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 ,恶性肿瘤的转移是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临床 90%以上的癌症患者死于肿瘤的转移 [1].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其早期症状不明显 ,但往往诊断时已经到达中晚期 ,失去手术机会 [2].因此开发推广有效、准确、廉价的肿瘤临床诊断技术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有着重要意义 .

  • 标签: 微流控芯片 临床 肿瘤诊断 肿瘤转移 循环肿瘤细胞
  • 简介:摘要:类器官芯片是利用先进的微流控技术模拟体内循环系统的状态下培养活细胞的技术,更好地重现人体内生理及病理过程,为生长发育、疾病状态和药物筛选等提供可靠及重复性高的临床前模型。它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的2D细胞、动物和类器官模型无法良好复现人体内生理及病理过程,预测药物等治疗能力较差的问题。类器官芯片中的活细胞可以来源于人多能干细胞,健康或患者成体干细胞等。本文重点探讨类器官及类器官芯片发展过程,制造类器官芯片材料的分类及现有新型技术,类器官芯片细胞培养中所遇到的问题及类器官芯片目前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类器官芯片作为一种新兴的融合技术具有无限应用前景,但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技术和材料上的问题。

  • 标签: 类器官芯片微流控 临床前模型 药物筛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菌阴肺结核患者采用结核分枝杆菌检测芯片来进行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痰涂片阴性肺结核患者30例病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非肺结核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分别使用蛋白芯片技术来对结核杆菌里的CFP10、ESAT-6和LAM并38KD以及16KDa五种成分进行检测,并记录检测结果。结果结核组患者阳性检出率为73.3%,非结核组阳性检出率是1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菌阴性非结核患者采用结核分枝杆菌检测芯片进行诊断较为方便有效,而且特异性较好,能够对快速诊断结核病起到辅助的作用。

  • 标签: 结核分枝杆菌 检测芯片 菌阴肺结核 结核抗体
  • 简介:摘要基因芯片技术是指将许多特定的DNA片段或cDNA片段作为探针固定于支持物表面,与待测的标记样品进行杂交,通过对杂交信号的检测分析,得出靶基因的遗传信息,具有高通量、高集成、快速灵敏等优点,可在一次试验中对成千上万个基因同时进行检测研究。脓毒症的发生、发展涉及众多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可筛选在炎性细胞活化过程中的多个环节上起作用的分子和起关键性调控作用的基因,揭示炎性细胞活化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已有国内、外学者利用小鼠盲肠结扎-穿孔术(CLP)或腹腔内注射脂多糖(LPS)制备的小鼠脓毒症模型,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其肺、肝、脾等组织及血白细胞的基因表达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初步显示了这些组织中部分基因表达的特异性改变,主要包括多种与全身炎症反应、信号传导、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表达出现上调或下调。基因芯片技术必将对人们认识脓毒症本质、改善脓毒症治疗效果产生越来越显著的积极影响。

  • 标签: 基因芯片 脓毒症 基因表达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自然流产组织的染色体核型,探讨偶发流产和复发流产的遗传学差异,提供遗传学指导。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确诊为自然流产的患者,对于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流产组织基因芯片检测分析。结果共收集病例618例,其中345例符合纳入标准,偶发流产133例(38.55%),复发流产212例(61.45%)。共检测出异常染色体237例,其中22号三体型(10.14%)、16号三体型(9.86%)、19号单体型(7.25%)发生率较高。复发流产组中的染色体核型异常率更低,但两组染色体核型的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不同年龄和孕周亚组分析后,单体型和三体型的染色体畸形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核型异常在流产组织中较为常见,在复发性流产组织中,染色体核型的异常率更低,但偶发流产和复发流产患者的遗传学背景无显著差异。

  • 标签: 微阵列分析 流产,自然 基因测定 流产,习惯性 偶发流产
  • 简介:摘要微阵列蛋白芯片是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识别疾病相关自身抗原的平台,也可以高通量的形式检测抗原与抗体之间免疫结合反应。该方法是一种微型化的固相免疫检测方法,在肿瘤、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筛查、辅助诊断和治疗监测中逐渐得到临床认可。该共识对以平面基质为载体,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的蛋白芯片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

  • 标签: 蛋白质阵列分析 微阵列蛋白芯片 固相免疫 高通量 化学发光法
  • 简介:目的构建针对胶质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研究的组织芯片。方法根据研究目的设计118例样本(包括各级别人胶质瘤组织、恶性胶质瘤细胞系多细胞球体、胶质瘤干细胞球体以及用于对照的正常人脑组织、人胚胎脑组织、神经干细胞球体)的阵列,应用组织芯片仪制作组织芯片蜡块,切片后进行HE染色和光镜观察。结果构建的组织芯片蜡块包含118个点阵;熔蜡后有个别点阵发生移位,切片后无点阵缺失;HE染色观察符合原始病理诊断。结论针对胶质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研究而制作的组织芯片是胶质瘤分子病因研究的有用工具。

  • 标签: 组织芯片 神经胶质瘤 分子机制
  • 简介:基因芯片(genechip)技术突破了传统肿瘤研究方法,如Northern杂交、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原位杂交只能分析一种病变与一种基因关系的瓶颈,极大地提高了研究速度。由于基因芯片技术具有高通量、大规模、高敏感性、高度自动化和并行性的特点,使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包括肿瘤相关基因的检测、肿瘤的基因型分类、基因突变和多态性分析、DNA测序、基因诊断和新药开发等方面。广义的生物芯片除基因芯片外,还包括病理组织学研究的组织芯片(tissuemicroarray)、用于蛋白质组功能研究的蛋白质芯片(proteinmicroarray)以及正在研制开发的微流体芯片(microfluidicschip)、微珠芯片(beadarray)和芯片实验室(lab-on-chip)等。它们与基因芯片相互补充,有效地实现了由DNA到mRNA再到蛋白质的生物信息链的高速并行性研究。基础研究最大的挑战是将科学发现转化成对患者治疗的改进。对结直肠癌而言,目前对疾病的认识与治疗的改善是不平衡的,一些新的方法正处于临床完成阶段。研究手段的提高,如实时PCR和生物芯片技术与结直肠癌分子机制研究的结合使得发展...

  • 标签: 中的应用 应用进展 生物芯片结
  • 简介:目的应用cDNA芯片技术进行胃癌患者抑郁症状相关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及信号转导通路分析,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Zung抑郁量表判定胃癌患者的精神状态,分为两组,抑郁组10例患者,非抑郁组10例患者。手术切除原发灶肿瘤,30min内液氮保存。Trizol一步法提取细胞总RNA并纯化mRNA,逆转录法分别标记荧光素Cy3和Cy5,合成cDNA探针与人类全基因组芯片杂交,扫描荧光信号图像,分析比较两组差异表达基因,行GeneOntology分类和通路分析。结果基因芯片筛选出1088个基因表达水平发生改变且有统计学意义,包括787个上调基因和301个下调基因。GeneOntology分类提示显著变化的基因网络是"Notch信号传导通路"及"神经肌肉突触传递功能"。BioCarta通路分析得到通路网络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变情况,Notch通路中5个基因表达上调,为NOV、CNTN1、YY1、Maml2和Spen,5个基因表达显著下调,为PSEN2、APH1A、PSENEN、TP63和TLE1,神经肌肉突触传递相关基因中2个显著下调,为DTNA和KIF1B。结论肿瘤相关性抑郁可能与能量代谢、细胞骨架、营养因子以及酶等多层次的基因表达改变有关,其中Notch信号传导通路和神经肌肉突触传递功能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抑郁 基因表达 基因芯片 NOTCH通路 胃癌
  • 简介:人体组织由细胞和细胞间基质组成,肿瘤也不例外。除了肿瘤细胞之外,肿瘤还含有血管、结缔组织等基质。目前,常规对肿瘤样品基因表达量的研究实际上是对肿瘤细胞和基质混合物的研究。基质细胞往往没有癌变,因此对肿瘤细胞和基质混合物进行研究往往会掩盖掉肿瘤细胞中并不是很明显的基因表达异常。

  • 标签: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 肿瘤细胞 MICRORNA 芯片技术 基因表达异常 基质组成
  • 简介:目的检测PSCA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PSCA在胰腺癌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用组织芯片技术构建包含78例导管腺癌,12例慢性胰腺炎病人,10例正常胰腺组织的100点阵的石蜡组织芯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该芯片中PSCA的表达,分析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78例胰腺癌病人中,PSCA阳性表达率为79.5%(62/78),与正常组比较PSCA表达与胰腺癌显著相关(χ^2=15.81,P〈0.005),与慢性胰腺炎比较PSCA亦与胰腺癌显著相关(χ^2=11.33,P〈0.005);PSCA表达与年龄、性别、组织分化程度及TNM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PSCA阳性表达与胰腺癌相关,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但与胰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型无关。

  • 标签: 胰腺癌 PSCA 组织芯片
  • 简介:基因芯片即在芯片表面放置各种基因寡酸核苷酸点样,通过PCR扩增微生物样品DNA后,使用制备荧光标记探针和芯片上寡核苷酸点杂交,最后借助扫描仪定量与分析荧光分布模式检测样品,以确定样品是否有某种微生物,在食品研究与食品安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应用基因芯片检测动物性食品中主要致病菌,以供参考完善。

  • 标签: 基因芯片 检测动物性食品 主要致病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因芯片技术在耐药肺结核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7—2018年苏州市痰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的痰液样本(603例),进行基因芯片检测、传统培养、菌型鉴定和药敏试验,以传统药敏试验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和ROC曲线下面积(AUC)。对同时具有两种耐药检测结果的333例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传统药敏试验相比,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对利福平耐药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AUC分别为92.31%、95.58%、73.47%、98.94%、0.791和0.939;检测异烟肼耐药时分别为76.67%、96.04%、65.71%、97.65%、0.676、0.864;检测耐多药时分别为82.61%、98.39%、79.16%、98.70%、0.794和0.905。结论基因芯片技术在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检测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分枝杆菌,结核 基因芯片 临床诊断 异烟肼 利福平 耐药
  • 简介:目的筛选并建立与乳腺癌术后复发转移相关的基因表达谱,初步探讨其与疾病发展的关系。方法81例乳腺癌患者入选,其中41例术后5年随访期内出现复发者为研究组,40例未复发仍存活者为对照组。提取所有病例石蜡包埋组织RNA,质量鉴定后,应用实时定量RT—PCR芯片技术平行检测84个已知的与乳腺癌转移特性相关的基因以及5个管家基因和7个质控对照,分析两组问差异表达基因。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较,12个基因表达有差异,其中9个基因表达上调,3个基因表达下调(P〈0.05)。表达异常的基因与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内激素信号传导,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以及细胞迁移和粘附等功能相关。结论RT—PCR芯片技术能快速、准确地提供肿瘤相关特性基因表达谱的信息;乳腺癌术后复发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可为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复发提供新线索。

  • 标签: 乳腺癌 复发转移 差异表达基因 RT—PCR芯片技术
  • 简介:目的研制能同时检测6种口岸重要虫媒病毒的微孔膜芯片。方法针对包括1—4型登革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西尼罗病毒、黄热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裂谷热病毒等6种虫媒病毒,选择合适的保守基因,设计特异性的PCR引物(5’端标记生物素)和检测探针,通过参数优化建立单管多重RT—PCR扩增体系;然后按每个阵列5X5的格式,并确保点样区域为96孔板的微孔大小,将探针喷点到处理后的尼龙膜上,通过条件优化建立稳定的PCR产物与固化探针的杂交体系;采用碱性磷酸酯酶标记链亲和素和化学显色底物NBT/BCIP来检测特异性的PCR杂交产物。选取2012年1—6月份从口岸输入的疑似登革热发热病例的临床血清标本,提取RNA后,直接采用本研究建立的微孔膜芯片进行未知虫媒病毒的快速检测。结果用1~4型登革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西尼罗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等7种毒株、1种黄热病毒疫苗株和1种裂谷热病毒核酸体外转录的RNA模板验证已建立的微孔膜芯片,获得比较特异和稳定的实验结果。应用该研究建立的方法,从3份疑似登革热发热病例的临床血清标本中检出了1例登革1型病毒和2例登革2型病毒,与实时荧光PCR检测结果相符。结论该研究建立的6种虫媒病毒微孔膜芯片检测方法,具有快速、准确、自动化和高通量等特点,为快速应对口岸输入性发热病例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检测手段,也为进一步开发更多指标的病原体检测方法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

  • 标签: 虫媒病毒 膜芯片
  • 简介:目的探讨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用该检测系统测定130例肺癌患者,78例肺良性病变患者血清中12种肿瘤标志物(CD199,NSE,CEA,CA242,CA125,CA153,AFP,fertitin,free—PSA,PSA,β—HCG及HCG)的水平。结果肺癌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良性肺病组(66.15%VS32.05%,x^2=22.78,P〈0.01);肺癌组中CEA的阳性率最高为47.7%。结论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在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肿瘤标志物 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 蛋白芯片
  • 简介:目的:了解基因芯片在病毒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00例经病理切片诊断为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抽样,选取10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进行对比观察,即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实验组予以基因芯片方法检测,对照组实施常规生物化学法检测,比较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在对100例患者进行检测后,效果很好,实验组检出率(98%)明显高于对照组检出率(42%),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因芯片在病毒原微生物检测中灵敏度高,检出效率优越,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脑血栓病症 老年患者 心理分析和护理
  • 简介:摘要: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为了保障食品安全,高新技术的检测手段变得必不可少。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生物技术,如免疫学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被相继建立。其中,生物芯片技术凭借着其先进性,已经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本文主要介绍了生物芯片的原理和特点,以及它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 标签: 食品安全 生物芯片 检测