻机我国耕地红线为18.2亿亩,据卫星查实有20亿亩。尽管粮食“八连增”丰收,但如工业上汽油等物资依靠进口外;农业上,粮棉油糖奶五大品种必需品,如今也都要进口。折实相当于6亿亩农田的产量,即相当于现有耕地的三分之一左右。

  • 标签: 杂文 耕地红线 粮棉油 进口 粮食 物资
  • 简介:导语朱自清的《春》,洋溢着趣味、诗、生活,生动地表达了人们盼春、迎春、喜春、惜春之情,成为百读不厌的散文经典。当代作家厉彦林的《春天来敲门》选取同样的题材,同样注重酿造散文的“三”,给读者新的艺术享受,体现出在传承中创新的创作特色。中学生写作散文怎样走出空洞乏味、堆砌辞藻的误区?此文酿造“三”的笔法值得大家学习借鉴。请欣赏.

  • 标签: 散文 酿造 趣味 生活 中学生 堆砌
  • 简介: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实行一次重大改版,由原先每日六版(1955年起由四版改为六个版)扩大为每日八版。除新闻版外,增加第七版学术理论、文化版和第八版副刊。在此以前的几年,由于“一边倒”的根本方针,报纸也照苏联《真理报》的样子编排,丢掉了中国近代报纸的传统。改版以后,受到知识界、文化界广泛注意。

  • 标签: 荣辱 杂文 《人民日报》 近代报纸 “一边倒” 《真理报》
  • 简介:短短两天的会议,不论是大会上与会领导、《杂文选刊》主编的讲话,还是座谈会上杂文精英们的发言,都给我一种非常强烈的新鲜感,同时,我的心灵也一次次经历震撼……

  • 标签: 令人 刘齐 一本 李下 奋斗史 有味儿
  • 简介:在延安文艺整风之前的1941—1942年,延安的作家丁玲、萧军、艾青、罗烽、王实等人认为:延安在被歌颂的同时,也同样需要批评,而杂文是批评的利器。因此,他们对杂文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并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杂文,如丁玲的《"三八节"有感》、王实的《野百合花》(他还在3月15日《谷雨》第1卷第4期上发表了《政治家·艺术家》)、艾青的《了解作家,尊重作家》.

  • 标签: 王实味 野百合花 艾青 萧军 三八节 卷第
  • 简介:非小说文字中,我最喜欢阅读的是一些伟大的作家写出的伟大的杂文。记得以前读鲁迅先生的文章,读到那个著名的一口痰和一群人的片段时,一种被震惊的快感使我咧嘴大笑,自此我的心目中便有了这种文体的典范和标准。

  • 标签: 杂文 小说 鲁迅 快感 震惊
  • 简介:王度庐即王霄羽以“柳今”为笔名发表的140余篇杂文,在批判以“金权”为中心的社会弊端和伸张女权等方面继承了“五四精神”;在对待伦理本位的传统文化方面则与当时的“新儒家”有所契合;其文学观念既认同“五四”先驱提出的“平民文学”,又与之有所区隔,并对通俗文学进行了理论性的界定;杂文中的“我”则经常显示着作者本人的气质和心态。这些杂文以平民的视角,非游戏、非消闲、“为人生”的态度以及“载道”、“言志”交融的风格而显示出京派“正格”通俗散文的品性。

  • 标签: 通俗文学 王度庐 杂文
  • 简介:省三是南昌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孙庆佶的笔名。迄今为止,省三写了大量的杂文,出了三本杂文集子:《通向明天的桥》、《白鼻金刚》、《打捞碎月》。这些杂文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理论莫定了他在杂文界的地位。

  • 标签: 杂文 轻杂 广播电视大学 无形之形 语言特色 江西省
  • 简介:目前杂文创作情况还算欣欣向荣,各地杂文学会活动虽无大动作,但有赞助经费时还可以小范围地探讨一番。大报小报也辟出一些杂文阵地。但众多的杂文却未真正满足需求,杂文在问世过程中似乎遵循了经济学规律,为什么在本质上极少产生类经济行为的结果——"增值"?现代营销在生产之前就已开始。杂文没有"营销"意识,就可以沦为自乐自娱,与打游戏机小孩过家家没有区别。杂文只有进

  • 标签: 创作情况 学会活动 自乐 经济学规律 政治环境 营销过程
  • 简介:胡说证异胡说就是随便乱说,对事物状态不加分析、不论真实与否,是一种随意不负责任的语言表达方式,民间也叫“瞎说99~66胡掰”、“瞎掰”、“瞎掰活”、“瞎嚷嚷”。所以“胡说”就是没有根据地或不讲道理地乱说、瞎说。对于“胡说”当今时代人人讨厌。

  • 标签: 郭兴文 精选 杂文 语言表达方式 不负责任
  • 简介:鲁迅一生把主要精力用于杂文创作,他为我们留下了十六本杂文集、七百多篇杂文。鲁迅的杂文以深广的思想内容,强烈的战斗性和巨大的艺术魅力,成为现代散文艺术的高峰。由于它的光辉成就,使敌对势力十分恐惧,因而对它进行了种种攻击。从“现代评论”派主将陈西莹,到“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从“民族主义文学家”王平陵,到“第三种人”杜衡,从“人言”的邵洵美,到“不到一知半解的大学生”林希隽等人,都曾对它进行过讨伐。

  • 标签: 艺术特征 鲁迅 艺术魅力 民族主义 战斗性 梁实秋
  • 简介:冯雪峰的杂文和鲁迅的杂文都写于言论极端不自由的国民党统治时期,又因为两人写作杂文时的心境相似,所以冯雪峰杂文思想内涵中有鲁迅因子。冯雪峰杂文思想内涵中的鲁迅因子主要表现在鞭挞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猛烈程度上,反对帝国主义侵华、痛斥国民党反动派对内疯狂镇压对外卖国求荣的爱国情操上,批判国民劣根性、颂扬人民革命性的爱民情怀上,纵论古今文化的责任感上。

  • 标签: 冯雪峰 杂文 鲁迅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